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嗎?為甚?

孤城AAA


每個地方風俗不同吧?很多頭條上的答案是元宵比一年中的除夕和正月初一還重要。

而我所聽說的卻是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節氣比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還重要。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

又名:歲首、立春節。


如果是在大年除夕之前立春,又稱為"新春大(於)過年"。

也有是在大年除夕後是"立春"日子的。

"立春"當日還有個"立春時辰的"在"通書"上是有註明時辰(時間)。

在我們家鄉鄉下要在"立春良辰"放鞭炮擺祭品迎"立春"的。


這一天、雖然不是很隆重,農民朋友也會下地去幹活,但是每家都會在家中舉行個迎新春"迎立春"的儀式。

當然"元宵"也重要、"元宵"更像是過節、"立春"是對農民朋友重要、因為農村農民種地有講究,氣候氣溫的升降變化,農村插秧、種植、播種、收穫都是根據二十四氣節來耕作的。

當然在城裡人是不相信這些的,因為現在可以種植"反季節"蔬菜了、大冬天都能吃上了大棚種植出來的西瓜。

但在農村由於物質相對更貧乏、在高山氣候中、種植上大體還是隨著二十四氣節時間安排勞作耕種著!


武夷山獨行俠


看下面很多朋友回答的都是正月十五鬧元宵這一天。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剛開始看時是有點蒙圈的。正好今兒是正月初五,屬於迎接財神的日子,感覺這個日子也是很多人家所重視的。

很多地方還會去寺廟搶頭柱香,拜拜財神爺,畢竟,咱們老百姓過日子就是過個團圓幸福,財旺福旺運勢旺吧。

記得我們家小時候,是比較重視這幾個日子,因為這幾個大日子要放上一掛鞭炮。每年都會買上幾掛整鞭炮,每個重要的日子放上一整掛鞭。

1.除夕

除夕晚上看完電視,無論是不是很困,無論是不是很餓,每個人都一定要吃餃子,不論有多少凍餃子,除夕晚上那頓一定是當天新包的餃子,會用白菜,芹菜,老媽說希望來年要百財都來,勤勤懇懇地。

在剛過子夜12點時,就會跑出去放鞭炮,據說可以先請到財神:)

2.初一

初一當天早晨起來時會放上一掛鞭炮,紅紅火火過大年了;

3.初五

初五,因為是破五,要趕走窮氣窮鬼,迎接財神爺到家,所以早上一起來老爸也會放上一掛鞭炮。

4.之後就是正月十五了

十五早上也會放一掛鞭炮

正月十五鬧花燈,雖然小時候在一個十八線的小地方,在市集上也會有花燈可以看,那時候會約上自己的小夥伴,十五晚上去看花燈。

那時候,過完十五就該收收心了,一切都要走上正軌了,學生要準備新學年的學業了,商家也開始開張了。上班的人也都準備開始上班了。


jason媽咪有辦法


再過幾天就是鼠年了,春節離我是越來越近了。其實我還是不太想時間過得這麼快的。

作為中國人,春節是我國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過了臘八就是年。對於上班族的我們感受不是很深刻,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

我就以小時候過年的隆重、熱鬧來講吧。估計會喚起很多人兒時過年的美好回憶。

過了臘八以後,人們就開始為過年做著各種準備,過年時各種忌諱、說法也就越來越多了。

比如題主提出的這個日子,應該是哪一天呢?

在我們農村,這裡一直就有一種說法叫,“小初一,大十五”。其實我認為題主說的這一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

以前小的時候,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可以說是整個春節期間最熱鬧的時候,各種民間活動的高潮了。

比如農村會耍社火、舞龍燈、走高蹺、跑旱船,趕犟驢。到了晚上,還有觀花燈,猜燈謎等等。那時候我和小夥伴們特別期盼,每逢村裡舉辦這些活動,我們都是早早的吃過飯,呼朋喚友、結伴而行去圍觀,恨不得自己上場。

耍社火
舞龍燈

走高蹺

跑旱船

趕犟驢

觀花燈

猜燈謎
這許許多多的活動,使年味就好像陳年老酒濃烈而甘淳,為我兒時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快樂。那時候和小夥伴們最盼望過年了,因為小時候娛樂活動很貧乏,這些活動可以讓我們大飽眼福,快樂、興奮很多天。

也就是在這一天過後,基本上大家都要各奔東西外出去賺錢謀生計的了,也才會把這一天看得特別珍貴。

這些都是以前小時候農村過年時的活動和做法,現在這種說法雖然仍然還有,現在就是活動不如以前那麼豐富、多彩了。

其實還是蠻懷念的,小時候生活節奏慢,外出務工,外地工作的也少,不像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不在村子裡呆了。

但是現在生活節奏加快了,年味越來越淡了,國家的春節假期也僅僅只有7天,我們匆匆忙忙的在過年前一兩天趕回家,為了和家人團圓,見爸爸媽媽一面,和一家老小快樂的過個溫馨、美好的年,忙碌了一年了,感受下親人團聚的美好時光,備覺珍惜和溫暖。到了初七上班的、外地務工的都走的差不多了。

已經沒有多少人能等到正月十五以後了,除過學生和老師,其他人最遲初七就要開始返城工作了。

農村過了正月十五後,實際上就沒有多少人了,哪裡還會有什麼節日氣氛呢?

小時候農村那種過年熱鬧、難忘的時光一去不復返,轉而被忙碌和勤勞所取代。

關注我,@烈焰糖糖品歷史,讀史使人明智,鑑以往而知未來。大家談古論今,以古鑑今,提升硬核實力,增強社會競爭力。

烈焰糖糖品歷史


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二十九或三十的除夕、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為什麼?

準確的答案是:

春節中比大年二十九或三十的除夕、正月初一還重要的這一天是正月初七的“人七”小年、龍(七午)馬首:交換、票決節。

為什麼?

因為,過年的“年”是傳說中貪婪兇惡愚蠢的野獸。

“年”的繁體字是“禾”壓“千”,意即以主觀意志(禾)壓制客觀管理(千)是貪婪兇惡愚蠢的“年”。“大”力制約主觀意志的過“大年”的目的是:讓以主觀意志壓制客觀管理的“年”這一貪婪兇惡愚蠢的“小”人意志少一點的“小年”、人七,即用正月初七的龍首代表的商品交換、票決制,防止以主觀意志壓制客觀管理的“小”人半天下的局面出現。

從年二十九或三十除夕開始,到正月初一的過年,實際的主題實質就一個:是“一夜連雙歲,五(龍)更分二年”的人和集體換屆票決(七午馬、灶馬爺)領導頭腦意志,即王安石在《元日》中說的“總把新桃換(換屆)舊符”。因為這是人的最高權力隱私權,不能公開說明教育,所以,到正月初七要進行交換、票決的龍馬(七午)首再說明再教育的過年的主題再教育活動。

這也就是“除夕”二字的全部內容再教育活動。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為甚?

年在農村,是從大年三十開始的,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了十五,年也就結束了。

那麼在這漫長的半月之久的年裡,哪一天會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重要呢?

我們來看看年這半個月時間裡,哪一天最重要吧。

我們膠東半島農村在三十那天,上午把對聯貼好,家裡可以裝飾的地方,好好裝扮起來,讓家變得漂亮,有年味。

晚上是掛好宗譜,擺好供品,然後吃大年三十的餃子,最後家裡燈火通明,能熬夜的就熬著守歲,這天是年的開始。

到了零點,就是正月初一了,零點要吃年夜飯的,做一年裡最奢侈的飯菜,半夜三更子女給父母拜年,父母給孩子紅包,此時,年味開始濃郁了。

正月初一要轉滿村,給熟悉的朋友,本家的長輩,親如一家的近鄰,這些人家裡都要拜年,拜年是在夜裡吃完年夜飯進行的,所以天亮時,年拜完了,這時候可以吃初一的錢餃子了。

初一吃錢餃子是年當中最高潮的一部分,誰如果第一口吃出來有錢的餃子,瞬間被大家崇拜並羨慕,於是一家人守著餃子可勁吃去了。


平日裡吃十一二個餃子,在初一那天,能吃到二十個,為了多吃幾個錢,把胃豁上了,大人孩子的肚子都跟西瓜似的圓滿,這時候年就進入了高潮,大人孩子們都歡喜快樂。

初一吃完了餃子以後,感覺年跑了,接下來就是每年的例行拜年了,七大姑八大姨家裡轉悠一圈,給他們拜個年。

到了初八初九,我們這裡就可以開工了,不過十五以前的所有日子都可以走親戚,不過初六以後的拜年大家就會感覺沒年味了。


一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也是農民們比較看重的一個節日,有句老話說:年小十五大。可是在我們這裡好像看不出來十五比年大。

十五也很重視,包餃子,煮湯圓,掛宗譜,擺供品,還要掛花燈,舞龍燈,晚上放煙花,看著也是很熱鬧。

只是怎麼看都看不出來,十五比年大,年在我們北方農村,大年三十和初一是最看重的節日,正月十五固然重要,但比起三十和初一還是不夠那麼重要的。

你們那裡可有比大年三十和初一重要的日子?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討論學習。


悠然見東山


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嗎?為甚?

如果不是認識一位江浙地區的朋友,這題還真的答不上來呢!

我們知道,春節是我國民間最為重視的節日,人們會為過年這一天傾心盡力,使出渾身解數。也因為有諸多儀式感的存在,使得大年三十除夕夜和正月初一這兩個日子有了特殊的意義,使得春節這個傳統節日成為至高無上的存在。



可是民間卻有一種提法出你的意料,正如題主所說,春節期間有一天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還重要!

不少朋友就會說,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那應該是元宵節呀!這一天所有的人都要參加和觀看鬧紅火,越鬧越紅火,越看越紅火,而且民間還有“小初一,大十五”的說法呢!

其實這個小初一大十五,說的不是日子的重要性,而是在說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都是要鬧紅火的,當初一是小規模地鬧,正月十五才是大鬧。我們這邊農村正月初一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有一撥兒一撥兒的,三三兩兩的,有唱有說有敲鑼打鼓的一支隊伍,進到農家院兒裡,說吉祥話,唱吉祥歌,然後主家就會給些錢給這波人,以取吉利。

還有一個說法,是“冬至大於年”。這是古代狩獵社會的一種說法。冬至這一天連皇家也要大施祭奠,祭天祭祖宗,所以在當時看來,冬至比年還要重要,我們這裡至今還流傳著一句話,叫“冬(冬至)一日年一日,騾騾馬馬歇一日”,所以,冬至和年年是擺在同等位置上的。然而,冬至這一天,畢竟離春節太遠!不能算在春節期間。

那到底應該是哪一天?必須是在春節期間,而且比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都要重要?!

告訴你,這一天叫“還年”。

我的這位朋友來自漸江,那一年臘月廿七,他竟然放下快要到手的生意,匆匆趕回了老家!

朋友們非常奇怪!這還不到大年三十呢,即使過年必須回去,也還有談判的空間呀。可是這位朋友說,臘月廿八是他們那裡的“還年”,這一天比年還重要!比大年30還重要!

他還給我們講到了什麼是“還年”!

“還年”就是每年臘月23祭灶以後,在臘月30之前,村子裡都要挑選一個日子,到村子的祠堂裡祭祖。參加的人必須是村子裡的男性,女人是不能去的。祭祀的時候,必須帶三樣貢品,豬頭,雞和魚,而且必須是生的,祭祀完畢,必須帶回家做熟,等大年三十帶到祖墳上讓祖先先品嚐,然後才能拿回家全家人吃。

還年儀式祭祀完畢,全體村民要聚在一起吃“還年飯”,如果有的人沒趕上還年儀式,能趕上吃口還年飯,也算是參加了。這頓“還年飯”那是相當隆重,村子裡早早就準備上了。

這個“還年”的儀式非常隆重,全村男人都必須參加。否則會視為不孝,更會被人們嘲笑他們家沒人了!以後都沒人跟你打交道了。“還年”這一天的日子並不固定,只要在臘月23之後,大年三十之前就可以,但因為現在的人們忙,所以大都選擇在臘月28,正好在過年之前,又不會耽誤過年的準備工作。

村子裡的男人們有的過年回不去,但這個還會的日子是必須回去的!這是不成文的規定,是祖上留下來的規定。

所以說,“還年”這一天在春節之前,也正值春節的準備期間,這一天比年還重要,比大年三十更重要!

對三種解釋,你更認同哪一種?您所在的地方也有“還年”這樣的習俗嗎?歡迎留言分享。


村姑說村事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個節日也稱上元節,中元節是七月十五,下元節是十月一,也有十月十五的。這就是上中下三大鬼節。我國自古就有祭祀先人的光榮傳統。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因為甲骨文中的“祖”字據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研究,字旁“且”是男人的生殖器。並且非常崇拜之。西周時期制訂了完整的祭祀制度,這一制度已經上升到法律層面,稱為“禮樂”。古人祭祀神靈就是先人轉化,以保佑豐調雨順,人壽年豐。

人死後磷在墓地的自燃現象,古人認為是鬼火。所以正月十五晚上要在山上“灑燈”,同先人一起過節。這也是燈節的由來。一年之中任何節日都可以燒紙祭祀,唯有往墳上添土只有正月十五才行。

正月十五元宵節從北宋以來成為了最為熱鬧的節日,耍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快樂無比。比年三十、正月初一還要熱烈百倍。這一傳統主要源自於它是上元節。


超然智者


過年後至十五,有兩個日子人們很重視,一個是正月初五,財神爺生日,天不亮就在大門口放鞭炮迎財神來家過生日,再一天就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玉皇大帝來民間視察的日子。民間有“小初一大十五”的說法。大年三十全家團圓,初一穿上新衣相互拜年,初二開始走親戚,走完親戚的,開始為正月十五做準備,開始扎花燈,高蹺隊,舞龍的等開始組織排練。到了正月十五,白天到晚上,到處人山人海,比正大年三十和初一熱鬧得多。


南極冰火


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嗎?為甚?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這兩天最為熱鬧,過了初二開年以後,就沒有之前那麼熱鬧了,不過在我們農村還有一天和大年三十、初一同樣還重要,在那天,我覺得比大年初一還隆重呢,就是年初七那天。有些農村說的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可能各地說法不一樣吧,在我們這是年初七那天。

大年初七在我們這裡農村稱為“人日”,人日就是我們人們的生日,人日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講的是當年女媧用了七天造出世界各生物,其中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類,所以那天被稱為“人日”,在古代人日那天是非常隆重,一直流傳到現在。

在我們村,在人日那天,村裡可以說是最隆重熱鬧的一天,那天有舞龍醒獅,還有好多活動,全村人都要去祠堂燒香拜神,包括外嫁的女兒,全部都要回來,我們全村人都在祠堂吃大鍋飯,都是村民共同出錢舉辦的,為了慶祝我們人類的生日,那天真的人山人海,非常的熱鬧,可以說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那天更為重要,因為有我們人類的誕生,才會誕生春節這些節日,所以我覺得人日更為重要。你認為呢?

在你們村,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更重要是哪天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三農天地


問題: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嗎?為甚?

你好,我是衛農,很高興回答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過了臘八就是年。過了臘八以後人們就開始為過年做著各種準備,各種忌諱、說法也就越來越多了。比如題主提出的這個日子,應該是哪一天呢?我們這裡一直就有一種說法叫,“小初一,大十五”。其實題主說的這一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



以前的正月十五這一天,可以說是整個春節期間,各種民間活動的高潮了。比如耍社火、舞龍燈、走高蹺、趕犟驢、跑旱船,晚上還有觀花燈,猜燈謎等等,這許許多多的活動,使年味就好像陳年老酒濃烈而甘淳。也就是在這一天過後,基本上大家都要各奔東西外出去謀生的了,也才會把這一天看得特別珍貴。



這些都是以前農村過年時的活動和做法,現在這種說法雖然仍然還有,但是現在生活節奏加快了,年味越來越淡了,國家的春節假期也僅僅只有7天。已經沒有多少人能等到正月十五以後了,除過學生和老師,其他人最遲初七就要開始上班了。農村過了正月十五後,實際上就沒有多少人了,哪裡還會有什麼節日氣氛呢?

以上是衛農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