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家庭理財有痛點?關鍵在這裡!

理財的核心是資產與負債的動態平衡,家庭理財也不例外。

對一個家庭來說,資產就是家庭收入和存量財產之和,即未來的資產;負債就是家庭責任,包括維持家庭日常開支、贍養父母、撫養小孩等。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做好家庭資產配置,是獲得高品質生活的重要基礎。

1

測試風險偏好

首先,確認自己的風險偏好。

風險偏好是指為了實現目標,投資者在承擔不確定的風險時所持的態度。這就涉及到客戶風險偏好的分類,一般來說分為:非常進取型、溫和進取型、中庸穩健型、溫和保守型、非常保守型。風險偏好將決定適合的理財產品類型。

2

判斷理財週期的階段

從一個人的生命週期看,投資階段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分為不同階段。人生短短几十載,時間稍縱即逝。無論是每一個人還是每一個家庭,都需要根據每一階段的人生特點,對消費和投資做出合理的安排。

1. 財富準備階段(20到30歲)

這個年齡段是快速成長的階段,急需提升自身價值和增加收入。

剛剛走出校門,開始工作,生活、戀愛的花費都會很多,時常會因為錢不夠花而捉襟見肘,很多人都因此成為了月光族。其實,可以在每個月的工資中拿出幾百元出來進行投資,不但能改變我們胡亂花錢的習慣,還能增加一筆不小的財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定期投資、積少成多是對理財習慣的培養。

基金定投就是個不錯的選擇,每個月定期自動扣款,非常方便。而且資金是分期投入的,各個時期市場情況不一樣,能有效平均投資成本,分散投資風險。而且定投是一個長期投資行為,不用考慮各個時期的投資時點,不必考慮市場的經濟狀況,無需為短期波動而改變長期投資決策。

這個階段的人,學習能力和精力是最旺盛的,一定要用理財知識武裝自己。瞭解市場上品類繁多的金融產品,瞭解到這些產品的運作模式,最佳的結果是讓能力等本金,而不要以後有錢了沒有投資的起碼能力和認知。

2. 財富積累階段(31到45歲)

這個階段的投資一定要趨於多元化,根據家庭實際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合理配置資產,進行不同比例的選擇。

三十而立,一般人在事業上也慢慢步入正軌,逐漸成立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雖然有了一定的積蓄,但也多了房子、車子、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壓力,並且父母慢慢變老,還會面臨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境況。所以,這個時期理財是十分關鍵的。

在滿足自己日常花銷以外,仍有富餘,可以考慮做“穩健配置+長期獲利+保險保障”的組合,且長期獲利的比例可以略高一些。將家庭資金按一定比例分配,一部分投資到保本類或穩健型理財產品(比如定期存款、保本與非保本理財以及貨幣基金),一部分投資到收益更高的產品(比如私募股權類投資基金)。此外,孩子出生後,則應考慮增加孩子教育基金的投入;家裡老人歲數不斷增大,也應考慮為老人購買養老型保險。

這個階段的人一般都是家裡的頂樑柱,所以這個階段的人還應該考慮為自己配置一些意外與重疾險,特別是在有房貸壓力的情況下,如果遇到意外與疾病而沒有得到充足的賠償,對整個家庭的衝擊更大。

3. 財富穩健階段(46到59歲)

隨著子女的長大和父母的變老,到了這個年齡段,可以根據子女結婚、創業,贍養父母預留部分靈活資金;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調整股票與固定收益的比例,一般是調低股票的配置,但也不絕對,要在理財中保證穩定收益,根據自己的養老金標準決定是否增配年金險作進一步養老補充,可以考慮配置終身壽險來做財富的傳承和保障,特別是藉助其強大的槓桿功能;最重要的是注意控制風險,保證財富不受損失。

這個階段的關鍵詞是“穩健”,不要和初來乍到的比“相對收益”,而是穩穩的走“絕對收益”,最重要的是需要懂得抵制誘惑。比如300萬資金,5年複利25%就差不多是人生的第一個1000萬了。要是比快,那就是進入了陷阱,自己給自己得來不易的財富套上了一個隱形的“絞索架”。

4. 財富安全階段(60歲以上)

這個階段的人多數已經退休,子女也已進入婚煙狀態,是享受生活和天倫之樂的階段。

一般來講,這個年齡段承受風險的能力和意願都在下降,所以可以考慮進一步減少股票型投資,選擇更多理財、信託、保險類的穩健投資方式,但也因人而異。

退休後,收入將大部分來源於退休工資和財務性收入,而支出在正常情況下也將比以往減少。

年紀大了,就更要一個穩定安詳的生活環境,投資也一樣。此時,投資在兼顧高收益的同時,更應避免高風險的投資,除了日常開支、養老費用之外,還可能會面臨著疾病等方面的大額支出。

如果有足夠資金的話可以重點考慮藉助家族信託工具實現家族財富的保全和傳承,實現家企隔離,並將信託收益定向、定期、定額傳承給子女,防止出現子女揮霍和婚姻風險,也可以設定一些家族信託條款對子女提出一定的要求,以獲得信託收益權。

3

資產配置的藝術

資產配置是一種投資組合技術,其目的是建立多樣化的資產類別,以達到平衡風險的目的。資產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單一資產的風險,是投資組合管理的重要環節。每個資產類別有不同程度的收益和風險等級,從而在一段時間內各種資產表現會不同。在資產配置中,有一些配置的定律和不同階段的分配策略可以參考。

1. 4321定律

根據“4321”定律,可將家庭總資產劃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建立投資賬戶(40%)、生活賬戶(30%)、儲蓄賬戶(20%)以及保險賬戶(10%)。

家庭理財有痛點?關鍵在這裡!

除了常見的4321定律外,還有其他諸如80定律,31定律等。這幾個定律可供參考,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自己的理財規劃還是要切實的結合自身的家庭實際情況來判斷。

2. 金字塔原理

理財金字塔的原理是:最底層較寬較穩健,它是建立理財規劃的基石,包括風險較小的理財產品,如儲蓄、保險、國債等等;中層是年期、風險、回報都在中等水平,如企業債券、金融債券、優先股、各類基金等等;頂部較窄,投入資金不多,承擔風險多,收益相對較高的具有進取性的投資產品,如房產、股票、期貨等等。

金字塔的尖頂有多高,底邊有多長,要根據建設金字塔的人本身的希望,需要和能力,而這些東西又要視投資者的年紀,收入穩定性,資金規模,預計投資年期,稅收政策,流動需要等等而定。

總之,要合理配置自己的資產,要首先明確自己的理財目標,再對自己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基礎上,考慮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綜合規劃自己的資產。資產配置是因人而異的,絕對不存在最佳標準,按需求配置資產才是最恰當的理財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