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中國傳統文化很封閉。但從漢族的服飾發展來說,中原文化一直在不斷吸納異族的長處,變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根小小的腰帶發展史 ,就是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歷史。

宋朝以前的腰帶

先秦時代王公貴族們的腰帶分為大帶、革帶兩種。有個詞語"縉紳"指代做官的人,所謂"紳"就是大帶的意思,大帶由絲織品製造而成。 先秦時代不同等級的人物用不同材質的大帶,天子、諸侯、大夫用白絹縫製的大帶。束於腰間,一端下垂。士用白色熟絹制的腰帶。沒有做官的士人用錦制的帶子。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所謂革帶顧名思義製作材料是皮革,在革帶的頂端, 有一個固定裝置,像S形狀的鉤子一樣的叫帶鉤,另一種像環形,叫"帶鐍"。革帶另一邊有孔洞。帶鉤用玉、金、青銅、不同材質製成,上面刻畫了各種飛禽走獸形狀、與不同花紋。使用時用帶鉤鉤住另一邊的孔洞,就能固定住腰帶。秦朝、漢朝繼承了先秦的革帶,相傳在秦二世時代產生了"腰帶"的稱呼。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帶鉤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中原周邊遊牧民族使用的一種"帶鐍",秦、漢以後逐漸傳入到了中原。帶鐍是圓形或者方形帶扣,帶扣上有釦針,使用時皮帶伸進帶扣內,把釦針放進皮帶孔洞就能固定住腰帶。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羌、羯、鮮卑、氐來到中原,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進一步融合。他們使用的一種蹀躞帶開始流行起來。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帶鐍

蹀躞帶上銜接著很多金屬鑄成的小環,用於放刀、 劍、弓、 磨刀石等實用物品。蹀躞帶方便遊牧民族作戰或者打獵,類似一個瑞士軍刀。漢族人在亂世戰爭頻繁的時代,也發現了蹀躞帶的方便實用性,蹀躞帶在漢人中也流行開來。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中出土的銀鞓蹀躞帶

南北朝、隋朝以蹀躞帶環的多少區分等級,皇帝的腰帶有十三個環,大臣為九個環。腰帶一般系在腰部左側或者右側,腰帶尾部從下往上插入腰帶。到了唐朝腰帶環數皇帝和大臣皆為九個,繫腰帶方式改為從上往下插入腰帶。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隋煬帝墓蹀躞玉帶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隋煬帝墓蹀躞玉帶

唐朝初期文官一品以下腰帶放有手巾、貯放筆硯等的袋子、佩刀、磨刀石。武官五品以上腰帶掛有七種物品,佩刀、刀子、磨刀石 、契苾真(雕刻工具)、噦厥(解繩結的工具)、針筒、火石(點火用,古代的火柴)。唐朝初期的革帶結合了中原文化的革帶與遊牧民族的蹀躞帶,說明唐朝是一個遊牧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朝代,一直到唐玄宗時期才廢除了腰帶懸掛的這些東西。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唐朝時革帶由帶銙、 帶扣、䤩尾、帶鞓組成所謂帶銙指的是腰帶上的裝飾物,帶扣上有可以活動的扣舌用於固定住腰帶。帶鞓指皮革制的帶身,一般外面包裹有絲織品,唐朝時帶鞓一般為黑色。䤩尾是保護革帶尾端的裝飾物。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唐御仙花鉈尾

唐朝開始用帶銙製作材料、以及帶銙數量區分官員品級。唐高宗時三品以上官員用十三個金、玉帶銙;四品十一個金帶銙;五品用十個金帶銙;六、品七品用九個銀帶銙;八品九品用八個石帶銙;沒品級官員和普通人用七個銅、鐵帶銙。帶銙的形狀多種多樣,有方形、圓形、桃心形等等。帶銙上還會刻畫上各種人物、動物、花卉圖案。

北宋的腰帶制度

宋朝的腰帶帶銙有玉、金、銀、犀銅、鐵、角、石、墨玉各種材料,玉銙帶不許用於官服。銅、鐵、角、石、墨玉帶銙,普通人和各級吏都可以使用。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北宋郭知章墓金御仙花帶板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北宋郭知章墓金御仙花帶板

古人認為君子的道德就像玉一樣,因此以玉最為尊貴。宋朝只有皇帝、太子能使用玉帶銙,皇帝用的是排方帶,還有一種方團玉帶銙皇帝用於賞賜大臣。所謂排方指的是帶銙形狀全部用方形,而且帶銙距離緊密。所謂方團玉帶指的是帶銙有方形也有圓形,一般為方銙一般為四個方形五個圓形,帶銙距離比較稀疏。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南宋朱晞顏墓御仙花帶

皇帝賞賜臣子方團玉帶是一種莫大榮耀,整個宋朝獲此殊榮的或者是皇親國戚,或者是立有大功、或者是皇帝特別寵信的大臣。太祖時有李彝興、符彥卿、王審琦、石保吉,英宗時則有王守約,神宗時則有王安石、嘉王、岐王,徽宗時則有蔡京、何執中、鄭居中、王黼、蔡攸、童貫、趙仲忽,欽宗時則有李綱。南宋得賜者,文臣則有張浚、秦檜、史浩、史彌遠、鄭清之、賈似道,宗室則有伯圭、師揆、師彌,勳臣則有劉光世、張俊、楊存中、吳璘,外戚則有吳益、謝淵、楊次山。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南宋朱晞顏墓御仙花帶

北宋官員的腰帶制度由宋太宗制定,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翰林學士承旨李昉彙報宋太宗腰帶使用制度: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公服上不得系銀帶,四品以下官服黑銀方團胯及犀角帶。貢士及胥吏、商人手工業者、普通人服鐵角帶。三品以上官員有資格用荔枝帶。

宋太宗曾經讓能工巧匠紫雲樓下打造金帶,金帶製造過程複雜、辛苦,工匠竟然力竭身死。工匠一共打造了三十條金帶,其中一個宋太宗自己使用,另一個賜給了曹彬。剩下的藏在倉庫裡,號稱"鎮庫帶"。直至北宋末年金人進攻開封,宋徽宗拿出這些金帶賞賜給了童貫等親近大臣。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宋神宗元豐年間改革官制,也更改了腰帶制度。三師、三公、宰相、執政官、開府儀同三司、節度使曾經當過宰相者、觀文殿大學士已上,使用金球文方團帶。觀文殿學士至寶文閣直學士、節度使、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書、侍郎、散騎常侍使用御仙花帶。只有高級文官有資格使用御仙花帶。

除此之外宋朝官員的腰帶花紋繁多,帶銙上繪有各種動物、人物造型,金帶六種包括毬路(球形紋路)、御仙花、荔枝、師蠻、海捷、寶藏。金塗帶九種包括天王、八仙、犀牛、寶瓶、雙鹿、行虎、窪面。金束帶八種包括荔枝、師蠻、戲童、海捷、犀牛、胡荽(中藥)、鳳子、寶相花(荷花)

所謂金塗帶是用鎏金工藝製作而成,是古代金屬工藝裝飾技法之一。所謂束帶指的是雙䤩尾革帶,革帶左右兩端都裝飾有䤩尾,一般是武將或者在穿窄衣時使用。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南宋朱晞顏墓 玉帶

南宋時官員腰帶制度繼承北宋,球文帶四方五團,御仙花帶排方。三公、左右丞相、三少、樞密使、執政官、觀文殿大學士、節度使球文金帶;觀文殿學士至華文閣直學士、御史大夫、中丞、六部尚書、侍郎、散騎常侍、開封府尹、給事中用御仙花帶,中書舍人、左右諫議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煥章、華文閣待制、權侍郎用紅鞓排方黑犀帶。

宋朝的革帶與唐朝不同之處在於,革帶顏色一般為紅鞓,唐朝一般為黑色。同時宋朝的革帶花色比唐朝更為繁多。宋朝官員的帶銙有不同的質量規定,用以區分等級。如方團二十五兩;荔枝從二十五兩至七兩,分四等。

唐朝學習遊牧民族腰帶,宋朝腰帶文化影響遼、西夏、高麗

宋朝皇帝還會賜給遼、西夏、高麗人革帶,宋朝的腰帶文化也相繼傳到了遼、西夏、高麗人,他們都模仿了宋朝的腰帶文化。北宋宋徽宗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寫道"逮我中朝。歲通信使。屢賜襲衣。則漸漬華風。被服寵休。

翕然丕變。一遵我宋之制度焉。非徒採服金帶而已也。"西夏的高官也模仿宋朝使用毬路帶。本來中原人的腰帶受遊牧民族文化影響很深,到宋朝少數民族政權又開始模仿宋朝的腰帶文化,文化始終是一個互相交流、影響融合的過程,閉關鎖國終究沒有前途。

《禮記》《新唐書》《宋史》《文獻通考》《夢溪筆談》《鐵圍山叢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