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孩子3岁前,千万别逼孩子做这3件事

都说中年妇女优秀,不如鸡着娃优秀,对此,我深有感触。

前阵子去二嫂家吃饭,开饭前,二嫂忍不住提起,小女儿不过才不到3岁,现在已经能数到100了。说着,就喊小女儿给我们表演一下。

刚开始,小姑娘背得挺好,我也很诧异,这么多数字竟然一个个都数了出来。可到后面,数到49的时候,就数不下去了,她大声嚷着:“我不想数了,我要看小猪佩奇。”

二嫂的脸瞬间就暗了下来,对女儿严厉地说:“必须要背好了才能看,这是咱们之前说好的!”

眼看小姑娘嘴巴一撇,这眼泪就下来了。

孩子3岁前,千万别逼孩子做这3件事


我心里一阵心疼。都说鸡娃不分年龄,没想到,鸡的已经这么早。

我也理解二嫂,她不是不爱孩子,相反,她对孩子寄予了厚望。所以,她才想逼着娃能早学点,以后就能轻松点。

可这娃真不是,想鸡就鸡的。

虽然我们都说烂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内在发展规律,可无奈还是会忍不住地逼迫孩子,社会把压力传给了我们,我们却又把压力鸡给了娃

可这样做,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是孩子在3岁前,下面三件事,千万别逼孩子做。


01逼孩子认字

逼孩子认字这件事儿,真是从太姥姥传给姥姥,又从姥姥传给了我们。

我之前在朋友圈看过一个视频,奶奶摆了一列的字卡,让不到1岁的孩子指认,每次答对了,就给小孩一块糖,答错了就再拿回来一块糖。

且不说,这种通过持续给糖,来强化孩子的认字动机有很大弊端,就说这么小的孩子,话还不会说呢,就要把这些字死记硬背住,有多么痛苦。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老爷爷就曾提出,这个时期的孩子,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绘本阅读,都只能接受“形象思维”的方式,他们只能通过看图、看画面来进行认知和理解。

孩子3岁前,千万别逼孩子做这3件事


人的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如果在完全不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反而会大大降低其大脑的可塑性,影响孩子的想象力。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在4~5岁左右,才会进入文字、符号的敏感期,到时候不需要我们逼迫,孩子自己就会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此,我就有深刻的体会。

有一阵子,我发现,儿子会对绘本上的字非常有兴趣,常常拉着我问我这个字念什么,并时常在路上指出这个字。

我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是娃的识字敏感期到了。于是,我就想了一个办法。

我准备了一些字卡,把它们放在家中对应的位置。比如说,把“米”字放在大米盒上,把“水”贴在水龙头边,通过这种方式,

帮孩子建立“形象的实物”和“抽象字符”之间的链接。孩子很快就理解了。

孩子3岁前,千万别逼孩子做这3件事


除此外,我还和娃试过不少好玩识字小游戏,这次由于篇幅限制,不做长篇大论,如果大家有兴趣,咱们下次可以展开聊。

总之,让孩子认字,从来没有什么kpi,绝不是要3岁前记下500个,5岁前就得会写1000个。

这不仅会让孩子有过大压力,降低对学习的兴趣,还违背了教育的发展规律,阻碍孩子思维的发展,真的是得不偿失。


02逼孩子算数、加减法

很多人都是以孩子小时候能数出100为傲的,就像我二嫂一样,甚至会每天专门抽时间,让娃锻炼数数。

孩子这么小能数下来吗?

能,如果只是背顺口溜往后死记硬背住,是能完成任务的,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就理解了

我有一次,让数完100个数的小侄女给我拿5颗瓜子,结果小家伙儿抓了一把,就塞在我手里了。显然,她还不能做到,数字5和瓜子5的一一对应。

孩子3岁前,千万别逼孩子做这3件事


一般3岁以下的孩子,只能对数字有浅显的感知,能区分明显的多和少;但要学会点数和对应,就要在4~5岁左右。而理解100以内的数数,甚至进行加减法,就更是要5岁以后了。

逼着孩子学数数,只会让孩子提前经历挫折感,甚至产生对数学的厌恶感。

对于三岁前的孩子来说,“看得见”的数学会更符合孩子心智的发展。

比如比较两根黄瓜谁长谁短,比较两个土豆谁大谁小等等,这都更有利于孩子当下数学思维的培养。


03别逼孩子按技巧画画

说到这个,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们怎么会逼着孩子按技巧进行呢?”事实上,是我们逼迫了孩子而不自知。

我以前也曾掉过这样的坑。

儿子在1岁多时是很喜欢涂涂抹抹的,我眼瞅着兴奋,心里就嘀咕着:娃都这么努力了,身为老母亲是不是应该帮娃做点啥,别浪费了儿子的绘画天分

于是,我就热血沸腾地买来了绘画书,每天还给自己定下目标,要陪儿子画一个小时。

没想到的是,儿子竟然越来越不爱画了。

孩子3岁前,千万别逼孩子做这3件事


当时我纳闷极了,后来一位做幼儿绘画教育的朋友告诉我,千万别用大人画画的技巧教孩子。当我们总用既定的线条形状画画时,孩子由于手腕力量达不到,所以画不出大人画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挫败感,当然就不喜欢再画了。

即使当孩子的手腕力量增强了,一笔一笔技巧性的绘画,也会让孩子只是陷入临摹的状态,而对于孩子6岁前,最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言,反而是最严重的抹杀。

孩子3岁前,千万别逼孩子做这3件事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的随手涂鸦,于是我悔不当初,调整了自己。

我也开始放空自己,随手就画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线,然后就饶有兴趣地跟娃分享:“这是我们的房子,这是轮船,我们要一起去度假。”

别说,还真有用。

不久,儿子就也敢放开手脚画了,不管是转圈的线,还是各种奇怪的图形,他似乎也总能用自己的图画世界,分享出有趣的故事。

毕加索曾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的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的像一个儿童。”的确,成人可以依靠技法和思考来完成绘画,但是心是被束缚住的,唯有孩子的世界是天马行空的。

其实做父母,最难的就是学会“不去干涉”,而这才是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大保护。


04

我上周末的心理学课上,老师讲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找了一对同卵双胞胎(俩孩子的先天条件是一样的),看谁爬楼梯爬得快。

但在比赛之前呢,格赛尔老先生让其中的一个宝宝A,从第48周开始,每天就要进行10分钟的爬楼梯训练,而另一个宝宝B,则是从53周才开始训练。

所以,在正式比赛时(第55周),宝宝A已经坚持训练了7周,而宝宝B只训练了2周。然后就到了比赛那一天,你们猜,谁赢了?

孩子3岁前,千万别逼孩子做这3件事


答案是,只锻炼了两周的宝宝B,竟然爬的更快些

刚开始,格赛尔担心这是偶然现象,于是,他又找了上百对双胞胎来做这个实验,结果发现,无论人种、性别,答案都一样。

呃?急吼吼地带娃吭哧吭哧爬了两个多月,到头来还不如临时抱佛脚来的管用,这是咋回事?


不是说天道酬勤么?不是勤学苦练出功夫么?怎么这会儿竟全失效了?

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原因很简单。


宝宝A在48周开始爬楼梯时,四肢力量不足,所以训练也只会事倍功半;但另一个宝宝52周开始训练,身体的基础能力已经比较成熟,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3岁前,千万别逼孩子做这3件事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双生子实验

它说明,孩子的进步或发展,一定是以他自身的身体成熟为基础,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如果脱离了孩子自身的条件,过早的逼迫孩子去学习,反而可能阻碍孩子的发展。

看着道理很简单,可是现实中,我们却往往扮演了那个“逼着宝宝A过早爬楼梯”的角色。

和大家一样,我也曾是个焦虑的老母亲,甚至也是个对自己严格要求,浪费一分钟都会自我批评的鸡血老妈。

孩子3岁前,千万别逼孩子做这3件事


有段时间,我甚至还跟朋友沾沾自喜地分享了自己的“育娃计划”,其中就有什么,每天一小时英语,一小时数学,一小时画画,一小时运动。我也曾恨不得要抓紧每一分钟的去“教育”他。

但孩子不是机器,我们也不是程序员,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要代替他去成长。

  • 你怎么知道,那个在雨后水洼前驻足的女孩,眼睛里不会看到彩虹的光芒?
  • 你怎么知道,那个在沙坑里打滚的少年,心里想着的不是一个神奇的城堡?
  • 你又怎么知道,那个坐在地板上撒牛奶的孩子,心里没有长出一片草原?

孩子无论好坏,都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我们需要给予他的是尊重和信任,而非逼迫和管束。因为我们和孩子幸福的本身,也仅仅是因为,

他的存在,就足够

就像《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所说:

孩子3岁前,千万别逼孩子做这3件事

为人父母能获得的最大回报不是孩子的成绩或奖杯,也不是他们的毕业仪式或结婚典礼。


回报来自和他们的孩子朝夕相处带来的身心愉悦,同时也来自孩子在与你的点滴相处中体验到的满足与幸福。


与各位父母共勉。


—End—


作者介绍:元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愿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人间烟火。


花时间叨叨叨


我特别理解当妈有时不自觉的那种焦虑。


哪怕我一向觉得自己是非常有主心骨的那种妈妈,果果三岁前可以说是比较“放养”长大的,从来没有逼着她学英语、学古诗等等,但她进幼儿园的时候,还是给了我不小的冲击。


当听到同班的小朋友已经开始汉字课、独立阅读的时候,我一度担心过自己是不是有点耽误了孩子,还写了《人家孩子4岁认识1000多字了,我家孩子怎么办?》这篇分享。


但很快我就想通了——有些东西孩子们早晚都要会的,所以重要的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路走来的方式。如果我们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阶段,就不会因为过于担心而推着孩子往前跑,而是有坚定而稳健的节奏,让孩子和我们自己都游刃有余。


这是我和吉吉在慢成长一直希望给大家传达的理念。也正因为,我们并不是无坚不摧的“专家”,也是普通妈妈,也会偶尔有小忐忑,所以更加能够理解大家,和大家一起走出困惑吧。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帮大家减少一些焦虑,给孩子们带去更多明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