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蘿蔔”風波還未平息,“我廚”平臺又被曝“涼涼”。
12月12日下午,菜蔬電商平臺我廚的前COO夏荷在朋友圈寫下:雖兩年前就已放手,仍以為傲,只因非戰之罪,結局本不應如此。
據知情人士透露,“我廚”確已關閉,而非調整,且內部裁員已經持續了幾個月,上半年曾尋找“買家”,至於重新上線官網和APP的操作,則更多是為安撫客戶和供應商,減少輿論壓力的“自救”拖延手段。
這家背靠阿里系、三輪融資數千萬美元的生鮮電商巨頭,就這麼轟然倒下。
01 | 外賣浪潮下,互聯網人認為年輕人“不會再去菜市場”
2016年12月,“我廚”宣佈完成B輪千萬美元級融資,當時的夏荷曾公開表示:
如今新生代家庭沒有時間做飯、不認菜、不會做飯等痛點日益凸顯。當“80後”“90後”群體步入家庭,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後,在家吃飯、吃健康菜、吃溫情菜的剛需由於日益加快的生活工作節奏而無法被充分滿足。“我廚買菜”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消費者的真實痛點。
這也是諸多生鮮電商平臺競相角逐“線上菜場”的原因。互聯網“大咖們”堅信,當愛點外賣的“單身貴族們”走入家庭生兒育女後,“線上買菜”會成為他們龐大的剛需。
但事實好像並非如此,縱然此後我廚此前曾獲得三次融資:2015年3月獲得新天域資本等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2016年4月獲得方正多策的A輪融資;同年12月再獲得LB樂博資本等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但她依舊難逃“枯竭致死”的命運。
而“我廚”背後,阿里系知名的易果生鮮,也已經被上海長寧區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超過1411萬元。
02 | 生鮮電商,是機遇還是死結?
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曾經表示過:
“得生鮮者得天下,電商的最後一個堡壘就是生鮮。生鮮市場規模巨大。”
當時官方的數據預測:預計到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3506.08億元人民幣。 另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2018年我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1.9萬億元,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已經超過2000億元,未來生鮮電商市場還將繼續高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線上滲透率可達21.7%。
但是事實顯示,“生鮮電商”並沒有獲得自己預想的那些“高淨值”人群,失去了資本供給燒錢的它們出現了各種危機:
主打淨菜配送服務的合肥生鮮零售企業“呆蘿蔔”前不久傳來了資金鍊斷裂、上千個門店關門裁員的消息。
12月6日下午,吉及鮮CEO臺璐陽在全員會上宣佈了公司融資失敗,規模盈利不達預期,公司要大規模裁員、關倉。留下的員工工資減半,離開的員工工資發到12月20日。相關人士透露,總部200人減成100人以下、倉內200人以下,40多個前置倉保留三分之一。
... ...
也許,和不能保證新鮮、價格普遍昂貴的“線上菜市場”相比;價格更低、蔬菜更為新鮮的傳統線下菜市場才是當代80、90後更為青睞的“主陣地”;
也許,“生鮮電商”的模式並沒有錯,但當下的社會發展程度,還不足以提供給他們都能生存的遼闊市場;
也許,明年的“生鮮電商”之路會更難走、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冷靜地止損退出。
閱讀更多 環球老虎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