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二戰期間,日軍橫掃東南亞,為何卻不敢攻打印度?

眾所周知,印度被英國人稱為女王皇冠上的明珠,這是一塊豐腴之地,擁有無盡的資源,佔領印度對增強日本戰鬥力作用很大。而且,印度是二戰中後期中國唯一獲得國際援助的通道(即駝峰航線和中印公路),也是支撐英國戰鬥下去的重要資源基地,所以打下印度對軸心國的戰略幫助很大。

二戰時期,日本猶如一隻小強,幾乎打遍了世界上的大國,先後與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國交戰,論及瘋狂程度,日本當屬第一。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既然印度如此重要,既然日本敢打美蘇,能夠橫掃東南亞諸國,為何不敢攻打印度,難道因為英印聯軍太強大?

其實,不是日本不敢打,而是在1944年打過一仗,即英帕爾戰役,只是這一仗之後,日本是真的不敢攻打印度了。原因很簡單,不是英印聯軍太強,而是日軍遭遇了另一個恐怖敵人!

二戰期間,日軍橫掃東南亞,為何卻不敢攻打印度?

1943年,庫爾斯克與瓜島戰役結束之後,軸心國喪失了戰場主動權,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德國要求日軍在印度發動場攻勢,打亂盟軍部署,獲得重新扭轉戰局機會。為此,日本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

所謂英帕爾,就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地區的一座邊境城市,位於吉大港(今屬孟加拉)通往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交通幹線上。更為重要的是,打下英帕爾,不僅可以切斷中印公路,威脅盟軍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等,還能從戰略上分散盟軍兵力,讓盟軍將更多兵力配置在印度。

日軍擔任進攻任務的是緬甸方面軍第15軍,由素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也(見上圖)中將指揮,轄有第15、第31和第33師團,以及其他零散部隊,共9.2萬人。盟軍參戰部隊主力為英軍第14集團軍(指揮官是威廉·斯利姆,曾從緬甸戰場成功“撤”到印度,見下圖)的第4、第33軍,並有中國遠征軍協同作戰,以及印度軍隊,共計15萬人。

二戰期間,日軍橫掃東南亞,為何卻不敢攻打印度?

從兵力上看,日軍雖然不佔優勢,但實際戰鬥力卻更強。原因很簡單,二戰英國除了海軍還能看,陸軍幾乎毫無建樹,尤其東南亞英軍,可謂一潰千里。緬甸戰場上,中國遠征軍之所以損失巨大,根本原因就在於英軍戰鬥力太差,而且還很自私,私下逃走導致中國遠征軍被日軍包圍,而不得不遠走野人山。因此,按照正常戰爭結果來看,英帕爾戰役應該是日軍獲勝、英軍敗退。

當時,日本指揮官牟田口廉也宣稱:“陸軍現已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固然有口出狂言之嫌,但對比當時英軍戰鬥力來看,牟田口廉也說得並非沒有道理。

然而戰爭結果卻出人意料,經過數月慘烈的戰鬥,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1944年7月10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停止英帕爾戰役。此役,日軍傷亡2.5萬人,英印軍傷亡1.6萬人

自此之後,日軍再也沒有圖謀印度!

二戰期間,日軍橫掃東南亞,為何卻不敢攻打印度?

從戰損上看,英印軍好像比日軍強大,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日軍還面臨一個強大的敵人:瘧疾

關於瘧疾,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曾發過一句經典的牢騷:“我的士兵 1 / 3 得了瘧疾,1 / 3 在照顧瘧疾患者,只有 1 / 3 能戰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熱帶地區島嶼爭奪戰中,瘧疾雙方頭疼不已!

英帕爾戰役還未開始時,10萬日軍就有6 萬餘人患上瘧疾,非戰鬥損失極為嚴重,這導致日軍實際參戰人數和戰鬥力大幅度下降。所以,從英帕爾戰役結果上,才表現出英印軍戰鬥力更強。

只要無法解決瘧疾問題,日軍就無法放開來攻打印度。所以,不是日軍不敢攻打印度,而是當地自然環境過於惡劣,讓日本望而卻步。

這個問題延伸一下,即古代中國那麼強大,為什麼沒有佔領東南亞?其實,除了其他一些政治考量之外,瘧疾、瘴氣等就是關鍵原因之一,古代中國征討東南亞時,所留下的文書中,幾乎都有“軍中大疫”的類似記載,最終導致軍事行動受阻。唐朝征討南詔時,白居易有詩云,“

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李定國在南方抗清失敗,有一個關鍵也是因為瘧疾,時常還沒有打仗,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二戰期間,日軍橫掃東南亞,為何卻不敢攻打印度?

說到底,英帕爾戰役試探之後,惡劣的現實環境,加上此後戰爭形勢變化,徹底打消了日軍攻打印度的企圖!當然,這其中肯定有英軍的頑強抵抗,因為印度對英國太過重要,實在不容有失,這裡擁有大量資源和人力供應英國繼續戰鬥下去,是英國的“吊命人參”。但要說日軍不敢攻打印度,完全是因為英軍的強大,這就吹過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