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無名有名我不識,有毒無毒君莫觸:古代三大名毒

河豚挾鴆毒,殺人一臠足。
蔞蒿或濟之,赤心置人腹。

——辛棄疾《蔞蒿宜作河豚羹》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權力鬥爭。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王朝內外的權力鬥爭都十分激烈,在層出不窮的爭奪裡,上演的不僅僅是殘酷血腥的正面戰爭,用陰謀的手段低成本謀取利益或者滅絕異己更是接連不斷,毒物的使用因此頻繁見諸史冊。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外戚干政用毒,宦官擅權用毒,宮闈相爭用毒,權臣謀反,“溫和”賜死也用毒.....毒藥實在是居家旅行,殺人滅口的必備良藥。

無名有名我不識,有毒無毒君莫觸:古代三大名毒

毒藥排行榜之一 —— 鶴頂紅

愛看電視的朋友們對鶴頂紅一定熟悉得不得了,在不同題材的電視劇裡(政治,宮鬥,武俠,玄幻),都能見到鶴頂紅的身影。根據現代的研究,鶴頂紅可不是鶴的額頂,其實是紅信石,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砷,加工以後就是著名的砒霜。砷在人體內含量很少或者可以說幾乎沒有,當砷大量進入人體會阻斷細胞內氧化供能的途徑,可以說是一種“過度強氧化”過程。

無名有名我不識,有毒無毒君莫觸:古代三大名毒

古人常用銀針試毒,檢測出的並不是三氧化二砷,只是檢測出了砒霜中的含硫雜質而已(由於以前冶煉技術差,工藝粗糙,製成的砒霜中往往含有大量硫化物。硫化物與銀反應,生成的黑色硫化銀(Ag2S)附著在銀針表面,銀針就這樣變黑了。)可能紅信石為紅色,所以古時用“鶴頂紅”一詞隱諱而文雅地稱呼砒霜。

無名有名我不識,有毒無毒君莫觸:古代三大名毒

毒藥排行榜之二 —— 鴆毒

《說文.鳥部》記載:“鴆,毒鳥也。”《玉篇》記載:“鴆,毒鳥,識蛇,其羽畫酒,飲之即死。”說的就是鴆作為一種其毒無比的鳥,哪怕是用他的羽毛劃過酒中就能讓酒變為劇毒,喝下去立刻斃命,並且鴆毒無色無味很難被察覺。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神奇的鳥和毒真的存在嗎?

無名有名我不識,有毒無毒君莫觸:古代三大名毒

首先,文獻中有大量對鴆鳥具體形象和毒性的記載。宋代羅願《爾雅翼.釋鳥》中寫道“鴆,毒鳥也,似鷹,大如鴞,毛紫黑色,長頸,赤喙……古人以其羽翮歷酒中則能殺人。”,左思《吳都賦》,《志廣志》,《山海經》等雖然對於鴆的描繪雖然不完全一致,但都記錄了鴆的存在,包含細節;

其次古代醫術中關於鴆毒和解鴆毒的記載也不少。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卷三十:“鴆鳥毛有大毒,入五藏爛殺人。”並提出“犀角味苦酸鹹寒…殺鉤吻鴆羽蛇毒”的解法,其餘如元代《湯液本草》,明代《普濟方》中都有葛根粉解鴆毒的說法;

再次,鴆酒賜死和引鴆自殺的記載頻繁見於正史。比如《南唐書》中記載南唐皇帝李昇鴆殺權臣周本;《晉書.帝紀.穆帝》中晉穆帝拒絕地方官員獻鴆鳥“三月,佽飛督王饒獻鴆鳥,帝怒,鞭之二百,使殿中御史焚其鳥於四達之衢”(晉時甚至下令這種鴆鳥不得過江,時任荊州刺史、鷹揚將軍的富豪石崇曾偷偷走私了一隻,後來送給與他鬥富的王愷,讓皇帝發現後沒收殺死焚燒);“閻後妒之,賜鴆毒,葬於城北。”(《後漢紀》);“帝常恐濟南復興,乃密行鴆毒,濟南不從,乃扼而殺之。”(《北齊書.帝紀第六》)……

無名有名我不識,有毒無毒君莫觸:古代三大名毒

雖然到現在為止,尚無鴆鳥鴆毒的直接考古實證,但綜合看來,筆者傾向於認為鴆鳥曾經存於世而後滅絕,鴆由於毒性奇絕,珍惜難得,逐漸成為毒藥的泛指或形容毒殺的動詞。不過,這一切仍需更多更直接的證據。

毒藥排行榜之三 —— 金屑酒

黃金單質本身無毒,金屑酒之所以能毒死人,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金屑酒裡摻了水銀,還有人認為製作金屑酒的並不是純金,而是含有雜質的金礦石,因而含毒。不過現代研究指出,吃食金箔(金元素)超量,也對皮膚粘膜、造血系統、神經系統及肝腎等形成毒害作用,部分病人接觸少量金也可引起中毒或過敏反應。

無論如何金屑酒在魏晉之時可謂獨領風騷,曹魏明帝時賜死公孫晃(因其弟公孫淵謀反),“竟遣使齎金屑飲晃及其妻子,賜以棺、衣,殯殮於宅”;西晉著名毒後賈南風也是金屑酒而死,《晉書.后妃傳》記載:“(趙王)倫乃矯詔遣尚書劉弘等持節齎金屑酒賜後死

”;而毒死賈南風的司馬倫,同樣死於金屑酒。八王之亂後,趙王司馬倫兵敗,“梁王肜表倫父子凶逆…遣尚書袁敞持節賜倫死,飲以金屑苦酒。”如此看來,金屑酒也算是皇室認證,眾皇親用生命代言了。

無名有名我不識,有毒無毒君莫觸:古代三大名毒

除此之外,野葛,烏頭,堇,當孤草,蛇蠍……細細數來,太多的毒草毒物在歷史中留下了名字,但用毒之人的貪婪,狠辣與無所不用其極才是世間至毒,必置人於死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