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黄小黄本来是个话少的人,但一出去旅行,交际能力就大大提升了。上周,到了户县(鄠邑区)城区,

在一棵千年古树下邂逅了一位晒太阳的80岁老人,主动搭讪了一下,没想到热情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讲了许多关于老户县的故事。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忘了给老人拍照了,他在右边圈圈里,左边圈圈是家“古槐饭店”,里面有户县名吃大肉辣子疙瘩

偶遇老人的地方是户县的中心城区,明代的钟楼脚下,东街和南街交叉处的古槐广场上。这个广场得名于角落里那棵枝繁叶茂的古槐。这里地势开阔,视野很好,左能望到南街,前能远望西街和钟楼,右能兼顾北街、文庙和东街,坐揽户县最繁华街景。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一级古树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古槐广场

这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雾霾也比较稀薄。老人随身带着小马扎,出现在古槐广场的中央,准备晒太阳。老人告诉我,他姓谭,1940年生人,马上80岁了。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老人说,过去户县钟楼下没有这么宽的马路,也没有这个广场,解放前,钟楼下面全是房子,房子盖得都快紧挨着钟楼了。房子中间是道路,道路的宽度和钟楼门洞相当,马车、行人都从钟楼门洞下通行。门洞中央地方较为宽敞,马车在里面还能转弯掉头。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户县钟楼又叫“中楼”,是户县的地标性建筑,共有3层,攒尖顶。户县有八景,“钟楼远眺”是第一景。这座楼看起来像是西安钟楼的孪生姐妹,长得极为相似,“年纪”比西安钟楼小两百多岁,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是照着西安钟楼的样子修建的。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钟楼自古就是户县最繁华的地方,曾经店铺林立,商贸繁华,其中,最有名的一家店铺是一家老药铺“谢家店”。“先有谢家店,后有鄠邑县”,谢家店的盛况老人没有细说,只是指了指广场一角那个巨大的石碾子,“喏,那就是谢家店的药碾子。”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黄小黄走近细看,药碾子全身都是石质的,由底座、碾盘和碾子组成。碾盘直径比我张开双臂的长度还要长,石碾子看上去沉甸甸的,人力应该是推不动的,也许当时用的是毛驴吧。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这座钟楼我上去过3次,还在3楼的一个角落里刻下了我的名字。

”老人笑得有几分顽皮。3次上钟楼,都是为了打扫卫生。第一次是在户县解放时,老人和另外两个同伴上去清扫钟楼,当时,钟楼上面成为鸽子等鸟们栖身的场所,光是鸟屎,他们就拉了4架子车。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60年前后,他们上去给钟楼拔蒿草。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老人记得六几年的时候,钟楼有一次修整。当时,天连续下雨,钟楼西墙看上去有些倾斜,人们都很担心它会倒掉,于是想加固。后来发现这种担心完全多余了,钟楼基座坚固无比,是用

石碌碡灌注糯米汁等砌上来的,后来只在外墙修了登楼的楼梯。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他还告诉我一个细节,钟楼屋顶的坡度很陡,瓦片却从没发生过掉落的事情,其中是有奥秘的——屋顶的筒瓦每一片都用钉子钉在椽上。原先钟楼的屋檐更翘一些,后来修整时,把椽锯短了,就成了今天微翘的样子。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老人过去曾在西街口有个肉摊,这也是祖传的家业,从他爷爷手中传下来的。原以为他了解这么多老户县的故事,应该是祖居户县的,意外的是,他告诉我,他家是移民家族,原为山西人,大概一九一几年的时候,户县爆发了大范围的痢疾,许多人死于时疫,人口大减,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爷爷举家搬迁到户县,定居下来,繁衍生息,现在家族人口兴旺,他这一辈共有弟兄姊妹7人,他排老大。

偶遇西安户县80岁老人,祖上竟是山西人,讲述不为人知的老户县

因为是老人一家之言,担心可能和真实的历史有出入,黄小黄还曾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却是一片空白。他所说的,可能要在户县年鉴和县志里面去求证了。

黄小黄现在把所听见的记录下来,也算是一段民间口述历史吧。这也是我这次户县行最大的收获了。

黄小黄走陕西:发现身边的风景,一起游历那些山河与岁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