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大便前幹後軟,在中醫眼裡或與脾虛有關:調理脾胃,有溫裡散寒法

最近妙姐在後臺收到這樣的一條私信:

“近來大便前段特別乾硬,每次排便都會引起肛裂,痛不欲生,但後半段又稀稀軟軟的,是腸胃出什麼問題了嗎?”

對於“大便前幹後軟“的這個現象,相信大家都曾經經歷過。從剛開始的痛不欲生,再到後來的飄飄欲仙,這一過程的發生,身體到底經歷了些什麼?

大便前幹後軟,在中醫眼裡或與脾虛有關:調理脾胃,有溫裡散寒法

西醫眼中的問題根源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出發,大便出現“前幹後軟”的現象,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

由於大便的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當食物經過人體消化之後,會陸續堆積在結腸,等待最後一步處理,先形成的大便會在直腸中堆積,等待後續的大便生產出來,然後擁有足夠的動力,再一起衝向肛門,離開人體。

如果是前端的大便形成過久,水分會被腸道再次吸收,則成為“乾硬”的大便。所以,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便秘導致排便時間太久,並不是大問題。

但如果是腸胃功能紊亂造成的大便“前幹後軟”,則另當別論。

大便前幹後軟,在中醫眼裡或與脾虛有關:調理脾胃,有溫裡散寒法

腸胃主要承擔著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功能,如果平時飲食習慣不好,喜歡吃冰冷食物、油炸食物或者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會使腸胃功能出現紊亂,這時候大便的形成會受到影響,也會導致大便出現“前幹後軟”的情況。

大便出現這個問題,在中醫眼裡,其實是脾胃虛弱導致的。

大便前幹後軟,在中醫眼裡或是脾虛

中醫認為,大便一開始乾硬,說明體內有燥熱,後邊又變得稀軟,則證明體內有溼氣,體內同時存在燥熱和溼氣,多數是因為脾虛而引起。

脾臟負責運化水液,滋潤全身臟腑、提供營養物質的作用,但如果脾臟功能不給力,大腸、小腸分解出來的清液就會殘留在大便中,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消化不良,也正是《中醫基礎》所說:“小腸受盛,化物和濁別清濁的功能,實際上是脾胃升清降濁功能的具體表現。”

另外,大便出現前幹後軟的人,

多數是陰虛偏熱的體質,這類人經常喜歡吃寒涼食物的人,就會出現燥熱和溼氣並存的問題,而且除了大便會出現異常,還會容易出現嘴巴幹、便秘等症狀。

暫且不說大便前幹後軟多難受,長期下去,脾胃問題只怕會越來越嚴重,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應該如何治療呢?

大便前幹後軟,得先解決脾胃問題:給你4個方法

事實上,《傷寒論》中對這一問題有所涉及,第191條中提到:“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固也”。

其中的“固瘕”一詞,指的就是大便前幹後軟的症狀,文中指出,大便出現這個問題,是因為胃中虛冷,使水谷不化導致,應該使用溫裡散寒的方法,使脾胃功能慢慢得到恢復,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那麼該如何“溫裡散寒”?具體的方法有4個:

附子出自《神農本草經》,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本草匯言》中記載:“凡屬陽虛陰極之侯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附子能“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是“命門之主藥”。腎、脾、心三個臟腑有寒氣的患者,均可使用。

肉桂也是藥食同源的佳品,很多人在煲湯的時候喜歡放一些肉桂。《本草綱目》記載,肉桂能“大補命門相火,益陽治陰”,是調理命門火衰引起宮寒、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的良藥。根據記載,肉桂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肉桂調理寒性體質常與附子、熟地黃、山茱萸同用。

大便前幹後軟,在中醫眼裡或與脾虛有關:調理脾胃,有溫裡散寒法

如果是腸胃功能引起的大便問題,可以通過揉腹的方式,增加腹肌和腸胃平滑肌的血流量,加強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

最後,還需要從飲食上進行調節,不吃生冷辛辣食物,以清淡溫熱為主,並且要按時吃飯、少吃多餐,使腸胃功能慢慢恢復。

然而,如果問題已經持續很久,那麼就要儘快去醫院做腸鏡檢查

我們每天都會進行大便,這也成為身體健康的一個“晴雨表”,通過大便情況,能夠及時瞭解自身的情況。因而,若是大便出現異常,及時解決才是正確的選擇。

[1]中西醫結合護理對腹部手術後胃腸功能紊亂的預防和臨床研究.中國農村衛生 2019-06-25

[2]肝鬱脾虛證動物模型構建研究進展.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9-12-11

[3]中醫治療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分析.名醫.2019-11-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