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贾母为何不同意让袭人做宝玉的姨娘?

文史田地



《红楼梦》里面贾母与王夫人这对婆媳表面上看没有矛盾,实际上矛盾重重,按照贾母的话来说王夫人像块木头似的,不太会说话,公婆面前不太讨好,而贾母就很欣赏王熙凤这样的水晶心肝玻璃人,喜欢长相清秀说话爽利的伶俐人,而王夫人偏偏就喜欢老实木讷不太出彩的本分人,婆媳二人的审美观本质上不同,所以两个人对宝玉未来的妻子人选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贾母特特的把林黛玉接过来并且还把黛玉与宝玉一同安排在碧纱橱里面,这心思早已经不言而喻了,可王夫人却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林黛玉,刚来就警告林黛玉离自己的宝贝儿子远点,并且喜欢后来的薛宝钗,还为金玉良缘造势,跟贾母打擂台,在选谁做宝玉妻子的问题上有着分歧也就罢了,在选谁做宝玉的姨娘问题上面两个人也是各有各的人选。


贾母早早地就看上了晴雯,这个晴雯论模样论言谈举止说话爽利以及针线没有一个丫鬟能比的过她,所以放在宝玉房中等到宝玉大了以后就给宝玉做个姨娘,可是谁知道半路杀出来一个袭人,先是背弃了贾母投靠了王夫人接着还开始置喙宝玉将来宝二奶奶的人选,最后成为了王夫人的耳目,在抄检大观园以后王夫人发怒把宝玉身边伶俐的好看的丫鬟晴雯、芳官、四儿都赶了出去,就留下袭人麝月等人,最后才告诉的贾母,这时候贾母也无可奈何,看似是王夫人赢了。


其实贾母与王夫人的审美观不一样,贾母就喜欢林黛玉、王熙凤这样的人物,而王夫人就喜欢薛宝钗这样的罕言寡语似的人物,王夫人很厌恶狐媚样子的女孩子,对这类女孩子有着天生的厌恶与反感,不知道是不是年轻的时候受过伤,但无论如何王夫人都是一个表面吃斋念佛实则心狠手辣似的人物,在知道贾母与自己意见不合以后,跟贾母明争暗斗了好多年了,最后选择耗时间耗到最后还是王夫人胜了,但是贾府已经是大厦将倾了,谁都不是最后的赢家。


婉兮历史


古代娶妻纳妾的标准不一样,娶妻一定要贤惠,纳妾一定要美丽,即贤妻美妾。

贾母是颜值控,她对宝玉姨娘人选的首要条件是漂亮。袭人的容貌在贾府丫头中属于二等,晴雯才是一等。所以贾母相中了晴雯给宝玉当屋里人。

再则,宝玉的姨娘需要没有心机,伶俐,针线活好。这三点晴雯也压倒袭人。晴雯没心眼儿,还能干活,这样的人,不会给正房妻子造成更大麻烦,用好了,还是帮手。所以贾母把晴雯当姨娘来培养。

贾母没相中袭人当宝玉姨娘的原因如下。

第一,袭人颜值低。

王夫人承认袭人的模样比晴雯差一等。宝玉喜欢袭人也非喜欢她的容貌,而是喜欢她的温柔和顺。

第二,袭人的心机手段和能力太强。

袭人有心机手段,管家能力极强。袭人不在家,怡红院的丫头,连银子都不认识。这说明袭人把怡红院的财政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其他人不得插手。

如果宝玉结婚了,袭人成为姨娘,她还如此把权,就会削弱当家主母的权力,对未来的宝二奶奶不利。

相反,如果宝玉纳一个没心眼,也对权力不热衷的人,宝玉的正妻就会省心。

第三,因为袭人忠于职守能照顾好宝玉,所以贾母将袭人给了宝玉。

袭人综合素质高,历来忠于职守,她对宝玉也会照顾妥帖,所以贾母把袭人指给宝玉当丫头。并没有将她当作姨娘来培养。

宝玉结婚前,由袭人打理宝玉的生活,贾母放心。

宝玉结婚后,照顾宝玉的责任就转移到宝二奶奶身上。此时,袭人年纪大了,就可以给袭人指婚一个好人家,或者开恩,让袭人家领回去,自行婚嫁。

宝钗结婚后,袭人被嫁给蒋玉菡,离开了贾府。由此看来,贾母还是有远见的。

贾母没有给袭人希望,没有让她有嫁给贾宝玉的非分之想。那时候袭人离开宝玉应该没有那么痛苦。

王夫人给了袭人当宝玉姨娘的空头支票,让袭人以为自己的终身有了着落,没想到,袭人还是没了着落,那时候,袭人离开,其痛苦是成倍增长的。


润杨的红楼笔记


《红楼梦》中的贾母是贾家最有权势的人,如果把贾家作为一家企业来打比方,王熙凤是常务副总,王夫人是总经理,那么贾母就是董事长了。她为什么不同意让袭人当贾宝玉的姨娘,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袭人不是贾母一个阵营里的人。别看贾家内部表面和气,王夫人对贾母毕恭毕敬尊敬有加,其实各有各的打算,刚才说了贾家就像一家企业,人员众多,等级分明,谁不想掌控权力,谁又不想守住既得利益,王熙风、王夫人如此,贾母又何尝不是如此。但贾母高高在上,她要知晓下面的情况,特别是宝玉的日常生活动向,就需要找一个完全忠于自己的人,安排在宝玉身边。可是袭人不行,袭人已成为王夫人一边的人,不可能再为贾母所用,或者说如果贾母用袭人风险实在太大。

其二,袭人从人品来说,不是一个可靠的人。贾母的想法是,宝玉的姨娘一定要人品优良。袭人最早也是贾母身边的,后来见风使舵投向了王夫人,贾母是明白之人,对袭人的“变节”行为肯定有所不满,故此贾母心里已另有其人,那就是同袭人一样服侍宝玉的大丫头晴雯。
其三,贾母认为晴雯比袭人合适。很多读者都喜欢晴雯,是因为晴雯心灵手巧,性格率真,不像袭人那样有城府。贾母也是同样的心思。不过,晴雯最终没能更进一步,她一直被王夫人刻意打压,结局也非常凄惨,这既有王夫人的因素,同时有她自己的责任,到了最后贾母也不得不舍弃了她。。


六妙长春


红楼梦里,宝玉是贾府最得宠的少爷,不管是他未来的妻子还是姨娘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也都是人们追逐的焦点。宝玉的妻子需要贾政、贾母和王夫人共同商定。而黛玉和宝钗同样优秀,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僵持不下,但是对于宝玉姨娘的人选贾母和王夫人心中自有定数。

贾母很早就看好了晴雯,王夫人却悄悄提升了袭人,可是对于王夫人这一决定贾母并不满意,贾母直到王夫人正式向她提出这一决定都不同意让袭人做宝玉的姨娘,最后的答应也不过无可奈何而已。袭人是从贾母身边走到宝玉那里去的,为何贾母一直都不同意袭人做宝玉的姨娘呢?


第一、袭人是好丫头,却不是贾母心中宝玉姨娘的最佳人选

袭人是个好丫头毋庸置疑,这是大家公认的,贾母当然也知道袭人照顾宝玉十分用心,可是袭人能做怡红院的主事人,不代表她能够符合贾母心中宝玉姨娘的标准。

贾母在王道士想要给宝玉提亲的时候曾经说过,宝玉的妻子的选择标准是“模样好、性格好”,可贾母又没有说具体的标准,所以到底什么样的算好只能是贾母自己说了算。贾母把袭人和晴雯同时安排去照顾宝玉,她早就打算好了将来把晴雯留给宝玉做小妾,袭人只能做管事的丫头。

贾母听了,点头道:“这倒是正理,我也正想着如此呢。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

从贾母与王夫人的对话里,可知贾母对晴雯的认可和袭人的不满。晴雯相貌自然没的说、手工活儿好和性格活泼开朗还真诚伶俐,像晴雯这样的姑娘才是贾母心中对宝玉未来姨娘的最佳人选。

正如平常贾母喜欢的女孩子,黛玉、湘云和宝琴都是这样的。袭人的内敛和藏拙都不是贾母喜欢的,王夫人已经撵走了晴雯,留下了袭人,结果是贾母不得不接受的,可是贾母心里还是不同意袭人做宝玉的姨娘。


第二、袭人早就投靠了王夫人,贾母已经对她不信任

袭人是自小就在贾母身边长大的姑娘,虽然她的性格不是贾母喜欢的,但她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忠心和用心做到贾母八大丫头的地位,但是她自从去照顾宝玉之后,心就变得不单纯了,她不再是一心一意只想着照顾宝玉,而是想要的更多,她想要成为宝玉的姨娘,想要更高的位置。

袭人凭借着向王夫人进言“宝玉大了和宝钗、黛玉等女孩子同住不便,让王夫人找了理由将宝玉迁出大观园”而得到了王夫人的信任,也是从这里开始,袭人正式成为王夫人的人。

从此,袭人的心都向着王夫人,她处处说着宝钗的好话,把工作的重心都放到王夫人身上,此时的她已不再是贾母的丫鬟,婆媳之间本就存在的一些矛盾,让贾母怎么会再百分之几百信任她呢?


第三、袭人对宝玉的“痴”会成为她和黛玉相处的障碍

袭人对宝玉的好也是一种“痴”,她会把宝玉的事情都当作最重要的事,也会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做自以为对宝玉好的事情,但她的这种做法对宝玉而言未必是最好的。

袭人无意中听到了宝玉对黛玉发自肺腑的表白,这让她担惊受怕。袭人在心里对黛玉埋下了不好的种子,她不是解救宝玉的药,而是让宝玉犯病的根本。

袭人对于宝玉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存在,宝玉对她有姐姐、母亲一般的依赖,也有情人的眷恋,袭人只要一不在身边,宝玉就会觉得不安。袭人不过是被接回家吃一天年茶,宝玉都还特意叫茗烟带着去找她,宝玉没事就会问袭人去哪了,袭人是宝玉不会割舍的存在,即便他知道晴雯等人被赶也许与袭人有关,但是他对袭人依旧恨不起来。

袭人在宝玉心中的分量太重了,这对宝玉的妻子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宝钗可以容得下麝月却容不下袭人也是这个原因。黛玉或许看不清这件事,但是贾母也断不会容许这件事情的发生,所以袭人不可能成为宝玉的小妾。

总的来说,贾母因为袭人太受宝玉的宠爱而不愿她留在宝玉身边,因为袭人自身的性格而不喜欢她,这些也是贾母不同意袭人成为宝玉小妾的重要理由。袭人虽有争荣夸耀之心,但最终依旧同宝玉无缘只能空叹息。


少读红楼


贾母后来对袭人极为严厉毫不客气,荣国府过元宵节那一回当着众人不给她脸斥责袭人拿大,不守本分规矩。

原文如下:贾母因说:“袭人怎么不见?他如今也有些拿大了, 单支使小女孩儿出来。”王夫人忙起身笑说道:“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听了点头,又笑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根本不理会王夫人的圆场。

在红楼中,老太太除了对大观园婆子们喝酒聚赌疾言历色以外,很少对某个下人有具体的态度,一方面她是家族的最高掌门人,一言一行是贾府风象标,她的态度牵涉深广,必须谨言慎行,不轻易表明喜恶,她只对家族大事进行决策,执行的具体过程自有王夫人凤姐操劳。另一方面贾府注重公众形象讲究怜老惜贪,对上贾府讨告的刘姥姥如此,对清虚观冲撞了凤姐的小道士如此。

所以当她在贾府各层主子面前这样公开否定袭人时,己经是深思熟虑,要弃用袭人的重要信号了。在宝玉被打的那回,王夫人想顺势确立袭人的姨娘地位,贾母三言两语化解,让袭人的转正摇摇无期。据脂批记录,袭人离开贾府时嘱咐宝玉好歹留着麝月,说明袭人是被迫离开,是几种势力交易后的结果,可惜后四十回断了,不知具体过程。

袭人如兰似桂柔婉的外表下是极强的控制欲和独占欲,她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与其实际身份严重不符。在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时,她希望用女性魅力羁绊住宝玉,让宝玉往她希望的道路上走。她春节回家省亲时宝玉挂念她到家里去探望,她拿着通灵玉对家人姐妹们炫耀与宝玉的关系并极力表现这个男人对她的依赖,显然她认为自己已拿捏住宝玉,是要排在他心中第一位的女人。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段时间是他们关系最浓蜜的,若干年后她嫁与优伶为妻,想到少年时在烈火烹油的贾府中多情的贵公子时,一定会想到当初他的柔情蜜意。

但是象贾宝玉这样一个候门公子注定不会只属于一个侍妾姨娘,何况是一个连姨娘名份都没有的婢女,因为固执的要做宝玉心中第一的女人,当她发现靠姿容柔顺无法让宝玉只停驻于自己时,开始动用手段借王夫人之手剪除睛雯,驱逐芳官,在怡红夜宴时,她亲手将醉酒的芳官扶放在宝玉身旁,第二天包藏祸心的责怪芳官不该和宝宝趟在一起。

贾宝玉多情而怜惜女人,因为多情他们在一起,因为怜惜她变得娇纵,所有的阴险和心机全部显露。但以她的心智又怎能瞒过宝玉,当宝玉支开她给黛玉送手帕,因睛雯之死当面责问她时,对她已经开始提防,渐行渐远。她不仅算计睛雯芳官四儿,对身份高过她的小姐与宝玉互动也看不顺眼,当宝玉在黛玉房里让湘云梳洗时,她大发雷霆。对黛玉更是掩饰不住的醋意敌视,挑唆湘云,抵毁黛玉不作针线,黛玉作不作女红,轮得到她来操心进而搬弄是非?仇视黛玉是因为她是宝玉溺水三千独饮的那瓢,是宝宝心魂所系之人。

她有和王熙凤一样要求独宠的心,却没有和王熙凤一样的实力背景,在严格要求女德的时代这样做非常犯忌,是七出首要之条。王熙凤被休和尤二姐之死有决定性关系,袭人被逐也同样和谄害睛雯芳官攻击黛玉有关。

后来宝钗来探望午睡中的宝玉时,她把挂在嘴上的男女大防抛之脑后,把薛宝钗留在一个周围静默无人,只穿着贴身小衣睡觉的青壮年男人的房中。和前面严防不才之事真是鲜明的对比。

她看上宝钗是因为薛姑娘从未得到过宝玉的眷恋,婚后宝钗可以占据正室的位置,而她可以占据宝玉的心。

但她真以为对黛玉的敌意攻击会不为贾母所知,会为宝玉所容忍?黛玉从一到贾府就和宝玉同吃同住青梅竹马,是贾母无论从利益考量还是亲情需要内定的国公府未来主母,是木石姻缘的推手和坚定支持者。她这样做等同和贾母作对,到了宝玉被笞主动向王夫人进谗时,则是明确背主改换门庭。到晴雯之死贾母己明确发出要对她动手的信息。

以品行卑劣见弃于宝玉,以背主不忠犯逆于贾母,她的被弃是板上定钉的。

以她的身份,在贾府这样一个尊卑严格利益复杂的地方最该做的是谨慎隐忍恪守本分。她先是爬上贾宝玉的床,为独占恩宠还要进一步干涉操纵宝玉的人生,她的所作所为早己触犯封建时代一个下人的行为规范。如果不作妖,以宝玉的宽厚恋旧,是会给她一份应得的名分待遇,而她却自以为是不知深浅的参与到贾府上层对未来女主人选择的角逐中。她投靠的新主王夫人薛宝钗,一是喜怒无常出手狠辣。金钏是贴身服伺十几年的丫环,王夫人说撵就撵毫无旧情,睛雯与她素不相识,并未冒犯过她,可一出手就致人死地。一是冷血无情过河拆桥,金钏含冤跳井,薛宝钗为洗白王夫人颠倒黑白落井下石,一边和林黛玉姐妹相称,一边在滴翠亭娴熟的甩锅嫁祸。王薛两人都视人命为草芥,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会毫不犹豫丢弃袭人。最后袭人被逐,是被各方抛弃的结果。

古时的戏子伶人和现在的明星不一样,模样俊俏的男优同时要做相公,被权贵包养出卖色相,和妓女一样属下九流同入贱籍,是社会被鄙视的最低层,子孙后代也只能为优为伶,别说参加科举改变命运,连转换职业都不被允许。一个一心争荣夸耀的人,跌落至这一层,精神上极度痛苦。袭人嫁给倡伶,还不能生养,其命运可想可知,由蒋玉菡亲口唱出的《女儿词》就伏的是袭人未来的结局,夫妻分离,经济困窘:

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

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

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

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




沉香337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贾母不喜欢袭人是因为她不喜欢宝钗,就如王夫人厌恶晴雯是因为她不喜欢黛玉。

关于晴雯袭人分别为黛玉和宝钗的影子这点,书里明里暗里说了很多次。王夫人亲口说过的就有:上次去宝玉那里,院里有个眉眼像林妹妹的丫头在那里骂人,我很看不上眼。这是说晴雯,也是说黛玉。贾母说过袭人老实嘴笨。带刘姥姥逛大观园逛到宝钗屋里时也说过宝钗:你这孩子也太老实了。但贾母比王夫人心善,也圆润通融,不会把态度说得那么明显。暗示她不喜欢袭人,明说的就一次。袭人家人去世,贾府当晚恰逢有宴会,袭人没跟着宝玉一起去。贾母就说袭人这孩子也有点拿大了,使唤不动了。在王夫人替她解释说她有家人去世是我不让她过来的之后,贾母还是说,这当奴才的就该以主人家的事为重,这种话。贾母一向心慈,这次这么说是对袭人很不满,也是对王夫人不满,同时也是对王夫人给宝玉择偶的不满。贾母喜欢的是黛玉,晴雯,王熙凤这种聪明灵巧女孩,不喜欢宝钗这种老实的女孩。她理想的是黛玉嫁给宝玉,晴雯是姨娘。王夫人理想的则相反,宝钗嫁给宝玉,袭人是姨娘。所以你会看到宝黛的感情线,晴雯参与的多,比如送定情手帕,比如葬花词。而宝钗宝玉的感情线,袭人参与的多,比如宝钗床边绣肚兜是袭人给的机缘,宝钗也跟袭人谈过宝玉的前途,还觉得跟袭人很投缘等等。所以看起来是三个人的感情线,其实包括了两拨人的家庭势力斗争。贾母虽手握大权,但等不及两个孩子的成长了。贾元春贵为皇妃,又是王夫人亲生的,手里又握了重要一票。所以王夫人后来不声张就抄检大观园,晴雯惨死,她就赢了,宝黛二人的结局从这里就写定了。








Valta



这个问题问得不准确,贾母确实不喜欢袭人做宝玉的姨娘,但事实上,贾母最后还是同意了袭人做宝玉的姨娘,这一点在第七十八回有明确记载:


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她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而且,你这不与宝玉的主意便好,且大家别提此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第七十八回


从此处明显可以看出,贾母并不喜欢袭人这样沉默寡言的丫环,但是王夫人强烈推荐袭人,贾母又不好当面驳了王夫人的面子,最为关键的是,早在第三十六回,王夫人已经定下袭人做宝玉将来的姨娘,而且从自己的分例中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给袭人,这可是姨娘才有的分例,所以王夫人定下袭人做宝二姨娘其实是先斩后奏,有逼迫贾母承认袭人的意味,但光看结果,贾母最终还是同意了。


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应该修改成“贾母为何不喜欢袭人做宝玉的姨娘”,这样才准确。那么贾母为什么不喜欢袭人呢?

原因很简单,个人性情使然,贾母喜欢热闹,喜欢伶牙俐齿的孩子,比如王熙凤和林黛玉,以及史湘云,都是属于幽默之人,且都喜欢开玩笑,这几位女子身处在人群之中,总能凭借自己的伶牙俐齿成为众人的焦点,但是袭人却是个“没有嘴的葫芦”,此外“袭为钗副”,宝钗也是这样,喜欢素净,为人低调严谨,蘅芜苑的内部装饰也是以简单素净为主,贾母看了心里就很不受用,还让人专门给宝钗送几件装饰品过来。


贾母这样的老年人,对世事看得都比较透彻,对于女孩子,她觉得应该保持少女的聪明活泼,而不是藏愚守拙,像个成年人一般。所以关于宝玉的姨娘,贾母其实一直看好的是晴雯,而非袭人,因为晴雯外貌好、针线活儿好、且有爽利言谈;相比之下,袭人容貌、针线、言谈都不如晴雯,而且太过韬光养晦,太有“事业心”了,因此贾母不太喜欢这种复杂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贾母才不愿意让袭人给宝玉做姨娘。



红楼不红


贾母给了贾宝玉两个丫头:袭人和晴雯。不像晴雯一开始就有给贾宝玉作妾的目的去培养。贾母并没有将袭人给贾宝玉做妾的打算。之所以如此,主要有贾母主观选择和现实制约两个方面。

(第七十八回)贾母听了,点头道:“这倒是正理,我也正想着如此呢。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而且你这不明说与宝玉的主意更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

从贾母和王夫人的交谈可以听出贾母从来没有将袭人赐给贾宝玉做妾的打算,老太太一开始看上的就是晴雯,原因有三点:

第一,模样好。可以改善子孙基因,父母好模样,子女会更优秀。翩翩公子,绿鬓佳人,长相重要千古如一。

第二,言谈好。孩子随父母,不言不语的父母教不出口齿伶俐的孩子。古人讲究仕途机变,士大夫交往要清谈从容,谈笑自若,要像演讲家一般。晴雯能说会道是优点。

第三,针线好,生儿言语机变,生女就要针线高超。母亲教好女儿也会身价倍增。


贾母考虑晴雯给贾宝玉做妾,是对下一代全面考虑的。袭人是不错,但做丫头保姆都好,作妾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不如晴雯。晴雯的优点成了袭人的缺点,所以贾母不同意袭人给贾宝玉做妾。

贾母将袭人晴雯先后给了贾宝玉。不同是晴雯立即过户在贾宝玉名下,袭人却一直在贾母名下。第三十六回后才过户给王夫人。可见贾母只是派袭人去照顾贾宝玉,而不是赐妾。袭人和贾宝玉“偷试”时自我安慰“不越礼”,是自欺欺人。

贾母不把袭人给贾宝玉不是袭人不好。她派袭人照顾贾宝玉是对袭人认可和信任。袭人就像王夫人说的本就是第一等。问题是贾母不能将袭人和晴雯都赐给贾宝玉。


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男子一生可以取一个妻子,多个妾。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士大夫的标准是一妻二妾。《红楼梦》中贾政一妻二妾很标准。林如海、贾赦、贾珍其实都是一妻二妾。贾珍是偕鸾佩凤二人,贾赦只有嫣红一个,还有迎春死去的娘。其他都是“姬”,以婢妾和通房丫头为主,数量不限。

贾宝玉在贾政活着时,一般不能超过父亲妾的数量。贾母作为祖母只能赐贾宝玉一个妾,因为父母也可能赐妾。贾政就说他看好两个丫头要给贾宝玉和贾环。王夫人选袭人取代晴雯,最后也没成为贾宝玉的妾,就在于贾政做主的妾谁也动不了。而选妾的主动权在妻子手里,一般也会留一个陪嫁丫头做妾,就像周姨娘和平儿那样。长辈不可以全权包圆!

妾的名额有限令贾母明明认为袭人很好,却只选了晴雯。晴雯符合贾母对下一代改良的愿景,袭人远不如。这就是贾母不选她的主要原因。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君笺雅侃红楼


你好,我是国风!

我觉得贾母并不是因为对袭人有什么成见,才不同意让袭人公然成为宝玉的妾室的!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宝玉当时的年龄实在是太小了。(也就是十三四岁)怕袭人成为妾室之后,贾宝玉迷上了那些麻烦又好玩的事儿,真的把大观园变成了怡红院。想想那大观园中除了几个亲戚姐妹!应该还有好多好多的少女。贾宝玉要变成贾琏那样,我的天呐,大概不出三年就会满园子跑贾家五代的小猴子了!而且不知道是多少个娘!

所以老太太这个决定是对的。怕他贪玩耽误学业,也怕他贪玩遭糟蹋了身体。毕竟是宝贝孙子嘛!后来贾政不知情的情况下也说了:

“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

可见这是贾府长辈的共识,并不是谁谁不行的原因,不过也是一个妾室,玩的玩意。还轮不上贾府的长辈提上日程单纯操这份儿心!


国风1974


笑话,贾母何时不同意让袭人做宝玉姨娘了呢!

袭人和宝玉云雨那回,还是想到了贾母的意思,想到贾母已经将自己给了宝玉,才肯跟宝玉云雨。

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

袭人性格稳重,不会做没有根据的蠢事,说她知道贾母已经将自己给了宝玉,就应该真有其事。

大家对此处的误会(贾母不同意袭人做宝玉姨娘),多是因为七十八回,王夫人向贾母汇报已经打发走了晴雯、提拔了袭人,贾母听了之后的反应产生的。

其实贾母的反应并没有一点反对袭人的意思,都是读者喜欢单纯的晴雯反感有心机的袭人的主观臆断。

贾母听到王夫人的汇报,我们看贾母的反应:

点头道:“这倒是正理,我也正想着如此呢。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这是贾母完整的回答,没添没减,里面并没有提到袭人。若说有一点点刮连的话,便是“这些丫鬟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这句。贾母说出这话,是针对王夫人把晴雯撵走了的情况,突出晴雯是丫鬟们当中最拔尖的,撵走了可惜,毕竟,在贾母心里,是喜欢晴雯的。

试想,如果被撵走的是袭人,贾母也会说袭人的好话。

毕竟,贾母能把宝贝孙子交给袭人,袭人在贾母心目中必有过人之处,有贾母赏识的优点。

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

事实上,王夫人无论撵走了谁,贾母都并不十分在意,只要对宝玉有利就好。当听到王夫人撵晴雯升袭人的理由后,贾母不仅没反对还很赞成。

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

在贾母心里,王夫人是自己宝贝孙子的妈,只能比自己对宝玉更上心,不能有不及自己的地方。

所以说,像我们这样帮着晴雯喊冤叫屈,真是多此一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