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華茅’、‘王茅’、‘賴茅’,關茅臺什麼事?

“我們是‘華茅’的後代,與茅臺酒是同根同源,當年我們的老祖宗......”

“王立夫是我的......”

“我們是‘賴茅’的傳承人......”


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


相信各位醬酒愛好者也有發現,很多‘茅臺鎮散酒’店鋪,在給你推薦酒時,都會這樣給你介紹,以此來證明他的酒好,他的酒跟茅臺酒‘沾親帶故’。


這是為什麼呢?


熟知茅臺酒歷史的人都知道,茅臺酒是由三家酒坊合併而來,即:華姓出資開辦的‘成義燒房’,稱之‘華茅’;王姓出資建立的‘榮和燒房’,稱之‘王茅’;賴姓出資辦的‘恆興酒坊’,稱‘賴茅’。1951年,政府通過贖買、沒收、接管的方式將成義、榮和、恆興三傢俬營釀酒作坊合併,實施三茅合一政策成立國營茅臺酒廠。


下面小編將帶領大家穿越到百年前的茅臺鎮,一起追溯茅臺的前身。


華家的‘成義燒房’


‘成義燒房’原名‘成裕酒坊’,該酒坊的創始人是華聯輝,祖籍江西臨川,祖輩自康熙年間來黔經商,遂定居遵義府,此後子孫均以經營鹽業為生。華聯輝為咸豐乙亥科舉人,光緒三年(1877年)任職於四川鹽法道總文案。胞弟華國英為清末舉人,官至四川官鹽總辦。華氏兄弟在官府任職的同時,在貴陽、茅臺設‘永發祥’、‘永隆裕’鹽號。


據華聯輝孫子華問渠回憶:咸豐末年,華聯輝之母彭氏在一次親談中偶然想起她年輕時路過茅臺曾喝到過一種好酒,覺得味道很好囑華聯輝去茅臺時帶些回來,想再嚐嚐這種酒。華聯輝到茅臺鎮時戰事已過,到處是殘垣斷壁,過去酒坊已被夷為平地。華聯輝決定在茅臺鎮開設釀酒作坊,一是奉慈母之命,二是往來應酬也需好酒。


恰好原釀酒作坊舊址土地已收入官產,官府正欲將其變賣,於是華聯輝便購得楊柳灣灑坊舊址,找來昔日酒師,在舊址上建起簡易作坊,釀出的酒經其母品嚐,她認定年輕時喝過的正是這種酒。於是繼續釀造,開始僅作為家庭飲用或饋贈親友,不對外出售。因酒質優良,親友們交品稱讚,紛紛要求按價讓購。其母於1865年仙逝後,求酒者更是接踵而來,於是華聯輝決定將酒坊擴大,增加產量,定名為‘成裕燒房’,不久更名為‘成義燒房’,所產之酒均交永隆裕鹽號經銷。


起初,‘成義酒坊’只有兩個窖坑,年產量1750公斤,酒名叫‘回沙茅酒’,產品由在茅臺、貴陽的鹽號代銷,華聯輝之子華之鴻接辦之初,仍作為附帶業務經營。民國4年(1915年)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後,才引起華氏注意,年產擴大到8500-9000公斤。民國33年(1944年),成義燒房受火大部燒燬,華問渠恢復重建並擴大規模,窖坑增至18個,年產量最高時達21000公斤。


王家的‘榮和燒房’


光緒五年(1879年),仁懷縣紳石榮霄、孫全太和‘王天和’鹽號老闆王立夫合股收購偈盛酒號創立‘榮太和燒房’。經營初期由孫全太掌櫃,但因孫全太家距茅臺村較遠,便由石榮霄全權負責,後孫全太中途撤資,還以石榮霄賬目不清提出訴訟,石榮霄以200兩紋銀連股帶息退還孫全太,此後‘榮太和燒房’更名為‘榮和燒房’。


華茅’、‘王茅’、‘賴茅’,關茅臺什麼事?

‘榮和燒房’酒標


數年後,王立夫病逝,其子王和星雖有股權,但燒房實際已完全落入石榮霄手中。石榮霄原姓王,因其為石家所收養,故姓石。王立夫死後,石榮霄又復王姓,到石榮霄長孫王少章之時,‘榮和燒房’已為王家獨攬。


賴家的‘恆興燒房’


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時,貴陽人周秉衡在茅臺創立‘衡昌燒坊’。周秉衡原在貴陽與人合夥開設‘天福公’商號經營鴉片,但看中茅臺酒銷售的火爆,從而開始投資生產經營茅臺酒。其在茅臺村以800塊大洋購得可建5間廠房的土地,並修建了17個大窖,於兩年後正式投產經營。但是時隔不久,貴陽‘天福公’商號破產,周秉衡只得將‘衡昌燒坊’流動資金挪用還債,只留下酒師和一個幫工,其餘近30名工人均被迫解僱,生產勉強維持。在此窘境之中,‘衡昌燒坊’一拖就是八年之久。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周秉衡與金融家賴永初合夥組建‘大興實業公司’,共集資8萬銀元,周秉衡以酒廠作股,由賴永初任總經理,周秉衡任副經理。由於周秉衡之子周扶常在公司派往四川合江坐莊運銷花紗布和香菸之時,成天不務正業、吃喝嫖賭,虧空現金2萬多銀元。此時,賴永初親自到瀘州、合江查賬,要求周秉衡替子還款。周秉衡只得將‘衡昌燒坊’轉於賴永初用於抵賬,賴永初補周秉衡7000銀元。此後,‘衡昌燒坊’由賴永初接手。


民國三十年(1941年),賴永初將‘衡昌燒坊’更名為‘恆興燒房’,並擴大經營。工人人數最多之時達60餘人。異軍突起的‘恆興燒房’首先創立了中英文賴茅商標,成為茅臺酒業領導者。


至此,‘成義燒房’、‘榮和燒房’、‘恆興燒房’三足鼎立,這三家酒坊所產酒的名稱分別為‘華茅’、‘王茅’、‘賴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給茅臺酒發展帶來了蓬勃生機。20世紀50年代,政府通過贖買‘成義’、沒收‘榮和’、接管‘恆興’燒房的方式,將三家燒房合併組建了國營仁懷茅臺酒廠,開始使用‘貴州茅臺酒’這個嶄新的茅臺酒商標。


1953年,茅臺酒開始出口,新的‘金輪’(即後來的五星商標前身)、‘飛天’、‘葵花’商標逐步啟用,這也標誌著貴州茅臺酒多元化發展已經開始。


1955年,茅臺酒廠升格更名為貴州省茅臺酒廠;1986年,再次更名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至1997年企業改制,更名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併成為一座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國有大型企業。


相信都已明白,為何那麼多人會宣稱自己與茅臺‘沾親帶故’,畢竟,自古以來,“皇親國戚”的身份都比較好使。


不過,“皇親國戚”固然是好,但堅守傳統工藝,把酒釀好更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