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隔離病房裡的“貼身”守護

隔離病房裡的“貼身”守護

主人公:鄒同祥

從醫年限:26年

格言:苟利健康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就要為病人著想,在疫情發生時站在最前沿是我的職責!”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從醫26年的感染科主任鄒同祥道出了他最大心願,希望老百姓健康平安。

數日來,鄒同祥和感染科的醫護人員們全力奮戰,每天承受著驚人的工作量,特別是進入感染科的隔離病房需要穿著近10斤重的專業防護服。鄒同祥介紹,醫護人員一穿就是12個小時,為了避免感染,大家都是儘量少喝水,萬一上廁所,也都穿上了尿不溼。“因為行動不便,吃飯的時候,我們都是互相幫忙餵給對方。”

每天脫掉防護服時,鄒同祥和同事身上都是溼的,“密不通風,很容易出汗!”鄒同祥告訴記者,儘管很累,但大家都在堅持。科室一名叫劉樂春的年輕護士感冒發燒,本可以回家休息,但她依然堅持在一線值守。

更令人可貴的是,鄒同祥和同事們不僅克服了工作中的困難,也戰勝了心理上的恐慌。“說句實話,大家的精神壓力都很大!”鄒同祥說,有醫護人員擔心被病人感染,他除了為大家鼓勁加油,更帶頭示範進病房查房、看診。同時,還組織大家看新聞,講笑話減壓。

鄒同祥說,為了降低風險,感染科所有醫護人員都不回家,值班的在醫院休息,輪班的在醫院專門聯繫的賓館休息。“除夕也是在醫院集體過的,辛苦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只希望病人早日康復。”鄒同祥深深嘆了一口氣,他已經10天沒回家了,家人現在對他唯一的要求就是保護好自己,每天打電話報平安。

隔离病房里的“贴身”守护

主人公:康二春

從醫年限:17年

格言:做一行,愛一行;選擇一行,忠於一行

當武漢披露傳染病例時,加上春運臨近,護士長康二春和同事們便有種預感。1月20日,當最早的疑似病例來診治時,大家變得警惕起來。

“這位患者是從武漢返鄉的,收治後立即對其實行單間隔離。後經確診是甲流,已康復出院。”康二春介紹,當1月21日傍晚,當科室收治了新化最早的兩例確診病例後,大家就進入全天候的戰備狀態。

當天,康二春以“晚上加班”為由電話告訴公婆“不回家吃晚飯”,也開始了“下班不出科,24小時不回家”的特殊生活。當談及“家裡人第二天知道真實情況後,老人叮囑‘崽,你要注意好安全’時”,她哽咽起來。

“我們以前也戴N95口罩,現在只是多穿了防護服,將防護等級由二級提高到了三級。得益於政府關懷和團隊強大的凝聚力,大家的工作都還好,有幾個同事即使感冒了也仍在堅持。”康二春表示,工作期間,每天巡視多問,安慰患者不要緊張,陪患者聊天,問他們想吃什麼,觀察他們食慾好不好。

“現在是特殊時期,重要的是安全。每天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病人要照顧好,還要把科室‘小姑娘’們照顧好。工作上一點小錯誤也不能犯,會在現有條件基礎上盡最大可能把能做的做到位”,為此,康二春每天還會跟在護士們後面轉,以更好地確保治療效果。

“這10多天裡,只和家人聯繫了3、4次,小孩沒見到我時天天喊‘媽媽’,等在視頻裡見到我了,就不理我了。如果可以,我想先睡個一天一夜。”被記者問及此時最大心願是什麼時,性格佛系的她大笑起來。

隔离病房里的“贴身”守护

主人公:蘭清華

從醫年限:20年

格言:堅持夢想就能實現

見到蘭清華時,她手裡正提著兩張CT片。雖然已從醫20年,但她卻是傳染科的“新兵”:因傳染科缺人,8個月前,她從其他科室調了過來,自此紮根。

“從21號開始,就進入了戰備狀態。”當天下午,蘭清華電話告訴愛人可能從那天開始要被隔離時,一下子得到了在新化縣市監局上班的愛人的理解支持,“他當時和同事在城區各大藥店搞相關醫療物資價格檢查,對疫情也比較瞭解。”

也就是從那天開始,傳染科所有工作人員便沒有回家。1月22日早上8點45分,進病房接觸病人之前,科室人員身穿藍色防護服、頭戴藍色帽子在過道上來了一張大合照。上報疫情、協調科室醫生排班、瞭解人員狀況、組織專家對病人會診,成了她近段時間以來的每天都要做的幾項工作。

在蘭清華和同事們全天候戰“疫”的這段時間裡,為了照顧正讀高中的小孩,以前不做飯菜的蘭清華的愛人進起了廚房、系起了圍裙。幸好過年期間,她的公公婆婆來到她家,“否則不知道愛人和小孩過年時吃什麼了”,說到此處,她的眼裡充盈著笑意。

“從小的夢想就是當‘白衣天使’,這樣的情況也是第一次碰到,說實話,不怕是不可能的,只有儘量做好防護。”蘭清華建議大家也要防護到位,儘量少出門,做好房間通風和消毒工作。

“等疫情平穩了、工作沒這麼忙的時候,想回家看望老人。”蘭清華表示,這是她此時最大的心願。簡單而又溫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