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扶綏縣東門鎮郝佐村採訪見聞

(原標題)頭菜豐收,農民增收——扶綏縣東門鎮郝佐村採訪見聞

□ 盧文斐 梁秀麗

扶绥县东门镇郝佐村采访见闻

圖為村民在地頭給新鮮頭菜切片。

近日,在扶綏縣東門鎮,冬日暖陽晴空碧。筆者走進扶綏縣東門鎮郝佐村那浪屯,一幅美麗壯觀的冬日圖景展現在人們眼前:小河溪流邊上,田間地頭,村民們正在忙忙碌碌採收、晾曬、醃製頭菜……一看便知,當地的頭菜喜獲豐收。

在郝佐村那浪屯村民農有才家的菜地裡,農有才和妻子、父母正在採收頭菜。“你看,這棵起碼有六、七斤重!” 農有才介紹說,頭菜種植喜冷怕熱,天氣越冷長勢越好。因此每年農曆8月中下旬村民才開始種植頭菜,生長兩個多月便可採收。頭菜種植的田間管理沒有其它作物那樣繁雜,可以說得上是“一勞永逸”活兒——僅在犁耙起壟時放些肥料,此後一直到採收,主要的工作就剩滴灌這個環節,因此有群眾調侃稱之為“懶人菜”。儘管後期管理主要是滴灌,但技術也有一定的講究。“如果種下去後再施肥,作物就容易被燒傷爛根。適度滴灌才能保證作物生長需要,土壤太溼了,也容易爛根爛心。” 農有才說。

好頭菜還要經過醃製才能上市銷售。在那浪屯田間地頭,筆者隨處可見直徑一米多深兩米多的大坑。每個坑裡都用乾淨的塑料薄膜圍成一個大的袋子。“這些都是醃製酸菜用的。”在村民黃美蓮的地頭,她向筆者演示了醃製酸菜的整個流程。她介紹說,頭菜採收後,先削掉根鬚、除掉根部枯黃的葉子,然後就在地裡晾曬一天左右,讓其自然風乾去掉少許水分。待整棵頭菜蔫萎後就用刀一棵一棵剖成片狀,一般每棵頭菜切成五、六片,每片厚度一釐米左右。切頭菜時,須一刀切到底,不能停頓,否則頭菜上留有刀口影響美觀。完成上述工序後,就開始放入深坑內一圈一圈碼放整齊,每放一圈都撒上一層食鹽,再壓實。碼放——撒鹽——壓實,如此反覆直至把整個大坑填滿。最後一步是封口,在綁好塑料袋口子後,再用事先準備好的沙袋壓實,再在上邊蓋土壓重石。從封口之日起,醃製約50天左右就可以開壇銷售。

“用這種傳統工藝醃製出來的頭菜色澤金黃、香味獨特、酸脆爽口。每年開壇的時候,周邊市縣和鄉鎮到村裡收購頭菜的老闆絡繹不絕。那個時候,頭菜香滿整條村。”黃美蓮引以為豪。去年她家僅頭菜銷售收入近4萬元。村民凌鐵畫去年種植頭菜3畝多,收入3萬餘元。在那浪屯,種植頭菜一項年入過萬的農戶比比皆是。

“按照去年的價格,每個坑的頭菜價值一萬元。如果是零售,價格還會翻倍!”郝佐村黨支部副書記凌鐵運告訴筆者。他還給筆者算了一筆明白賬:“收完頭菜種西瓜,收完西瓜再種玉米,收完玉米再種頭菜。一畝地一年下來可以輪種三種作物,三項收入疊加在一起,每畝地每年可給農民帶來的收入近兩萬元,是名副其實的‘萬元田’。”

據村民介紹,那浪屯自然水源豐富,沿河沿溪的土地以沙質土壤居多,長年溼潤,比較適合頭菜種植,因此他們村種植頭菜的歷史悠久、名聲在外。“我記得小時候就開始跟著家裡人種頭菜,長大後就幫家裡人用自行車拉到周邊集鎮去賣,到現在老了都還在種。”村民農乃積現年74歲,他一邊收頭菜一邊介紹說。得益於2017年村裡的土地整合,“小塊變大塊”後,種植頭菜的村民越來越多,也為村裡的貧困戶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凌鐵運說,去年10月,村裡的貧困戶農乃志種植頭菜1.5畝,長勢良好,他家今年此項收入過萬不成問題。如今,僅有百餘人口的那浪屯頭菜種植面積超過200畝,今年僅頭菜銷售預計超20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