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常听的日本三八大盖步枪,这种枪有什么特别的吗?

国际观察局


三八大盖是抗战时期中国军民给日军装备的制式枪械“三八式步枪”起的别名,就好比称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为“歪把子”,要说日军这款步枪的特点就是“特别长”!三八式步枪总长度为1.27米,加上刺刀可达1.66米,对于大多数矬子日军来说这是一寸长一寸强,另一个瞩目的特点就是枪机上有一个能随着枪栓的防尘盖(实际上就是一块折弯后的钢板),所以后来被称为“三八大盖”。

当然这个操作大部分人都感觉极为丑陋,与98K等形成强烈差距。

三八大盖源其祖上确实是德国毛瑟步枪,三八式是由日俄战争时期的三十年式步枪改进而来,而三十年式步枪就是仿造的德国毛瑟,不过在日俄战争时期日军发现这把步枪经常会由于进入细小沙尘而导致操作不良,所以后来改良的三八式步枪加装了防尘盖。由于这两款枪都是有坂成章设计,所以也称为有坂步枪。除此之外,三八式步枪还有三八卡宾枪(马步枪)、狙击枪等改装型号。

下面是三八式马步枪(缩短版三八大盖)和后期专门重新设计制造的四四式骑步枪(改进版三八马步枪)

影视剧《亮剑》中,魏和尚借给楚云飞击毙叛徒钱伯钧的正是缴获日军的四四式骑步枪。

三八式卡宾枪设计之初就是主要装配给骑兵部队,后来又成为工兵、炮兵、通信兵等二线作战部队的主要武器。四四式骑步枪的优点就是在骑兵冲锋时不需要临时装刺刀,而是直接将刺刀折叠在枪管下的护木槽中随枪携带,所以骑兵使用起来更加方便。那么三八大盖的优点是有目共睹的,射程远、精度好、穿透力强,然而恰恰这些优点也铸成了这款步枪的缺点,其极高的初速加上子弹规格,让弹头停止作用极差,子弹彻入身体后前后各留下一小眼,只要不是打在要害伤很难毙命。

后经许多抗战老兵证实这一问题,而中国士兵则因为药品缺乏所以死伤概率较大。

而这边使用缴获日军三八大盖杀伤日军也经常会出现被击中的日军不久又出现在战场上,这种局面比较尴尬。所以个人而言,三八大盖包括歪把子都不算是二战中的好枪,只不过能拔浓的就是好膏药,那时许多抗日军民连老套筒都混不上,缴获了三八大盖必须得当好枪了,能消灭侵略者,砖头菜刀都行。在这里要说明一点,四四式骑步枪可是要比三八大盖的射程还远,属于一把“贵族武器”,所以也不难怪亮剑中魏和尚佩戴了。

个人感觉四四式算一把好枪

实际上从一战过后,各国都开始“精简”步枪,在缩小威力过剩的同时提高杀伤力。而日本则与之恰恰相反,其中大部分原因可能是日俄战争留下的阴影,手里拿着的家伙大一点可能会增长日本士兵的“自信”。

最后还是来张98K养养眼吧

我是军武奇兵,欢迎亲们的交流与观点,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战武奇兵


这把枪,没什么特别的,特别的地方就是打不死人。

三八大盖,中文名叫三八式步枪,对于这把枪,中国军民给取了一个特别形象的名字,叫三八大盖,之所以叫三八大盖,就是因为,这把步枪的枪机上面加上了一个防尘盖,这是它外形上最主要的特征。

我国士兵和老百姓,对于这些舶来品都根据这个外形和名字,都起了一个形象的别名。比如三八式步枪就叫三八大盖,MP18就叫花机关,毛瑟C96外号更多,匣子、驳壳枪、二十响.........鬼子的大正十一式得名歪把子,南部十四式被叫做王八盒子。

三八大盖,1905年正式成为日军的制式装备,直到1945年,日本军队解散,三八大盖才从日本军队中消失,而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依旧使用三八大盖。三八大盖使用的6.5*50mm的步枪弹,三八大盖全长1.28米,加上刺刀有一米七,子弹初速765M/秒,有效射程460米。

三八大盖的6.5mm口径子弹,射速快,精度高,但是伤害不足,主要原因就是穿透力太强,子弹击中人体后,不易发生翻转,很有可能就是直接穿过人体,而没有造成更严重的伤害。相比其他步枪,打在人体内,十有八九就是挂了。而三八大盖打中人,能够生还的几率还是非常大的。

三八大盖,之所以加个防尘盖,主要原因在于,三八大盖容易卡壳,三八大盖的前身三零步枪就是这样,而日本人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不是有尘土么,加个盖子就好了。而正是这个盖子,给三八式步枪带来了不一样的外形,只是和其他步枪最明显的区分。而这个防尘盖,是可以取下来的。

二战期间,三八大盖是日军制式装备,但是威力不足一直是硬伤,随后日本人再次研发出了九九步枪,作为制式装备,九九步枪,使用的7.7mm子弹,威力要远远超过了三八大盖。


军武文斋


三八大盖,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国内军民对日本陆军制式装备步兵手中步枪的俗称,其中文名称为“三八式步枪”。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三八式步枪,就成了日本陆军、海军的制式装备,一直使用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用了整整四十年。

据网上公开收集的资料,三八步枪枪长1.28米,枪重3.95公斤,口径6.5毫米,初速每秒765米,有效射程460米,弹仓容量5发。

三八步枪的原型枪是三十年式步枪,国内民间俗称“金钩步枪”,在日俄战争时广泛使用,由于此枪不带防尘盖,东北地区风沙严重,导致沙尘易进入枪管,此枪卡壳现象比较严重。

日本军工设计师将枪机重新进行了简化,同时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其他改进包括在准星两侧增加护翼,机械瞄准具早期采用V型缺口照门,后期采用觇孔式照门。

由于三八步枪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因此被国内抗战军民称作为“三八大盖”。

其实,大盖的作用非常简单,就是防止风沙尘埃进入枪管,影响三八步枪的射击性能,防止射击时发生卡壳事故。

拉枪栓时,三八步枪的防尘盖随枪栓后移,防尘盖的作用,既又防沙尘落入枪膛,又保证了枪膛后缺口位置清洁,防止在拉枪栓时把尘土推进枪膛里。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特此声明。


国平军史


“三八大盖”是中国人给这种枪起的名字,主要就是因为这种枪的枪机上有一个防尘盖设计,防尘盖的样子如下图所示:

其实“三八大盖”的大盖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打开大盖后就是下图这个样子:

这种“大盖”虽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增加这种“防尘”设计确实来自“血淋淋”的实战经验,日俄战争期间由于战场特殊的气候条件,灰尘、雨雪、泥浆等异物会进入枪械,影响步枪的正常使用,所以后来日本就设计了这种“防尘盖”,而三八式步枪也因为这个防尘盖在中国得名“三八大盖”。此外,该枪确实是我国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大量缴获并且比较好用的武器,比“中正式”步枪耐用和精准,同时该枪设计符合亚洲人的身材比例,用起来也较为舒服。因此,实战是检验武器的试金石,也是促进武器进步的最佳方法。

最后再说一点:三八大盖的大盖就是一个防尘盖,整个装置结构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内部设计一个凸台,枪机上设计一个凹槽,将防尘盖的凸台卡在枪机的凹槽里,凸台可以在凹槽里做圆周滑动,因此不会随枪机的旋转而旋转,同时凹槽还限制大盖的前后移动。

除了日本的“三八大盖”有这种防尘盖外,许多轻武器也设计了“大盖”,例如上图的美国M3冲锋枪,防尘盖打开状态。


装备空间


三八大盖是中国军民对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的俗称,主要就是因为该枪有一个巨大的防尘盖,外观特征十分明显。三八式步枪的特点就是精度较高,穿透力强,但是子弹的杀伤力不强。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推出了自己的三十年式步枪,但是该枪可靠性不好,容易被风沙等渗入,导致无法正常使用,于是日本人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了一个巨大的防尘盖,可靠性问题得以解决,也因此得名三八大盖。1905年该枪开始装备使用,直到二战依然是日军的主力步枪。

三八式步枪操作简单,较长的长度有利于拼刺(其设计时的时代都很重视拼刺能力),而且由于采用的是独特的6.5X50毫米弹,因此后坐力小,再加上三八式步枪枪管较长的优点,因此精度较好,是一款不错的武器。

但是三八式步枪的致命缺陷就是穿透力很强可杀伤力不足,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其威力小的原因。由于弹药初速慢、长径比较大等因素,在常规交战距离上,射入人体后很容易形成直通伤口,无法产生足够的杀伤力。不过在极近距离(100米内),由于此时初速较高,加上弹头容易挤压变形,此时三八式步枪才能产生足够的杀伤力。

正是因为杀伤力不足,日本后来才推出了采用7.7毫米弹的99式步枪,意图换下三八式,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无法完成换装,只能同时装备这两种步枪。


前沿阵地


客观地说,三八大盖这款步枪,确有很多特别之处。概括起来,就是“三最”。即:枪身最长、射程最远、最易上手。


枪身最长

从二战时期各国主流制式步枪的长度来看,日本的三八大盖绝对可称得上是冠绝全球。比如,美国的春田M1903枪身长度为1098毫米,德国的Kar 98k枪身长度为1100毫米,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枪身长度为1130毫米,苏联的莫辛‧纳甘枪身长度为1232毫米。虽然这些国家的士兵平均身高都比日本高出一头,但他们的步枪却都比日本三八大盖短了一大截,平均身高仅有1.55米的日本小鬼子用他们手中那杆长达1280毫米的三八大盖,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身高不足、武器来凑”的设计理念。

日军向来重视白刃战,在他们眼中,三八大盖与三零式刺刀的组合,几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三零式刺刀本身的长度就已经超过世界上的大多数刺刀(刀身长512毫米),步枪与刺刀结合以后,三八大盖的总长度达到了惊人的1663毫米,这使得三八大盖在“一寸长一寸强”的白刃格斗中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抗日战争中,矮小墩实的鬼子兵凭借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在白刃格斗中往往能够做到以一敌三。

射程最远

三八大盖的枪管较长,内部采用4条右旋膛线,缠距较小,且使用6.5毫米半底缘尖弹,上述设计,使三八大盖射出的子弹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飞行状态和较高的存速,非常适合远距离射击。其表尺射程高达2400米,超过二战时期的大多数狙击步枪。

从工厂数据上看,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为460米,似乎并不出众。但是,由于其弹道平直低伸,子弹飞行稳定性好,士兵使用三八大盖往往可以在六、七百米,有时甚至800米的距离上,对单个目标实施有效射击。武汉会战期间,一位国军哨兵正是凭借三八大盖,击毙了800米开外、正在接受采访摆Pose的日军第101联队长饭冢国五郎。

最易上手

三八大盖是二战唯一一款小口径步枪,具有后坐力小、稳定性高的显著优势。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兵员大都来源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庄稼汉,把新兵训练成老兵,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许多新兵都难以适应中正式步枪发射7.92毫米子弹时产生的较大后坐力,没等成长为老兵,就因为不能在实战中有效射击而过早地牺牲了。

相反,八路军中的不少新兵使用刚缴获到手的三八大盖,却往往可以取得较好战绩。原因是发射6.5毫米子弹的三八大盖所产生的后坐力,远远小于中正式步枪,能有效缓解新兵初次射击时的恐惧感。而且,三八大盖的瞄准基线为695毫米,超过其他步枪,士兵稍加训练就可以在实战中获得较高的射击精度。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大盖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鬼子手里的这杆长枪之所以叫“三八大盖”,恰恰缘于这个盖子。

80多年前,抗战老兵们为了熟练区分战场上的各种枪支,往往根据其特征为其命名,从而诞生了许多通俗易记、形象生动的名称,流传至今。

比如,“镜面匣子”指的是M96式毛瑟半自动手枪,因其机匣光亮如镜而得名;

“花口撸子”指的是勃朗宁M1910手枪,由于其枪口处刻有一圈花纹,故此得名。

同理,三八大盖这种步枪,也有一处区别于其他步枪的显著特征,就是枪机上方设有一个圆筒形的盖子,每当推弹上膛或拉栓抛壳时,这个盖子随同枪栓一起运动。而且,在盖子上方的枪身处,刻有竖排的三个汉字“三八式”。于是,“三八大盖”便由此得名。

第三个问题“干什么用的”,可与第二个问题合并作答。这个圆筒形盖子实际上是防尘盖,那么,三八大盖为什么要安装这种防尘盖呢?这与被它取代的三零式步枪有关。

前文提到的三零式刺刀,原本是与三零式步枪相配套的,曾于1897年(明治三十年)同时配发日本陆军。

三零式步枪在日俄战争的前期表现尚可,6.5毫米步枪弹的平直弹道,使日军士兵在与手持莫辛‧纳甘M1891步枪的沙俄士兵对射时赚得不少便宜。后期随着战局日趋激烈,三零式步枪逐渐开始故障频发,饱受军界指责。

故障集中出现在枪膛积累油垢过快,以及枪机频繁卡壳这两个方面。原来,由于日本岛内绿化覆盖率较高,三零式步枪在试验论证、设计定型阶段,从未遇到过因灰尘进入枪机而导致卡壳的情况。

然而,进入日俄战争的实战运用环节,辽东半岛裸露的岩溶地貌,以及较大的风沙,经常导致灰尘在士兵推拉枪栓的过程中大量涌入,这些灰尘一旦遇到枪膛内的机油,便会形成难以清除的油垢。油垢越积越多,轻则影响射击精度,重则导致枪机卡壳甚至炸膛。旅顺战役期间,一些日本兵抱怨,三零式步枪太容易进灰,即使每天擦七八遍还经常遇到卡壳。

日俄战争结束后,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立即对三零式步枪的故障现象加以解决,针对中国战场的特殊环境,专门为下一代步枪设计了一个随动防尘盖,能够在士兵装弹、退壳的过程中,伴随枪机前后运动,从而最大限度地阻挡灰尘进入枪膛。

这款专门针对中国战场环境而设计的加装防尘盖的步枪,于昭和三十八年,也就是1905年正式定型。从三八大盖的设计定型,可以看出,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狼子野心,从那时起便已是昭然若揭!

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着您的关注!


慕什塔戈


日本38大盖是指日本明治38年制式步枪,也就是1907年定制服役的步枪,它和其他国家的步枪特别之处就是在枪栓上多了一个防尘盖,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防尘的,以在炮火纷飞、尘土飞扬的战场上减少枪械故障的发生。所以因为这一设计所以中国称之为三八大盖。

同为栓动式步枪三八大盖与同时期步枪在外形有着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全球的国家都在将步枪的长度缩短,唯独日本没有而且还加长,而且使用的是6.5毫米的步枪弹,所以长身管和小口径弹使得这一款枪有着优良的精度和弹道,而且6.5毫米口径的后坐力更小,更适合体型更小的亚洲人。至于说威力小那是相对于其他步枪来说,对于人体来说那是不可抗拒的伤害,所以说38大盖威力小的可以歇歇了。



至于为什么在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是因为在整个抗战时期日军的制式步枪就是它,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很深的民族伤害烙印,而且所有抗日剧中都会出现,毕竟是日本的制式装备,所以我们都可以在电视上经常看到这一款武器。而当年缺衣少粮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大量缴获三八大盖,并成为我军手里反击侵略者的武器。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抗战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三八大盖”在抗日战争中非常出名,是日军的知名步枪。

从1907年开始,三八式手动步枪,成为日军的制式武器,一直用到二战结束,前后四十年,“三八式”广泛见于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等,有日军的地方,就有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这个名字,源于这把枪的创制者南部麒次郎在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改良这一枪支的制造技术,因此在这把步枪的枪身金属上,刻有三八式三个字。

“三八大盖”是中国军民给这把枪起的特殊名字,源于其枪机处一个大大的防尘盖。日军在日俄战争时期,使用的步枪设计并不精良,暴露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有细小的沙尘进入枪机内,就会造成操作不良。因此之后对步枪进行改良,增加了防尘盖,和枪机连在一起,这种设计,防尘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八大盖标志性的大防尘盖

三八大盖这个步枪有不少的优点,射程远,精度高,制造简单,训练新兵也容易,并且还很适合上刺刀进行白刃战。但是有一个重要的缺点,就是子弹初速度高,弹道平直,以至于射进人体后,会洞穿人体,并不会像其他枪弹一样,在体内翻滚。

因此这种枪虽然射程远,但是杀伤力并不大,不少被击中的人,只要不是击中要害,就像抗日神剧中所演一样,中枪之后养养伤就好了。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二战中日军的轻武器历史,就是一段搞笑史,因为日本人的思维实在是太奇葩了。

三八大盖其实叫三八式步枪,因为有一个防尘盖而被中国人称为三八大盖。其特点是射程远、火力差、打的准、威力小,以及惊人的长度——它是整个二战中最长的步枪。

“小鬼子,爹挫娘矮地瓜秧,非要扛杆大长枪”

这是抗战期间华北百姓嘲笑日本人的顺口溜,这里说的大长枪,就是三八大盖,用在日本人身上是这个效果:

在二战前,各国在枪械上达成的共识是:步枪越短越好,方便步兵配合坦克作战。

在二战前,各国军队注意到,在具体作战中,步兵为了配合坦克,很少射击在三百米以外的敌人,所以太长的步枪射程没有必要,步枪长度过长反而是个累赘。受此思想影响,各国纷纷把自己的步枪减短。美国和德国都把主力步枪长度减短了十厘米以上,苏联减短了十五厘米。

而在诸多的欧洲国家中,只有法国比较固执。法国人认为,坦克究竟还是步兵的辅助工具,解决战斗还是要靠步兵打堑壕战。所以法国军队不愿意牺牲步枪的射程,没有把步枪减短多少。

但二战日军的模仿对象偏偏是欧洲思想最落后的法国,其步兵战术和轻武器均学习自法国(二战中最滑稽的重机枪,日军九二式重机枪就是模仿法国的产品)。所以日军不仅没有减短步枪长度,甚至还进行了一定的增长。三八大盖原型是德国的毛瑟步枪,经过日本人的改装之后,长度达到了一米三,加上刺刀长度达到了惊人的一米六!而同期欧洲的步枪只有一米一或一米二。


一米六什么概念呢?

二战中日军征兵时,以身高作为征兵标准,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其中,身高在一米五五以上的士兵,就算是甲等了,一米五到一米五五之间为乙等,一米五以下为丙丁等。当时的日军在中国人眼里简直是侏儒,而这群侏儒偏偏用上了世界上最长的步枪。

不过长有长的好处。在白刃战中,长步枪给日军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二战日军的白刃战水平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打中国人战绩一比三,打苏联人伤亡率甚至超过了一比二十!(张鼓峰战役)对美国人的白刃战战绩也不错。不过苏联人和美国人很快就使用了冲锋枪和手枪,日本人在除中国以外的战场没什么白刃战的机会。

而三八大盖的弹仓只有五发子弹,除了白刃战之外,在近战中面对苏联的波波沙和美国的M1911手枪,基本只有等死的份。

三八大盖在实战中的使用效果并不好。

对于日军来说,日本高层认为,三八式步枪是非常实用的。

三八式步枪口径很小,只有6.6毫米,小口径后座力很小,训练士兵时很轻松。而且口径小、枪管长,准确度很高,子弹不容易偏离。

其实日军也并不是一直偏爱小口径,日军历史上曾经用过“十三年式步枪”,口径达到了惊人的11毫米,再努努力都TM快成炮了!由于日军士兵身材矮小,巨大的后坐力让很多士兵控制不住。因此日军当年曾经被俄国人嘲笑为“能被步枪后坐力弹飞的猴子”。

受了侮辱的日本人,决心走小口径的道路,所以三八式步枪在长度长之外,口径也是世界主流步枪中最小的。

但口径小枪管长带来的后果除了打的准之外,就是威力小。

老一辈的抗战老兵都回忆,小鬼子的枪法非常好,但是不容易打死人。

二战中的日军由于子弹稀缺,特别注重士兵的枪法训练。1941年,日本生子弹4.6亿发,不到同期苏联的十二分之一。从1941年以后,日军的子弹就做不到足额分配了。像抗战片中日本兵那种标尺都不打开就来一枪的情况,在现实中恐怕早就被长官大耳刮子伺候了。

二战中的日本士兵,使用三八大盖,稳定射击环境下,三百米内几乎百发百中,五百米以内命中概率很大,一些神枪手甚至能打中七百米的目标。


而三八大盖也完全能够适应这种需求。虽然官方说它的杀伤范围是四百多米,但实际效果远远不止如此。日军配发的三八大盖标尺距离居然达到了惊人的两千米!(可能是想当迫击炮用吧)即使与现代的狙击枪相比,三八大盖的射击距离也是完全够用的。

但是缺点就是我上面说的,威力不足。

由于子弹个头小,初速高,弹道稳定。导致三八大盖的子弹穿透力相当好,打中人之后迅速穿出身体,子弹很少翻滚,难以形成空腔效应。所以被三八大盖打中,负伤居多,除非打中要害,死亡率并不高。

二战日军轻武器中奇葩辈出

总体而言,三八式步枪属于那种比较差的步枪,优点缺点都有,对于日军的作战基本是负面作用多于正面作用。

但相比于其他日军武器,三八大盖已经算是很好的了!

我们看看二战日军都开发了一些啥:

南部十四式手枪,在中国的外号是“王八壳子”。

该枪改造自德国的鲁格手枪,经过日本人的取其糟粕,弃其精华之后,变成了二战中最差的一款手枪。

它威力极大,子弹威力几乎相当于达姆弹,被打中非死即残。但膛线和撞针都设计的很糟糕,导致穿透性极差。八路军试验过,五层棉被就能挡住南部十四式的子弹,稍微厚一点的木门就能挡住它的子弹。

这还不算什么,南部十四式以其惊人的故障率世界闻名。由于撞针、卡笋、膛线等几乎所有零件的糟糕设计,南部十四式集齐了一把枪所能拥有的一切故障:经常走火、日常卡壳,击发第一枪之后无法上膛,甚至经常在使用时弹夹自动掉落(简直可怕)。

由于稳定性极差,这种枪被美国大兵称为“连自杀都无法保证”。基于同样的原因,连缺枪少弹的八路军,都不愿意用这种枪。

九二式重机枪,改造自法国重机枪。在二战中的诸多重机枪中,独树一帜。

作为一款重机枪,他的理论射速为每分钟500发,而同时代德国的MG42射速为每分钟1500发。问题是连这么低的射速,它都没有达到过。

与世界各国的弹鼓、弹链供弹不同,九二式重机枪使用了弹排供弹,每个弹排只有区区二十发子弹,一眨眼就没了。所以这种枪开火时,需要几个人紧忙着供弹。

而且作为一款重机枪,这种枪的口径居然只有 7.7毫米,世界最小,而且只有这一种枪用这种口径的子弹。九二式重机枪重量超过了一百公斤,使用时需要11个人(包括弹药供给)。是二战中火力最差缺最有牌面的重机枪。


这还不算什么,最NB是下面这个大哥:

百式冲锋枪!

二战前,由于体会到了中国战场上中国人使用的冲锋枪的威力,日本高层极其勉强的同意研制一款冲锋枪。但二战结束也没有全面列装,只生产了一万多把。

之所以极其勉强,是因为日军高层始终坚持要“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既然一颗子弹就足以杀敌,为什么要用一堆子弹呢?冲锋枪这种东西,太浪费了。

秉承着这种思维,百式冲锋枪,居然加装了两脚架!

众所周知,两辆架是轻机枪的专用配置。日军的设计师希望用这种设计,来让冲锋枪拥有机枪的功能……

而这种设计并没有帮助日军省下多少成本,百式冲锋枪的制造成本高达200美元,已经超过了机枪,而同期的司登式冲锋枪成本只有9美元左右。

而后,前方的日军向后方反应——老子的冲锋枪是用来打近战的,射程也不远,你加个两脚架干吗呢?这是用来近战的!

而后方的设计师听到了这些反应,只记住了~近战~近战~是用来近战的……

于是百式冲锋枪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款既有两脚架又能上刺刀的冲锋枪!!!


小约翰


三八大盖是日军二战时候最常使用的武器,这款枪从1905年生产定型,仿毛瑟,就是吃鸡里那98K的祖先,这些个都能可以百度知道哈。

二战时期,德军步兵的主要武器仍然是98K,苏军是莫辛纳干,美军则是春田,英军是恩菲尔德(这个厉害,有些都被改造成狙击枪,而且弹容量大,射速快),三八大盖是枪身长(加上刺刀,都170CM长了,和日本人一个高度),初速高,精度高,输出稳定,至于参数百度一下很详细,这玩意成本还不高,日本战争消耗那么大,肯定选这武器撒,但是就是枪身太长导致拼刺刀的时候被搞的很狼狈,这就有了为啥日本人拼刺刀的时候总是近身前先退子弹的操作,大多人不理解,其实细想也能明白,这枪近距离射击,初速又高,打中目标就是直接穿过去了,除非是要害,射击出去的子弹对敌人可能伤害不大,穿过去的子弹再打到自己人身上那就直接搞残,再一个拼刺刀的时候总想着用子弹,肯定分心啊,170的枪身那舞动起来,小日本又不会中国武术,综合以上原因,他们觉得还是退了子弹合适点,以上是个人对这枪的一些认识和理解,不喜勿喷哈,还是希望不要发生战争,币电视上演的残酷百倍,电视上都艺术化一些内容了,真的到了战场,就知道啥叫地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