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推动两业深度融合 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发挥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作用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施路径。

“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建议,要以《意见》出台为契机,进一步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探索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不断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重塑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

释放巨大经济增长效应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要素资源条件变化,我国高投入、高消耗、低成本、低价格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重供给轻需求、重生产轻服务、重规模轻品质、重扩张轻升级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亟待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意见》明确,到2025年,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逐步提高,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业内专家认为,两业融合将释放巨大经济增长效应,有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建立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的生产组织模式和市场营销模式,通过智能化生产、供应链协同等方式紧密对接生产消费两端、供给需求两侧,将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环节,能够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有效破解低端无效供给过剩和高端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好地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洪群联表示。

此外,洪群联认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可以拓展我国制造业发展优势,补齐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短板环节,加快提高产业链水平,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两业融合的新型制造模式转变,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持续发展新动能,释放转型发展新空间,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融合发展的业态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产生并经市场检验才形成的。” 黄汉权表示,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率先探索、走在前列,形成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如华为的整体解决方案、上海电气的总集成总承包模式等。此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共享工厂、工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不断释放融合发展红利,成为诸多制造企业、服务企业实现转型的重要抓手。

为促进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意见》梳理提出了10种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典型业态和模式,包括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发展共享生产平台、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以及其他新业态新模式等。

需要明确的是,两业融合发展包括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两大方向。推动两业融合,必须鼓励企业根据行业领域特点,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主探索和选择。

对此,《意见》针对制造业重点行业、服务业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双向融合发展的10项可能路径。

发挥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作用

《意见》提出,要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平台型企业和机构等重要作用,释放各类主体融合发展潜力。

在黄汉权看来,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也是推动融合发展的主导力量。推进两业融合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资源要素、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的有效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主体融合发展作用也不尽相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分析称,各类不同的市场主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比如产业链龙头企业处于价值链顶部、具有全产业链号召力;行业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示范效应突出;广大中小企业贴近市场、管理灵活、适应能力强。因此,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必须发挥好各类市场主体的独特优势。

此外,两业融合实践探索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提出了新要求。融合发展虽然是企业自主行为,但也需要政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孟玮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着力解决一批制约两业融合发展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强化政策性创新,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支持和引导力度。

本文转自中国金融新闻网(11月22日报道,记者:马玲,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