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絲路視點:新疆莎車縣農村環境治理問題研究

我國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規模推進,導致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已經成為我國環保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以莎車縣農村環境治理為切入點,希望通過分析鄉村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環境治理中發現的問題,查找原因,提出可操作的意見建議,促進莎車縣農村環境改善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為莎車縣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提供參考。

絲路視點:新疆莎車縣農村環境治理問題研究

一、莎車縣農村環境基本情況

莎車縣位於新疆南部地區,面積為8195 平方公里,人口約 90萬,下轄 22 個鄉,7個鎮,6 個街道,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人口大縣,全縣農村人口占比 75%。

莎車縣地貌自山區向平原共分為高山帶、低山丘陵帶、戈壁礫石帶、礫石綠洲帶、沙漠地帶五個地貌帶。縣境內大部分為葉爾羌河沖積扇平原,平原大部分為綠洲,水資源相 對豐富。西南為帕米爾高原東,西部為布古力沙漠,東北部為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地帶沙丘分佈極廣。主要土壤有灌淤土、草甸土、沼澤土、潮土、​鹽土、棕模土等。

莎車縣屬於溫熱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乾燥,日照長,能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至三熟的熱量要求。

莎車縣有農業總耕地面積約209 萬畝,耕種率92.9%,人均耕地面積近3畝。主要種植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豆類、水稻、蔬菜、瓜類等。近年來,莎車縣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種植萬壽菊、甜瓜、多種蔬菜等特色農作物,提高種植業的產出率,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

絲路視點:新疆莎車縣農村環境治理問題研究

二、莎車縣農村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莎車縣由於地理位置以及產業結構等原因,工業企業一般都集中在工業園區,鄉村少有工業企業,工業耗能、排放汙染在大部分農村比較少見。

近年來,莎車縣從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出發,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結合脫貧攻堅,出臺各項政策、加大資金幫扶,鼓勵農民開展規模化種植、養殖, 通過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等政策,一批規模養殖戶、種植戶應運而生。但是農民傳統的養殖、種植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粗放式種植、散養式養殖不僅技術含量低,而且帶來 了土壤、空氣、水源汙染。加上農村居民生活產生汙水、垃圾,共同構成了莎車縣農村生態環填汙染源。

一是農村生活垃圾帶來的汙染。農村作為農民生產和生活的基本場所,其環境治理好壞直接關係農民生活質量水平。在國家、自治區和援疆省市的幫助下,莎車縣通過大力實施庭院改造工程,規劃引導農民在院內種植蔬菜、花草,搭建葡萄架,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居民家庭居住條件,提高了農村環境治理。伴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步伐加快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每個家庭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一些人口較多、毗鄰鄉鎮中心地帶的自然村每天產生的垃圾更多。垃圾種類主要包括:果蔬皮、破布紙屑、塑料和樹枝樹葉,也包括一些不易分解的玻璃、陶瓷、磚塊等,如果有房屋拆遷、擴大養殖等,產生的垃圾更多。由於農村環保基礎設施較差,大多數的村都是採用集中焚燒方式,缺乏專業的垃圾回收、處理、填埋系統,導致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垃圾沒有做到分類回收、集中處理。部分田間地頭仍然有生活垃圾亂丟亂倒現象,嚴重影響村容村貌,有的村採取將生活垃圾傾倒在遠離村民居住地的戈壁灘、鹽鹼地,讓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愈加“岌岌可危”,進一步加重農村環撓 治理難度。

二是農村生活汙水帶來的汙染。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莎車縣大部分的農村家庭都住進了富民安居房,房屋內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配備有基本的衛生設備。但是由於配套的下水排汙系統無法使用,大部分農村居民生活汙水處理仍然是採用直排,或者排入自己挖的滲坑內,汙水處理沒有做到集中收集、無公害處理。多數農民仍然使用旱廁,衛生條件差,不利於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大部分的村已經實現全村95%以上農民家庭通自來水,但是仍有個別村由於經費等原因導致沒有通自來水,農民飲用的依然是未經處理的地下水,不僅存在潛在的汙染,而且地下水口感差、腥味大,長期飲用不利於身體健康。同時,長期過量開來地下水會導致地下水整體下降,給莎車縣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三是農業生產帶來的汙染。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農膜覆蓋技術在莎車縣得到廣泛應用。使用農膜,對於種植反季節農作物和農作物增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其對環境的破壞效果也日益明顯。2018 年莎車縣僅棉花、玉米就需要使用地膜4520.3噸。大部分農民地膜回收率極低, 棉花、玉米種植產生的地膜均是一次性使用,這些地膜大部分殘留在土地中,有一些直接焚燒。地膜不易分解,長期積累會影響土壤結構,遇風沙天氣則會隨風散落到各處,造成“白色汙染”,影響鄉村生態環境。直接焚燒則會汙染大氣,加重鄉村環境問題,給原本就十分脆弱的農村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損害。另外,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為避免蟲害影響,保障糧食產量,通常會採取噴灑農藥的方式。使用農藥確實是一種保證糧食產量的重要手段,但是農藥使用不當不僅會帶來 農產品質量問題,還會汙染土地。同時,無節制的使用農藥還會打破自然界生態環境,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穩定。

四是畜牧養殖帶來的汙染。莎車縣有90多萬人口,畜禽肉類需求量大,發展養殖業市場前景向好。近年來,莎車縣結合脫貧攻堅積極引導農村居民通過發展養殖增收致富,同時成立了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力爭將畜禽養殖發展成壯大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莎車縣畜禽養殖多以散養為主,從事養殖的農戶數量較多,但規模普遍不大,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小規模的散戶養殖由於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和畜禽養殖汙染物處理設備,畜禽糞便除少量被用於農耕外,大部分未經過處理的糞便長期隨意堆放,氣味難闖,容易造成人畜交叉感 染.加之養殖戶位置分散,養殖汙 染物回收處理難度大,不僅加劇了農村人居環境和水源汙染,也加大了畜禽養殖汙染監督、管理難度。

五是沙塵型汙染。新疆是中國風沙災害較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南疆地區則是新疆沙塵暴的高發區,每年3月至5月沙塵汙染尤為嚴重。作為南疆主要縣市之一,莎車縣的沙塵汙染由來已久。莎車的沙塵汙染除自然原因外,農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由於揚沙一般都伴隨有大風、降溫天氣等,極易對農作物生長和農業基礎設施造成破壞,影響農村地區交通出行,給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同時也會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損害居民身體健康,降低生活質量。

絲路視點:新疆莎車縣農村環境治理問題研究

三、莎車縣農村環境問題產生原因

一是農民居民缺乏環保意識。農民缺乏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尤其對公共區域。在環境質量不會對其經濟利益造成直接損害的情況下,農民一般不會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中來。有些農村養殖大戶、養殖場缺乏環境責任意識,賺取利益的同時,在環境治理方面沒有盡到應盡有的責任和義務。

二是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農村環境治理是一項公益事業,所需資金來源多為財政撥款,由於地方財政經費有限,能夠撥付用於農村環境治理的資金更是少之又少,沒有充裕的資金建設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成了農村環境治理的重要制約因素。各級部門在環境治理工作中重結果忽視治理過程的投入,導致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匱乏。

三是農村環境治理法制監督、懲罰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在汙染質量方面已經出臺了很多法律法規,城市區域內環境質量狀況逐漸好轉,各項指標趨於良好。但相對於城市來說,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十分滯後,大部分村的環境治理工作還停留在空白或表面的治理狀態。由於農村環境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工程,覆蓋面廣涉及部門較多,需要明確農村環境治理的各方責任,制定相應的職責分工,設立監管制度,出臺相應的懲罰措施,才能避免職責交叉導致權責不明, 互相推諉,導致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推行困難。

四是粗放型、傳統型種植模式的影響。

依靠粗放型種植手段,在種植規模不斷增加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會越來越大。開墾土地帶來植被的破壞,使得生態系統缺乏自我維持和發展能力。粗放的耕作方式,導致水土流失,乾旱的氣候導致土地荒漠化趨勢加快。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不足,焚燒秸稈帶來空氣汙染。農藥、化肥、地膜使用不當,汙染農村生活環境。

四、莎車縣農村環境治理的建議

一是完善農村環境治理管理、監督體制。設立標準,制定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規範性文件,設置農村環境治理標準,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環境治理標準,明確治理範圍、各級人員職責,農村環保基礎設施配備、管理規範等。強化監督考核機制,打破治理-汙染-再治理-再汙染的不良循環,杜絕環境保護“一陣風”式治理。建立起農村環境治理與績效資金掛鉤制度,將環境保護、治理成效與鄉、村獎補資金結合。建立投訴、舉報處理機制,在鄉村設置環境保護投訴架道,及時受理群眾在環境保護和泊理等各方面的訴求,樹立政府加強環境保護的公信力。

二是多渠道籌措治理費用。加大政府公共財政資金投入,在財政預算中科學合理的做好統籌安排,結合經費需求、財政支付能力預算一定比例的農村環境質量專項資金,同時對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做得好的鄉村也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資金。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有能力的個人捐贈,在公共投入資金的基礎上,拓寬籌資渠道,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在能力範圍內履行社會責任,提高團體影響力。引導村民自籌,在農村部分項目的改造、升級中,可以用到農村自籌部分資金,或推行有償使用服務。農村庭院改造、廁所改造等,均是政府補貼大部分的基礎上農民自身承擔一部分,這樣提高農村環境質量,減輕了財政壓力,同時也改善了農民居住條件,一舉三得。

三是鼓勵公眾參與。提升農村居民環境保護意識,發揮農民主體地位,引導農民主動承擔起農村環境治理的主體責任。可以通過村委會組織、村規 民約規定,同時不斷做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宣傳農村環境治理的實際意義, 讓群眾對農村環境保護有 一個全新的認識和了解,提高群眾參與環境治理的意識,讓生態 環境治理觀念 深入廣大群眾的心裡。

四是優化環境治理的硬件設施。莎車縣環境保護治理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金投入不足和設施缺乏。只有不斷加大環保投入,先解決硬件問題,優化設施條件,才能使農村的環境得到有效治理,農面貌才能得到根本改善。莎車縣位於沖積扇平原,境內有葉爾羌河、提孜那甫河,水資源相對豐富,但部分鄉鎮仍存在缺水問題,其根本原因是硬件投入不足,所以應該儘快解決供水管網、汙水管網鋪設,解決水源治理設施從無到有,再到優化的問題。莎車縣自身財政支撐能力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更需要高效利用財政資金,提高使用效率,在充分做好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的基礎上,加強與水利、住建部門的溝通,統籌做好農村環保設施建設工作,避免充分投入浪費。繼續做好農村“廁所革命”,加快實施戶廁改 革,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

五是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升級改造。莎車縣作為農業大縣,又面臨傳統農業升級改造、提質增效的關鍵期,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應密切關注種養業綠色發展問題,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鼓勵農業向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著力打造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和旅遊農業。針對農村產業升級改造,適當鼓勵農民規模化 經營,發展農業合作社、養殖合作社。通過實施規模化發展,引導農民合理化種植,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利用農業現代化技術,開展農業循環利用,對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後用於農業種植。推廣農藝、生物和機械方法,減少塑料、農藥的投入,推進農業綠色、生態、有機發展,實現莎車農業規模化、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嚴格控制農村土地開發,對一些荒漠化、鹽鹼地要適度開發,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同時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在農村公路旁、庭院內“見縫插綠”,避免裸露土地荒漠化,減少沙塵來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絲路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