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淺析党項人的發祥地,及最終遷徙到甘肅黃土高原的原因和過程

西夏國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神秘的國度,建立西夏國的党項人也成為最神秘的民族。

党項人在建立西夏之前的歷史是怎麼樣的?党項人的發祥地在哪裡?党項人為什麼從青藏高原遷徙到甘肅的黃土高原?党項人為什麼在唐朝獲封定難軍節度使?

本文將根據殘存的歷史信息,做一個大概的梳理,儘量梳理出一個歷史的脈絡出來,解答些疑問。

淺析党項人的發祥地,及最終遷徙到甘肅黃土高原的原因和過程

發源地之謎:一首詩歌的解讀

公元1127年西夏被蒙古滅亡,這個國家隨即從中國歷史上消失了,並且消失的十分徹底。

公元1909年,俄羅斯探險家科茲洛夫根據一個古老的傳說,來到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尋找消失的黑水城,重新解開了西夏塵封已久的歷史。

科茲洛夫總共在黑水城盜取了8000多件西夏文物,現在都保存在聖彼得堡的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院,這部分文物佔西夏已知遺留總文物的90%以上。

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學者在整理這批文物時候,偶爾發現了一首西夏文詩歌,為我們探索党項人的發源地提供了唯一的一條線索。

詩歌中有這樣三句話:

黑頭石城漠水邊,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彌藥國在彼方。

據《新唐書·党項傳》記載,彌藥為吐蕃人對党項人的稱呼。所以詩歌中的彌藥國指的就是党項人的居住地。

這一點歷史學者已經當成共識,這三句詩歌就是對党項人居住地的描寫。

黑頭、赤面指的人的長相;石城、漠水、白河就是党項人居住環境的特徵。根據些線索,歷史學者做出這樣的推斷:

黑頭就是黑頭髮,赤面指紅褐色的面孔,這是典型的青藏高原高海拔高輻射的樣貌。所以党項人的發源地在青藏高原,這一點也是肯定的。

那麼石城、漠水、白河具體指的哪裡呢?

漠水說的是沙漠中的湖泊,學者推斷應該是青海湖,因為青海湖的北邊,就是一片沙漠。恰好,在距離青海湖三十多公里遠的海晏縣,有一座西漢王莽時期建造的邊塞城堡石頭城,所以學者推斷,石城指的就是石頭城。白河,可以理解成青海湖的支流,一條叫白河的河,或者是指遠遠看去河流的顏色,波光粼粼的白色。

以上內容沒有任何史料佐證,只是學者們做出的一個非常合理的推斷。那麼党項人的發源地,就在青海湖附近的海晏縣周邊。

想必,這個推斷是合理的。

淺析党項人的發祥地,及最終遷徙到甘肅黃土高原的原因和過程

党項人發祥地

第一次遷徙:吐谷渾王國的同化威脅

党項人的祖先就在美麗的青海湖畔,世代生活了幾百年,直到公元4世紀,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

公元313年,吐谷渾人在青海建立了吐谷渾王國,包括党項人的居住地。

党項人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臣服於吐谷渾人,繼續生活在祖宗之地,慢慢的被吐谷渾人同化,失去自己的本性;要麼保留自己民族的血脈,遷徙他方。

這時候,党項人中的一支拓跋部落選擇遷徙,率領整個部落遠走千里,來到了青藏高原東南部,甘肅、青海、四川的交界處的河曲之地,也成為析支之地。

析支之地位於青海東南境黃河曲流處,為古代羌族所居之地。《水經·河水注》:

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濱於河首左右居也。

《水經·河水注》為晉代人張載所著,張載生活在大約公元400年前後,可見党項人遷徙的時間上是吻合的。

党項人的第一次遷徙,是為了保存自己民族的血脈,這一點對党項人非常重要。因為留下的党項人,逐漸被吐谷渾人同化了,在歷史上徹底失去了自己的影子。

淺析党項人的發祥地,及最終遷徙到甘肅黃土高原的原因和過程

第二次遷徙:吐蕃人的戰爭威脅

析支之地是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場,党項人在這裡又平靜的生活了300多年。平靜的生活再次被打破。

公元663年,吐蕃王國滅掉了北方的吐谷渾王國,開始向東擴張,直接威脅到党項人居住的析支之地。

都說上帝在為你關上一扇大門的時候,同時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戶。

走投無路的党項人,想起了東方的東方有一個更寬廣的肩膀可以依靠。

公元626年,唐太宗發佈詔書,昭告天下: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唐太宗李世民,以博大的胸襟,提出漢夷一家親的政策。

據《新唐書》記載,公元638年,党項首領拓跋赤辭上表主動提出歸順大唐,獲得李世民的允許。同時,李世民封拓跋赤辭為都督,賜國姓李,大唐正式接納了這個遊離飄蕩的民族。

既已歸順大唐,就是唐的子民。

663年,拓跋部落的首領給唐高宗上表,說自己部落受到吐蕃的威脅,抗不住了,要求內遷。再次獲得唐高宗的允許,將甘肅慶陽一帶的黃土高原分給党項人居住。

党項人的第一次遷徙,完全是因為受到吐蕃的戰爭威脅。好處是党項人再次擁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並且還有了大唐的庇護。

淺析党項人的發祥地,及最終遷徙到甘肅黃土高原的原因和過程

党項人遷徙路線圖

党項人報恩:助唐朝平叛,獲得永久封地

党項人在甘肅慶陽一帶的黃土高原,又平靜生活了200多年。党項人平靜的生活再次被打破。只不過這次打破党項人平靜生活的不是敵人,而是党項人依靠的肩膀大唐。

公元881年初,黃巢的起義軍攻破長安,唐僖宗出逃。

很快,終於大唐的軍隊開始集結,準備對抗黃巢的起義軍。這時候拓跋部落的首領是拓跋思恭,他也集結了一支幾千人的拓跋軍隊,前往長安殺敵。

半年後,拓跋思恭帶領軍隊來到長安場外,在東渭橋與數倍自己的黃巾軍展開激戰,史稱東渭橋之戰。在這場戰役中,拓跋思恭的親弟弟拓跋思忠戰死,一起戰死的還有1000多位党項勇士。

黃巾軍剿滅後,唐僖宗感念党項人的忠誠和犧牲,任命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統轄北疆四州(夏州、銀州、遂州、宥州)。定難代表為朝廷平叛戰亂,恢復江山的意思。

党項人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封地,遷徙到定難軍,從此作為一隻獨立的政治力量站上了歷史的舞臺。

淺析党項人的發祥地,及最終遷徙到甘肅黃土高原的原因和過程

唐朝時党項人管轄的範圍

總結

党項人最早起源於西漢,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根據僅存的歷史資料推斷髮祥地應該在青海湖附近的海晏縣。

313年,党項人中的一支拓跋部落為了保住民族的血脈進行了第一次遷徙;

663年,党項人為了逃避吐蕃的戰爭威脅,進行了第二次遷徙;

881年,党項人平叛黃巾軍起義有功,被封定難軍節度使。

這就是我們讀宋朝歷史,為什麼一開始就講到党項人的首領李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這個節度使的封號來自唐僖宗,而党項人的歷史要追溯到更久遠的西漢時期。

其党項人的發祥地成為近代歷史上一個具有爭議的問題,至今沒有定論,因為沒有史料的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