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老百姓用什麼盤子碗?

愛在四季219


普通人除了沒有塑料基本上和我們現在差不多

陶/瓷器

金屬

實際上清朝的時候百姓的生活還是不錯的

後期主要是因為戰爭和自然災害才導致的生活困難

和所謂的貪腐關係不大

要知道國民政府的早期官員大部分都是清朝的原班人馬

可以說除了皇帝變成大總統底下的人完全沒變……


神天天無聊


清代瓷器民用碗,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鼎盛,人們使用的各種瓷碗,給人的視覺受到極大的震撼。

一、清代瓷碗數量。清代古瓷碗在現存數量上達到了新高。清代古瓷碗主要以窯口和城址為主,多數窯口和城址出土數量可達數萬件,墓葬當中較少,多為1到幾件。現存清代瓷碗的另外一個來源就是傳世品,清代距今太近,清代瓷碗流傳下來的可能性也最大。從博物館收藏品中的實物觀測上看,清代瓷碗在數量上基本形成了傳世品和出土器物平分秋色的格局。

二、清代瓷碗品類。清代瓷碗中傳統的青瓷、黑瓷、白瓷等依然存在。在一些鄉村的小窯場內經常可以看到,這說明傳統瓷碗在民間是根深蒂固的,再者加上清代老百姓生活困苦,許多窮人依然使用著千百年來的傳統瓷碗。這些瓷碗看起來多是以粗瓷為主,顯然不是清代瓷碗的主流。而與傳統瓷碗相對應青花瓷碗,沉靜典雅,在清代形成了“通銷天下”之勢。粉彩、五彩、鬥彩、琺琅彩、金彩、黃釉等各種顏色釉瓷碗也成為重要一極,但顏色釉碗單品種所佔比例很小,如琺琅彩碗在清宮內部基本由帝王和后妃們所使用,數量之少可以想象,但目前古玩市場上時常出現大量的琺琅彩碗,偽器較多。

三、清代瓷碗造型。清代瓷碗在造型上以簡潔明快為主,少見矯揉造作之器。大多數清代瓷碗在造型上秉承了實用的原則。多數清代瓷碗造型規整,製作精緻,整器線條流暢,古樸大方。官窯器皿幾乎不見變形器,民窯瓷碗只有很少量的一些粗糙瓷碗有變形現象。從大小和款式上看,清代瓷碗在造型上進一步固定化。以乾隆朝為例,出現了一些固定的尺寸,如《欽定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盛大花瓷碗,口徑一尺一寸七,五寸三分……”雖然這個尺寸主要是針對官窯的,但反過來這對於民窯瓷碗在體積上影響也很深刻。從發掘出土的器物來看清代無論官窯還是民窯瓷碗同一型號體積基本相同。

四、清代瓷碗紋飾。清代瓷碗在紋飾上異常繁榮,從飾紋方法上看,傳統的刻劃紋急劇衰落,青花及各種彩繪紋飾極其繁盛。清代瓷碗常見的紋飾種類主要有各種纏枝花卉、人物故事、蓮紋、雲紋、蓮瓣紋、龍紋、獨誦人物、壽松、岩石、捲雲紋、折技花卉、歲寒三友、海獸、雙圈、蓖紋劃花、勾勒卷草紋、團龍、鴛鴦戲水、三星圖、百子圖、榮升、福壽、百福、麒麟送子、“壽”字紋等,可見清代瓷碗在紋飾種類上已接近顛峰狀態,觀察這些紋飾種類,顯然是以花鳥蟲魚、人物故事、團龍、山水等吉祥圖案為主,其他圖案多為衍生圖案。在構圖上,勾染並用,線條流暢,剛勁挺拔,畫筆工整,民窯器有見紋樣守舊者,拘謹,呆板。此外清代還喜將詩詞、“壽”字等吉祥語燒製於青花瓷碗上,這為清代青花瓷在紋飾上的重要特徵。

五、清代瓷碗青料。清代瓷碗基本都使用國產料,順治時期青花碗多髮色灰暗,有些發褐色,濃淡層次不太分明,這種局面直到康熙中後期才得以改觀,通過使用浙料和珠明料,瓷碗髮色豔麗,呈藍色,濃淡層次分明。雍正、乾隆時期基本延續了康熙青料之特點,在髮色上都較為明快,但之後在青料的使用上逐漸走向黯淡,髮色灰暗,釉層漂浮不定,濃淡層次無法分辨。從官窯與民窯的區別上看,官窯瓷碗在青料使用上普遍優於民窯碗。

六、清代瓷碗胎質。清代瓷碗胎質得到普遍提高,多數瓷器選料考究、淘洗精練、細膩緻密、厚薄均勻、瓷化程度較高,胎釉結合良好,夾砂胎只在一些粗瓷上有見。從厚薄上看,清代瓷碗在胎體上有向薄發展的趨勢。清代官窯瓷碗在胎質上精益求精,少見有瑕疵者。民窯瓷碗有時會見到一些胎體不盡如人意者,這在青花瓷上表現並不多,多表現於傳統黑、白釉瓷碗等粗瓷。

七、清代瓷碗口部。清代瓷碗在口部特徵已逐漸固定化為幾種,其中以敞口、微斂侈口為最多見,直口、撇口、葵瓣口等衰落,這顯然與清代瓷碗造型固定化的趨勢不謀而合。由此可見,清代瓷碗規模化生產達到很高的程度。

八、清代瓷碗唇部。清代瓷碗在唇部特徵上較為豐富,常見的唇部造型有尖唇、圓唇、平唇、尖圓唇、方唇等,由此可見,清代瓷碗在唇部特徵上有複雜化的趨勢。清代瓷碗主要還是以尖唇,特別是以尖圓唇為主,其他的造型雖然有見,但數量很少,基本上為偶見。

九、清代瓷碗腹部。清代瓷碗腹部特徵比較複雜,常見的有淺腹、斜腹微弧、深腹、折腹、弧腹等,由此可見,清代瓷碗腹部特徵變化不大。

十、清代瓷碗足部。清代瓷碗在足部特徵上擺脫了複雜化的發展趨勢,向簡單方向發展。以圈足為主要特徵,圈足壁與明代相比變薄,向細膩化的方向發展,基本都修胎,經過打磨後的圈足底十分光滑,人們稱之為“泥鰍背”,碗足的內側平直,不再有劃破手指的感覺。圈足大小多以普通尺寸為多見,大圈足和小圈足的情況不是很多見。

十一、清代瓷碗底部。清代瓷碗底部特徵十分明顯,主要以平底為主,平底中大平底和小平底有見,但不是很多。從平坦性上看,多數底部較為平坦,特別是官窯青花瓷碗。

十二、清代瓷碗款式。清代瓷碗在款識上的特徵十分明顯,從類別上看,主要以青花瓷碗底部書款為多見,顏色釉碗書款也比較多,而傳統的黑、白瓷碗底部有款識的並不多。從題材上看,主要分為帝王年號款和吉祥語款,帝王年號款多見於官窯瓷器,當然民窯瓷碗上也有見。官窯和民窯在帝王年號款的區分上分以“制”和“造”為區分,“制”多為正統代表官窯如“大清康熙年制”、“大清同治年制”,而“造”則多代表民窯,如“大清乾隆年制”等,這只是說是一般的情況並不絕對,而且不同的時期在款識上特徵不同。吉祥款比較複雜,常以吉祥文字和圖形款為主,偶見覆雜器,如“福”、“山”、“中”、“正”等款式。

清朝人們就是用的這種瓷碗。富人用的質量好一點,美觀一點,窮人用的質量差一點,最便宜的一種是沒有任何圖案的光碗,但作用是一樣的,都是吃飯的用具。


王松林


其實,老百姓一詞的意思,在今天已經是普通居民的總稱。但是,在清朝年間,老百姓泛指社會底層眾生,他們區別於王公貴族、端鐵飯碗的八斯籍民。

不過,社會底層的眾生也分為小康型、溫飽型、貧困型。

普通百姓用什麼碗、盤?

絕大多數用瓷碗、瓷盤。

以清鼎盛時期的康、雍、乾為例。

很幸運的是這一時期長達130多年,處於經濟

注:上面二張圖片均為㡳款為清雍正年間的時間款,應該是當年老百姓的生活用盤,至少是溫飽型百姓家的用品,流傳至今也是價值可觀的,所以“時間就是金錢”,此言不虛;上圖為現代仿品,下圖為真品。

這段時間處於經濟文化繁榮發展時期。由於帝王的愛好,各類工藝品製作也趨於精妙絕倫,在工藝和藝術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受此影響,老百姓的家庭日用瓷廣泛使用青花瓷器,可能一些朋友不以為然,認為只能使用民間“罆罆窯”燒製的無釉或者少釉的土陶碗、盤,這其實是個誤區。

早在明朝,瓷器的外銷量已經相當驚人,外國商界稱為“貿易瓷”,到康、雍、乾時期,貿易瓷更是大量銷往西方國家。頭腦反應快的德國

注:上圖為現在的仿品,它屬於高彷品,瓷質玉白,紋飾舒朗,青花髮色亮麗,幾可亂真,但是用放大鏡觀察,發現氣泡細密,而真品是大小不一的氣泡。㡳足也有細小不同。

比利時還竟相研燒中國瓷器,中國的青花瓷成為西方人的珍藏。

除了青花瓷外,民間百姓還大量使用民窯瓷係的磁州窯。它的窯囗雖然從北宋後期延續到元代,長達300多年,它的胎釉質地粗糙,不過,由於種類繁多,數量極大,因為那時的所有的實用器和擺設件以瓷器為龐大的主流,所以流傳到清代,仍然大量使用。

因為出自民間藝人之手,因而制形簡樸、活潑,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民間鄉士氣。

瓷器界的朋友可能知道,著名的“長沙窯”首創了在青釉下繪彩色紋飾,打破了以前單色釉的局面,因此在我國瓷器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標誌著我國彩色瓷的產生,用“繼往開來”總結,恰如其分。

而處於同一時期的四川邛窯,同樣出色,由於唐時佛教沿茶馬古道傳到川康交界的邛崍地區,當時寺廟沿途林立,需要大量的佛教用品和僧侶生活用具,因此創建了“邛窯”,著名的“節油燈盞”即是該窯燒製,它同時也燒製大量的老百姓生活用品。

上圖為筆者祖傳的清朝貧困百姓的土陶碗,平時用它來作茶碗用一一回到清朝。


良人執戟2


既然是老百姓,自然大都用不起珍貴的器具。

景德鎮或者造辦處的官窯瓷器,金銀玉漆等材質的器皿,以及景泰藍,都是皇家或者達官貴人才能見到的物件。

民間百姓使用最多的,是民窯生產的瓷器和陶器。

如今拍賣會上見到的動輒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清代瓷器,都是官窯器,民窯的賣不上價,精品能賣到三五十萬頂天兒了,大多的盤子碗之類的幾千塊左右。

之前我仿製過清朝的瓷器,賣了幾百元。




忻泰軒


普通老百姓用的都是粗瓷碗,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用木頭碗吃飯,條件好一點的大戶人家用細邊瓷碗,其實跟現在沒有太大的區別


猴哥說房產


老百姓是用陶製品吧,商紳、官僚才能用上瓷。


酒友紀


用木頭碗。我不見過。在我們家鄉,這種木頭碗一直用到解放後。木頭碗粗笨,有異味。家中低位較低的人,如女人和孩子用


銀河淘玉


說到清朝百姓日用瓷,早中晚期都不同、多半都是青花蘭邊粗碗、盤!有些少許花技而已丶中期有畫押豆腐乾款、,後期有彩瓷小雞紋飾、或福祿壽黑釉、青釉草書提字。成套瓷、紅獅或佳士圖嫁狀瓷也要中等收入家庭左右人家才會有和用、,粉彩掛金邊百姓想都別想的願望而已。古代用瓷社會級別區分也很清楚。越級會讓人恥笑、。一般窮苦百姓根本沒有高檔瓷、。就是在舊貨小市買了個掉嘴好點茶壺、,來客也會瘋刺你、想高攀缺嘴啊!讓你快說說誰不開眼送你的!有些窮人用的是粗沙黑秞大海碗而已(Han)!


Han56458953


清朝老百姓都是用瓷器的盤和碗,一般都是民窯燒製的,也有些是上輩流傳下來的官窯燒製的,流傳致今都成古董了。


申江媽媽


和現在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