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呼图壁县二十里店地名来历及古迹

二十里店地名历史及古迹

清代有地名二十里店。为什么称为二十里店?据《呼图壁县地名图志》称:“清代曾有一户农民在此 开一所车马店,招集过往客商,按当时驿路及里程计算,此处距呼图壁城恰好二十华里,故名二十里店。”

二十里店,在清乾隆年间,称大芦草沟,与昌吉县的小芦草沟相区别。记载“大芦草沟”地名的文献有三处,乾隆二年(1787年)进士国梁,曾设宁夏府、秦州直隶知州等职,调迪化同知兼宁边管粮通判。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自兰州赴任,在昌吉往呼图壁道中作《自宁边赴景化小憩大芦草沟》一首:

刈秋田径出, 晴望正凄迷。

野阔远山尽, 天空高树低。

芦深摇翠雪, 溪张漉红泥。

小憩为佳耳, 斜阳看又西。

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河北唐山知县赵钧彤,因事谪新疆,于乾隆五十年二月初八日(1785年3月18日)从昌吉县出发途经其地。“发昌吉县;至呼图壁九十里。...赴伊犁十里渡河,河流悉即图所载之洛克沦河(今三屯河).....又二十里至小芦草沟(今昌吉市二六工乡)。又十五里至榆树沟...…旋渡河,即图所载之呼图壁河...…又二十五里至大芦草沟,亦有塘。无城,无商民。又二十里至呼图壁”。

嘉庆十年(1805年),翰林院编修祁韵士因宝泉局亏铜案牵连谪戍新疆。于二月十八日(3月18日)自京师启行,于七月至昌吉县,西行三十里至小芦草沟,又四十里至大芦草沟,再二十里呼图壁。

根据里程,东西距呼图壁二十里的大芦草沟,就是二十里店。塘即军塘。按《光绪会典》卷五十一称:清代的邮驿、站、塘、台、所、铺六种组织形式构成,每塘设军塘夫,以接送出人文报。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呼图壁从昌吉县分出,成立呼图壁分县,该地为东乡。至民国廿年(1918年)呼图壁县建立,为东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称长和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地建立了人民政权,属二区十四户乡与白圪疙乡。1958 年两个乡合并成立跃进公社,1978年更名为二十里店公社,1984年成立二十店乡政府。近年来由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经济大幅度增长,经申请,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95年8月14日批准二十里店撤乡建镇。

镇境内有白圪疙古城,虽已颓废,但有遗迹,仍依稀可辨。

镇内东滩村,有二十里店烽火台,位于呼图壁县东10.5公里,乌伊公路北侧100米处,为清代所筑,底边长5.8米,残高6.55米,顶端边长2.5米,夯筑结构。烽火台周围见黑釉陶片、青花瓷片。

以上两处古迹,将来可辟为旅游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