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保山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兩次輝煌

保山史地三萬年

討論歷史上哪幾個時段經濟社會發展最為繁榮興盛,必須縱向比較保山的各個時代,橫向比較雲南各地區特別是保山周圍各州市的發展情況,還必須對保山的地理環境有所瞭解,因為地理環境是各地區人類歷史形成發展的客觀條件和物質基礎。

保山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兩次輝煌

明清保山古城地圖

保山古代區境水源豐沛,植被茂盛,氣候溫暖,動物群集,並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漁獵條件都相當有利。迄今已知的人類歷史有30900年。其中距今3335年前是石器時代,屬原始社會。距今3335年到西漢後期是青銅時代,戰國中期建立了哀牢國,屬奴隸制社會。公元69年哀牢“舉國歸漢”,建為東漢永昌郡,屬鐵器時代,逐漸進入封建社會。1840年至1949年屬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石器時代晚末期到青銅時代中前期,保山社會經濟是比較發達的,但其整體發展水平明顯並未超過滇中、滇東。我們初步判斷,哀牢歸漢前後的東漢、三國時代的兩百餘年和由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的兩、三百年,是屬保山經濟、社會發展最為繁榮興盛的時代。其他時段都整體處於全省中等、中上、中下水平。

保山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兩次輝煌

保山壩蜀漢墓出土的陶塑牛、狗、雞、鴨

東漢三國時代的繁榮興盛

西漢晚期和東漢、蜀漢之時,中原和蜀漢王朝對永昌地區的發展建設,相繼採取了以下一些重大措施:

派遣了很多德才兼備、銳意開創、大有作為的主政官員。西漢建縣時的不韋縣令陳立、楊班時號“名宰”。在史籍載見的14個太守中,有8人清正廉潔,政績突出,其中的鄭純、曹鸞、呂凱、王伉、霍弋等名官在全國聲譽很高。

制定和實施了適應當時實際情況的民族團結政策、措施,漢族與哀牢各族和睦相處,安定發展。哀牢人生活在奴隸制和原始社會,內地是封建地主經濟的郡縣制度,當時實施了事實上的“一國兩制”。

三次大修蜀身毒道(南方絲路),開發交通運輸,疏通人流物流。西漢設立三縣時第一次大修;哀牢歸漢後的東漢初期第二次大修;諸葛亮南征平叛結束第三次大修中東段,大大推進了永昌與內地和南亞的經濟文化交流。

移民屯墾,推進農業、礦冶業、手工業等快速發展。當時永昌、滇池、昭通地區是雲南的三大移民中心,移民人數較多。內地移民帶來了大批勞動力和先進技術,極大地推進了永昌的經濟發展。

漢文化教育的建立、在漢族中普及和在土著民族上層傳播。 “漢初設不韋縣時,已開文教之風”,東漢永昌出現了影響巨大的文化名人曹鸞,“蜀漢經學未衰,雍闓、呂凱皆能文章”。墓葬、城址大量出土材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文化在永昌已有相當拓展。

以下簡要分述這一時代繁榮興盛的具體情況。

建築業巨大發展,郡民居住條件根本改變。磚瓦建築成為這一時代恢宏靚麗“跨越發展”的標誌性景觀。秦漢以前,永昌郡(哀牢地)人住的都是草房、窩棚。兩漢三國之時,漢族移民普遍建造、使用磚瓦建築,並逐漸把技術傳授於原住民。

農牧業巨大發展。秦漢以前,永昌(哀牢)地尚處於原始農牧業末尾期,主要農具是石器、木竹器和為數不多的青銅器,產品難以滿足食用需要,採集、漁獵天然食物所佔比例很高。東漢、蜀漢時代最重要的變化是:1、農作物種類增加,不但糧食作物增種至“五穀”,而且種植了桑、麻、木棉等農產手工業原料;2、興建了若干水利工程,水稻種植得以擴大;3、鐵質農具越來越得以廣泛使用;4、加之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5、移民帶來精細的耕作、收穫、加工等先進方法,提高了生產質量和農作物產量。

手工業巨大發展。其中以礦冶業最為突出。其時永昌已是我省乃至我國重要的金屬產地,金、銀、銅、鐵、鉛、錫等礦產開採、冶制較多,金、鐵生產全國著名。東漢之時,永昌已有高超的金屬冶制技術,並有為數不少的能工巧匠。製作出美輪美奐的金蛇,轟動京都。《雲南通史》說:“特別應該重視的”,永昌郡治是東漢西南地區發現鐵礦和冶制鐵器的四個縣之一。東漢蜀漢永昌顯著發展的手工業還有製陶、木作、紡織、竹篾編織、珠寶加工、釀酒、石刻等等,尤以紡織業名揚中原,產品遠銷我國內地和南亞各地。

商業特別是“絲路”外貿大發展。集市貿易主要是郡民內部交易,同時內與“昆明人”“滇人”“蜀人”和中原人、外與“撣人”“身毒人”乃至西亞人廣泛交易。輸出緬、印、西亞的主要商品,是絲織品、蘭幹細布、桐華布和金屬製品;輸入的主要商品,是棉花、珠寶、玉石、水晶、琥珀和珍禽異獸,所以永昌的“異產珍物”在我國內地非常出名。商品交易的媒介,已使用大量的五銖錢(銅錢)。

先進思想、文化植根、傳播。由於漢晉永昌已“建興學校” “已開文教之風”,由於陳立、楊班、柳貎、鄭純、曹鸞、霍弋、呂凱等名官良吏身體力行的積極倡導、宣揚,和平統一、忠誠祖國、清正亷潔、重視經濟發展、率先對外開放交流、境內外各民族相融共榮等精神,成為了主流社會觀念。

永昌成為滇西南境外各部族、國家使節、經貿文化使團到中國朝貢、交往的首要聯絡地、接待區和駐節地,成了我國境內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最重要基地之一。《新纂雲南通志》說:由永昌而西,大地槃槃,有鹿茤王、敦忍乙王、撣國王及小君長、僬僥夷種、海西幻人即大秦人,俱由哀牢(永昌)入華,以今地證之,近至緬,遠至歐,永昌徼外向風,集於漢京,一以彰漢威,一以恢漢土,宏攬遐方。

保山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兩次輝煌

明代保山石刻人、馬

明中期至清中期的繁榮發展

這一時期永昌最為興盛、空前繁榮。《永昌府志》說 “滇省除昆明外,他郡皆不及”,“是以俗號小南京也”。

這一時段,中央和省政府對永昌經濟社會發展,又採取了五條重要措施:

一大批好官執政。明清帝王中的明太祖、清順治、康熙等一些人,很重視(特別是對雲南)官吏的選拔、考核,使許多忠誠能幹的幹才得以任用,保證了滇西國防的鞏固和民生的改善。這一時代永昌府、縣官吏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清正廉潔,重安定,修武備,注重發展經濟、文化,做出重大、重要貢獻的,約佔35 %。第二類是在其位、謀其政,做出履職盡責的諸種貢獻,但總體比較平凡的,佔60%多。第三類是極少數庸碌無能之輩或個別貪腐分子。“好官”所佔比例之大,在數千年封建社會史中是少有的。

明清雲南移民屯墾,是歷史上的宏偉壯舉,永昌是移民落籍最集中的七府之一。明代被稱“舉世移民大屯墾”,徙居永昌數十萬人。正德年金齒司共屯田7086頃又24畝,糧食產量大增。清代移民永昌至少一二十萬。

大規模擴建、增建、護衛交通線路,四通八達,成為保山古代交通最便利、暢通的時代,大大推進社會經濟發展。 “除通省、通緬二道,尚有通至旁邑者”,各險關要道明置衛、所、堡、哨、舖,清置關、汛、塘,設軍丁哨戍防衛,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道路的安全。修建了大橋上百座,滄、怒兩江渡口51處。

以通商交易為主,大規模對外開放。明清之時,永昌與緬甸以及我國內地商貿互市非常繁盛,永昌一直被稱為“西南一大都會”。各級政府對內外開放互市釆取了以下重要措施:1、元代主要以納貢、出使的特殊方式進行,永昌是首要聯絡地和隨行商隊首要交易區。2、開發建設商貿口岸、商埠、商場。3、注重產業技術的提升交流。4、保護商人特別是外商的合法利益。

大力推進教育文化快速、全面發展。明清時代,永昌掀起教育、文化高潮: 1、擴建學校。包括廟學、書院、義學、“土民私塾”。2、推進戲曲大發展。主要劇種是滇戲、花燈和京戲,還有傣戲、清戲、儺戲,永久性戲臺多達53座。3、宗教文化,形成佛教、道教、伊斯蘭三教大格局,寺觀廟宇數百處。還有其他一些文化門類。

保山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兩次輝煌

保山明代建築玉皇閣

以下簡要分述這一時段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具體情況。

傳統農牧業達到歷史發展頂峰。明清農業,是一個土地大量墾闢、大修水利、水田大增、農作物品種“齊全”多樣、精耕細作、產量大增、畜牧業相隨發展的新時代。清代保山、騰衝公共糧倉194個,最大的騰衝“常平倉”貯存米、谷15萬石。保山地方有了“一年耕三年食” 的民諺。畜牧業中,有了許多地方良種。

明清時代是永昌礦產大開發和手工業發展鼎盛期。礦冶業、珠寶業、陶瓷業、造紙業、製糖業、製茶業特別是紡織業巨大發展,遍佈廠礦、作坊。清代前期礦業開採正規廠家發展到141處,其中尤以金、銀、銅、鐵最為顯著。永昌是滇西紡織業核心,“永絲”“永綢”“永緞”“傣錦”著稱中外,永昌“織布供應迤西各縣,大負盛名”。此期是永昌古代珠寶加工業最發達的時代,騰衝玉雕暢銷我國各地和東南亞、日美歐。

商業特別是“絲路”外貿空前繁榮發展。《永昌府志》描述:“永昌郡之在滇省,一切貨殖較他郡為多,故賈客亦最多。”《保山縣誌稿》說:“保山南門外八大花店,專為運銷印、緬花、紗。永昌蠶絲產量甚多,質地堪與川絲媲美,大量運銷印、緬、南洋、日本各國。土布、蠶絲為保山土特產品之大宗者”。各地富商大賈挾巨資進入永昌經商、開礦,結成商幫、商隊,都在城內設有客棧、馬棧、堆店、商號,其時已經“店、號滿城鄉”。

建築業再次跨越發展,建築面貌根本改觀。一是城、鎮、村落密集。二是木匠、泥水匠、石匠、窯匠等建築工匠人員充足,分佈廣泛,僅保山壩子就有磚瓦窯29座。三是建築工藝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四是出現一大批高大宏闊壯觀、富麗堂皇的精緻建築物。如十多座城池中的永昌府城,為雲南面積最大、城門最多的“小南京”。

文化教育處於歷史發展高峰,造就人才量大質高,教科文衛碩果累累,社會文明風貌一新。明清時興辦各類學校,永昌士風盛興,千里萬里趕考舉人、進士者爭先恐後,保山走出了一大批影響全省全國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舉人中試者507人, 48人考中進士。其中有52人在朝廷任職。明清之時,是保山兩千年來文化、學術、科技等著述最豐富的時段,忠愛國家、維護統一、反腐倡廉、發展經濟、開放交流等社會理念更加弘揚光大,深入人心,出現了許多抗敵衛國英烈和時代發展楷模。

保山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兩次輝煌

保山城街明清石牌坊

知古鑑今,繼往開來

我們回顧和梳理保山千年百代歷史發展的成就,目的是為開啟更多可供借鑑的經驗,繼續推進家鄉的跨越性美好發展。以下陳述六點體會和未來想法。

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經濟,不斷改善民生。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共產黨人的初心初願,就是要快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們必須始終緊扣跨越發展這個主題,不斷邁出堅實步伐,努力實現市委、市政府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三階段目標。

高度重視、嚴行保護環境、資源。近些年市委、市政府堅持“生態立市”發展戰略,已在生態環境保護、恢復、發展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發展中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全市廣大幹部群眾應該高度自覺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籌安排,把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地見效,早日建成美麗保山。

把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市委、市政府抓住中緬交流熱潮湧動的機遇,把著力點集中在緬甸並選擇了曼德勒、密支那兩個支撐點,已開創出嶄新的好局面。保山真正意義上的對外開放已經準確破題,今後需繼續做好整篇文章,繼續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若要富,先修路”,這是保山兩千多年發展歷史充分驗證的客觀真理。保山正在抓緊修建一大批公路、鐵路、機場,內外立體交通網正在形成之中。我們應該沿著這一正確的歷史方向持續努力。

繼續做好本土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工作。在推進城鄉開發建設中,如何留住緊密牽繫保山人共同情結的鄉情鄉愁?此項工作雖已取得很大成績,但還有許多工作需要繼續抓緊做好。

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領隊,是地方高速、穩健發展的根本保證。在保山的今後發展中,更需繼續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黨中央總結的歷史經驗,落實各項措施,精選、嚴管、厚愛優秀領導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