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花鼓之鄉”的“引路人”

編者按 公元1374年,朱元璋取“丹鳳朝陽”之意賜名家鄉“鳳陽”,而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一首歷史名謠讓更多人認識了鳳陽這座人傑地靈的小縣城。隨著鳳陽花鼓走上世界舞臺,鳳陽再摘“花鼓之鄉”的美名。

如今,鳳陽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把教育發展擺在了優先位置,“花鼓之鄉”,書聲琅琅,越來越多的優秀學子從這裡走向全國,助力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帝王之鄉”、“花鼓之鄉”、“改革之鄉”的大美鳳陽建設愈發靚麗多彩,而這背後離不開蒸蒸日上的鳳陽教育,一直默默耕耘、厚植三尺講臺的優秀教師隊伍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他們中有帶著孩子去偏遠教學點教書的年輕女教師,有身體殘疾卻傾盡全部教書育人的“安徽好人”,也有用博愛為祖國育苗的教學名師,他們是鳳陽縣教師隊伍的一個個縮影,用高尚的師德、專業的師能引領萬千鳳陽學子成人、成才。

劉培娜:帶著孩子去教學點教書

“這些年,我不敢讓自己生病、不敢耽誤學生的課。作為教師,我愛這份事業,看著課堂上學生們對知識渴望的眼神,這肩上不僅是責任,更是愛”。冬日裡的鳳陽縣官塘鎮南姚郢教學點,陽光灑滿整個校園,朗朗讀書聲一陣蓋過一陣,偶有遲到的學生貓著腰從教室後門溜進去,每每看到這一幕,年輕的英語教師劉培娜都會會心地嘴角上揚。在這呆了近10年,她早已將這裡的一切融入骨髓。

2010年7月,劉培娜成了鳳陽縣官塘鎮南姚郢教學點的教師,從校園到校園,無論是教學點的辦公環境,還是初踏的三尺講臺,劉培娜都稍感不適,然而懷揣對教育的熱愛,她選擇了堅持。“教育沒有情感和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劉培娜一邊給自己打氣,一邊踐行著自己愛的教育,毫無保留地傳授學生知識,事無鉅細地關心著學生的成長。

2017年,劉培娜迎來自己人生的另一個新角色——媽媽。在享受新生兒帶來喜悅的同時,她也迎來了一個挑戰:新學期,她要在教好學生的同時,照顧襁褓中的女兒。官塘鎮南姚郢教學點是鳳陽縣的一個偏遠教學點,師資力量薄弱,每位教師的教學任務都很繁重,“我沒有辦法讓自己特殊化”。思慮再三的劉培娜搬進學校住,一邊教學,一邊承擔起獨自照顧孩子的責任。

魚和熊掌難以兼得,想要兼顧好工作與孩子,這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尤其對於劉培娜這樣的新手媽媽而言,難上加難。六個月之前,孩子尚小,睡著時,劉培娜就將她放在小推車裡,醒來時,就一手抱著一手上課,但孩子六個月以後,劉培娜的節奏被打亂了:早晨聽見預備鈴聲,她會準時醒來,10分鐘內快速地給孩子穿好弄好;第一節課上完再給寶寶弄點輔食,有時孩子吃得慢還沒吃幾口又要上課了;孩子再大點就不願安靜地坐在車裡了,擔心她吵,索性把她放在床上任其玩耍……

一個深秋的早晨,劉培娜正在帶領學生早讀,突然聽到女兒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安頓好學生後,劉培娜一個箭步衝出去,醒來的女兒光著腳僅穿著尿不溼和襯衣站在校園裡大哭著喊“媽媽”。劉培娜說,自己很難想象年幼的女兒醒來後是怎樣的害怕和無助,那一刻,愧疚、自責、心疼全都湧上心頭,淚水奪眶而出。

“雖然每天都很累,但能夠見證學生的進步及女兒的成長,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呢”。樂觀的劉培娜很快地調整好心情,驕傲地說起自己班上的學生:這群平均年齡才10歲的學生,乖巧懂事,課堂上他們是學生,課下他們都爭先恐後做劉培娜的小助手,幫她照顧女兒。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生們在學業上的進步非常明顯,在劉培娜10年的教學生涯中,劉培娜所帶班的英語學科成績始終在縣裡名列前茅。

“這10年,我認為自己沒有取得驚人的業績,但是我對得起教師的這聲稱呼”。劉培娜說,一路走來,有苦有樂,與自己而言,所有的困難都會隨風而去,隨之而來是內心的無比甜蜜。今後的教育之路,自己將仍懷揣初心,用愛鋪就農村娃的成長之路。

“花鼓之乡”的“引路人”

湯如付:身殘志堅的“教書匠”

在鳳陽縣清塘中學,人群中,一個身影經常顯得有些與眾不同——行動不便,上下樓梯困難,蹲到起不來,偶有摔跤。不過這些並不影響他出現在課堂上,恰恰相反,為了不耽誤學生們的上課時間,他經常提前30分鐘到校,講臺上手夾粉筆,侃侃而談。他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匠人精神不僅塑造了一個偉岸的形象,也贏得了師生們的愛戴。

他就是該校數學教師湯如付,先天性四肢肌肉萎縮,肢體二級殘疾。深愛教育事業的他來不及抱怨,就一頭扎進了農村教育,為了做好教師這項神聖的工作,他始終把“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八個字謹記心間,並讓它作為行動指南、行為標尺來衡量自己的教學得失。

付出百倍,方能生存。為了生存,更為了生命的價值,湯如付深知作為殘疾人,需付出了比別人更多、更難以想象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為此,湯如付始終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嚴格要求自己,從教16年,因為擔心自己腿腳不便,耽擱學生上課時間,他每天堅持提前30分鐘到校,到校後直接進班與學生在一起,連課間休息也不進辦公室。他這種“把教室當辦公室”的精神感染著每一個學生,在他的教育和引導下,所帶班綜合表現出色,學生們全面發展、快樂成長。

上好一堂課,必須要在課前準備上下足功夫。這些年,湯如付堅持課前備課,不僅備教材,還備學生、備問題。他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甚至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做到運用自如。還充分選擇應補充的資料,做到了有備而上。除此之外,課前,他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瞭解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分析他們在學習新知識時可能會有哪些困難,以便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在教學中力爭做到有清晰透徹的思路、耐心尋味的啟發、深入淺出的講解,使每一節課都成為精雕細琢的示範課。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湯如付大膽地在課堂中引進新思路、新方法,解決課上的問題。課上及時根據課堂情況調整教學環節與教學思路,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做到簡潔明瞭,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使學生由教師教學變為學生樂學、自學。

“現在學生們多幸福,趕上了國家發展的好時機,我們當教師的就要把這種福利切實地帶給學生”。湯如付說,這幾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自己也經歷了從油漆黑板到毛玻璃黑板,從噴漆鐵皮黑板到電子白板的變化,教育信息化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求越來越高,這就倒逼著他不斷學習,努力為學生們呈現出更好的課堂。

過去16年,是耕耘的16年,也是師生共同成長的16年:湯如付所擔任的數學學科在全縣中考中總是名列前茅,所帶班獲“先進班集體”稱號,湯如付曾榮獲“教學能手”、“教壇新秀”等榮譽表彰。多篇論文教學案例獲得縣級、市級、省級獎勵。2016年、2017年、2018年連續三年師德考核為優秀。並在2016年先後獲評“滁州好人”、“安徽好人”稱號;次年獲評滁州市第五屆“道德模範”;2019年獲縣“優秀教師”、“先進共產黨員”表彰。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談及未來,湯如付說,自己堅信“三尺講臺”傳遞出的力量,回首過去16年是幸福的,未來也將值得期待。

“花鼓之乡”的“引路人”

俞靜:做萬千幼兒的心靈畫師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我認為幼兒教師就是心靈的畫師。我的夢想就是用心、用愛為每一個幼兒描繪一個清澈的童年。”說這話時,鳳陽縣師範幼兒園教師俞靜的眼裡閃著光。

出生農村的俞靜,讀書時代因為遇到一位好教師,讓她對生活懷有美好的憧憬,也讓她立志,長大後要做好教師。工作後,俞靜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及教育質量,以“管理好班級,組織好每一個活動,不放過有價值的細節,對每一個幼兒負責”為教學理想,並孜孜以求。在做好班主任的同時,俞靜還負責幼兒園的教學教研活動,每學期都會根據上一學期教師在教學中出現的困惑、需求,量身定製學校的教學、教研計劃,解決教師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然而要想幹好幼兒教育事業,不光有先進的教學理念還不夠,還要有愛。她經常把班裡的幼兒帶回家做客,只要看著幼兒們高興,她就很快樂;為了能和幼兒們融在一起,俞靜經常和幼兒們撒嬌、和他們一起找西瓜蟲、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糗事,拉近距離,並笑著提醒他們不要因為做超規則的事情被家長“修理”……久而久之,幼兒們都親切的稱呼她“小俞老師”、“小魚兒”……

“我覺得作為幼兒園教師不僅要愛好的幼兒,還要做到愛不一樣的幼兒”。俞靜說,2012年,班裡有個叫浩然的幼兒,因為父母離異時經常打架給他留下陰影,導致幼兒滿嘴髒話,打人,罵人,破壞東西,是全園有名的“問題幼兒”,甚至敢和教師叫板,聲稱要找叔叔打老師。在別人眼裡,浩然是一個讓人愛不起來的孩子,班裡的其他家長很憤怒,一致要求浩然退學……然而俞靜卻在浩然的淚水中看到他叛逆的背後是因為愛的缺失。“孩子無法選擇家庭和父母,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懷”。俞靜說,為了浩然,她和其他家長一一溝通,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浩然的家長溝通,讓家長試著改變說髒話的習慣;把浩然帶回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吃、一起玩,讓他感受有朋友真好……三年過去了,浩然的變化很大,他能和小夥伴和平相處,能滿懷欣喜地說出“老師愛我,爸媽愛我,我也愛他們”。

家長是幼兒園教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作為班主任,俞靜經常跟家長說:“孩子總是會有各種各樣成人難以理解的行為,這就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我們要擁有一顆童心,站在幼兒的視角和他們遊戲、學習、生活,不要一味地攀比。”為幫助家長提高育兒理念,她用心地觀察每個幼兒的行為及家長的教養方式,有針對性地與家長進行溝通、指導。並發動家長把好的育兒經驗放在家園欄及班級微信群進行資源共享。

“我最開心的事就是聽到家長們說:‘孩子在你的班級,我們不僅放心,更多的是幸運,是你給寶寶的童年留下最美好的回憶。’”俞靜笑著說,家長們的肯定是自己一直以來的追求,為此,課下,她努力鑽研幼兒教育課題,目前引領的市級課題、參與二項省級課題研究,均已結題,2018年8月主持一項國家級課題,正在研究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多年來,俞靜多次在全縣幼兒園教師培訓中做專題講座;在市、縣觀摩課活動中組織教育活動;在CN刊物發表二十多篇論文;獲市學科帶頭人、市骨幹教師,縣名教師、教壇新星等稱號。“榮譽是過去的,未來還等著我和幼兒們一起去繪製,我希望能用愛心為更多幼兒的成長鋪就一條陽光之路。”俞靜說。

“花鼓之乡”的“引路人”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程榕娟,通訊員餘紅林、王媛媛採寫

□感謝鳳陽縣教育體育局的大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