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正岩”、“半岩”等武夷岩茶里那些的概念到底说的啥?


“正岩”、“半岩”等武夷岩茶里那些的概念到底说的啥?


福建武夷山产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当地茶树种类繁多,分类复杂,根据采茶时期、制茶成分、栽培地区、栽培品种等不同的标准,分类方法各有不同,让人迷惑。

如果粗略来分,可将武夷山的茶叶分为两个大类,一类为乌龙茶——武夷岩茶,另一类为红茶——正山小种。

基于这两个大类,可从地理上将武夷山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

东区是九曲溪下游的乌龙茶产区,包括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以九曲溪沿岸为其核心产区。

西区是九曲溪发源的星村镇桐木村,主要出产正山小种红茶,以江墩和庙湾等自然村为其核心产区。

“正岩”、“半岩”等武夷岩茶里那些的概念到底说的啥?

武夷岩茶是中国茶叶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其评判标准以“岩韵”为核心,“岩韵”是否纯正又取决于茶树生长的山场,最好的山场普遍认为是正岩产区。

产于正岩的茶,岩韵正,回甘明显,而离正岩范围越远的茶,则被认为是岩韵不显或是没有岩韵,茶叶售价也就越低。

因而,依照此岩韵为市场评判标准,闽北山区的茶山分布存在着“正岩/外山”、“正山/外山”的等级结构。而 “正”就代表着正宗、高品质、味道纯正、最高等级等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正岩”、“半岩”等武夷岩茶里那些的概念到底说的啥?


从文献记载来看,武夷山很早前就有基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而对茶叶进行的分类,茶有“岩”、“洲”、“外山”之分。

陆羽《茶经》有言:“种茶的土壤,以杂有烂石为最好,其次为沙质的土壤,黄土最差。”

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中写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此类可佐证的文献不少,说到底,“正岩”、“半岩”、“正山”、“外山”这些概念值得就是因岩茶产区不同而形成的岩茶品质等级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