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近日,广州天河区获选“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市吸引力最强区”。

什么是幸福感?

也许是暨南大学旁的一个单间、东圃的一间小公寓,打拼一天疲惫归家时,它会为你点亮一盏灯。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天河是很多外来奋斗者在广州的落脚地。随着城市东进30年,当你回望起点,惊觉天河也“老”了。去年8月,广州第二批城市更新项目上线,天河区占了88个,其中87个为老旧小区微改造。

越秀、荔湾的历史街区更新要留住乡愁,那么,天河小区微改造又有怎样的主题?

建于1997年的东成花苑历时半年微改造,日前正式完工。这个老旧商住小区重现青春光彩,为观察新型城市的自我更新打开了一扇窗。

(点击查看视频↓↓↓)

1.

不多花钱,让小区改造更有设计感

改造前的东成花苑,似曾相识:公共用地被灌木草丛割据,康体设施见缝插针,道路上人车混行。更不用说,楼体外墙破落,消防安防设施陈旧。总之,是典型的宿舍和商住混合小区,现有居民976户。

小区改造通常由工程队承接,这次东成花苑改造,则交给了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早期开发的小区没经过什么设计,除了硬件老化,公共空间存在较突出的问题。”资深规划师李珏对项目作出诊断。

在有限的经费下,如何通过设计手法,让小区有更好的品质?设计团队跃跃欲试。

施工4个月,东成花苑一点点展露新颜。“有业主几个月没回来,说变化太大,怀疑自己进错了门。”天园街道东城社区居委会负责人笑说,“虽然是微改造,但改变得很彻底。”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如今,从楼上俯瞰,小区最新的靓样尽收眼底:带状的公共用地上,分布着为不同年龄人群设计的主题花园——长者花园、康体花园、社区花园、儿童花园、颐养花园,通过彩色沥青凸显各自特色。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色彩不仅为了颜值,它还隐藏着设计密码。500米长的环形跑道以蓝色铺装为引导,将5个主题花园串联起来,同时划分了步行区域,解决人车混行问题。

形象定制更充分应用到“面子”上:小区入口,拆掉土味不锈钢招牌,换上时尚的黄色木纹格栏门楼;底层商铺,昔日凌乱的门面统一设计改装,亮出社区商业的模样。

从前,小区还有快递站点,运货车辆随意穿插、卸货。“由于整体形象提升了,低端的快递业很快态自觉退出。同时,美容院、生鲜小店等社区新业态进来了。”李珏说。“小区变高端了“是居民的一致感受。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如果说公共空间提升是锦上添花,楼宇本身修整则是微改造的刚需。老旧防盗门彻底更换、增加门禁监控,楼梯间修补了墙面、整治了三线,更换全新雨棚、细化了垃圾分类设施……尽管细微,但处处传递出改造的温度。

旧楼电梯加装是“甜蜜的难题”,设计团队借此契机拿出了优化方案:通过重新规划楼梯的步级,令电梯从原方案的二楼进出改到一楼,还腾出空间增设无障碍通道。由于响应了各方需求,方案很快获得住户通过,已经展开施工。

2.

“既要有投入,也要得到居民接纳”

“安总,又来看项目啊。”一位老居民见到李志安,熟人般打起招呼。自从5月进场施工,李志安作为项目的社区设计师,隔天就往现场跑。“除了监督施工,还要协调各种事务,都快成居委会了。”他笑称。

小区微改造的第一个流程是项目评估。评估表共有18项内容,包括居民意愿、建筑状况、步行系统等等,对小区做了具体而微的分析。“社区成立了建管委,向居民征集意见。得到2/3的居民同意,才能出方案。”东城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说,微改造是好事,但“既要投入,也要得到居民接纳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居民在微改造中的共建作用,不止体现在投票。项目组建了微信群,设计、施工、居委会、居民代表都拉进来,每周开一次群例会。除了关键事项的汇报、讨论,居民还能通过群聊反映问题。

修花坛,发现石头砌得不平整,马上拍照发群“投诉”;修楼梯,发现扶手颜色和环境不协调,第一时间想到微信群解决。“居民对改造很上心,随时随地监督,这对我们是切身的促进。”李珏说。

天河南二路德欣小区微改造去年率先启动,成为天河的第一个样本。该小区住户由13个不同单位的职工组成,征求意见过程更是“七嘴八舌”。但广州市政协委员谭国戬注意到,德欣小区改造的意见征集表设计得非常完善。“注重对人群的归类,比如车主、档主分类动员,个人有什么需求,公共空间又有什么需求,分开调查讨论,非常人性化。”

“以前放一张乒乓球桌都难,现在空地多了,搭个简易舞台,居民们就能唱大戏。”东成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开心地表示,期盼已久的社区活动终于能安排上。街道还将捋顺社区组织体系,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3.

用“绣花功夫”守护你年轻的模样

走出东成花苑,周边楼盘鳞次栉比,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环绕,天河商圈近在咫尺,华侨医院、家乐福等生活配套套齐全,是市内少见的“住商学”合一区域。

“大学一毕业来广州,就租住在这个片区。它距离珠江新城CBD只有3个地铁站,是生活与工作的最佳距离。”贵州女孩小赵2017年从西安只身来到广州打拼,如今她虽然搬离这个区域,但每每路过还会感慨万分。她依旧记得那些走在黄埔大道上野心勃勃的早晨,也忘不了夜幕下暨南大学拱门的灯光照出的疲惫。

走过22个年头的东成花苑,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故事,今天的万家灯火,正是这座城市对奋斗者的回报和答谢。小区花园里,老人们含饴弄孙,操着带不同口音的普通话拉拉家常。据统计,东成花苑40%居民是租户,三分之一是老人和儿童。年轻一代已经在这里安家落户,老一辈也把晚年交给了异乡。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这里更是观察天河飞速发展、城市加快东进的一个窗口。东成花苑建成的1997年,广州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关键调整期。政府希望通过清理闲置土地、加强开发用地管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为广州“三变”开创好局。

其后几年,随着东成花苑、骏景花园、翠湖山庄等一批全新的小区建成,天园街道于1999年应运而生,其辖区被认为是“天河区由城郊型向城市型发展较快的地区”。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相较越秀和荔湾,天河作为广州新的城市客厅,微改造更需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东成花苑,入口门楼特别考虑和两旁商铺的协调,从颜色到细节都有所呼应。

以德欣小区和东成花苑为试点,通过引入专业设计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积极探索可复制的更新模式,让老旧小区得以融入急速更迭的大都市肌理中。

“老城市新活力”并非荔湾、越秀这样的老城区专属。在城市发展逻辑里,它对天河同样重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是推动新型城区自我更新的根本所在。当越来越多的异乡人成为“原住民”,微改造的“小确幸”,将交织出这座城市穿越时空的大幸福。

【撰文】黎詠芝 莫依蓉 朱紫强

【视频】莫依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署名除外)

【作者】 黎詠芝;朱紫强;莫依蓉

【来源】 南方+访南方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