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寧古塔老關家絕對值得炫耀的舊事,祖孫三代同入民國《寧安縣誌》

都說寧安姓關的多,看看這篇文章你就知道——寧安關家,原來還有這麼多的故事,同入《寧安縣誌》的關家祖孫三代

寧古塔老關家絕對值得炫耀的舊事,祖孫三代同入民國《寧安縣誌》

(2017年5月17日《牡丹江晨報》C8版雪城紀事)


青史留名,這或者是很多有志之士的夢想了。翻閱歷史典籍民國《寧安縣誌》 (1924年出版),發現了一個祖孫三代同時被刊錄在“縣誌”的情況,這在牡丹江地區還是非常罕見的。

  這個祖孫三代在民國《寧安縣誌》留名的家族,是寧古塔陳滿洲鑲黃旗瓜勒佳氏族,即關姓祖孫三代人分別是寧古塔瓜勒佳氏第十一代族人那斯渾、那斯渾長子第十二代族人託倫託哷、第十三代族人託倫託哷次子景棋及其妻子關伊氏。


寧安關姓以及那斯渾

《寧安縣誌》記載:“關姓,原系滿族瓜勒佳氏,近冠姓關,世居長白山訥音地方……後裔分居水城內及上啥哩、馬蓮河一帶,散居外城者吉伊依等縣,共約二千人。”

寧古塔老關家絕對值得炫耀的舊事,祖孫三代同入民國《寧安縣誌》

( 民國《寧安縣誌》書影 )

從史書上可以瞭解, 清代寧古塔陳滿洲鑲黃旗瓜勒佳氏族雖然編入旗籍比較早,但這個家族並非是大清王朝的顯赫望族,族人擔任“朝廷巨擎”的重要官員並不多,在有史可査的關氏十四代傳承中, 只有訥萌、恆春兩人擔任了主政一方的副都統(相當於現在的師長)之職、大多數人是四、五品官。

寧古塔老關家絕對值得炫耀的舊事,祖孫三代同入民國《寧安縣誌》

(寧安市碑林一角)

縱觀寧古塔的歷史殘存,顯然出自寧古塔副都統身任要職的大清要員也不如三姓副都統(黑龍江省依蘭縣)多,目前,在寧安市西山腳下新建成的歷史碑林, 保存的舊時墓碑,其最高級別的是“七眼透龍碑”, 而近日在依蘭縣拆除的牡丹江大橋的橋墩之上,出水打撈出的墓碑為最高規格的“九眼透龍碑”,根據清代形制規定使用“九眼透龍碑”墓碑的官員必須在二品之上。

寧古塔老關家絕對值得炫耀的舊事,祖孫三代同入民國《寧安縣誌》

(黑龍江依蘭縣牡丹江大橋出水的九眼透龍碑)

在民國《寧安縣誌。耆舊》當中,對寧古塔瓜勒佳氏的第十—代族人那斯渾的記載,只有簡略的二句話:“那斯渾,寧安人,清同治間花翎協領,在任十年。”“那公斯渾系寧古塔正白旗公中佐領,曾護理寧古塔副都統印務,以判案神明稱”。從中可以得知的信息量少的實在可憐。好在歷史研究者陳達從《寧古塔陳滿洲鎮黃旗瓜勒佳氏族宗譜》上,發現了對那斯渾生平的補充說明:“那斯渾,字瑞隆。生於乾隆五十六年十月初七日,終於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七辰時,享壽七十—歲……曾仕正白旗公中佐領,護理寧古塔副都統印務。……生子託倫託哷。”
上文中提及那斯渾曾仕正白旗公中佐領,公中佐領和世管佐領是有所不同的。世管佐領採用的世襲制,而公中佐領是要按照大清定律通過嚴格的考核才產生的。

寧古塔老關家絕對值得炫耀的舊事,祖孫三代同入民國《寧安縣誌》

那斯渾在由欽差主持的“選拔官缺”的校場之上,考試成繢處於中上等水平,步箭五枝射中了四隻,還得到了一定的物資獎勵。

如果每一個清朝官吏都像託倫託哷一樣

那斯渾只有託倫託哷這一個兒子,託倫託哷滿語語義是“火把”,而由於清代和民國早期書籍刻板錯誤、審校不嚴或現代人對古文斷句標點的緣故, 託倫託哷這個名字演變成了託倫託呼、把倫托勒、倫託哷等等,古籍中刊載的錯誤取義、名字不統一讓考據大費周章。

民國《寧安縣誌。人物》中,與託倫託哷相關的文字描述高達4000字,對其人進行了高度的評價。

寧古塔老關家絕對值得炫耀的舊事,祖孫三代同入民國《寧安縣誌》

(《寧古塔陳滿洲鑲黃旗瓜勒佳氏族宗譜》)

讀《寧安縣誌。名宦》上文字,可以得到如下的結論:從小就熟讀《經史子集》的託倫託哷,是個胸懷全局、辦事認真、果敢堅毅、膽大心細、吃苦耐勞、文武雙全的人才。託倫託哷最初在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僅任職個小小的“滿倉官”,按照《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的解釋,是負責倉庫管理的微員末吏。光緒元年,因“俄人在海參崴建築鐵房,私蔵軍械,情形叵測”,年逾四十的託倫託哷臨危受命。吉林將軍命其喬裝改扮深入到俄羅斯海參崴偵査敵情,他在俄國境內繪製軍事地圖、撰寫軍事情報,排除艱難險阻出色地完成了偵査任務, 不負眾望的託倫託哷終於嶄露了頭角。六年之後,慧眼識英才的吳大澂將託倫託哷納入自己的麾下,當時寧古塔到東寧、穆稜、 密山、依蘭等地,乃莽荒之地沒有道路可通,為了達到順利招民墾荒的目的,託倫託哷親自率部進行最初的實地勘察。

託倫託哷正如自己滿語名字“火把” —樣,以自己“篳路藍褸、以開荒荊”的“星星之火”,引得大清王朝下決心解除東北的“封禁”,帶來了北大荒的“遍地燎原”般全面大開發。託倫託哷這些先輩們對東北開發的偉大歷史功績,是功不可沒的。光緒十二年,中俄對東北地區進行了重新勘界,非 常瞭解邊境界碑位置的託倫託哷隨同勘界大臣吳大澂一起完成這一重要使命,在今黑龍江省東寧縣的三岔口地區,他發現俄人有意將“倭”字碑向中國境內移動了4裡,馬上高聲地制止這種明火執仗的侵略行為,然而,俄官舒利經(邊境官)並未理會他的據理力爭……面對這樣的國恥大辱,託倫託哷縱身跳入樹立國界碑的土坑內,大聲疾呼:“我身可埋, 界不可移!”“託公捨生護界”的英雄壯舉,深深地感動了東寧當地百姓,他們說:“如果每一個清朝的官吏都像託倫託哷一樣寸土不讓,中國就不會失去一寸土地!”

寧古塔老關家絕對值得炫耀的舊事,祖孫三代同入民國《寧安縣誌》

(石頭製成的倭字牌)

生於道光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的託倫託哷,於光緒十四年六月初十日卯時病逝,走完了一生短暫的五十五年。大清國誥封其昭武都尉晉封武翼都尉(清武散官名,從三品)。在他彌留之際,仍然不忘國家的安危,“囑示子孫邊防宜慎”。

節烈入史

那斯渾的孫輩們關家的第十三代族人能夠載入史冊,是由於孫兒媳婦的節烈,孫兒媳婦關伊氏入編民國《寧安縣誌?節烈》篇。


寧古塔老關家絕對值得炫耀的舊事,祖孫三代同入民國《寧安縣誌》

( 民國《寧安縣誌》書頁 )

託倫託哷有兩個媳婦:嫡室瓜爾佳氏、副室扎拉哩氏,生有純祿、景祺兩個兒子,這二子均在四十歲之前英年早逝。反倒是託倫託哷的副室扎拉哩氏非常高壽,活了八十一歲, 在民國十三年甲子十一月十九日才離開人間。

託倫託哷的二兒子景祺,歿於光緒二十九年十—月二十日,年僅三十五歲。

景祺的繼室關伊氏,滿洲正白旗錫鱗次女。民國十三年《寧安縣誌》記錄關伊 氏的事蹟時,她守寡已二十二年,獨自將兒女撫養成人,託倫託哷的妻子扎拉哩氏也被瞻養到八十—歲......

寧古塔老關家絕對值得炫耀的舊事,祖孫三代同入民國《寧安縣誌》

(寧安大石橋)

  透過歷史典籍的溫熱文字,我們在民國《寧安縣誌》當中,有幸地找到了散亂在各處的關家三代人,他們不是名噪一時的風流雅士,也非死得慷慨的英雄豪傑,更不是權傾朝野的王公大臣,三代關家人只是模範地遵循中華傳統美德,牢記做人的根本......

(文/陳達 杜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