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如果關羽闡釋的是“義”,威震逍遙津的張遼,闡釋的便是“忠”

漢末曹魏,無疑是三分天下中,名臣武將最多最強的勢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五子良將”!

陳壽《三國志》評述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五人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

按照親密度而言,樂進與于禁皆常年追隨曹操,是曹魏基業的奠基者勞苦功高;即便是徐晃與張郃,陪伴在曹操身邊也比張遼要久,歷經數場關鍵性戰役;

但為何經歷複雜,又關係頗為疏遠的張遼,擔任前將軍的要職,併成為‘五子良將之首’,且能代表“忠”呢?

如果關羽闡釋的是“義”,威震逍遙津的張遼,闡釋的便是“忠”

魏前將軍張遼像

張遼少年便已勇武非凡,追隨呂布南征北戰虎踞江東

《三國演義》,作為通俗瞭解三國曆史的名著,對很多重要的人物進行改變,譬如將趙雲的空城計轉到諸葛亮身上,將孫權的草船借箭也安到諸葛亮,孫堅斬殺河北名將華雄,算成關羽所為等等。

難得是張遼的經歷與正史差距甚微,張遼公元169年出生,祖上是漢武帝時獻策,發動“馬邑之謀”的富豪聶壹,但馬邑之謀被匈奴軍臣單于識破,漢帝國興師動眾卻無功而返,加之破壞漢匈和親,聶壹家族怕受到牽連遂改姓張。

雁門郡自古便是胡漢雜居之地,東漢末年亂局更導致民亂四起,當地民風剽悍習武之風盛行,少年便勇武的張遼,不知是其幸運還是不幸,得到幷州刺史丁原的賞識,從此被捲入爭鬥的亂世!

丁原命張遼至河北招募精兵千餘,以拱衛京城的防禦,可惜這支兵回到京城時,丁原已被董卓策反的呂布所殺,其舊部也由呂布所統屬,自此張遼開始了追隨呂布的生涯。

可惜呂布沒有政治遠見,輕信王允而誅殺董卓,導致被李傕、郭汜聯合擊敗,只率領數百親軍向東投奔袁紹,呂布率親軍往來衝擊黑山軍張燕部,但遺憾未記載張遼是否參與其中。

呂布趁劉備與袁術交戰‘竊據徐州’,此時年僅28歲,又追隨呂布9年的張遼開始嶄露頭角,被任命為徐州北地(應為彭城)太守、魯地相等職,開始迎來屬於他的舞臺!

如果關羽闡釋的是“義”,威震逍遙津的張遼,闡釋的便是“忠”

呂布據徐州

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對呂布、劉備與曹操都是艱難的一年,徐州之戰的成敗,決定著中原霸權的歸屬,而起因竟然是寄人籬下的劉備,搶劫呂布買馬匹的資金,使雙方積怨徹底爆發。

呂布麾下高順與張遼,以本部兵馬連續擊敗劉備與夏侯惇,時值袁紹進攻公孫瓚,曹操抓住時機集結主力,聯合尚有餘力的劉備,向呂布發動進攻,旨在徹底消除後防隱患!

《三國演義》寫,高覽與張遼受到陳登欺騙,無奈隨呂布困守下邳,戰場上錘鍊起來的張遼,既勇猛又睿智冷靜,無論是聯結袁術求親,還是對外戍守調配,高覽與張遼都堪稱呂布臂膀。

但曹軍勢大圍城,並採用郭嘉計策水淹下邳,導致軍心渙散,侯成、宋憲等人獻城投降,曹軍入城時,高順、張遼被水困在西門,最終被曹操所擒獲。

呂布、陳宮、高順先後被曹操斬殺,張遼痛罵曹操也準備捨生就義,此時劉備攔下曹操劍,關羽更是跪求曹操,並以性命擔保,令曹操重新審視張遼。

張遼素有威名,曹操遂親自鬆綁,並解下自己的衣服給張遼披上,使張遼感受到誠意而歸降,正是《三國演義》的評語“乞哀呂布無人救,罵賊張遼反得生”。

曹操也不吝嗇,封張遼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且不說西漢飛將軍李廣想封侯夜不能寐,就是曹操舊部也多未能有如此高的爵位,因此張遼感恩涕零!

張遼作為回報,招降泰山兵臧霸、孫觀、吳敦等,使青州與徐州徹底肅清,曹操從此征戰四方,再無後顧之憂!

如果關羽闡釋的是“義”,威震逍遙津的張遼,闡釋的便是“忠”

張遼速繪像

張遼隨曹操踏平四方割據,終名留青史萬世景仰

關羽能以命保張遼,說明雙方友情很早便結下,這也不難理解,劉備麾下對外交涉通常只能關羽代勞,而呂布麾下也通常差遣張遼。

雙方雖各為其主,但張遼生性仗義豁達,劉備兩次家眷蒙難都得以周全,想必張遼出力頗多,才會得到關羽及劉備的憐惜,而關羽被圍困時也由張遼出面勸降,可謂是善惡循環!

關羽掛印尋劉備前,兩人有段對話,張遼問,你我之情,與劉備的關係如何?關公曰:“我與兄,朋友之交也;我與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豈可共論乎?”

至少證明,張遼在關羽心中堪比兄弟之誼,遂將投奔劉備之事告訴張遼,世人唾棄張遼的原因也源於此,張遼選擇將實情告知曹操,使關羽追隨劉備之路倍添阻礙。

但正如張遼自述“曹公,是如父親般的君上;關羽,是兄弟而已”,張遼與關羽都選擇維護心中的“忠義”,不背棄效忠的主公。

張遼從公元201年開始,先是受命征討東海郡的昌豨,隻身赴營使其歸降,在平定河北的過程中屢立戰功,因張遼智勇雙全又善於決斷,經常被曹操委任招降的工作,加快河北穩定,減少了曹軍的傷亡。

曹操上表漢獻帝,讚頌張遼、于禁、樂進等將領,張遼在攻克東萊地區後,被任命為蕩寇將軍。

公元207年,曹操親征烏桓,任命張遼為前鋒出戰,張遼引軍突擊大破烏桓,白狼山斬單于蹋頓於陣前,肅清威脅北方多年的邊患,為曹操南定荊州打下基礎。

如果關羽闡釋的是“義”,威震逍遙津的張遼,闡釋的便是“忠”

張遼隨曹操平定河北袁氏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荊州雄主劉表逝世,在母族蔡氏的擁戴下,年幼的劉琮繼承荊州基業。

曹操聞訊盡起精銳,張遼也隨軍出征,迫降劉琮,不費吹灰之力而得荊州,及兵甲戰船十餘萬,使天下諸侯驚恐不已,東吳群臣皆有獻城投降之念。

赤壁之戰曹軍敗北,廬江人陳蘭、梅成躲在灊山倚仗地勢固守。張遼對諸將說“勇者得前耳”即所謂的“狹路相逢勇者勝”,最終曹軍奮勇登先平定叛亂,曹操對張遼更為重用,加官進爵自不必說。

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率眾七千人守壽春,但諸將之間互有牴觸,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張魯,江淮兵力空虛,孫權聞訊遂親率精兵攻略。

張遼顧全大局,率先與諸將達成諒解,使曹軍內部保持團結,隨後招募勇士八百人主動出擊,左突右殺如入無人之境,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

後又與樂進、李典等堅守城池,待孫權軍退卻緊追擊殺,險些生擒孫權,創造以七千大破十萬的戰爭奇蹟,張遼威震江南。

公元222年張遼病逝,有說是為掩護曹丕負傷身亡,有說帶病擊破吳將呂範而加重不治身亡,他的死是曹魏的損失,曹丕悲痛定諡,曰剛侯。

根據《諡經》闡述:“剛:追補前過曰剛;強毅果敢曰剛;致果殺敵曰剛;強而能斷曰剛;自強不息曰剛;政刑明斷曰剛;威強不屈曰剛;強義果敢曰剛”,剛侯,無疑是五子良將中最好的諡號!

如果關羽闡釋的是“義”,威震逍遙津的張遼,闡釋的便是“忠”

復原古逍遙津戰場

張遼一生戎馬,即便所託非人依舊不離不棄,更是對曹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遼至少17歲便已隨軍征戰,其征戰的區域遍及北疆,更包含大半個南疆,使得漢末分裂勢力加快了融合,對歷史進步起到推動的作用。

張遼智勇雙全,早已看透呂布並非英主,但是常年的追隨,使其將呂布視作長輩和親人,他所能做的便是儘量彌補呂布的過錯。

曹操待張遼深情厚誼,雖然兩人並肩作戰的時間不多,但曹操充分予以信任,使其獨掌一方,張遼能夠做的便是全身心的報答。

歷代統治者崇敬張遼,除卻他戎馬征戰所立赫赫戰功,更是推崇其為國盡忠,為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張遼的“忠”與關羽的“義”相互輝映,成為三國亂世裡最值得憧憬的美好!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