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关羽对马超黄忠的封赏各有不满,为何对魏延的封赏沉默不语?

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对于关羽的性格,三国志的评语是“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也就是说,他善于养兵,但不喜欢与士大夫为伍。“士大夫”指什么?处于上层的官僚阶级,或者身份地位尊贵,名誉威望高的人。

关羽的性格养成,跟他早期的逃亡生涯莫不可分。他本是河东解县人,亡命在涿郡一带。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他的亡命生涯。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关羽的逃亡之路,一定是饱经风霜,期间肯定有很多的故事,他没少受这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所欺凌。

所以!他才会憎恶这些士大夫,什么孙权、马超、黄忠、糜芳、傅士仁等,甚至刘备的大军师诸葛亮。


而魏延跟关羽,恰恰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三国志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也是善于养兵,性格高傲自大,常常跟那些上层官员不和。

魏延跟关羽一样,是从最底层摸爬起来的。早期,他只是刘备的部曲,身份地位卑微,他的成就,是自己一点一点的战功累积起来的。对于魏延这样的纯靠打拼而成功的人,关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关羽不反对魏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跟演义不同,魏延不是降将,他是义阳的底层人士。以部曲的身份追随了刘备。

第二、跟关羽一样,魏延的成功,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打拼出来的。

第三、魏延的名位,远不及马超、黄忠,还没有达到与关羽平起平坐的高度。

第四、魏延是刘备的部曲,是刘备的心腹,魏延最敬重的士大夫,也是刘备。


反观黄忠、马超两人?

一、黄忠

起初!关羽对黄忠的意见并不是很大。虽然黄忠是降将,但他毕竟是荆州的元老派系。而且投靠刘备之后,刘备也没有给他特别待遇,没有加官进爵、拜将封侯。

跟随刘备平定益州,由于功劳颇多,被升任为讨虏将军。这时候关羽也没有表达不满,因为这是黄忠应得的。平定益州,立了那么多的功劳,升为讨虏将军并不过分。


但是!刘备自任为汉中王后,考虑到黄忠斩杀了夏侯渊,功劳颇多,想提拔他为后将军,与前将军关羽齐位。

导致了关羽的不满:

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参考,《三国志·费诗传》

黄忠加入刘备集团,才短短十年时间不到,期间也没有立下过什么不世之功。反观关羽,从刘备涿郡起兵开始,关羽就跟随了刘备,是刘备的左膀右臂,是刘氏集团的奠基者之一。

如今一个加入刘氏集团不久的黄忠,居然与自己齐位。以关羽的孤傲性格,他肯定会不满黄忠。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黄忠是荆州降将。关羽生平除了看不起士大夫之外,对降将也不是很友好。


二、马超

马超就更离谱了,投靠刘备之后,领兵至刘璋城下,刘璋闻马超至,立马弃城投降了。刘备吞并了益州,喜不自胜,当即拜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并保持了前都亭侯的爵位。

当时关羽才是个什么官职?荡寇将军,保持前有“汉寿亭侯”爵位。张飞只是征虏将军,拜新亭侯。其他的黄忠、赵云、魏延,根本就没有爵位,官职更低。

马超一个降将,初来乍到,却摇身一变,变成了蜀汉的第一大将。他的平西将军,比关羽的荡寇将军官职还高。

所以在刘备的赏赐到达荆州后,关羽特地带回了一封书信。询问西凉马超的才能如何?换句话说,关羽在质疑马超的能力。


关羽不满马超、黄忠,原因以下几点:

第一、马超、黄忠都是降将出身,对刘备是否持有忠诚,尚待考证。关羽对降将并不友好。

第二、马超、黄忠的地位与关羽齐位,又长期跟随在刘备身边南征北战,直接威胁到了关羽的二把手地位。

第三、马超是世代公侯,典型的士大夫。关羽不喜欢士大夫。

第四、黄忠是原荆州高官,加入蜀汉的时间尚短,而官爵地位提升过快。

第五、关羽长期坐镇荆州,没有上阵厮杀的机会,才能有所埋没。表达两次不满,实际是敲打刘备雨露均沾。


爱尚文史


关羽为什么对马超、黄忠、魏延三人态度不同?

先来看马超、黄忠、魏延三人在刘备还是汉中王时的官职:

马超是“左将军,假节”

黄忠是“后将军”

魏延是“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称帝后才被封为镇北将军。

赵云是翊军将军,刘备死后刘禅即位才被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

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右将军。

也就是说在刘备称汉中王、称帝时期:五虎将军是如此:

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中护军职位是空缺。

从官职来看,魏延的镇远将军比起关羽还差两级:

刘备称帝,魏延才从镇远将军升为镇北将军;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才从镇北将军成为和关羽一样地位的前将军。

但从实权而言,关羽守荆州,魏延守汉中,魏延的实权不比关羽低,重视程度不比关羽低。

要知道刘备入蜀时,魏延只是一个部曲,后来因为入蜀的战功,被封为赵云的牙门将军,而赵云从牙门将军被封翊军将军。

刘备夺取汉中时,前有张飞巴西击败张郃,后有黄忠勇斩夏侯渊,没有记录魏延有什么战功,却被刘备提拔为镇远将军,守卫汉中。

但刘备没有把魏延提拔到和关羽一样的职位,关羽即便所有不满,也没有理由对官职低于自己的魏延发脾气。

关羽对马超并无不满,只是想比较谁高谁低。马超曾经作为一方诸侯,关羽骄傲,自然想要比较一下谁高谁低。

诸葛亮的马屁拍得很巧妙: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马超虽然文物双全,一世之杰,但也是和英布、彭越一样只懂冲锋打仗,和张飞争争还可以,在潇洒帅气方面就比不上你关羽了。

这就是关羽的性质:和有才能的人做朋友,鄙视不如自己的人。这就是关羽和张辽、徐晃虽然各为其主各自厮杀,但依然保持好友关系,且对黄忠等自己人废除鄙视。

看了黄忠的经历,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关羽鄙视黄忠:

刘表时是个中郎将,曹操时假裨将军,刘备平定长沙时,作为人质,跟随刘备入蜀,在攻打刘璋才开始表现良好立功。

可关羽没有亲眼看到黄忠在入蜀、汉中之战时的勇猛表现,只看到黄忠在荆州时的碌碌无为、猥琐形象,这才有关羽的这句话: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老兵,成天混着,没有能力立功升职,这就是关羽眼中的老兵。

如果刘备是让魏延取代黄忠成为后将军,关羽未必如此评价。原因很简单,魏延年轻,短短几年就能得到如此成就,只会让关羽佩服。

前几年还是大哥刘备身边的一个小兵的年轻人,短短几年就成为了后将军,关羽不会鄙视魏延,只会认为魏延有能力,有资格做他的朋友。

关羽就是这样的人,只佩服有才能的人,并非嫉妒别人有才能。

关羽鄙视黄忠,是因为黄忠在荆州时没有丝毫表现,碌碌无为,肯定是没有才能的兵油子。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陈寿《三国志》称关羽、张飞为万人敌。

关羽自持武艺高强,又熟读《春秋》,常常目中无人。特别是对那些武艺一般,本事不大的将领,尤其鄙视,如糜芳、傳士仁等。反而对有学问的文官礼遇有加。

关羽在荆州,听到马超归降刘备,且张飞大战马超,不分胜负。于是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武艺如何,并要求来益州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关羽心高气傲,写信答道‘孟起资兼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髥之绝伦逸群也。’关羽看过回信,十分得意,把孔明的回信遍示宾客。

刘备进位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到荆州。关羽听到刘备封了五虎将,问那五虎,费诗说:‘关、张、赵、马、黄。’关羽怒说:‘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多亏费诗机智,能见机行事,婉言相功并陈说利害。关羽才肯受印。

关羽是个很自爱的人,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声誉。总是蓄着一副很漂亮的长胡须,时人称之‘美髥公’。

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地位非常高,又长期镇守荆州,没有亲历黄忠在取西川时所建大功。认为一个老兵与自己同等,有失身份,一时没想明白,不肯接受,也在情理之中。

古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关羽一世英雄,被后世尊为‘武圣’,也还是有些缺点的。


段辉时


这是《三国演义》的桥段,正史中没有具体的记载。

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从关羽对各位大将的封赏,可以看出蜀汉集团内部的一些端倪。

蜀汉之所以无所作为,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关羽的态度,可以看做是蜀汉核心层的态度。

在蜀汉上层存在严重的“亲者太亲,疏者太疏”的情况。

这是蜀汉不能走得太远的根本原因。

01

亲者太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派遣使者前部司马费诗到了荆州。

关羽迎接到公馆,还没有等费诗喘口气,就急急的问道:“汉中王封我何爵?”

费诗说:“五虎将之首。”

关羽问:“哪五虎将?”

费诗说:“关、张、赵、马、黄是也。”

一听老将黄忠也被封为五虎上将,关羽就不干啦,一肚子意见。

费诗就用刘邦封韩信为王,位在萧何、曹参之上的故事开导关羽,并且说:“你跟汉中王是兄弟,你就是汉中王,汉中王就是你啊。”

关羽茅塞顿开,于是欣然接受。

虽然是小说,关羽也不至于如此孩子气,但我认为,这个桥段还是比较真实的反应了当时刘备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

在刘备创业的前期,的确是三兄弟一心,不离不弃,刘备才得以生存下去;

但刘备之所以居无定所,像一个浮萍,四处游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能与地方利益集团融为一体,本土化战略实行的不好。

这是刘备最终不能有大的作为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最初与刘备一起打天下的铁兄弟绑架了刘备,致使他不能走得太远。

02

疏者太疏

刘表单骑赴任,能够成就荆州的霸业,就在于与荆州地方豪强和士族势力打成了一片,也集聚了大量的人才。

尽管刘表也是皇室宗亲的身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根本而言,还是其正确的本土化战略。

而刘备占据荆州后,并没有做好本土化的工作,没有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才。

特别是诸葛亮、张飞、赵云在进入西川之后,关羽留守荆州。

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负,更与原有的荆州豪强士族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与傅士仁、糜芳等留守大员都搞不好关系,最终在关键时刻,给关羽背后一刀。

这看似是关羽一人的问题,实际上是蜀汉整个集团都存在的问题。

在进入成都之后,刘备就面对着如何处理刘璋部属及当地豪强士族的问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关张是蜀汉的核心团队,刘备能够屡屡死里逃生,得益于三兄弟的不忘初心;

在取得荆、益之后,依然依靠这个核心,就很狭隘啦。

从关羽对待五虎上将的态度,就看出这种狭隘的理念在左右刘备集团的决策。

关羽说:“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人家老黄忠,凭得是自己的本事和战功,难道就因为没有马超的身世,关羽就感到很屈辱吗?

张飞一个杀猪的也能位列马超、赵云、黄忠之上,就因为他是你弟吗?

关公是财神爷,我不敢得罪他,我还想发财。

所以我不想把关公这个情绪,过度的解读。

但我认为,这种中国人固有的“亲者太亲,疏者太疏”的理念,在蜀汉一直严重存在,致使他们不能融入到地方集团中去,也就得不到地方势力的全力支持,这是蜀汉不能走得太远的根本原因。

就犹如你整天的提防你的邻居,你还敢出远门吗?

把自己的家放心的交给邻居,你走到哪里也没有后顾之忧啊!


豹眼看历史


关羽表达的这些不满确实挺有意思,彻底暴露出关羽的心态和他的期望。


咱们来分析一下关羽的心理。

庞统殒命落凤坡,刘备西取川蜀的战略计划面临严重的挫折。万般无奈之下,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从荆州调往川蜀增援,留下关羽镇守荆州。

关羽这个人,在刘备集团中,他能力强,功劳大,资历足,威望高,留在荆州以御曹魏和东吴,本也无可厚非,是最佳的选择。

但关羽性格上有缺点,性情比较矜高自负,内心狂傲,“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与高层同僚的相处并不融洽。

关羽镇守荆州,独当一面,确实责任重大,但也意味着他很难建立功劳。

与关羽的情况不同,张飞、黄忠、赵云、魏延、刘封这些将领们却能在西川这片地域纵马奔腾,奋力冲杀,尽情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建功立业。

关羽很着急,坐在一边,看着别人积攒着功劳,一步步上升,关羽却无法一展抱负,只能做个旁观者,关羽的内心是煎熬的。

所以我们发现,这段时间里,关羽开始变得很敏感,情绪不稳定。



马超归附刘备以后,为刘备集团攻取成都立下大功。关羽坐不住了,马上给诸葛亮写信询问情况。诸葛亮很了解关羽这种心态,回信言道: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意思就是:关将军放心吧,任何人也撼动不了你的地位!

关羽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很高兴,把信给众人观看。

刘备收取益川后,继续向外扩张,汉中之战打响了。在各场战役中,各个将领也颇有斩获。

张飞在蒙石、瓦口关、宕渠几次战斗中击败曹军名将张郃,稳定了巴中,巴西。

定军山一战,黄忠斩杀曹魏重将夏侯渊,为刘备集团立下首功。

孟达、刘封取房陵、上庸,为荆、益两州之间的联系形成纽带。

汉水一役,赵云以寡敌众,袭扰曹军粮道,迫使曹军无奈之下,选择撤退。

年轻的魏延也战功累累,刘备收取汉中后,任其为汉中太守。



现在的关羽就尴尬了。刘备取得汉中,进位汉中王,大封功臣战将,关羽被封为前将军,位居众人之首。但是,在收取川蜀和汉中的所有战役中,他是寸功未立。

关羽要找个发泄不满的目标,找谁呢?

张飞肯定不行,张飞是三弟,功劳是实打实的。

马超也不行,上次已经表达过不满了,再纠缠就没意思了。

魏延也不行,人家有功劳,但没有爵位,也没有位列四大将军。担任汉中太守是刘备的主意,不能打大哥的脸。

赵云也不行,人家受封的军职也不高。

刘封也不行,那是刘备的干儿子。


关羽勉强瞄上了黄忠,“誓不与老卒同列”,黄忠也位列四大将军,还封了侯,他怎么能与我相提并论呢?

其实,关羽并非是对黄忠不满,他主要对现在自己所处的状态很不满意,别人都是因功晋封,而唯有他是以无功之身而位列众将之首,他最担心的是众人对他的看法,甚至疑心那群功臣猛将对他的能力和地位已经产生质疑了。

以关羽骄矜自负的性格,这当然是难以容忍的。

而“假节钺”,是刘备的暗示,给了关羽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他可以用战功来让众人心服口服。

北征襄樊,必要获全功,不能见好就收。关羽败亡,即源于此。


馋嘴肥猫铲史官


都别抢,我来答。

因为当时封五虎将的时候,魏延并不在里面,其地位远远不如关羽,后者当然不会去关注他了,不过魏延当时确实是出了一把风头。

  • 越级提拔的闪耀将星

魏延是在刘备入蜀的时候才跟随后者的,其实他的主要战功是协助刘备一起攻打刘璋所建立下来的。在平定广汉郡以后,刘备把他升迁为牙门将军,这个官阶刘备曾经在长坂坡之战以后授予过赵云,虽然这个将军只是属于杂号将军,过去官制中是没有这种官职的,属于刘备的首创。

顾名思义是像牙门一样保护主公,如此来看,虽然不如五虎上将那样闪耀,但是也颇受信任。后来魏延又和刘备一起攻克重镇雒城,还参与了包围成都之战。因为表现突出,刘备在赢得汉中之战并称汉中王以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把魏延封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加封镇远将军。

当时令全军上下十分震惊,因为很多人都以为刘备会派张飞去镇守汉中,结果没想到刘备却并没有这么做,足见刘备对魏延的欣赏,也着实让魏延出了一把风头,这也算是火箭提拔了。当时刘备还问魏延说: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魏延传》

从魏延的回答来看,他确实是一个有胆量,也很会说话的人,和《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完全是两码事。

  • 关羽和魏延没有见过面

魏延随着刘备一起入蜀的时候,关羽正在镇守荆州,刘备称汉中王以后,魏延被派去留守汉中。后来关羽在荆州被杀,所以两人是没有见过面的,不知道关羽是否知道魏延这个人,总之来说关羽和魏延没有产生过任何交集。

而且当时刘备册封的五虎上将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其中关羽对马超并没有表现出不满,只不过当年马超依附刘备的时候,由于关羽没有听说过马超这个人,当时他还写信去问诸葛亮马超这个人如何,谁能比得上他,诸葛亮为了照顾关羽的面子,说他马超虽然厉害,但只是和张飞差不多,还比不上你。

这让关羽十分得意。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三国志·关羽传》

而在五虎将中,关羽唯一看不起的一个人就是黄忠,因为黄忠年纪太大了,关羽觉得把这么一号老年将军和自己同列为上将,这简直是对自己的羞辱,所以当他得知黄忠被封为后将军时,不高兴的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最后还是在使者费诗的劝说下,说黄忠怎么能够和你相比呢?汉中王只是因为黄忠一时的功劳,所以推崇他。而你和汉中王是结拜兄弟的关系,这是黄忠不能相比的,最后才让关羽接受了册封。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首先纠正一点,历史上有记载的,关羽只对黄忠的封赏不满,并没有表示对马超的不满。而关羽对黄忠的态度也直接反应了关羽的人物性格。关羽为人性格狂傲自负,素来善待士卒,而轻慢士大夫。能被关羽看得上眼的人寥寥无几,正是因为关羽的自负最终也害死了他自己。历史上刘备在汉中称王之后开始分封诸将。关羽被封为前将军。为何关羽对于张飞,赵云,马超等人的分封毫无疑义,而对黄忠的分封大为不满呢?

张飞方面由于和关羽是最初一批追随刘备的人。而且张飞和关羽二人脾气相近,武艺也相近。虽然在功劳方面略微单薄一些。但张飞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和刘备一路走来,好不容易等到刘备大肆分封功臣了,自然也不能薄待了张飞。话又说回来了,虽然历史上关张二人并没有结拜,但不是兄弟甚是兄弟。否则张飞也不会在关羽死后那么急于报仇。有了这方面的关系,关于自然也不会反对张飞的分封。

而赵云追随刘备虽然晚于关羽,但赵云所立下的功勋可是有目共睹的。数次击破曹军,两次扶助幼主刘禅。可以说没有赵云,刘禅要么一命呜呼,要么就会成为东吴的人质。刘备进军益州之后,赵云又屡立战功。所以刘备封赏赵云是应该的。马超本身就是东汉末年乱世的一路诸侯。在和曹操对抗失败后,不得已依附于张鲁。后来又归顺刘备。马超的出身地位和战功,样样都不比关羽差,关羽自然也没有资格瞧不起马超。

但到了黄忠这块情形就大大不同了。首先黄忠出身不高,其次在投靠刘备之前黄忠声名不显,黄忠蹉跎大半生都没有受到什么重用。所以黄忠虽然厉害,但一方面岁数很大,另一方面又没名气,关羽自然不满黄忠和自己平起平坐了。历史上关羽得知黄忠地位和自己一样,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所以拒绝接受前将军的职位。要不是费诗苦口婆心的劝说关羽,表示刘备争霸天下就需要人尽其用,怎么能轻视他人呢?并且费诗还在言语中暗示关羽,如果不接受命令,那么刘备那也不好交代。所以关羽在综合考虑下才接受了任命。但内心中关羽怎么想就只有天知道了。

魏延在所有人中算是追随刘备最晚的人了。他是在刘备入川帮助刘璋抵抗张鲁的过程中待人投奔的刘备。在刘备入川作战过程中,魏延屡立战功。在职位不断升迁过程中,魏延凭借其能力也被刘备所信赖。刘备称王后,蜀汉有两大的军事重镇,其一荆州,也就是蜀汉的大后方由关羽镇守。其二汉中,也是蜀汉对曹魏的大前门由魏延镇守。事实上魏延在出任汉中都督、汉中太守这件事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因为汉中太关键了。但刘备就这么做了,这就证明刘备看好魏延,关羽一个臣子有什么资格能质疑刘备呢?

关羽是狂傲,但他不傻。再说了,刘备称王后,魏延仅被从牙门将军提升为镇远将军。在地位上要远比关羽低。关羽自然不会为了这个而生气。黄忠不同,黄忠是因为和关羽平级,所以才被关羽所嫉妒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看看这几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官职和地位就完全明白了,这在下文有明确解释。简单来说一是魏延他并没有和关羽并列而谈,正中关羽下怀,二则是魏延出身比较低,关羽就喜欢这个阶级的人。而黄忠和马超的名望和官职既高于魏延且威胁到关羽的地位。关羽不服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讲还觉得他们是吃白饭的。关羽并不希望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

(《三国》剧中关羽对庞德说的话)

黄忠

《三国志 蜀志 费诗传》里面记载了关羽对黄忠的不满,刘备当了汉中王以后,自然底下的人也跟着升官,封了黄忠为后将军,关羽则是前将军,关羽听说这个消息就非常愤怒,表示不想和老兵为伍,因为前后左右四个将军地位是并列而谈的,对此费诗好说歹说劝关羽顾全大局,关羽才接受。

黄忠在刘表那时:中郎将

曹操到后:代行裨将军

刘备平益州,黄忠勇猛:讨虏将军

杀夏侯渊:征西将军

刘备为汉中王:后将军,导致关羽怒

除了关羽的傲慢,他生气的另一个原因并未看到黄忠的能力,而马超和张飞虽然名望高于黄忠,不过黄忠的战斗力他们有目共睹,所以不会说什么。

《三国剧中黄忠》

马超

关羽对马超的不满主要是因为他是新投降来的,降将而被重用且功劳在关羽看来也就那样,所以关羽问诸葛亮:马超可以和谁相提并论啊?诸葛亮说马超可以和翼德一样,但是无法同美髯公相提并论。

马超的父亲马腾曾为征西将军,马超为偏将军,马超这个起步由于父亲显然比黄忠高多了。

马超和曹操对峙:自立征西将军

刘璋投降:平西将军

刘备为汉中王:左将军

刘备称帝:骠骑将军并有凉州牧这种虚职,后一年马超去世

要知道关羽是不喜欢那些士大夫的,关羽喜欢底层人士,相反的是张飞喜欢士大夫却对士兵不好,结局恰恰是他们败亡于自己讨厌的人手里。

(《三国》剧中魏延)

魏延

魏延以部曲跟随刘备,在攻打益州时立功:牙门将军

刘备为汉中王: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刘备称帝:镇北将军

魏延虽然是被委以重任,但是军衔却没法和关羽相比,魏延也不是高位出场,地位完全在关羽之下,所以关羽没必要去记恨他。

有一点颇为有趣,在性格上,魏延同关羽倒是有一些相似之处,魏延也是个善于养兵且性格高傲的人,这一点和关羽是一样的,这种性格上的相似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总而言之,魏延完全没有威胁到关羽,名望和身份也都不高


泊图泊途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打败了曹操,随后便上书朝廷,进封汉中王。刘备称王后,大封有功之臣,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一同被封为蜀汉五虎大将。魏延没能进入五虎行列,而是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

当远在荆州的关羽知道这个消息后,对魏延被封镇北将军并没说什么,表明他认可魏延被授予镇北将军一职。可别小看了镇北将军这个职务,当时可以说是位高权重,重要性毫不逊色五虎上将。论实权甚至比五虎上将还要高。

以关羽的意思,黄忠那个五虎将的位置应该是魏延的。当时的蜀汉共有三大实力派,一个是刘备坐镇的益州,其次是关羽镇守的荆州,再一个便是魏延守卫的汉中。魏延被封镇北将军是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认为魏延有能力,就让他守汉中,破格提拔为镇北将军。以当时魏延的权力,除关羽外不要说其他四虎将,就连诸葛亮也未必能及。地道的实力人物。

但如果按关羽的意思,再封魏延为五虎将,那他的地位就和关羽平起平坐了。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担心有了权力而反。因此不能再授五虎将。魏延虽是镇北将军,统领汉中,但不是五虎上将,比关羽还要矮一级,所以关羽也就默认了。

魏延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大将,他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在三国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不否认五虎上将在万马军中来去自如,个个勇冠三军。但让他们上战场杀敌可以,如果论谋略都不如魏延。刘备在世时对魏延一直都很器重,否则他也不会不用张飞而让魏延去镇守汉中。在守汉中十年时间里,面对北方实力强大的曹魏,十年未丢一城,这也证明了魏延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可关羽对马超和黄忠两人被封五虎大将却是另一番态度。当初关羽在马超来投降时就不惜要于马超比试一番,后来还是诸葛亮致信劝租,才打消了关羽的想法。

关羽为何对马超被封五虎上将有些不满呢?原因是马超在当时名气太响。马超出身名门望族,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孙子,其父马腾是雄霸凉州的军阀。这样的绅士放到东汉末期那样一个非常重视出身的年代,算是出身尊贵了。在他父亲惨遭曹操杀害,马家被夷灭三族后,他举兵反曹,曾杀的曹操割须弃袍。连关羽也未曾有过如此战绩。

马超当时也是一流人才,投降刘备后,作为元老的关羽自然会觉得他这样的人是否会危及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所以他不希望授马超五虎将。

而对黄忠,关羽更是不霄一顾。他的那句话“黄忠何能敢与吾同列?大丈夫岂能与一老卒为伍?”言下之意很明显,黄忠不仅“老”,而且还是一“卒”。这个“卒”就足以说明问题。像我关某这样的大丈夫,堂堂的“汉寿亭候”,“汉中王”刘备的二弟,怎能和一老兵同列?

在他看来和黄忠站在一起是一件很丢脸的事,看不起的是黄忠的地位。更不服黄忠的原因是黄忠升的太快了,和马超一样属半道投奔刘备的黄忠,后来定军山之战斩了曹操的弟弟夏侯渊,名震一时,地位也迅速攀升,没多久就和关羽并列了。这就是关羽不服黄忠的主要原因,说黄忠老只是一个借口。

关羽忠义无双不假,但是陈寿也在《三国志》里说,他刚而自矜,说明他是一个比较在意自己地位的人,随随便便来一个就跟自己平起平坐,心中自然会流露出不满,这才是为什么关羽会有如此立场的原因。








书古论今谈史官


很多人都认为,关羽失守荆州,遂有麦城之败,乃至被擒遭诛,都是因为大意,实乃勇武有余而智略不足,其实细读历史,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譬如他抓住曹军主力尽数调往淮南的有利战机,迅速发动襄樊之战,设伏围城、水淹七军、逼降于禁、俘斩庞德,还俘虏数万曹军,反倒显出他过人的智略与执行力,关羽的问题不是骁勇寡谋,而是出在他傲世轻物、刚愎自用、不听善言的骄矜自大性格。

都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可“战神”关羽的性格缺陷恰恰就在于刚猛有余而谨慎不足。因此,所谓“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不是因他大意,其实还是因为其骄傲自大的性格软肋,也即性格缺陷。

《资治通鉴》载,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击走曹操取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并大肆封赏有功人员。刘备回到成都后,拜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为翊军将军,魏延领汉中太守。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总理军国重事。

诸葛亮心细如发,见刘备欲用老将黄忠为后将军时,说:“黄忠的声望,素来比不上关、张、马三将,如今您欲以黄老将军和他们平起平坐,马超、张飞随您出征,亲见其劫曹军粮道、阵斩夏侯渊之功,想来对此任命没有异议;而关羽远在荆州,素来桀骜,恐怕有些不服气,此事是否可以再考虑一下,以免关羽不服,陡起内讧,影响团结”。

刘备胸有成竹的答道:“军师放心,某自有办法”。刘备特派善于辞令的益州前部司马费诗赴荆州,给关羽送去前将军的印绶。

一切果如诸葛亮所料,费诗抵达荆州,说明来意,关羽一听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勃然大怒道:“大丈夫誓不与老兵为伍”!拒绝接受印绶。费诗早已想好了对策,遂从容对关羽说:“从古至今,凡能开创王霸之业的,都善于使用各方面的人才。昔日萧何、曹参与高祖自幼相交,而陈平、张良、韩信都是后来归附的,但论功业与名位,韩信最高(封淮阴侯、楚王),从未闻萧何、曹参对此不满,且以此为恨”。

他接着说:“而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攫拔黄汉升与君侯同列,然而在汉中王的内心,其斤两哪能与君侯同等轻重?他绝不可能与君侯等量齐观的。何况汉中王与您好比一体,休戚与共,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依我看,君侯不应计较官爵之高下,俸禄之多寡。我仅是奉命而来,君侯如不肯拜印,我只好就这么将印绶再捧回去了,我固然会为君侯如此任性行事感到惋惜,但恐怕君侯事后也要追悔莫及的”。

关羽听费诗一席话,内心有所触动,亦大为感悟,当即跪地拜受了前将军印绶。

关羽虽然勇冠三军,义薄云天,但为人傲慢,气量也不够大度,纵横疆场的他竟然容不下黄忠这老头儿。黄忠老当益壮,定军山一战建奇功,刘备封他为后将军本不为过。关二爷在大哥最春风得意时兜头盖脸浇他一头冷水,可见其为人之骄横。虽然他知错能改,但这种不能容人性格也为他最后兵败身亡埋下了伏笔。

马超也是一位骁勇无敌的猛将 。当初他反西凉时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差点命丧渭水之滨,的确也是三国时武力值居前的一员绝世悍将。反曹失败后,他颠沛流离,四处投靠,最后他离开割据汉中的张鲁,辗转投了刘备。

据守荆州的关羽听说大哥收留了马超,还委以重任,心中不满加不服,声言要溯江而上到成都找马超比试比试,好一较高下,又是诸葛亮从中调和,说马超徒有虚名尔,哪是您汉寿亭侯的对手啊,接连批发了好几顶高帽子,这才把关羽稳住,没有擅自离开战略要地荆州。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夺荆州,后被刘备封为“五虎将”之首。由此可见,他是战功赫赫的蜀汉开国首功之臣,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的战功其实并没有那么显赫,在蜀汉武将阵营中,若论功,至少有一人与他不相上下,此人就是魏延。

夺荆州并非关羽一人之功,因为诸葛亮奇策与妙计;过五关斩六将实乃小说夸张之辞;守荆州,却前胜后败,不仅失守,最终还丢了性命。而所谓的蜀汉“五虎上将”只是罗贯中用生花妙笔虚构的,在正史中根本不存在。

当然,在正史中,关羽也立有水淹七军、擒于禁、俘虏四万曹军、围攻襄樊的战绩,然而荆州一失,前功尽弃......相比之下,魏延与他可谓殊途同归,且略有过之而无不及 。魏延曾被刘备拜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钺,南郑侯,其官职明显比关羽高一些,足见其受重用程度高于关羽,至少不比他低,而魏延受重用的程度和他的能力以及所建的功勋是成正比的。

魏延虽为降将,但智勇双全,在袭夺西川、攻伐中原、防守汉中等大的战事中屡建奇功。

从籍籍无名的曹魏降将、再到刘备军中部曲直至晋升为蜀汉不可多得的高级军事将领,其功勋决不在与刘备义结金兰的关羽之下,若论智谋,则甩关羽几条街,甚至其军事才能与业务水平不逊于诸葛亮(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陈寿评价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魏延则善以奇用兵,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例。只可惜未被诸葛采纳,否则改写历史也未可知)。

魏延守汉中,攻守得当,战略、战术无懈可击。他将兵力分散布置于汉中外围的几处险隘,使曹军无法突进来,汉中在他手上十余年,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曹军无机可乘,一筹莫展。可惜后来魏延被杨仪冤杀,死于内讧 。姜维接手汉中不久,汉中就被曹魏攻取......

魏延的能力与战功明摆在那里,因此傲慢的关二爷对黄忠与马超之封赏表示不满,唯独却对后起之秀魏延之封沉默不语。因为魏延为蜀汉所建立的功勋远远大于他,才干也不逊于他,加上大哥对魏延很是青睐与倚重,他还有何可说?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