10.18 《大敗局》5:比BAT還牛的互聯網巨頭

各位好,今天我們繼續來讀大敗局,之前我們讀過了騰訊的故事,讀過了創京東,好像1998年是個互聯網創業的元年,但凡1998年開始創業互聯網的好像都發了。但其實遠遠沒那麼美妙,也有一些人成為了先烈。

比馬雲,馬化騰和劉強東都早,在1996年的北京中關村,豎起了一塊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指的就是即將建成的中關村。那個年代的收入不高,一個月零花錢也不過20塊錢,但一張盜版盤當時的價格卻是40塊錢。相當的昂貴。而中關村當時就是一個盜版盤的集散地,滿大街都是農民打扮的人,問你要不要盤。但這個地方卻又有一個陽光下的名字,叫做中國硅谷。而那個豎起這個廣告牌的人,就是一個東北姑娘張樹新,他畢業於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一心想當中國的居里夫人,後來成了中國科學報的記者,在90年代初,當時已經成為報社骨幹的張樹新,擁抱了下海熱潮。跟他的丈夫姜作賢一起,做了一家策劃公司。他很快就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大敗局》5:比BAT還牛的互聯網巨頭

隨後他們去美國旅遊,無意中收到一份email的通訊錄,此時美國的互聯網正在興起,楊致遠的雅虎剛剛上線。他們覺得這玩意挺有意思,回來馬上去郵電部申請電郵業務,但當時主管部門也是一臉懵逼,不知道這到底是個什麼玩意,還以為這大姐鬼上身了。當然張樹新也確實不知道這是什麼玩意,否則他也不會跑到郵電部去申請業務。但他能炒啊,炒出了一個美國在線的模式,也就是中國的瀛海威時空,你要交錢登錄,然後在這裡可以讀報紙,聊天,收發郵件,還可以混論壇。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就是會員制的。當然那會民智未開,所以他也有線下體驗館,免費學習網絡知識。他瞬間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的啟蒙者,也是領跑者。他們不斷在給老百姓解釋,什麼是網絡,什麼是Internet。

由於相當的前衛,所以1996年9月,國家經貿委下屬的中國興發集團決定投資瀛海威,擴充8000萬股,興發和北京信託佔股60%,張樹新夫婦比例下調到了26%,但就這個比例就價值2120萬元,張樹新成為了千萬富豪,而瀛海威也估值上億。隨後公司開始擴充規模。在上海和廣州等8個城市設立分站,其線上收入達到110萬元,並買下報紙12個專版廣告,宣佈未來3年內投資總額達到5個億,建設超過60個節點。並借用了革命口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那個年代流行點子大師,97年就有人出主意,瀛海威應該宣傳紅色主題,做一個網上延安,求得政府的關注,然後通過教委往學校攤派。進行學生的互聯網教育。但這個大師明顯是個大忽悠,結果證明,從那個年月起,這個題材就根本就沒人看了。投資千萬打了水漂。但可見,如何盈利是擺在瀛海威面前的一道難題,這道難題也擺在了第一代早期所有互聯網人的面前。不過還好,並不妨礙他們出去吹牛,總是說什麼我們知道2000年之後怎麼賺錢,但不知道現在該怎麼做。

《大敗局》5:比BAT還牛的互聯網巨頭

拿瀛海威來說,當時他要求利潤1000萬,但他的所有用戶24小時全天在線,也不可能創造1000萬的利潤。這種收費的會員制的上網模式,顯然跟互聯網是那麼的格格不入。其實當時瀛海威有機會轉變,因為遠在美國的雅虎,用免費的門戶時代,給他做出了表率。這已經是個比較成功的模式了,可能是張樹新不願意放棄那三瓜兩棗的會員費,所以瀛海威雖然先發,但卻沒有任何優勢。與一個偉大的時代擦肩而過。

你不願意改變,就會有人來幫你改變。97年底,瀛海威遭遇了一記重拳,國家郵電部投資70億啟動169全國多媒體通信網,然後上網的途徑開始多元化,上網價格也大幅下調。瀛海威收入大幅下降。張樹新感覺到了來自互聯網的寒意,可能是知道自己犯了巨大的錯誤,98年6月毫無徵兆的辭職。全體股東一致通過。後來才知道是興發集團施壓的結果,主要是投入過大,收入過低。收入只是投入的十分之一,於是大股東是相當的不滿意。

但比盈利形勢更緊張的是,一些入局者也發起了對於瀛海威的挑戰,比如4個月之前,張朝陽從美國帶著投資回到了中國,他推出的中文搜索一出手就超過了瀛海威的訪問量。而美國博士,以及美國投資,還有一張張朝陽和互聯網之父尼古洛龐帝的合影,讓搜狐出手就看上去,比土生土長土掉渣的瀛海威要更具吸引力。而也就在98年,四通利方的王志東,也在考察美國之後回國改組了新浪網,免費的門戶時代到來。這讓瀛海威的玩法徹底沒有了市場。另外,正牌的雅虎,也開通中文網站,網景中文網也來了。真正的互聯網浪潮開啟,而全能的,收費的瀛海威,這種假的互聯網產物,完成了他對於中國人的互聯網啟蒙,又拒絕轉型,只能從市場退出。

《大敗局》5:比BAT還牛的互聯網巨頭

而目光短淺的興發集團,此時一心一意只想把瀛海威出售變現,但由於97金融危機,香港財團們自顧不暇,所以中國興發最後只能自己接盤,介入經營,而他們又完全不懂互聯網,更沒有耐心,隨即變成了一個急躁的婆婆形象,就在逼走張樹新之後的5個月,瀛海威公司樹倒猢猻散,高管集體出走,最早的一批網絡人才,集體譁變。這讓媒體深感驚訝,當時主要管理團隊和興發發生了重大的分歧,興發認為應該向企業網轉型,而管理團隊仍然堅持百姓網的方向,結果裂痕無法彌補。而此時的興發,則完全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一言不合就罵街,說這是張樹新一手策劃的逼宮行為。

瀛海威的跌落速度是驚人的。僅僅1年不到,就跌出了互聯網10大網站行列,2年後跌到了131位,就在人們已經很快的將他遺忘的時候,張樹新殺了一個回馬槍,爆出消息要收購瀛海威,當時興發看到大勢已去,隨即認賠,雙方的條件是,錢就不用出了,張樹新只要承擔1.2億的債務就可以按照零收購進行。為此,張樹新馬上四處籌錢,看似這事似乎已經板上釘釘,但隨後興發集團突然變卦,最後瀛海威股東未能就回購達成一致,收購告吹。

《大敗局》5:比BAT還牛的互聯網巨頭

隨後張樹新還做過其他生意,但早已經脫離了公眾視野,而瀛海威的面目,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的模糊。大家除了記住他是互聯網第一人和那個中關村廣告牌之外,已經想不起他到底做過什麼產品。沒過多久,幾乎跟張樹新同一時間創業的王志東,也被踢出了新浪,但不同的是,王志東雖然離開了,新浪卻引領了互聯網的門戶時代。而瀛海威卻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這就是互聯網第一個公司的故事,明天我們繼續回到傳統產業,返回去說說保健品。當年一個巨火的品牌,三株口服液到底是如何一夜之間死掉的。明天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