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前引

公元189年是東漢歷史上一個混亂的年份,我們僅僅從年號上就能窺測一二。

這一年先後歷經了中平六年、光熹元年、昭寧元年、永漢元年四個年號,年號的更迭事實上反映出的是王朝內部的權力交替。

自中平六年三月,漢靈帝駕崩,少帝劉辨繼位,外戚與宦官的鬥爭進入白熱化,最終釀成慘烈的宮變。外戚何進與十常侍諸宦官先後喪命,反倒讓帶兵入京的董卓趁亂掌握局勢,成為最大的贏家。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是年九月,董卓會眾臣於崇德前殿,脅迫何太后下詔廢少帝劉辨:皇帝在喪,無人子之心,威儀不類人君,今廢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協為帝。

太傅袁隗上前解下帝王璽綬,以奉陳留王劉協,而被廢為弘農王的劉辨戰戰兢兢下殿,北面稱臣。

此時太后鯁涕,群臣含悲,但卻沒有一人敢提出異議。皇帝成了董卓手中任意拿捏的玩偶,大漢朝的權威一朝盡喪!

不過權勢滔天的董卓僅僅維持了半年統治,便在關東豪強群起征討下,逃往長安,最後落了個慘死的下場。

但經過董卓亂政的東漢朝廷徹底沉淪,軍閥割據彼此攻伐不休,為國人津津樂道的三國時代緩緩拉開了序幕。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在歷史邁入三國時代之前,董卓的敗亡可以說是一個關鍵節點,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成了董卓成為眾矢之的,早早敗亡?

涼州武人集團的興起

董卓字仲潁,隴西臨洮人也。性粗猛有謀。少嘗遊羌中,盡與豪帥相結……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後漢書·董卓列傳》

眾所周知,涼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處於漢王朝關中地區的西北方,可以說“南隔西羌,西通西域”,是與匈奴、西羌的戰略緩衝帶,而隴西位於涼州西北,正好是抵禦羌人的前沿陣地。

可想而知,殘酷的戰爭、長期的漢胡雜居,勢必令當地人崇尚武力。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這一點在《後漢書·鄭太傳》中就已經載明:關西諸郡,頗習兵事,自頃以來,數與羌戰,婦女猶戴戟操矛,挾弓負矢,況其壯勇之士,以當妄戰之人乎!

瞧瞧,就連婦人都好戰,何況男兒?

在這樣民風彪悍的生存環境下,長得健壯的董卓,因武藝過人,還有謀略,為羌胡敬畏,從而小有名氣,有了一定的勢力基礎,被東漢朝廷徵辟為官,開啟了他的軍事生涯。

到了漢桓帝延熹年間,羌人掀起大規模叛亂,董卓跟隨張奐領兵討伐,大獲全勝,因而獲得升遷,可以說對羌戰爭是董卓發跡的開始。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但是董卓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在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朝廷命他征討張角,卻敗於曲陽,因而免職抵罪。

這也很好理解,董卓的根基在涼州,敬服他的羌胡豪帥、頭領們,以及他的涼州部下,不可能都前去冀州指揮大軍,沒有如臂指使的隊伍,失敗也在情理中。

雖然董卓被免官,但基於涼州地區羌胡雜居的特殊性,在無健全的民族政策治理下,註定了其地動亂的頻繁,這也給董卓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礎。

中平元年冬,北地羌人再反,並推舉邊章和韓遂為首領,“入寇三輔,侵逼園陵”。前有黃巾起義未平,後有羌人危及關中,如此緊急關頭,靈帝只能起復對羌作戰經驗豐富的董卓為將。

為什麼非得如此?這都與董卓早年的積累有關。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通過結交羌人首領,並多次參與對羌戰爭,董卓身邊已經形成了一套以涼州武人為班底的核心人馬。

這些人主要有李催、牛輔、郭汜、張繡、樊稠、胡軫、李蒙等一大批涼州豪傑,他們或是董卓舊部曲,或是姻親,且多以勇武見稱,正是靠著這些麾下將校的支持,董卓才能夠打造一支聽命於他的軍隊,在涼州地區形成了較強的勢力。

因此在涼州根深蒂固的董卓一經起復,既能靠身邊的羌胡豪帥與羌人的良好關係,掌握先機,又可以依靠麾下將領凝聚軍心,形成戰力平定叛亂。

而且在征討邊章、韓遂過程中,董卓又趁機招降大批羌胡士兵,比如著名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都是羌胡精銳,他們的加入都為董卓勢力膨脹出了大力。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東漢朝廷也看到了董卓勢大難制的變化,為了削掉董卓兵權,靈帝下詔徵董卓為少府,這套明升暗降的把戲,當然不可能糊弄得了董卓。

董卓上書言:“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飢凍。’牽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敝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覆上。”

這是在推說手下的羌胡兵,只有他董卓自己能夠壓服,實在走不開。

這話既是託辭,又暗含威脅,明擺著欺東漢朝廷無力征討,才有恃無恐。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接著東漢朝廷又想將董卓調離老巢涼州,任命其為幷州牧,命兵馬交給皇甫嵩。這道詔命又遭到董卓拒絕,他以士卒習慣他統領為由,領兵進駐幷州赴任。

經過黃巾起義的折騰,在內無大軍征討不法的窘境下,東漢中央的權威受到了嚴重挑戰, 各地州牧利用手中掌握的地盤和軍隊,對漢廷的命令陽奉陰違,天下州郡已逐漸私有化,成為各州牧豪強的私產,而董卓是當時極為突出的一個。

董卓駐兵離京師最近的河東郡,以待時局變化,這已經生出了一旦朝廷有變,便藉機東進控制朝廷的野心。

果不其然,漢靈帝駕崩後,何進與宦官鬥得你死我活,為了脅迫何太后支持何進等誅殺宦官的計劃,何進與袁紹私召董卓帶兵入京增加威懾。如此昏招,可以說為董卓插手京師事務,提供了完美藉口。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而董卓入京前夕,何進與十常侍相繼死於宮變,京師一片混亂。恰好趕到的董卓趁機收服了何進留下的部曲武裝,又策反呂布,殺死了執金吾丁原,兼併了他手下的幷州軍,徹底掌握京師軍權,成為了宮變之後最大受益者。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在廢立皇帝,毒殺何太后之後,董卓進位相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權勢也達到了頂點。

董卓政治上的孤立與內部矛盾

董卓掌權給我們的固有印象就是“倒行逆施”、“殘暴不仁”,難道以董卓為首的涼州武人集團,就不考慮要長久維持統治,掌握大權嗎?

筆者告訴你,這還真考慮過。

廢立之事雖然驚世駭俗,可在漢朝歷史上也不是第一次,只要董卓手段高明,包裝的好,也不是不可能將自己打造成霍光第二,挾天子令諸侯的榜樣。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我們先看看董卓執政後,在政治人事上的幹了些什麼。

據《後漢書·董卓傳》記載,董卓為相國後,平反了黨錮,“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為他們恢復爵位,“悉復蕃等爵位,擢用子孫”。

除此之外,董卓還大力提拔中原豪族名門之士為官,“乃任吏部尚書漢陽周毖、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顒等。以處士荀爽為司空。其染黨錮者陳紀、韓融之徒,皆為列卿”。一時間“幽滯之士,多所顯拔”。

而對於豪門望族,如出身汝南袁氏的袁隗、弘農楊氏出身的楊彪,董卓更是極力安撫,大加籠絡。還有如蔡邕這般的大名士,董卓也是“甚見敬重”。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另外為了安定地方,董卓還以尚書韓馥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東平張邈為陳留太守,潁川張諮為南陽太守。

那麼董卓對身邊的親信又是怎麼安排?

史書記載其“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看來董卓自己也明白,要想統御天下,沒有豪族、名士的支持以及地方的穩定是不行的。

只是儘管董卓儘可能的籠絡豪強、名士,可涼州武人集團自身的短板,卻成為了他維持統治的最大障礙。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首先,董卓為了涼州集團掌權,鴆殺了何太后,此舉可比廢立更令天下震驚。要知道,東漢中後期,皇帝年幼,一直都是太后臨朝稱制掌握政權的,如今把太后都殺了,基本上暴露了董卓意欲取而代之的野心。這在漢室正統還深人心的年代,士大夫集團自然對董卓大為不滿。

其次,涼州地處邊陲,民風彪悍,是儒家教化薄弱地帶,中原士庶視之為蠻夷,這跟春秋時代的秦國類似,不被東方各國視為諸夏。

士大夫和老百姓在心理上排斥涼州軍,感官極差,而且涼州軍士所作所為更是讓京師士畏懼、膽顫心驚。

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充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剽虜資物,妻略婦女,不避貴賤。人情崩恐,不保朝夕。——《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

董卓的軍紀差不是沒原因的,涼州士卒驕兵悍將,崇尚武力,掠奪性極強,財貨女人對這些搏命之徒有十足的吸引力,只有讓他們飽掠一番,他們才會奮勇效命。這樣的例子,在古代非常多,為了攻克堅城,將領們往往會同意手下軍士大肆搶掠幾日,才激發軍士獸性,奮不顧身。而涼州軍又羌胡混雜,更不可能單純靠軍紀約束,放縱士卒剽虜,也是常態。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因此這種殘暴的獸行,更是引發朝野的普遍反感、牴觸,士大夫們認為董卓等是胡種,夜宿宮廷,敗壞綱常,毫無儒家尊奉的禮義廉恥;而百姓更是見到涼州軍,唯恐避之不及,不得人心,如何能長久?

像袁紹、曹操直接逃出洛陽,謀劃起兵反抗,而朝中的大臣也大多都心中不服,暗中謀劃串聯,表面上為董卓效力,實際暗中支持袁紹等人的軍事反抗。至於董卓任命的那些地方牧守,也加入了袁紹等人的隊伍中,形成關東聯軍,共同討伐董卓。

這都是董卓不得人心的結果,畢竟,身不正,如何使天下歸心?靠著大肆封官許願,只能平添對手罷了。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最後一點,董卓在洛陽擴張勢力,兼併了幷州,卻並沒有完成整合,幷州軍和涼州軍同屬天下強軍,但涼州軍是以勝利者的姿態統治京師,幷州軍在他們面前自然是矮上一頭,這種壓抑勢必引起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兩者間矛盾突出,明爭暗鬥。比如幷州軍的代表人物呂布,就和涼州其他將領不對付。

在關東聯軍討伐董卓時,董卓派遣胡軫、呂布抵禦。兩者分屬涼、並兩個陣營,在軍事並不配合,以致於被孫堅擊敗,“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無疑加速了董卓勢力的瓦解。

也正是董卓未能消化掉幷州軍勢力,在退往長安期間,才會讓王允看到董卓內部的矛盾,藉機策反呂布,誅殺了董卓。

開啟三國亂世的董卓,為何早早敗亡?

所以說,董卓的快速敗亡,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其一,其武人集團勢力野心過早暴露,且殘暴不仁,不得民心,為士大夫階層集體牴觸,這不是單純依靠武力就能解決的;其二,董卓雖擴張快速,卻未能及時完成勢力整合,導致軍隊內部衝突不斷,矛盾激化,直接埋下了速亡的誘因。

隨著董卓退出歷史舞臺,地方與東漢朝廷更加離心離德,除了大義名分外,各路諸侯自成軍府,官吏皆自行任命,三國亂世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