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养脾要养在点子上,老年人养好脾,腿才会有劲儿

脾是后天之本,对养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匮要略》有云:“四季旺脾不受邪”,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脾,只有脾健康了,人体才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在养脾之前我们首先要熟悉脾的特性。

养脾要养在点子上,老年人养好脾,腿才会有劲儿

给脾一个干燥不湿腻的环境

“喜燥恶湿”是脾的第一个生理特性。因为人体内的水谷精微大多是液体状态,脾输送这些液体到全身各处,很容易被“液体”缠上造成“脾被湿困”的现象。打个比方来讲,一个人在泥泞中行走,走的越久,鞋子黏上的泥巴就越多,阻碍前行,导致越来越走不动,最后只能停下来,“脾被湿困”就是这个道理。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阴阳中属阴,也就是“阴土”。因为脾的阴性属性,容易阳气衰、阴气盛,所以当身体被湿邪(即湿气、病邪)侵入的时候,脾就会首当其冲的受伤害。如果身体湿气太重,“脾被湿困”就不能正常发挥它的生理功能。当脾的阳气虚衰的时候,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他的医案中曾记载:“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说明因湿邪而产生的一些病症很容易变成脾的问题。所以,要给脾一个干燥不湿腻的环境,在治疗脾虚湿的病证时,要燥湿化湿。一方面健脾,一方面要行气、利湿来恢复脾功能的健运。

养脾要养在点子上,老年人养好脾,腿才会有劲儿

老年人养好脾,腿才会有劲儿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和精神状态都能从腿脚是否灵便中体现出来。而四肢活动是否正常,与脾的好坏有很大关系。

《素问》中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的禀也。”说明脾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的功能是否健旺,关系着四肢的功能是否正常。脾健运,运送到四肢的营养就充分,四肢就强健有力;如果脾失健运,营养输送受阻,四肢就会营养不足倦怠乏力,严重者会出现肌肉萎缩、肢体瘫痪。当出现手脚乏力、皮肤松软的时候,就要多多注意脾的调养了。

脾不喜欢你想太多

大家可能都有过因为思虑某件事而茶不思、饭不想的时候,有词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从中医角度来说,这些都是“思”过度造成的。

养脾要养在点子上,老年人养好脾,腿才会有劲儿

中医将情绪分为五志,即喜、怒、思、忧、恐,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其中“思”包括思虑和思念。思作为人的一种情志活动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但“思贵有度”,如果思虑、思念过度,就会出现“气结”,脾气纠结,食欲下降,脘腹胀闷等状况,影响脾的运化升清和化生气血的功能,造成各种疾病,这就是“思伤脾”在我们身上的体现。

人体的胃肠神经上有一个被称为“第二大脑”的“腹脑”,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中“脾胃”是跟情绪关系最为密切的。它跟大脑一样,会因为情绪而影响功能,比如工作中出现了纰漏就会让人觉得食不下咽。

现在职场竞争压力大,揣摩上司心思、维护同事关系、工作任务繁重,这些看似常态的现象让人们每天的神经都处于紧绷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对脾胃的克伐,造成脾虚。中国文化提倡“克己”,这就造就了中国人具有“隐忍”的普遍个性,在这个忍的过程中,我们就是把一些负面的情绪、怨气压抑下来,久而久之就会伤脾。

元代名医朱丹溪创制了一种叫做“越鞠丸”的药,特别适合抑郁不舒的女性。现在药店里卖的是越鞠丸的变方,叫“越鞠保和丸”,适用于治疗因为情绪问题导致的饮食积滞、消化功能失调。

养脾要养在点子上,老年人养好脾,腿才会有劲儿

脾在窍为口、在液为涎

脾如果病变,就会在嘴里反映出来,比如食欲的变化、口腔异味等,如果是湿气困住脾导致脾失健运,嘴里就会有甜、黏的感觉,同时嘴唇也会淡白无光泽。

养脾要养在点子上,老年人养好脾,腿才会有劲儿

我们食欲很棒、吃到喜欢的食物的时候就会吃得“津津有味”,特别渴望吃到某种食物的时候就会有“垂涎欲滴”的感觉,这些都是津液的分泌,也就是俗话说的“流口水”,医学上叫做“口津”。津液的分泌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在液为涎”就是说脾的状况从口水上也能体现出来,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不溢于口外”,如果脾胃不和,常常会导致口水分泌增加,而发出口水不受控制自己流出。所以,如果反复、经常流口水,就要看看你的脾是不是有问题了。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不可盲目试用,具体情况还需辩证。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需要咨询的读者,请关注我以后再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