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國有銀行為什麼不推出新型存款,比如一年利息4%?

理財迦


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依靠存貸款利息差,因此維持相對較低的存款利率水平有助於銀行業保持較高的利潤率。


國有大行之所以不推出利率更高,流動性更好的新型存款,個人推斷有如下原因:


一、國有銀行體量龐大,網點眾多,存款規模佔據優勢地位,一旦推出利率高的新型存款,將破壞現有利率體系,使得銀行業存款利率普遍大幅上升。

對於中小銀行來說,無論是規模還是品牌認知度都無法與國有銀行相比,一旦國有大行有了新型存款這種利器,吸收存款難度將迅速增大,甚至難以吸收存款。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銀行一旦吸收不到存款,自然也就無法放貸,用不了多久這些銀行也就名存實亡了。

中小銀行為了保持經營,就必須推出更高利率的同類產品,使得存款利率普遍上升。要知道如今三年期大額存單的年利率最高也不會超過4.2625%,新型存款有著更好的流動性,卻能達到4%以上的年利率,消費者必然不再選擇存活期和普通定期存款。在貸款利率無法大幅度提升的情況下,銀行業利潤將急劇下滑。


二、國有大行影響力巨大,一旦有了新型存款,銀行業競爭格局將改變,形成一家獨大居民,不利於市場公平競爭。

國有大行隱性福利多,在市場競爭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有國家信用背書,因此也更受消費者信賴,吸收存款的難度遠低於其他銀行。正因為如此,國有大行是存款利率低的代表,這樣才能給其他銀行留出一定生存空間。

一旦有了新型存款,一年期利率高達4%,國有大行會受到市場追捧,其他銀行無力競爭紛紛倒閉,最終會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三、存款利率提升意味著存貸款利息差縮小,利潤空間縮小,必然影響到行業人員收入

如今國內銀行的存貸款息差在2%左右,一旦國有大行推出新型存款,息差將會迅速縮小至1%以下。利潤空間縮小必然影響到銀行運營,再保持之前的高薪就困難了。年薪100萬下降到50萬,年薪20萬變成10萬元,這對銀行從業者來說顯然是難以接受的。


國有大行對於維護金融穩定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創新,但是要考慮宏觀影響。民營銀行資本小,為了吸收存款推出新型存款無傷大雅,涉及資金極為有限,即使部分全國性商業銀行推出新型存款也不會影響到銀行業格局。但是國有銀行規模過於龐大,牽一髮而動全身,推出新型存款意味著主動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行業利潤空間,這種對自身來說百害而無一益的做法國有銀行自然不會去做了。


財智成功


其實國有銀行不推出新型存款,比如一年利率在4%左右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因為國有銀行在銀行行業當中是屬於大型商業銀行,而國有銀行同比股份制銀行,個人銀行,網商銀行等當中是具有很強的優勢;在銀行口碑,在銀行網點,在資產方面,吸存款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具有很大優勢。

正因為國有銀行在各方面都是具有很大的優勢,而國有銀行就是有這麼優勢才能讓利用低利率的都是能吸引存款。所以作為國有商業銀行來講肯定想要用最低的成本吸收更多的存款,這是每家銀行最樂意的事。


其次類似那些私人銀行,網商銀行,正因為他們所以低位低,面對高競爭市場,為了生存,為了自己賺更多的利益。小銀行只能提高存款利率,付出更大的成本來吸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讓自己生存下去。

這些小銀行只有創新,研究一些新型存款模式。類似最典型的智能存款,一年期利率都是在4%左右。而類似國有銀行三年期,五年期的定期基準利率在2.75%,想要達到4%都是要大額存單,其他普通存款想要拿到4%是非常困難的。

通過以上分析國有銀行不推出高利率的新型存款主要是國有銀行有這個各種優勢用低利率吸收成本,何必用高利率,花更多的成本來吸收存款呢?所以這就是不推出新型存款的真正原因。

總之就一句話,商業銀行也是打開門做生意的,能用最低的成本拿到存款就等於他們節約成本,多賺了一些錢,這就是商場。


老金財經


4%的存款利率在哪裡?

大家都知道國有銀行目前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僅為2%左右,即使是3年期的,如果非大額存單,利率也就3.85%,那麼現實中有存在一年期利率就已經達到4%的了嗎?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不少。那麼這個水平的利率存在哪裡呢?

1、民營銀行

民營銀行是目前我國的高利率集中地,如下圖所示,藍海銀行一年期的儲蓄存款利率可以達到5%,而新網銀行3個月的儲蓄存款,利率可以達到4.2%,這些利率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國有銀行的大額存單利率了。

2、地方中小銀行

這個主要是村鎮銀行,村鎮銀行是我國目前所有銀行金融機構中最小的存在,往往總資產就幾個億到十幾個億,甚至比民營銀行的規模還小。部分村鎮銀行目前一年期的利率可以達到4.1%,完全不遜色於民營銀行。

國有銀行為什麼不推出4%的存款利率?

國有銀行可以推出4%的存款利率嗎?可以,其只要相應的把貸款利率也提高就可以了。但是為什麼不推出4%的存款利率呢?因為沒必要,依靠國有大行的地位、規模、品牌以及實力,就算是低利率,國有大行也完全不缺客戶。


再者國有大行如果推出4%的利率出來,那麼市場上的資金就會急速的向國有銀行聚攏,導致中小銀行的存款流失嚴重,這種情況下,最終中小銀行會紛紛破產倒閉(銀行利潤主要來源為存貸息差,存款大幅度流失,會使得沒有相應的可貸資金,且短時間的集中取現會造成流動性風險),最終市面上的銀行形成了少數幾家寡頭壟斷的地位,缺少競爭,這與國家的政策是不符的。

此外中小銀行的規模雖然小,但是數量並不少,一旦集中性的破產倒閉,會導致金融體系的不穩,這個問題更加嚴重,所以國家也不允許國有大行推出這麼高的利率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利率自律協會要約定這些主要銀行利率的最高上浮比例。

總結

無論是自身原因還是市場原因或者政策因素,都不會允許國有銀行在目前推出一年期4%的利率出來,畢竟這個利率的帶動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小銀行之所以可以高利率,一方面系其規模較小,影響較小;另一方面系無論它在如何高,始終有人選擇只相信大銀行(比如目前的民營銀行,雖然利率極高,儲戶仍然沒多少),因此它不會如大銀行一樣帶動這麼大的影響。


鯉行者


國有商業銀行執行央行基準利率到位;利率上浮的幅度較小,貸款利率與此同步。而中小銀行攬儲的壓力較大,所以存款利息上浮比例明顯高於國有商業銀行,但他們的貸款利息亦水漲船高。

商業銀行存款利息上浮比例,一般掌握在20%~40%之間。存款時間越長,金額越大,存款利率就越高,此乃銀行利率市場後的金融規則。國有銀行有的是大客戶在自己的銀行儲蓄,基本上沒有攬儲的壓力。如果不在國有銀行開戶存款,是很難申請到項目貸款的;這是中小銀行無法具備的金融優勢。

總體來說,目前市場流動性還是比較緊張。中小銀行因為攬儲能力有限,所以階段性用提升存款利率,來吸引客戶儲蓄;有些農商行的大額存單甚至達到5%以上的利率,收益超過了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

而與此對應的中小企業,一方面很難在國有銀行爭取到貸款;另一方面在盈利方面能夠承受較高的貸款利率。所以在銀行界就出現了中小企業對標國有銀行,大型企業對標國有銀行的慣例。

如果儲戶考慮存款收益,一般就在中小銀行存款或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如果儲戶考慮安全性,存款及理財產品年化收益低一點,寧可放在大銀行放心。

國有商業銀行的儲戶,大都是央企等“托拉斯”;貸款方向不是重大項目,就是國家項目。而且國家項目往往帶有一定的指令性計劃,但是,此類項目的貸款利率亦較低。

銀行的生存主要得益於存貸款的剪刀差;而且利潤越大,風險越高。我國的所有商業銀行,無論大小銀行,不管是股份制銀行還是國有銀行,均可享受50萬銀行存款保險。由此可見,銀行存款即使在資管新政出臺之後,無論大小銀行,都依然十分保險。

然而,自2021年起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之後,客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就需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搞清楚產品的風險等級。

現在離“資管新政”正式實施還有一年半時間,銀行客戶應該抽出時間來做功課,亦適應未來銀行業的理財新模式。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順祝週末快樂!


陸燕青


這個問題問的好!可你要是真瞭解了目前都是哪些銀行推出新型存款後,就不會這麼問了?

我們先來看一看都是哪些銀行?基本上可以肯定,自從2018年以來,不斷在存款類金融產品上推陳出新的銀行基本都是地方中小銀行,尤其是民營銀行為主力軍。它們為什麼要進行高成本負債呢?


原因很簡單,市場競爭之下為了攬儲需要。由於這些小型銀行本身的品牌知名度不高,規模及實力不夠,老百姓對其認知度更不行。再加上營業網點較少,特別是民營銀行基本都是走互聯網模式,缺乏線下吸儲能力。

於是它們紛紛推出這種創新型的存款類產品,通過讓利優惠於客戶的服務體驗,拉昇自己的品牌形象,以實現吸收存款的目標。比如說,億聯銀行過去很長時間所發行的億聯智存產品滿期複合利率高達6.0%(目前是5.5%),引無數投資人“競折腰”!

還有諸如藍海銀行、遼寧振興銀行、富民銀行等多家銀行的產品都是異常火爆,當然也不能不提微眾銀行,它的智能存款+產品幾乎一開始就受到了熱捧,並很快就被限購直至下架。這都是由於此類智能存款產品的創新,不僅可以隨存隨取,而且收益率普遍高出4%以上,提前支取時,可靠檔計息。


那麼,國有四大行發行收益率超過4.0%以上的創新型存款類產品用意何在?難道也是為了攬儲需要嗎?

很明顯,以工商銀行等國有四大行的品牌價值和實力雄厚度來看,還遠遠沒到不惜高成本負債的地步。說實話,國有四大行的存款利率明顯低於其他銀行,但老百姓認可度高,尤其是那些企業存款和大額存單業務,幾乎都是選擇國有大行。

總而言之,正因為有攬儲壓力才會倒逼銀行進行創新,但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這無疑是享受到了創新帶來的產品福利。如果國有四大行也突然發行此類智能存款,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去選擇它們的產品。畢竟目前很多人雖然買入民營銀行的創新存款,但一直都是擔心產品的安全性和流動性。


東震木


現在世面上所說的新型存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智能存款,一種是創新型現金管理類產品。


1、智能存款


智能存款的特點是可以靠檔計息,或者是階梯計息,你存多久,就能拿相應期限的利息,存的越長,利率越高。


比如微眾銀行的智能存款,存滿7天利率是2%,存滿2年利率是3.15%,存滿3年利率是4.125%,存滿5年利率是4.5%。



億聯銀行的智能存款利率更高,存滿5年利率可以達到5.6%。


2、 創新型現金管理類產品


創新型現金管理類產品比智能存款還要火爆,因為期限更短,利率還很高。活期利率都能達到3.5%~4%,定期利率則在4%~5%之間。根據民營銀行的說法,現金管理類產品屬於存款,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50萬元以內可以得到100%保障。這類產品原本是5年期定期存款,儲戶之所以持有很短時間就支取,還能拿到較高的利率,是因為把存款收益權轉讓給第三方機構了。


民營銀行為什麼要推出這兩類創新型存款?


還不是拉存款太難了。這些民營銀行成立時間很短,最長也不過4年多,還沒有實體網點,只能在網上辦理業務,老年人恐怕都不知道,年輕人也未必都知道。這樣誰會去存款呢?


後來民營銀行在京東金融上發行了很多這種高息的創新型存款,才引起大家的注意。


除了拉存款難,民營銀行貸款利息也要高,息差大,所以他們的存款利率即使很高,仍然有利潤。


國有銀行為什麼沒有這類創新型存款?


這類創新型存款其實處於灰色地帶,有打擦邊球的意思,監管層也是覺得民營銀行不容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也不是放任其發展,去年就曾經私下約束過,要求“限價限額”,後來活期產品少了很多,都變成定期的了。


但國有銀行就不一樣的。首先,國有銀行網點那麼多、客戶那麼多,拉存款沒那麼難,沒必要用這麼高的存款利率來吸引客戶。其次,國有銀行承擔的社會責任要比民營銀行大很多,如果推出這種高利率存款,會擾亂存款利率自律定價機制,立刻抬高市場的整體利率水平,其它銀行也會跟著上調。


這樣整個社會融資成本會大幅上升,小微企業貸款會更加困難,成本更高。國有銀行顯然不能推出這種4%的創新型存款。


再說了,如果國有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是4%,其它小銀行也是4%,誰還願意去小銀行存錢呢?當然是大銀行更安全可靠啊。


小斯筆記


  所謂的新型存款應當指的是智能存款,而智能存款是存在一定的合規性問題的。比如將三年或五年定期存款利息計提到當下,已經是變相的存款產品,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存款產品。

  智能存款的全稱為創新型現金管理類產品,其性質更偏向於表內理財產品,而非存款產品,類同於結構性存款。比如你存一筆錢就是存入一筆三年或五年定期存款,而提前支取獲得三年或五年的利率是因為該產品設置資金池保持資金的流動性。即該產品具有較大的流動性風險,且利率是不穩定的,具有一定的波動性。

  如果用戶大量集體大額贖回,那麼儲戶的錢可能無法及時變現,因為資金池的流動性有限,無法支付儲戶大額資金贖回。

  而如果市場利率下行,那麼儲戶存長期可能不如存短期,因為利率會跟隨市場利率下行而下行,比如網商銀行的定活寶,一調再調,不斷往下。

  也就是說,該產品已經脫離了傳統上的存款形式,已經具有理財的性質,不管是收益還是風險,與該產品是否投向存款並沒有多大意義。

  比如貨幣基金主要投資標的為短期貨幣工具,從信用等級來說並不比存款差,即不比智能存款差。因為它的投資標的中本身存在較大比例的存款、國債,以及央行票據等高信用風險的貨幣工具,且規定平均期限在120天以內,流動性遠在智能存款之上。

  風險主要包括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因此,我們在考慮風險的時候,不能僅考慮信用風險,而忽略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在信用風險方面智能存款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投向的是三年或五年定期存款,但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較大,投資需謹慎。

  貨幣基金收益率為什麼不如智能存款?差在哪了?還不是在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上。因此,智能存款的總體風險必然高於貨幣基金的總體風險。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高收益產品,收益與風險總是相伴而行的,不管是貨幣基金還是智能存款。

  那麼國有銀行為什麼不推出新型存款產品呢?因為它已經偏離了存款的本質,變相拉高存款利率。這就好如貨幣基金盛行時,為什麼商業銀行還存在存款,而不是將所有的存款變為貨幣基金?

  同理可證,如果國有銀行也推行該產品,甚至告誡人們不要從傳統的存款,那麼市場利率水平便會被拉高,也就無所謂的貨幣政策調控,降息降準變得無意義。

  何況國有銀行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沒有必要通過變相提高存款利率來吸收存款。比如一件品牌的衣服它有必要低價賣嗎?會拉低他的品牌度,會讓商譽減值。


三人聚眾


國有銀行相比其他的中小銀行的優勢是:因為是國有的,信用方面是所有銀行裡最高的,尤其是對那些資金量比較大的群體,寧願享受低利息也要把錢存在四大國有銀行,這樣就是為了資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畢竟我們國家有存款保險制度,你在銀行的錢超過50萬如果銀行出了問題,理論上只給你賠付50萬,從這點看相對來說國有銀行對大資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即便環境再差國有銀行出問題的概率非常之小,正是處於這樣的考慮一些資金才把錢在低利率的情形下存在國有銀行。

如此也推敲出一個邏輯,國有銀行的存款是有保障的,根本不需要採取激勵措施,所以國有銀行推出新型存款,將一年期利息提高4%是不可能的。

中小銀行即便是將利率提高了,現在一些民營銀行的大額存單三年期的利率都到4%,但是選擇的人還是不多,這說過來說過去還是大家對中小銀行有信用危機感,所以郵儲銀行才在今年的2月份被納入了國有銀行體系,而郵儲銀行的利率相對給的彈性比較高,這種情形下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既享受的高信用還能獲得高利率,何樂而不為呢?


春意萌生


這個問題可以類比為,華為手機為什麼不推出新型手機,比如售價100元一臺?華為手機如果真降為100元,不僅華為要破產,而且整個手機行業都會不景氣,因為手機行業已經沒有利潤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銀行吸收存款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主要來自於營業成本,比如人員工資,機器設備折舊攤銷等等;利息成本,也就是題主說的4%。

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就是發放貸款收的利息減去吸收存款付的利息。吸收存款付的利息就是上面說的利息成本。如果發放貸款收的利息不變,利息成本越高,銀行的利潤就越小,甚至會為負數。

存款利率好比是進貨價,貸款利率好比是銷貨價。利潤的高低與進貨價的高低有著直接關係。

你肯定會說,那為什麼不提高貸款利息呢?銀行的貸款產品與其他行業的產品不同。貸款是需要本息收回才算銷售成功的。如果利率越高,吸引來的客戶就是那些資質不好的客戶,來借款就沒打算還的那種客戶。這樣一來,銀行的利潤會進一步縮小,同時還會因為資產質量不高而被監管機構約談。

說到這,銀行沒有將存款利率提太高的主要原因就已經浮出水面了: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也就是讓市場來決定利率。可以這麼說,如果哪天銀行吸收不來儲蓄存款的時候,儲蓄存款的利率就會慢慢上漲。可現在的情況是國有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很不錯,並沒有出現吸收不來存款的境地,那就沒必要提高利率了。

反觀一些小銀行,為什麼存款利率一般高於國有大銀行呢?甚至你來存款,還能送些禮品?就是因為他吸收存款的難度高於國有大行,如果不通過提高利率的方式,它可能吸引不來大量的存款,沒有存款,就沒有貸款,沒有貸款就沒有利潤,小銀行就會一直是小銀行。

總結:

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目前五年期存款利率已經市場化了。民營銀行你能看到5.4%的高息,國有大銀行卻只有4.0%,這就是利率市場化後的現象。以後的銀行一定會出現此類兩極分化,存定期的客戶都會集中於小銀行,因為利率高。結算存款的客戶都會集中於大銀行,因為網點多,產品多,方便!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有任何疑問或觀點隨時交流!


銀行研究僧


這個是這麼說,推出一個產品會有三個理由,不推出呢有一萬個理由!簡單的說,沒有什麼為什麼

銀行怎麼運作,別說是你是我,就是那些很著名的經濟學家也未必能搞的明白。

牽一髮動全身。國有銀行每個新舉措都事關重大,直接影響到其它商業銀行的運作。國有銀行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調控經濟運行。這個問題太複雜。

這個問題超出了平頭百姓該關注的範圍,太專業了。還是略了吧。不敢胡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