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手机用户3134548113


大家好,我是读史如品茶,欢迎大家听我解答《明朝共17朝16个皇帝,为什么是明十三陵》

首先,可以明确下来,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的陵墓不包括在明十三陵之中。

一、明太祖朱元璋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因为当时明朝还未迁都,都城还是南京,故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葬在南京的明孝陵。

二、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领燕军攻入南京城,在燕王军队攻入皇宫的一场混战中,皇宫大院里着起了大火。当大火被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但无人敢肯定,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因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

三、景泰帝朱祁钰

明正统十四年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亲征瓦剌被俘虏,消息传回京城,朝臣们拥立朱祁镇的皇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景泰帝,遥尊被瓦剌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后来,瓦剌首领见朱祁镇已无战略价值,便释放了他。朱祁镇到达北京后,随即便被朱祁钰囚禁在南苑。景泰八年(1457年),将军石亨、太监曹吉祥等在得到孙太后的默许后,发动政变拥戴被囚禁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明英宗复位后,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去世后,明英宗朱祁镇命人将朱祁钰葬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景泰陵,而没有被葬入大明的皇帝陵。





读史如品茶


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三位明朝皇帝分别是: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代宗朱祁钰。

太祖开国时,都城是南京。迁都北京,是明成祖朱棣干的事儿,而北京京郊的明十三陵,也是自朱棣开始。因此,人家朱元璋死后是埋在南京的,紫金山明孝陵,便是老朱的陵寝。

后来朱棣埋在了北京,也没必要替老子迁坟。于是,朱元璋就安安心心地待在南京了。

至于建文帝未入十三陵,也与朱棣有关。朱棣造反,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传言建文帝自焚了,也有说法是跑路了,隐姓埋名了。

但不管怎么说,失了江山的建文帝,就被朱棣抹掉了,没有为他建立陵寝。

至于明代宗朱祁钰,他本来不该做皇帝。因为土木堡之变,他的倒霉哥哥明英宗被瓦剌军俘了去,朱祁钰才代他当了皇帝。

后来明英宗被放回来了,朱祁钰当皇帝当上了瘾,不想物归原主。但在他重病后,明英宗还是在大臣的帮助下夺回了皇位。朱祁钰重新做起了王爷。

既然如此,他当然没有资格进入皇陵。

说完这些,我其实最想说的是另外一件事:亡国之君崇祯,有没有进入命十三陵呢?

答案是,他进了。

按说,亡国之君非死即亡,基本是不可能被葬入皇陵的。

但崇祯的下场还算不错。崇祯自杀后,李自成大概感佩他的刚烈,也许还是为了收买天下人心,便把崇祯葬入了十三陵。不过,因为陵寝没有现成的,便把崇祯葬入了他的某个妃子的陵寝中。

到了清朝,更是为了收买人心,数次为崇祯修陵、改葬,使得崇祯的陵寝越来越气派。

正是因为如此,崇祯才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葬入了十三陵,名曰思陵。

但从规模来说,思陵和其他明皇陵还是没法相比的。


趣谈国史


明朝于1368年建国,于1644年灭亡,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这十六个皇帝依次分别是:太祖朱元璋(1328-1398) 、惠帝朱允文(1377-1402)、成祖朱棣(1360-142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宣宗朱瞻基(1398-1435)、英宗朱祁镇(1427-1464)、景帝朱祁钰(1428-1457)、宪宗朱见深(1447-1487)、孝宗朱佑樘(1470-1505)、武宗朱厚照(1491-1521)、世宗朱厚璁(1507-1566)、穆宗朱载垢(1537-1572)、神宗朱翊钧(1563-1620)、光宗朱常洛(1582-1620)、熹宗朱由校(1605-1627)、思宗朱由检(1610-1644)。

第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当时取得天下,定都南京,死后和马皇后合葬在南京的明孝陵。

第二个惠帝朱允文,也就是建文帝,乃是朱元璋的皇太孙,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本打算传位于太子朱标,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其他皇子尤其是四子燕王朱棣虎视眈眈,觊觎皇位。朱元璋特别喜欢太朱标之子朱允文,最后传位于皇太孙,史称建文帝。为了防止其他诸子反叛,将儿子们一一分藩各地,将朱棣分到了北平。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登基称帝,开始大力削蕃,终于惹怒了早有反叛之心的燕王朱棣。朱棣举兵反抗,挥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一打便是四年,最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这时候宫中更是着起了大火,京城一片混乱。朱棣急忙派人四处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却怎么也找寻不到建文帝的下落。士兵从废墟中拖出两具早已烧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的尸体,说这便是建文帝。但是民间却流传着各种传说,说建文帝逃走了,但是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的千古谜案。

建文帝一直生死不明,所以也就没有在明十三陵中。

第三个皇帝成组朱棣,通过靖难取得天下,后迁都北平(北京),历史上说他是天子守国门。他死后,葬在了明十三陵中,乃是十三陵中的第一个皇帝。

第七个皇帝景帝朱祁钰,史书上也叫明代宗,代宗自然说是代理皇帝的意思,这个人是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当时英宗皇帝朱祁镇执政期间,两人关系非常好,朱祁镇为了日日能见到弟弟,打破祖制,没将弟弟分藩外地。后来瓦剌兵犯明朝边境,年少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为了建功立业,不顾群臣劝阻,率领三十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瓦剌生擒了。

瓦剌顺势率领大军进攻北京,当时京城空虚,危在旦夕,在大臣于谦等人的拥护下,拥立了朱祁钰为代理皇帝,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在于谦的指挥下,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稳定了局势,朱祁钰顺势登基称帝,年号景泰。

在景泰二年的时候,瓦剌主动归还了明英宗朱祁镇,但是弟弟朱祁钰不详归还帝位,将他软禁在南宫之中,一锁便是七年。而且朱祁钰后来越来越离谱,还废了明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料,次年,朱见济便夭折身亡了,太子之位一直空着。

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上。一时之间,众臣议论纷纷,十六日,于谦联合众臣准备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商议皇储问题。这一夜,却爆发了夺门之变。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 下太监曹吉祥等人秘密进行了政变,拥立太上皇朱祁镇为皇帝,年号天顺。

明英宗复位后,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还毁其生前所建寿陵,并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所以第七个皇帝朱祁钰也没有葬在十三陵之中。(关于朱祁钰为什么没有葬进十三陵,我曾在头条上写过一文《他重用于谦,政治清明,为何死后却没有葬入帝王陵寝?》,链接为:http://www.toutiao.com/i629252568758878259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因此,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清风明月话历史


大明朝国祚还是没有逃脱300年的魔咒,存世276年便被农民军李自成结束了,有朋友一直对于一个问题不解,那便是在北京昌平的明代皇陵为什么被称作是“十三陵”,明明大明帝国有十六位皇帝呢?其他三位呢?不翼而飞了?还是不小心被扒啦出锅了??各位别急,您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肯定的是大明帝国确实有16位皇帝。他们分别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接任者建文皇帝朱允文,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以及朱瞻基 ( 宣宗)▪ 朱祁镇▪ 朱祁钰 ( 代宗,他后来被复辟的哥哥废掉,所以在历史上也算做皇帝)朱见深 ( 宪宗)▪ 朱祐樘 ( 孝宗)▪ 朱厚照 ( 武宗)▪ 朱厚熜 ( 世宗)▪ 朱载垕 ( 穆宗)▪ 朱翊钧 ( 神宗)▪ 朱常洛 ( 光宗)▪ 朱由校 ( 熹宗)▪ 朱由检 ( 思宗,也就是崇祯皇帝,被迫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

其次大明王朝的首都其实有两个,初期朱元璋建国后,定都于南京,并在这里营建了规模宏大的民故宫,朱元璋病重后,传位给皇孙朱允文,但朱允文没有hold住,被叔叔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给推翻了了,失败的皇帝注定会“被失踪”所以他也注定不会有皇陵,所以在南京仅仅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朱棣夺了位,自然在南京心神不安,所以他将首都迁移到了北京,并且在北京开始营建规模宏大的皇陵,而在北京的这处便是十三陵了。

尔后,北京的皇陵区便入驻了自含朱棣以后十四位皇帝,等等?14个?!那为什么叫做13陵??原因很简单,这事儿出在明英宗朱祁镇这,这小子被太监忽悠去御驾亲征瓦剌人,结果被俘虏,北京的朝廷为了社稷安危立了朱祁镇的亲弟弟朱祁钰为皇帝,但是神奇的是,朱祁镇竟然在几年后被放了回来,并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复辟,位了对弟弟眷恋帝位的惩罚,他把弟弟在十三陵营建的皇陵废掉,此次16位南京减掉朱元璋减掉失踪的朱允文减掉被废的朱祁钰便等于13了,这就是为什么北京的皇陵被称为十三陵的原因了。


老猪的碎碎念


一、明朝共有十六帝,建文帝朱允炆、代宗朱祈钰未留下皇陵,应有十四座皇陵,但实际留下十五座皇陵。

其中:

南京明帝国开国太祖皇帝朱元璋孝陵;

北京市昌平明十三陵;

另外,湖北省钟祥还有一座的称为明显陵的皇陵,是世宗朱厚熜追封其父朱祐杬为帝而建的皇陵。
湖北省钟祥明显陵,亦同为明皇家陵寝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二、明帝国开国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国定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紫金山,为明帝国第一座皇陵,是为明孝陵。

朱元璋逝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称建文帝,后被其叔、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难,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未留下皇陵。


三、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共历十四帝,但却只留下十三座皇陵,是为北京市昌平十三陵。



为什么,十四帝,却只留下十三座皇陵?

缘于明英宗朱祈镇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刺俘虏,其弟朱祈钰登基称帝为代宗。朱祈镇后被瓦刺放回,在朱祈钰病重时,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帝位。

代宗朱祈钰死后,英宗朱祈镇不承认其皇帝身份,以亲王礼葬于北京西山,称为景泰陵。



故而,明朝北京十四帝,却只有十三座皇陵。


z山海


《明朝那些事儿》曾经可是风靡一阵,也让许多读者对明朝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有人就会问了,那明朝不是有十六位皇帝吗?怎么北京的明十三陵,叫十三陵而不是十六陵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明十三陵就只埋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所以才称它为“十三陵”的。那问题又来了,不是十六个皇帝吗?那还有三个皇帝怎么没有埋在十三陵里呢?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有书君来为大家解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是哪三位皇帝没有葬在明十三陵,又是什么原因没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一、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了南京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可以说是草根起家。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靠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当时正是元朝末年,官府肆意压榨百姓,徭役沉重,而且当时又灾荒不断,可以说许多百姓都挣扎在死亡线上。所以在那个时候,许多农民揭竿而起,农民起义可以说是风起云涌。

而朱元璋在这个时候也加入了农民起义,由于他聪慧,所以很快地就得到了重用,并且还当上了领头人。最后历尽千辛万苦,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元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选址南京作为大明的都城,在这里他修建了辉煌的宫殿,开始了他的宏伟大业。可以说朱元璋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都做出了改革。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也恢复发展了,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同时,朱元璋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了南京紫金山的独龙阜玩珠峰下。他的陵墓风水位置极佳,朱元璋本人也是对这个地方极为满意。他的陵墓占地170多万平方米,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之一。

虽说后来朱棣当了皇帝,并把明朝都城迁到了北京,在北京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陵墓。但是朱棣并没有把朱元璋的迁到北京的陵墓。

可能是因为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实在是壮丽恢弘,再就是为了表达对朱元璋的尊崇。所以朱棣决定让朱元璋仍然葬在南京,而没有迁入十三陵。

二、 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不知葬在何处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是当时的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元璋当时立下了规矩,皇位要传给嫡长子。但是朱标在朱元璋还在位的时候,便去世了。而朱标的长子也夭折了,朱允炆排行老二,所以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他的性格温文尔雅,而且他还是一个极为孝顺的人。在他十四岁的时候,朱标生病,他就在朱标身边伺候了两年,直到朱标病逝。

看着朱允炆的成长,朱元璋真是打心眼里喜欢他。于是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孙,在他死后接替自己的皇位。

朱允炆就是建文帝,但是咱们这个建文帝温文尔雅而又相当地书生气,他没有治国的经验,而且也没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所以建文帝实在是没有的能力。

这时他的叔叔朱棣反叛了他,本来朱棣当时就因为朱元璋没有立他而立了朱允炆十分地生气。

现在看到朱允炆这样的状态,所以马上起来造反。在经过了重重的阻碍,最后朱棣攻入了南京都城。

这时南京的皇宫起了大火,在火扑灭后,怎么也找不到朱允炆。据太监说,在宫殿里那几具烧焦的尸体里就有建文帝朱允炆的。但是朱棣并不相信,他觉得朱允炆一定的逃跑了。

但是就在朱棣称帝后,派人找了许多次,也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

所以朱允炆到底在哪儿?最后葬在了哪儿?这个到现在还是个谜。

三、 明代宗朱祁钰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但是他为什么没有葬在十三陵,而葬在了北京西山景泰陵了呢?

要说明代宗朱祁钰上位也是个偶然。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当时明英宗朱祁镇亲自北征瓦刺,但不幸兵败,而他也在这次战役中被俘虏了。这次事件也就是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在这场浩劫中,明朝的朝廷乱成一团,这皇帝被虏,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救回来。而国家又不能一日无君啊,这可怎么办?最后为了稳定朝堂,稳住民心,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被迫”当上了皇帝。

朱祁钰就是明代宗,他继位后知人善任,并且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改革。这使明朝社会由乱,又渐渐地恢复了过来,并且社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明代宗并没有放弃朱祁镇,他一心想把朱祁镇救回来。

所以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打败了瓦刺,明英宗朱祁镇也成功地被放了回来。

但是朱祁镇回来后,他的身份很尴尬。因为朱祁钰并不想放手皇位,所以没有交出皇权。只是让朱祁镇回来后当太上皇,来颐享天年。朱祁镇很是不愿意,但当时也没有办法。

而朱祁钰呢,他为了怕朱祁镇在他背后搞小动作影响自己的帝位,还将朱祁镇给软禁了。所以说这两个人的仇也是结下了。

后来明代宗朱祁钰生病了,明英宗朱祁镇看到机会来了,也准备发动政变来复位。他不准太医给朱祁钰看病,就这样,朱祁钰的病是越来越重,最后病死了。而明英宗朱祁镇再次登上了皇位。

因为和明代宗朱祁钰有仇,朱祁镇并不承认朱祁钰的这个皇帝,并且也不允许他进入明朝皇陵。所以朱祁钰被英宗朱祁镇以“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他的陵墓被称为景泰陵。

这也就是明代宗朱祁钰为什么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

由此可见,明朝的那三个皇帝一个是因为葬到了南京,并且规模也相当地气派,所以没有迁到明十三陵。一个是在兵变中下落不明,至死也不知葬到了哪里。

而最后一个是因为偶然当上了皇帝,并且当上瘾了,不想交出权利。最后在老皇帝复辟中病死,也没有落个好下场,不允许葬入明朝的皇陵,只是以王的身份葬到北京西郊。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十六个皇帝,而明十三陵只埋葬了十三个皇帝的原因。现在明十三陵已经是国家5A级景区,总面积有120多平方公里。想去参观的朋友可以去参观一下,顺便也可以了解一下明朝的历史,感受一下这历史的沧桑。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但是在北京的皇陵叫明十三陵,埋葬了13个皇帝。这是因为明朝曾经在南京建都,所以有皇帝的陵墓并不在北京,同时由于政局的变动,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墓也不在十三陵。


首先,明朝曾经在南京有一段时间,有部分的皇帝陵墓在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时建立大明朝的时候,首都定在南京,一直到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明朝的首都依然在南京。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就在南京,被称作为明孝陵。而明朝的第2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依然定都南京,但是因为他当上皇帝之后,由于执政经验不足,冒然削藩。而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趁机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打败了朱允炆,抢夺了侄儿的皇位。

而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之日,皇宫中起了一把大火,朱允炆最终不知所踪。虽然在皇宫中发现了一具类似朱允炆的尸体,但是并无法证明确切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本人。后来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曾经到处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本人,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朱允炆的陵墓存在,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在北京。

而朱棣虽然登上了皇位,但是他所采取的手段极不光彩,所以在南方的很多人并不支持他。朱棣在南京呆的也比较不自在,最终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所采取的借口就是抵御蒙古人的威胁,以天子守门国来保障国家的安全。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支持者众多,朱棣觉得还是待在北京比较安全一些。当然天子守国门这个策略也不能说不对,它确实起到了将国家的主要实力集中在北方,成功地抵御了蒙古的残余势力以及其他游牧民族对明朝的威胁。

其次,由于土木堡之变所产生的明代宗朱祁钰,最终由于因为夺门之变,也未能埋葬在十三陵中。

明朝迁都到北京之后,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为止,一共有14位皇帝。但是,明代宗朱祁钰由于政治原因最终被废除了皇帝的名号,所以也未能埋葬在十三陵中。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在瓦剌入侵的时候,冒险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一地被瓦剌军队打得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当时明朝以于谦为首的的大臣们为了防止瓦剌利用朱祁镇来要挟明朝,果断的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的皇帝,这就是明代宗。

瓦剌后来将朱祁镇放回明朝,朱祁钰将朱祁镇给囚禁起来。但是朱祁钰自己的身体不好,即将不久于人世,而他唯一的儿子又早早夭折,最终一些居心叵测的大臣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被囚禁的朱祁镇重新夺回皇位。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之后,就将朱祁钰皇帝的名号废掉,并且在朱祁钰死后,也草草以亲王之礼安葬。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这个皇帝自然也就没安葬在十三陵中。

还有,崇祯皇帝死后的南明由于不在北京,所以南明皇帝自然也就无法安葬在十三陵中。

崇祯皇帝死后,满清入关,但是南明还是持续抵抗了一段时间,这应该就是题目中所说的明朝的第十七朝。南明也有好几个皇帝,但是南明自成立第一天起,就没有占领过北京,并且被满清赶得四处逃窜。到满清占领台湾,明朝最后一个皇帝自尽之后,自然也就没有明朝了,而且南明的这些皇帝,由于战乱的缘故,连陵墓都没有。

正是因为上述的诸多原因,虽然明朝有16个皇帝甚至更多,但是在北京的陵墓中只有13个皇帝,也就是明十三陵。


冰哥聊史论古今


大明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历经276年,期间在位皇帝十六人(崇祯帝死后,淮河以南由“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政权不在其列),去过北京旅游的小伙伴应该都到过“八达岭”和“明十三陵”,第一:这是旅游团的必备路线,第二:这两处景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世界的文化遗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而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却不叫“明十六陵”?莫非是明朝根本就只有十三位皇帝?还是此处不是按照陵数计算,它的名字就叫十三陵?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明朝开国讲起,

明朝一共有两座都城,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登基称帝开创明朝,建都与南京,南京共经历了,明太祖与建文帝(朱允炆)两位皇帝,为什么南京只经历了两任皇帝,不是因为龙脉不好!而是建文帝的叔父“朱棣”发动政变后,才迁都北京(靖难之役),起因是建文帝登基后大力实施削藩措施,引起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不满,以“清君侧”为由发动政变,并直捣南京,建文帝从此不知所终,直到今日建文帝的下落依然是个谜!明太祖死后葬在南京,建文帝凭空消失,明十六帝中仅剩十四位,

另外一位是可怜的明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因兄长“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朱祁钰被兵部侍郎“于谦”和“孙太后”推向皇位,可喜的是朱祁钰是位英明之主,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逆境中击退瓦剌,且全力整顿与改革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积极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相信如果朱祁钰能长期在位,明朝会迎来一个崭新的盛世,但造化弄人!瓦剌兵败后竟然放回了英宗朱祁镇!导致了“夺门之变”,英宗朱祁镇复位后不承认“明代宗朱祁钰”的合法性,将其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自此明十六位皇帝,在北京只有十三陵。


奔腾Li


明朝自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到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景山,历经276年,前后共有16位皇帝,奇怪的是明朝既然有16位皇帝但是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只有13位皇帝的陵墓。

其实这也不足为奇,翻开有关明朝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起初选定的都城是南京,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的钟山之阳,史称“明孝陵”。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逃离了南京,最后不知下落,所以他的陵墓更是无从查起。后来有关历史学家分析,他可能是逃到了今天的云贵一带,也有可能是死于那场战乱之中,但终究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至今仍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事变”中被瓦刺所俘虏后,在大臣和太后的旨意下才登基称帝的。后来英宗被放了回来,在英宗心腹的策划之下,发动了“夺门之变”,又将皇位夺了回来,而代宗朱祁钰被处死。朱祁钰死后英宗不承认他是明朝的皇帝,所以以藩王的身份将其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

就这样,明朝虽然有16位皇帝,其中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建文帝朱炆下落不明,代宗朱祁钰葬于金山口,所以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就只有13座陵墓了。


京蜜


明朝十六帝,北京只有十三个皇陵,缺少三个皇陵。

缺的三人第一个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称“明孝陵”。


缺的第二个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因被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有人说纵火自焚了,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建文帝没有陵墓。

缺的第三个是明朝第七帝景泰帝(也叫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即景泰陵。

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他的景泰陵与十三陵相比就显得十分破败寒酸。

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陵区,所以称“明十三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