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肝主疏泄:经常生气,可能是肝出了问题

对于肝,很多人并不陌生。稍有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很多疾病都与肝有关系!比如经常出现的酒精肝、脂肪肝,还有女性朋友出现的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甚至一些脾胃病等等,学过中医的人应该都听过一句话:肝为五脏之贼!怎么理解呢?贼是形容这个脏器争强好胜,容易侵犯到别人的地盘,从而引起其它脏器出现一些病症。就是说,我肝好不了,你们五脏六腑谁都好不了,所以我们把肝称之为五脏之贼!

肝之所以被称为“五脏之贼”,是由它的生理功能决定的。我们今天先给大家介绍肝的第一个本事:主疏泄。什么是疏泄呢?肝在五行属木,木是舒展的,顺畅的。疏泄,即疏导,开泄之意,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舒畅通达的作用。

《读医随笔》中言: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鼓舞之,使能条畅而不病。

肝主疏泄,其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条畅气机,肝左而肺右,人体之气机左升而右降。

气机调畅则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官窍功能活动一致。其具体表现在能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一致;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正常;调畅情志顺畅;调节男女生殖功能正常。


肝主疏泄:经常生气,可能是肝出了问题

“调节精神情志”

中医说心藏神,心为主导,在强调五脏藏神的基础上强调心为主导。而肝能够调节情志,在调节人的神的作用过程中,肝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肝调节情志的基础”

按照中医理论气机学说,在全身气机通畅、不滞、不郁的条件下,人的情志活动是正常的。而全身气机的调畅,虽然是五脏系统皆参与,但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是依赖于肝的疏泄作用。通过肝的疏泄,使调节气机保证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血的运行正常,为心神提供重要物质基础。

中医根据肝调节精神情志这个作用高度概括、提炼出一个术语叫肝主谋虑。当一个人出现情志的异常(喜怒悲恐惊的异常),首先要考虑肝的问题。我们前面讲中医神志学说讲到,既然承认心主神明,心为主导,为生命的主宰,这个生命的主宰包括精神情志的主宰,为什么中医讲到情志失常首先想到肝不想到心呢?就是因为肝主疏泄,保证全身气机通畅。

肝调畅情志与肝藏血密切相关。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肝体得到肝血的滋养,则疏泄功能正常,方能很好地调节情志活动。若肝血亏损,疏泄无权,则出现种种情志活动异常的病症,如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等。肝疏泄失职,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反之,也可因外界七情的刺激,特别是郁怒,或在长久反复的不良刺激下,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产生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学又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暴怒则伤肝的说法。


“肝调节情志的临床意义”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方能保持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气血和平,五脏协调。反之,若肝主疏泄功能障碍,气机失调,就会导致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导致人体气机阻滞不畅,不但出现胸胁、两乳的胀闷疼痛,同时还可出现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多疑善虑等病理现象,中医称之为肝郁,或肝气郁结。

二是肝的疏泄功能太过,情志亢奋,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严重的不能入眠,中医称之为肝火亢盛。

在治疗情志病时, 中医也多从肝入手。如《杂病源流犀烛》说:“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医家治怒之法也。”

比如《红楼梦》第83回写道林黛玉梦见她被许配他人,宝玉手持小刀挖心,不觉从恶梦中惊醒,痛定思痛,禁不住神魂俱乱,痰血上涌。于是贾琏请来了王太医为她诊脉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林黛玉因平时肝气郁结所致头晕纳呆、多梦易醒和多疑多惧的症状,采用逍遥散进行调治。


“现代人易肝郁”

现代社会生活环境非常复杂,来自家庭和工作个各种琐事,耗费精力。大家的精神压力是非常大的。精神压力,在中医看来,就会很容易形成肝郁的状态。肝气不舒会导致很多身体问题。

比如,单位突然给了一个什么压力特别大的事情,结果导致月经就停止了,有的是跟别人生气,也导致了同样的结果,更多的人则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就发现总是很不舒服,没有精神头,没有胃口,有的人是爱叹气,容易发脾气,有的是烦躁,晚上睡眠不好,容易紧张,情绪悲观,对什么事情都担心等等,总之这些都是肝郁的问题。

从疾病发生方面看,《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就是针对情志所伤,影响气血调畅而言。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所以针对肝郁的情况,常用逍遥散、越鞠丸、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方用以疏肝理气。同样,我们也要力戒暴怒或心情忧郁,防止伤肝。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