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画画的人对于音乐和文学等艺术的感知能力也特别强?

心依旧梦依然3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共同的感觉,只要每次说到“艺术”二字,原本不爱想事的大脑又开始活跃起来了,尽情的发挥对艺术的遐想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如果自己还擅长某项艺术创作,那就不亦乐乎了,对吧。说到这里,问题来了,为什么画画的人对音乐和文学等艺术的感知能力也特别强呢?



艺术与艺术之间是想通的,

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用笔墨、色彩来强调视觉效果,不同的视觉效果产生不一样的思想意识,比如,你看了一幅人体油画,反映在自己脑海中的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可以认为这是美轮美奂的人体艺术,或者说艺术家用精美绝伦的人体艺术来表达繁华的世界;也可以认为艺术家没有修养,这是没有伦理界限的低俗的“色情”,


绘画艺术就是那么神奇,同一幅画作可以让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体验,一幅画作可以没有文字,没有旋律,但绝对不能没有情感,那么画家们用什么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呢?这是很简单的问题了,肯定是用色彩来代表画作的情感情绪,以及所要反映的现实寓意,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音乐是通过声音旋律来表达情感,舞蹈是通过动作来表达情感,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一段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绘画是无声又无字,画家对人物的所有动作、语言、情感的描述都只能用通过色彩线条来完成,创作过程中,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就出现在自己脑子里,



一幅画作的人物虽然看起来是静止状态,但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内心的情感是有起伏变化的,是动态的表现,就像最开始的无声电影画面一样,你要看懂整个故事情节只能凭借内心的感觉,绘画艺术更是如此,画家把自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就是对事物感知的过程,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外在形象的表现与内在情感的表达,所以说,艺术是相通的,而绘画艺术又是极度“化繁为简”的过程,自然对其他艺术的感知能力也特别强。



诗夜城主


作为一个画家,一个艺术工作者,我觉得这事很自然,画画的人是做艺术的人,音乐、文学是绘画的姊妹艺术,艺术相近,感知能力当然特别强。

画画的人情感充沛,精力旺盛,想象力丰富,画画的人都是潜移默化的好动分子。


记得读大学时,高一届有个怪才,据说白天上课画画,晚上在寝室熬夜写长篇小说,以为是传说,师生们都不当真。两年后,当这位大侠给老师送来新出版的小说时,同学们惊诧,传说是现实,这下连隔壁文学系的人都投来赞誉的目光。


画画的人个个天生就是追潮的歌手,甭管这歌手是几流,起码还能上台,吼也好,叫也罢,像模像样都会唱几曲。

音乐和文学,在画画人的眼里不是难事,感知和驾驭,轻车熟路。归根结底,还是艺术相通。


陈庄水墨画家


艺术是相通的。

艺术家成为大师后,也就是走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后,他们无论在创作什么,绘画、音乐和文学作品的意境在他们的脑子里是融为一体的。画家、音乐家和文学家此时实际上是一个人。

这里不拿画家举例,咱们反其道而行之,拿音乐大家谱曲来论证这个观点。

为87版《红楼梦》作曲的是著名音乐家王立平先生。王立平先生接到为红楼梦电视剧写主题歌的任务后,便去潜心研读《红楼梦》原著,一边研读,一边揣摩曹雪芹的写作用意,以及文字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感,苦心领悟四年多,青灯黄卷,终于找到了只属于《红楼梦》的音符。

这样说,可能还有些抽象,咱们不妨举一个例子。

王立平先生在写《葬花吟》的时候,遇到一个非常大的困难——王立平先生一直认为,林黛玉比较娇小,爱生气,病怏怏的样子,曹雪芹为什么会对林黛玉倾注了这么深的感情呢?王立平先生想了1年零9个月,有一天,他又在品味“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句话。

王立平忽然明白了,且在他的脑子里呈现出一幅画面:林黛玉不是在低头葬花,而是在仰脸叩问苍天,是一个弱女子在悲鸣,在呼号。

脑子里有了这个画面后,王立平先生立即来了音乐灵感,旋律便油然而生。先生一边写,一边流泪,先生创作的热情来了后,即兴在《葬花吟》的末尾加了几声闷鼓,一声声闷鼓,声声敲在人们的心弦上。他用音乐为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长舒了一口气。后来,王立平先生说,这些红楼音乐,似乎不是我写的,而是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挖掘出来的。



(王立平与邓婕在红楼剧组合影)

王立平先生是音乐家,但他创作《红楼梦》音乐时,正是联想到原著的内涵和字里行间的意境,以及文字叙述中的立体画面感,才打通了绘画、音乐和文学的壁垒,才有永久的经典问世。

音乐家创作乐曲是这样。反之,画家在创作一幅历史的、文学的经典形象时,对音乐、文艺的感知力也是一样的有灵性。


老梅寻梦


如果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艺术是相通的。

我们知道,艺术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括文学、音乐、绘画、摄影、影视、书法、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可以说,艺术包罗万象,触及到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尽管艺术十分宽泛,但它有两个共同的本质特点,一是它们都来自于生活。二是它们都是对真善美的表达。艺术虽然种类很多,但从大的分类来讲只有两类,一为视觉艺术,如文学、绘画、摄影、书法等。一为听觉艺术,如音乐等。艺术以各自的表现形式通过人的视觉或听觉给人以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愉悦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绘画做为一种视觉艺术,它是以笔墨和线条或造型和色彩做为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正如文学是以文字为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是以音符音节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在表现形式上它们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对客观物象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上,艺术家的思想和审美素养审美眼光是接近的、相通的。

这就是本题所说为什么画画的人对文学和音乐的感知能力也特别强的原因。同样,搞文学或搞音乐的人同样对绘画的感知能力也特别强。很多画家音乐家同时又是诗人,很多文学家书法绘画也非常不错。这些盖因艺术的审美是接近的,艺术的思想是相通的。



灯影书画


绘画是视觉效果的造型艺术,音乐是声音的听觉艺术,文学是综合性的语言艺术。它们之间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是它们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的统一。艺术形式之间是相互相通的联系和贯通。画家对音乐和文学的感知力特别强,体现出画家所具有的音乐和文学素养的很高能力。


对于画家来说,解读、理解一部音乐作品内容,对各种音乐的旋律是如何为表达思想内容,具有很强的感知力和联想能力。例如欣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时,不尽要具备音乐知识,而且还必须善于联想。它表达了乡村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如同绘画描绘农村生活的审美感觉。通过音乐美妙旋律,使人们享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文学和绘画只有通过文学家和画家创作出的作品,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真实画面,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和欢迎,才能称为文学和绘画艺术。文学和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和绘画艺术的创作源泉,来源于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变化多端的事物,是文学家和画家不可缺的有用的创作素材,通过对素材的艺术加工和提炼,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绘画艺术作品。



文学和绘画艺术是教育人民大众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的行为。人民大众在休闲娱乐活动中,喜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形式,要欣赏的愉悦、还要喜欢的享受,深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文学和绘画艺术作品,极大地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的需要。


黄智637


首先,很多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包括音乐,美术,文学,其实都是有规律可寻的。要把一件事物做到尽可能的完美,一定是要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走一步看一步。

画家在完成一副作品之前,脑海中就已经对这副画的绘画步骤,绘画方法,甚至对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变化,都有规划和应对方法。这就是通过以往的绘画经验中,掌握的规律和方法。同样文学作品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也需要掌握类似的规律和创作方法。

在我看,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在创作环境和方法上,有很多的相同之处。所以,不止绘画的人,对音乐和文学作品有很强的感知力。反过来,音乐和文学作品的人,也有很强的感知力。

所谓天赋,只不过是比没有天赋的人,早一步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艺之目


一、眼观八方,耳听四方,艺术生天赋,天赋有强有弱,不是每个人画画都对音乐或者文学等感知特别强。

二、万事无绝对,你说的画画的人对音乐等文学艺术感知强,是 认识的人艺术天赋强,正如我,画画有一定天赋,音乐就是五音不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