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揭祕明軍神祕的特種部隊—夜不收

“夜不收”,是明代邊軍中負責偵測、哨探、間諜甚至破襲任務的獨特兵種,也被稱之為“直拔”、“哨夜”、“哨拔夜探”等,在早期,他們的主業是傳遞軍情,因此他們的行動遠離軍隊駐紮的邊堡墩臺,也就有了“夜不收”之名。

作為明軍的特種部隊,“夜不收”並不獨立成建制,而是分散在各個部隊中。明初,軍制以都司衛所為主,鎮戍營兵制還沒發展起來。明中後期,隨著衛所制度的崩壞,營伍制逐漸成為主流。而所謂營伍制,是指明代將領轄區中戰時臨時抽調、以營為核心編制的軍事制度,早期並非作為長期編制。

明代中後期的邊兵和外衛,主要分為標兵(督、撫、鎮、道等統領)、營兵(副將、參將、遊擊等統領)、守城兵、瞭偵兵(墩軍和夜不收)、通事和家丁等。作為更加廣泛存在於營兵中的夜不收,也是隨著營伍制的勃勃興起而隨之聞名。

揭秘明軍神秘的特種部隊—夜不收

設置夜不收的地區

由於在嘉靖之前,關於夜不收的正式建制和人數在明代史料中模糊,而到了萬曆末年,夜不收經常在遼東戰場上刷存在感,人們會覺得夜不收是明代為了應付後金的崛起而設置的兵種。而事實上,夜不收的存在要遠遠早於後金,設置也不只在遼東地區。

關於“夜不收”的最早記載,早在明代宣德年間,《明實錄》就有記載:“

宣德三年,“以遵化衛夜不收張大川為本衛百戶”。

宣德八年,命“給開平諸衛夜不收,並各關、口、臺、墩堡哨探守瞭軍士七千九百餘人,皮襖狐帽”。

而正是這位百戶張大川,在和同伴巡夜時發現蒙古騎兵的蹤跡,將敵騎射傷致其逃遁,在當時也受到了嘉獎

除了遵化一地之外,在《南京都察院志》、《明英宗實錄》也記載了夜不收在甘肅、南直隸等地的存在,大名鼎鼎的戚繼光戚家軍中,也有夜不收的設置,也由此可見,夜不收是廣泛存在於各地明軍軍中,設置時間長,同時職能相似的兵種。

揭秘明軍神秘的特種部隊—夜不收

夜不收的編制和人數

在弘治以前,夜不收的編制在明代史料中鮮有記載,都是按各地墩臺的實際情況進行配比,直到弘治年間,才規定了每個墩臺夜不收的人數為五人。

隆慶四年,規定每墩哨軍五人,夜不收兩人。而根據柏樺先生對於明萬曆初年薊鎮夜不收的考證,駐紮於墩臺的夜不收保守在千人以上。

自此以後,明軍夜不收才有了較為完備的體系,但相較於墩臺的夜不收,營兵中的夜不收設置要靈活得多,一般根據不同的駐紮位置,部隊特點而各有不同。

戚繼光在《練兵實錄》中寫道,一營有夜不收50人,劉效祖《四鎮三關志》也提到,山海關營夜不收由30人,而馬蘭峪營足有400人之多。

夜不收的選擇,也並非將少數民族排除在外,以少數民族為主的達官營(忠順營)也有夜不收的編制存在;此外,松錦會戰,祖大壽駐守錦州期間,從皇太極抓舌頭之後戰況的演變來看,錦州軍中應該也有蒙古軍士成為了夜不收。

揭秘明軍神秘的特種部隊—夜不收

夜不收的用武之地

早期的夜不收以敵情偵查與傳遞信息、守著墩臺當守望先鋒為主要任務,在明軍退守長城,逐步形成九邊體系形成後,夜不收還要負責燒荒和奇襲。所謂燒荒,就是放火燒草原。

在土木堡之戰後,明朝對於長城以外逐漸失去控制,明軍也隨之放棄明朝在長城外的據點縮邊防守。而長城防線雖然逐步完善九邊體系,但由於防線過長導致可能秋冬時節遭遇處處捱打的情況,明軍夜不收開始將燒荒行動當做草木枯槁的秋冬季政策使用。

夜不收燒荒這件事在《遼東志》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每歲冬,鎮守總兵官會同督理軍務都御史太監奉敕移文各路副參遊擊守備備禦提調守堡等官,遵照會行日期,各統所部兵馬出境,量地廣狹,或分三路五路,首尾相應而行,預定夜不收,分投哨探,放火沿燒野草盡絕,聽令安營吹號笛打鼓,聚官發放畢,夷人精銳至營外求見,發牌開門,鼓吹齊舉,通事引入拜見,量給酒肉令出……”

而關於夜不收奇襲的記載,在明英宗第一次當皇帝的正統四年就有所記載,之後的襲營活動也是不絕於明代史料:

“選夜不收及敢勇死士,持長刀臣斧並炮數百,四面夜襲虜營。又如“夜選乖覺有膽之人,各藏牛角短弓、豬杆小箭,待虜熟睡,將馬拴住,攢簇以藥淬箭,臨到跟前,或十步,或五步,暗行刺射,戰馬一中,無不死者,亦古人夜解賊鞍馬之類也”“遣夜不收乘夜斫其營,殺七人,賊逐亂,獲其馬匹、器械。”

為了燒荒和奇襲這兩項意義重大的任務能夠順利完成,為了讓蒙古草原成為“闕勒霍多”,夜不收要接受專門而嚴格的訓練,除了成為人形高達的武力基本要求之外,還要熟悉山川地形,精通書算謀略,還得考試,生活苦不堪言。

揭秘明軍神秘的特種部隊—夜不收

夜不收待遇和危險

前文提到,夜不收承擔了艱鉅而又光榮的任務,是軍隊裡的精英,那麼想必夜不收的待遇理當不錯吧?但在早期,夜不收的生活標準有時還不如普通士兵。宣德年間的兵部給事中朱純等人就曾上奏請求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

《明英宗實錄》“沿邊夜不收及守墩軍士,無分寒暑,晝夜瞭望,比之守備,勤勞特甚。=其險苦艱難,比之別軍懸殊,若非加厚優給,何以責其用命?”

雖然在正統年間夜不收的收入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直到萬曆年間,夜不收也沒有一個核定的供給,一般是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來發放的。而夜不收的軍功獎勵也不同於其他軍士,一般來說,如果夜不收的情報準確,讓我軍收割了對方70個人頭以上的,可以獎勵官升一級或者50兩銀子,而如果不幸光榮了,也會按照陣亡的標準撫卹。

由於這項工作比較特殊且盛行於營兵,夜不收的獎罰剋扣在崇禎年之前是很少的,基本上就是照額髮放。

夜不收沒有遠超其他軍士的薪資待遇,但卻有遠超其他軍士的危險,舉個例子,早夜不收的主要偵查對象從蒙古轉向了後金的晚明,後金為了對付夜不收,也建立了自己的情報體系,其中專門捕捉明軍哨探的力量被稱為“捉生”。

在萬曆年間的遼東檔案記載中,夜不收被捉被殺的事例不勝枚舉,如:

“十五日捕去夜不收二名:董朝莆、劉仲禮。十六日捕去墩夜二名,夜不收一名楊真...…”

一出任務就被抓,不是因為明軍的專業素養不行,而是這任務的危險性實在太高,在晚明紛亂的遼東戰場,夜不收動輒就要潛出駐地數十里打探情報,而後金也不似蒙古,設置了專門對付夜不收的,故而每每出任務,都要和家人訣別,一旦有幸回家,那還要燒酒吃肉來慶祝。

而夜不收除了要防備外敵外,在自家也有危險。拿偵察部隊最為密集的薊鎮來說,自然對情報工作是最為嚴格的,薊鎮自山海關鏈接遼東,西抵石塘路共管轄十二路地方,萬曆元年駐軍約莫十六萬,由於薊鎮拱衛京畿,其中夜不收就有3630人,加上尖哨、家丁等偵查兵力接近兩萬人。

揭秘明軍神秘的特種部隊—夜不收

這樣的重地對於夜不收的要求必然較高,如果夜不收情報失誤被發現,情節嚴重,斬首,

墩軍開炮時機不對,情節嚴重,斬首……

夜不收這項工作,在當時,除了一腔熱血報效祖國的有志青年還有天賦異稟的天生間諜以外,這工作的在軍中的性價比還真的不是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