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生態扶貧”的漢陰實踐

  秋高氣爽,正是播綠好時節,漢陰縣平梁鎮愚公花椒專業合作社的農民正在忙著栽植花椒。“今秋栽植750畝。加上前兩年栽植的1250畝,剛好2000畝。”合作社負責人曾兆敏指著對面梯田上成片的花椒林說,“土地、林地都是從太行村和周邊村的農民手裡流轉來的,每年租金就要向農戶支付近15萬元。政府有補償,市場前景好,我們有信心把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生態扶貧”的漢陰實踐

  近年來,漢陰縣以“生態產業扶貧、生態補償惠民”為主線,在林業產業、退耕還林、生態效益補償等項目上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走出了一條既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的生態扶貧新路子。

特色林果,撐起產業扶貧半邊天

  今年,漢陰縣漩渦鎮塔嶺村貧困戶韓明美栽植了7畝拐棗,林下套種了綠豆、芝麻等矮稈作物。“種莊稼收入一點兒也不受影響,栽拐棗政府還給補貼。以後樹長大掛果了,我也不種莊稼了,像我這個年齡,栽拐棗最適合。”今年62歲的韓明美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據該村第一書記吳斌介紹,在生態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全村1000多畝山地全部栽上了花椒和拐棗,加上2019年秋要發展的茶園,覆蓋了全村所有的貧困戶。經過縣農業、林業部門的技術指導和合作社的示範帶動,村民們現在個個是特色林果種植專家,大家都盼望著依靠林業產業脫貧摘帽奔小康。

“生態扶貧”的漢陰實踐

  塔嶺村並非漢陰縣栽植核桃的樣板村,像這樣的村在該縣比比皆是。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漢陰縣77個脫貧重點村把核桃、茶葉、蠶桑、拐棗、脆李產業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一項主導產業,按照“林果為主、多業並舉”的發展思路,為貧困戶量身定製了“產業精準扶貧措施”。

  2019年按照“加入一個經濟組織、選準一項產業、扶持一筆資金”的“三個一”模式,為貧困戶加入集體經濟合作組織的貧困戶配股5000元的標準,扶持貧困戶發展特色林果產業,按照精準發力、靶向治療,用生態產業增強貧困戶自我發展的“造血”能力。截至目前,全縣春季栽植特色林果園3.74萬畝,秋季還要栽植1.8萬畝,7000多貧困戶參與了特色林果產業發展,佔到了產業扶貧的一半多。

“五金”收益,產業得發展農民得實惠

  城關鎮趙家河村的貧困戶李亞東不僅是村裡的生態護林員,還是村裡“林果技術服務隊”的技術員。這些天,他成了全村的“香餑餑”。他為村民提供技術服務,村民給他付一定的報酬。“現在,我不僅每月能領到300元的護林員工資,而且掌握了一技之長。以後村裡的脆李園越來越多,我的技術就會更加吃香,脫貧致富就不難了。”李亞東說。

  漩渦鎮東河村護林員石文富依靠著自己的技術“託管”了村裡30多戶群眾去年栽植的100多畝脆李園。石文富負責核桃的栽植、管護,待到四年後脆李開始掛果便交還給農民。石文富獲得的是政府每畝1200元的退耕還林補貼,而農民不需要出一分錢一點力,四年後就可直接收穫脆李。“每年4000元的生態護林員工資加上託管經營所得的酬金,讓我徹底擺脫了貧困。”

“生態扶貧”的漢陰實踐

  像李亞東和石文富這樣的護林員在漢陰縣共有565名,全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縣林業部門對565名生態護林員進行了3期業務培訓,使他們都成為了核桃、脆李栽植管護的行家裡手。他們或者像石文富一樣託管經營獲得了酬勞,或者像李亞東一樣依靠技術得到勞務費。一項核桃或脆李產業及管護技術,讓他們甩掉貧困“帽子”。

  除了“託管”這種模式之外,在生態扶貧推進的過程中,漢陰縣廣泛推廣“鎮園產業聯盟”“黨支部+貧困戶”“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讓貧困群眾在生態扶貧的多元化經營模式中獲得“土地流轉得租金、資產入股得股金、基地務工得薪金、委託經營得酬金、技術服務得佣金”的“五金收益”,實現了產業得發展與群眾得實惠的相得益彰。

“生態扶貧”的漢陰實踐

  城關鎮中壩千畝獼猴桃林果示範園,始建於2017年,著眼林業產業扶貧,目前投入資金1800萬元,建示範園1500畝,分為一心一區四園:即陝南富硒獼猴桃研發中心、倉儲物流區和林業良種繁育園、林業科技示範園、標準化種植示範園,休閒觀光體驗園等四園。吸納39戶貧困林農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林農變股東,”“三變”模式,平均每人資產入股、土地流轉、勞務等收入達到1萬元。為推進漢陰縣林業系統“三變”改革,探索林業園區服務脫貧攻堅新路子,奠定了鄉村振興的基礎。

生態補償,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

  生態補償是一項兼顧“生態”與“脫貧”的惠民政策。今年,漢陰縣嚴格按照《陝西省森林生態效益基金管理辦法》和《安康市關於進一步規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兌現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中央財政國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標準,向各鎮撥付補助資金917.16萬元。其中1.12萬戶貧困戶享受補償金226萬元。

“生態扶貧”的漢陰實踐

  家住漩渦鎮東河村的吳大術是五保戶,今年65歲的她年邁體弱,無勞動能力,是村裡的貧困戶。除了五保金外,吳大術的另一項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公益林補助金和退耕還林補助,這兩項補助合起來他每年能領到500多元,這對於一個老人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平時日常開銷夠用了。

  漢陰縣在第二輪退耕還林中優先滿足貧困村貧困戶的需求,連續3年總共在365戶貧困戶中實施退耕還林4700畝,1310名貧困人口獲得了退耕還林補助128萬元。此輪退耕還林栽植的樹木全部為生態與經濟效益兼顧的核桃樹。貧困群眾拿著“補貼款”,栽下“搖錢樹”,既獲得了短期收益,又實現了長期可持續增收,成為了“生態補償脫貧一批”中的先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