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01. 你听说过“纸盒生活”吗?

想象一下我们的日常:

天亮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起床、马不停蹄的洗漱、上班、工作、开会、下班、通勤、回家、晚饭、上床睡觉……第二天一切又重新上演,依此日复一日,生活就像一张早已安排好的日程表,毫无新意。这就像一个闭环,还被安放在一个极为普通平凡的纸盒里。

这就是我们身边一个典型的“纸盒生活”模型,如果从我们生活中随便抽出一天我们自己所占据的空间就那么大。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想在纸盒上撕开一道口子,纵身跳进未知世界,他们觉得那里一定蕴藏着无限的惊喜与新奇。 而旅行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获得快乐最直接、最高效的通道。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想去巴黎吃法式大餐,品美酒,潇洒地走在灯火通明的街道上;想去秘鲁,亲眼见证那远古留下的建筑奇观;想去阿拉斯加,目击北极光最绚烂的瞬间。

然而,可能当有一天你的白日梦真的实现了,才会发现通过旅行来逃离“纸盒生活”的方式并行不通。你在异地旅行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恐怕已自行重新组成了一种熟悉的秩序……而那正是你不久前想要逃离的生活。哪怕你改变了所有能改变的外部大环境,你也会随身携带一个“盒子”到处旅行。

这个盒子,就是你的内心。

当我们陶醉在旅行的自嗨中时,我们往往最关心周围环境变化,却会忽略了那个最宝贵的东西:内心。你感觉内心似乎得到了修整,可一旦回到原来的“纸盒生活”,你又会被打回原形。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中,孩子想去满洲里看大象,爷爷对他们说:去了以后就会发现,到哪儿都一样。

朋友曾经因为情绪原因外出旅行过,最近我问了她对那段旅行的感受,她说:

“几年前在极度低落的时候强行去了澳洲,去了西藏,希望有些好转。结果一点用都没有,现在非常后悔在那种状态下去了这么好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记忆留下来,只有那种抑郁的心情。太可惜了……不好的时候,就应该在家里哪里都不要去,太浪费了!”

新的房子、新的工作、新的恋情……无论你如何替换,结果还是会上演同样的模式和规律。

这背后最根本的便是被你忽略许久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作祟。

02. 找到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中,就提出要打破“纸盒生活”最直接、最高效地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心理防御,就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防御机制只顾眼下一刻,而不计后果,是一个人思虑不周的反射性行为,只是为了规避当下一刻的痛苦,却不考虑由此带来的长期损失。

心理学家曾提出过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消极且无用:

一.压抑与否认

每当我们开始否认的时候,无论否认的是感受还是事实,我们就是在否认自己的意识。换言之,假借这个防御机制,我们拒绝承认自己知道或多或少是对的事实,并因此分裂我们的意识,否定对这一部分的认知。

就像鸵鸟遇到危险时,会下意识地把头埋入沙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到危险就安全了,心理学家将这种心态称为“鸵鸟心态”。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二.理想化

理想是一种对完美、美好或卓越的标准,理想化是指将普通人提升到完美的状态。

可进行“理想化”的对象很多,可能是一个人、一段经历,甚至对自身理想化。对自身理想化,即认为自己并不存在任何缺点或心理问题,或认为自己并没有实际看起来那么忧虑或不堪。

这就为潜意识中感到绝望或不愿面对困境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答案”。“理想化”可能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拖延症”,万事俱备了还不一定会行动。

很多人都在对抗拖延症,胡适先生也不例外,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胡适留学日记》

7月12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 《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这个拖延症的小故事真实着实有趣,也能看出“理想化”的荼毒之深。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三.投射

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摆脱痛苦。

在这种防御类型下,投射的人往往正处在痛苦之中,他被自己的痛苦淹没,试图通过投射给他人的方式摆脱痛苦。

在工作中可能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老板今天早上感觉要吃人。”员工对同事抱怨道。

“能不能长点脑子!”领导层可能会这样骂他们的员工,通过将个人痛苦施加(投射)给下属员工的方式来获取一丝心理安慰。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四.羞耻防御

“羞耻感”往往是内在缺陷严重时才呈现出的一种防御机制。

羞耻感强烈的人也常会有严重的自我憎恨倾向。他们活在应该完美而优越的自我形象里,如果没有达到那种理想状态,便会进行严厉的自我攻击。

他们世界黑白分明:要么美,要么丑;要么聪明,要么愚蠢

03.“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这是艾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里的一句话

也许我们每个人在某个瞬间都曾有过一种冲动:逃离,彻底的逃离,把这一切的一切都甩掉身后。然而逃离之后又会怎样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以《逃离》中同名短篇《逃离》为例,其中的女主角卡拉就曾逃离过三次。

第一次逃离:逃离中产阶级父母

卡拉第一次出走是离开父母。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在学校是人人取笑的差等生,她厌恶读书,厌恶父母“可以走进人的衣橱,每年固定度假海滩”的中产阶级品味。她在马术学校马棚里干活时爱上了很早就出来混事的马术老师克拉克,卡拉所缺失的叛逆正是克拉克身上存在的,她企图从他身上找到存在感。父母的竭力反对刺痛了卡拉,于是,她选择把一切抛在身后。

她对妈妈与继父说: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第二次逃离:离开劳工男友

与克拉克一起生活后,天不遂人意。克拉克的粗暴对待,不仅忽视卡拉的细腻感受,还将所有负性情绪都扔到卡拉身上。本来想在克拉克身上找到存在感的卡拉,反而变得委屈,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在克拉克这里,那种理想中“更为真实的生活”并未找到,相反她的细腻正在被克拉克摧毁。所以,在邻居老太的帮助下,她决定再度出走,去寻找“一种生活,一个地方,选择了它仅仅为了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那里将不包括克拉克。”

第三次逃离:回到农场

就这样卡拉仓促上路,但在逃离的车上她却忍不住哭了,她看到了一个矛盾:她不能在克拉克这里找到“真实的生活”,其他地方就可以吗?

“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期间。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

到了第三个站口,她突然被一种惶恐袭击,不顾一切地下了车,接着给克拉克打电话,求克拉克来接她。

她的逃离,就这样结束了。她回到农场,不提失踪的山羊,继续和男友生活下去,心灵却在平淡的日子下汹涌。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在小说中,卡拉共有两次出走,三次逃离

她想追寻一种“更真实的生活”,虽然她知道自己丢弃了什么,却对未来仍旧一片茫然。实际上,卡拉挣脱了家庭的束缚,却把克拉克看作是未来生活的设计师,自己甘当俘虏,又一次投入新的束缚中。

这不禁让我想起让·波德里亚曾写过的一段话:

“人们可以做些漂亮的事情,其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它们。没有傲慢,没有虚荣,仅仅是为了排斥它们:我借助行为公开抛弃我的惰性。这仅仅是一些驱魔法,我可以用它来摆脱存在的沉重物质。这么做,所出现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出现有用或难忘的后果。重要的在于耗尽生命,耗尽情欲,耗尽能量,竭尽记忆,否则就追悔莫及。”

所以,逃离也不过就那么回事,不要指望逃离能改变生活。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04.如何解除心理防御,告别逃避的生活方式?

根深蒂固的防御机制制约着我们的生活,它可能早已像“车轮陷入车辙”那样,深深地印刻在你大脑中的神经连接和路径里,但,好在我们还有法可循。解除防御总是伴随着痛苦,而当有朝一日我们卸下防御,或许会为曾逝去的时光、错失的机会与搞砸的关系而惋惜,但我们还是要勇敢地迈出改变第一步不是吗?

通常防御机制从大类分,可分为:显性防御与隐性防御。相应的解除方法也要分开来看。

一.打破显性防御

1. 保持警觉

地铁上放眼望去,每个人都在刷视频、抖音、电视剧,大家总是依赖某种形式的消遣来达到娱乐目的,以缓和生活压力。

你要分清的是,哪些是真正的消遣活动,哪些又是通过分散注意力实现的一种防御机制。

通过看电视、听音乐、浏览邮件和网络,我们将注意力从那些不愿了解的事情上移开,用大量的感官噪音掩盖我们的痛苦。

只有保持警觉,持续关注自身,观察惯有的防御行为,之后尽可能地不涉身其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防御给你带来的制约。

2. 定位感受与质疑情绪

当我们有了某种感受,我们会意识到这种感受的存在,身体通常也会跟随感受做出反应(比如,高兴了会笑,或者生气了皱眉)。如果未能留意到,那我们对自己的感受也一无所知:我们可能毫无意识地皱起了眉头。

所以,将注意力从大脑转移到身体上,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内心的感受。

通过培养思维上的宁静,将注意力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我们开始摆脱大脑中的嘈杂,回归到身体上来,从而留意内心真实的感受。当你开始这样尝试时,不要预想你发现的结果,出现什么便接纳什么。

定位感受同时,也不能盲目相信你的感受。在一些头脑发热时刻,强烈的情绪会让体验变得不置可否,我们会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是损己伤人的。

3.正念

正念和关注呼吸可以缓和我们因自我辩解产生的情绪,也能锻炼我们对看似无尽之苦的忍耐力。

正念是对自己的身体机能、感官、情绪、想法以及观念保有一份冷静的觉知。通常会把意识集中在某种身体体验上(一般是你的呼吸),一旦痛苦扰乱到心智,意识思绪开始游荡,试着慢慢将注意力拉回来。

关注呼吸可使我们“整理思绪”,心神合一,回归身体的感受——胸腔的起伏,空气穿过两只鼻孔时的感觉。长此以往,可从这种体验里得到慰藉,在不焦不躁中缓和心境。

我们不是为了追求每时每刻的正念,而是为了扩大对自身感觉与头脑认知的意识——与总是控制我们的心念保持距离。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4.对自己诚实,正视的勇气与慈悲

面对一些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情绪,如愤怒、仇恨、嫉妒与妒忌,要认识到它们同样属于我们情感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会接纳你无法逃避这些情绪的事实,正视它们,同时学会如何更好地应对它们。

鼓起勇气,同时尊重自己的极限,不逼迫自己承受能力之外的东西。

一方面,不要让自己轻易放弃情感挑战;另一方面,也不要太为难自己。培养承受痛苦的能力也需要时间,你需要一点一点揭开痛苦面纱。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二.挑战隐性防御

一些防御它们深嵌在我们的个性当中,无从被“听见”,却无声诉求着强烈的情感或需求,这种就为隐性防御。

比如:“因防御过重不曾生过气的男人”“极其自恋而没有羞耻心的女人”等

解除”隐性防御”,就要把自己置于陌生甚至畏惧处境,你可以试着向他人寻求帮助,对个性独立的人来说,说出一句“我需要你的帮助”可能更会引发内心的不适感。

若你对冲突感到不安,习惯将看法咽到肚子里,那你可能需要尝试着不去赞成朋友或亲属的意见,试着承受因此产生的不快甚至痛苦。

在电影《黑天鹅》中,舞蹈教练就指导他的首席芭蕾舞演员尼娜自慰,逼迫她与否认的那部分自我连接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害怕、排斥、厌恶,这需要勇气与坚持。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05.结语:

其实人生只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不断的满足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欺骗中,不断增加盒子种类、变换盒子类型,迷失或沉迷在被别人构建的盒子生活中,疲惫后寻找刺激、循环复始,并且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此,烦恼只是来自盒子不够多不够大,而从未质疑过盒子本身的荒谬。

另一种则总是在某一天开始觉醒,愈加看清这一切假象,开始在一种追求真实(真理)中,做一个清醒的自己,带着激情和世界产生真正有意义的链接。

就像欲望和理想给人的感觉是多么相似,这两种人生就像平行宇宙一样相隔遥远。

王家卫曾在 《东邪西毒》中说:

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忙着“逃离”的人,早晚还要逃回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