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孩子不懂事,不尊重父母,怎麼辦?

牧心伴你成長


其實孩子的好習慣好行為都是從小慢慢培養起來的,現在很多的寶爸寶媽都陪著寶寶一起成長。寧願自己掙少一點錢,也不要和自己的寶寶們分離太長的時間。

如果說兩歲之內的孩子不懂事,不尊重父母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們才剛剛探索這個世界。但是到了三歲到十歲的時候,是他們剛開始懂事,分辨是非,性格培養的關鍵時刻,那麼這時候我們要慢慢培養他們的好習慣好行為。如果到了12歲之後,孩子不懂事,不尊重父母。那麼我們就要檢查一下家長們是否有正確的教育孩子?是否引導他們正確的思維?都說:言教不如身教!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第一個該檢查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本身。因為孩子身上反應出來的往往是我們父母給他的。

所以想讓孩子懂禮貌,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方式,正確的思路去引導孩子,言教不如身教,我們自己做好自己。其中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花花de生活記


日常生活中,我小孩如果對他爺爺奶奶或者其他長輩不尊重時,我都會大聲的罵他,然後再教導他,這些是他的長輩,他需要去尊重,說完了,又讓他把我說的話說一遍。真的有效果,小孩子其實只要願意去教,他們總會去學的。


湛江快訊


孩子教育是好多家長難題,孩子要從小教育,早到三個月左右,孩子剛認識父母,千萬不要說孩子小,我家女兒從小不讓肯手,不讓啃玩具,這些她都懂,說明早教很重要,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不管什麼時候都非常與孩子商量,從不讓她發火,這就是我對她教育。


用戶8742342303675


孩子不懂事,不尊重父母,怎麼辦?肯定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在孩子成長成熟的過程中,你沒有堅持原則,一味地溺愛嬌慣,過度寵愛造成了孩子對你無所畏懼,沒有敬畏之感,沒有規矩,導致在孩子的思想深處沒有形成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的思想品德。

另一個方面,是你沒有做好榜樣,沒有當好楷模。因為父母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環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成長的過程。因此,作為父母,必須首先加大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對自己思想品德境界的修養的提高。還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自己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來影響孩子,薰陶孩子,教育孩子。

第三個方面,要加大對孩子感恩情感的教育和培養。

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入手,結合社會現實中感恩的相關題材,詩歌進行教育和培養。從中華傳統文化《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等最樸素的情感對孩子進行引導和開導,也可以從孟郊的《遊子吟》的詩歌的內涵來給孩子進行教育。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夠收穫更多的回報;因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夠為別人付出;因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不斷的不斷成長;因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具有頑強拼搏的精神,使自己不斷的強大,更多的回饋社會,回饋父母,迴歸國家。

總之一個孩子的成長成熟,關係到孩子的一生的發展,也關係到一個家庭的未來。因此,作為家長要積極的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引導孩子樹立積極健康的思想品德,要懂得感恩,回報,孩子將來才能夠走向成功。


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


1.首先一定要有信心,也要相信天下沒有不是的孩子,只有沒有好好教的父母。

然後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從小的關愛和陪伴太少。小孩子在六歲前是依戀關係形成期,這時候父母需要好好的陪伴孩子,陪他玩,陪他成長,教他東西,多抱抱他,多說愛他的話。

這樣陪伴出來的孩子打從心理是依戀父母的,對父母是發自內心的愛,因為你給到他,讓他知道什麼是安全和愛了,才有能量輸出。

相反,如果沒有這個過程,他長大點做的不對,你想批評他,他會非常反感,內心深處的獨白是——小時候不管我,長大了管我。

所以,想要孩子尊重自己,不能從教條去約束,要多愛孩子,還要講方式方法,孩子才能愛你。

2.多引導

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有教育意義的視頻。

有個親戚家小男孩,從小看著還挺懂事,但父母要工作,很少和他溝通,偶爾還會因為學習不好捱打。

長大到了青春期的年紀,問題就顯現出來了。他經常跟父母吵架,父母喊,他比父母喊的聲音還要高。

後來看到了陳大惠老師傳統文化教育,只看了兩集,自己就說以前做的不對,要改。現在的他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在他媽媽那就是一個勤勞,善良,貼心,懂事的好兒子。

我自己也是在看了很多傳統文化教育的課後發現自己對父母做的還不夠的。

3.做義工,生慈悲心

如果孩子大點,建議父母帶著多做做義工,當習慣幫助別人,就會生出慈悲之心,也會了解別人的不容易,自然也會理解父母,更會感恩父母,更談不上不尊重。

如果是自家孩子,先讓自己變成值得尊重的父母。

上行下效,孩子對自己的態度多是自己對老人態度的縮影。

我記得小時候的事特別清楚,每次媽媽做完好吃的,都讓我或者哥哥給爺爺奶奶送過去,這對我的影響很大。

奶奶家和我家就在前後院,但就在一次次的一來一回中,我和哥哥從小就明白要對爺爺奶奶好。有什麼好東西要先給爺爺奶奶,放假回家先去看望爺爺奶奶。

後來奶奶不在了,我爸有好幾年,經常自己坐在那發呆,待著待著眼淚就流出來了,我們都知道,爸爸想奶奶。

越是這樣,我們就越是心疼爸爸。媽媽對姥姥也是關懷備至,那時交通很不方便,媽媽帶著我經常去很遠的地方去買藥。

現在爸爸媽媽年齡大了,我們也會自然而然會把爸爸媽媽放心上,噓寒問暖,經常關心。

走過這個過程,你會發現從心底生起的孝敬之心是從父母那裡傳承下來的,這是很自然的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別人家老人也一樣好。根本談不上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父慈子孝”,父母慈在先,願天下沒有不慈的父母,不孝的子女,和樂融融。


汘度


什麼是好的家庭教育呢?我想四個字就可以概括:有心無痕。

現在很多家長確實也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是卻發現效果往往並不理想。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用心用的不是地方,他們對孩子的教育重在管教而非引導。

管教的結果就是粗暴干涉,這樣導致孩子感受到的是家長的強制力,而並不是教育。

舉了一個例子,一位農夫得到了一塊玉,想把它雕刻成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所以,很快這塊玉就變成了更小的玉,而他們的形狀始終像石頭並且越來越失去價值。這就像我們的家庭教育,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美玉,但是多年後,有的孩子成了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有的孩子卻變成了沒有價值的石頭。原因就是有的父母手裡拿著的是刻刀,有的則是揮舞著鋤頭。

教育應該是無痕的,從生活中的每件小事著手,為孩子指引著方向,卻又讓他感覺舒服。如同水一樣,有方向,卻了無痕什麼是好的家庭教育呢?我想四個字就可以概括:有心無痕。

走出教育誤區

1、讓孩子上學前班

很多家長認為應該讓孩子學前班,認為學前班“好歹能學點東西”。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其實很多家長認為上幼兒園學生就是玩,根本沒什麼用,但是他們不知道對於小孩子來說,智力成長本就不是在書中前進行的,而是在遊戲中進行的。

其實學前班簡單來說也就是“提前教育”。提前教育的結果是什麼呢?在正式讀小學後,也許前期孩子已經學過這些內容,確實比一般孩子聰明。但是後續因為孩子已經學過,上課時他根本就會無心聽課,久而久之,就會影響他的專注力。等到了二年級,內容換了,他又沒有養成上課聽課的習慣,那麼學習起來就非常吃力。

2、謹防“暴力作業”。

“暴力作業”有三個特點:數量大、懲罰性、惡意評價。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可以更優秀,除開完成老師的作業還會自己買輔導作業,如果不完成就罰抄罰寫等。雖然看起來對孩子似乎有好處,其實問題卻大得很。每個孩子剛進入校園時都是充滿好奇的,就像初次寫作業他們也保持著高昂的熱情。但是如果作業太多且不聽罰抄,就會讓孩子對作業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惡,久而久之,他們甚至會厭學、逃學等。

3、愛上網是孩子的錯。

現在網絡發達,很多孩子都迷上了上網,大多數都是為了在電腦上玩遊戲。許多家長就會“談遊戲色變”。為了讓孩子不玩遊戲,基本上連電腦都不買。殊不知,孩子的認知特點是:你越不讓我玩,我越覺得有趣,越想玩。後來就會偷偷摸摸去網吧玩,這樣反而得不償失。

我們先來說說孩子為什麼愛上網,那是因為遊戲外面的世界讓他覺得枯燥、不快或者是自卑。讓孩子墮落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心靈的空虛。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沒有電腦遊戲,他也會被其他東西吸引著墮落。有的家長太小題大做反而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那麼他只會更加沉浸在遊戲裡不能自拔。所以如果孩子愛上網可以選擇讓孩子玩單機遊戲,到時間就可以結束,多增加孩子的戶外活動,讓他感受到比遊戲更有趣的體驗,他就能放下游戲。

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1、做“聽話”的父母。

不可否認,很多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的愛有點過火,就是希望孩子“聽話”,希望他們服從自己。其實這樣的家長是權威主義者,這樣的家長眼中從來沒有平等對待過他的孩子。

家長是孩子的重要榜樣,如何家長要求孩子凡事都按自己的要求來,就會導致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而且這樣他們就會故意和家長唱反調。用不聽話來引起家長注意,並形成極端心理。

其實,孩子的各種要求都會被父母否定,或者說父母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想法行事本來就是錯誤的。因為他們雖然是孩子,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應該是理解並尊重孩子的需求的。有的時候孩子哭鬧,不要一味指責,而應該主動讓孩子說出感受,只要他們的要求不是違反道德或者有害的,家長也應該聽從他們的意見,讓他們感覺到被愛、被尊重。

2、給孩子自由才能培養自制力。

很多家長應該都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習慣,而且這簡直是一部血淚史,很多家長都說,一想到要陪孩子寫作業,頭就大。究其原因,是沒有用對放大。其實很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是為了讓孩子養成自己寫作業的好習慣,殊不知,“不陪”才能培養他們的好習慣。因為在陪孩子的過程就是類似於一個監工的過程。可能表面上暫時屈從,但是內心絕對不會聽他的話。所以,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瓦解兒童自制力的過程。

家長一直陪同這寫作業,會讓孩子覺得寫作業是他和家長共同的事情,從而讓孩子養成依賴性,這不利於孩子自我責任意識的形成。

所以,正確地怎麼做呢?給他自由,讓他知道自己安排時間,家長只需要在旁邊稍微提醒即可。當他覺得自己是自由的,他會更加樂意做某件事情。

3、不要代替孩子做事情。

有的孩子行為習慣差,喜歡丟三落四,比如上學的時候會忘了帶書、帶飯盒等。很多家長遇到這樣的事情,就會自己動手幫忙,給學生整理好書包,第二天孩子出門時也是幫忙檢查一遍又一遍。其實這樣只會讓學生養成依賴性。在孩子的意識裡,只有經歷這件事情帶來的壞處後,他才會特別注意。作者的女兒每次出門都忘了帶鑰匙,她沒有提醒女兒,而是讓女兒體會沒有鑰匙不能進家門的窘境。從那以後,她的女兒每次出門都會檢查是否帶了鑰匙。

要教育好孩子的這些習慣,就要讓他們學會吃一塹,長一智。孩子絕不可能因為你的喋喋不休就改變習慣的,只有親身體會才能得到他們的重視。







汴京小高


怎樣讓孩子從不懂事變懂事,尊重父母?

首先一定要有信心,也要相信天下沒有不是的孩子,只有沒有好好教的父母。

然後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從小的關愛和陪伴太少。小孩子在六歲前是依戀關係形成期,這時候父母需要好好的陪伴孩子,陪他玩,陪他成長,教他東西,多抱抱他,多說愛他的話。

這樣陪伴出來的孩子打從心理是依戀父母的,對父母是發自內心的愛,因為你給到他,讓他知道什麼是安全和愛了,才有能量輸出。



相反,如果沒有這個過程,他長大點做的不對,你想批評他,他會非常反感,內心深處的獨白是——小時候不管我,長大了管我。

所以,想要孩子尊重自己,不能從教條去約束,要多愛孩子,還要講方式方法,孩子才能愛你。

多引導

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有教育意義的視頻。

有個親戚家小男孩,從小看著還挺懂事,但父母要工作,很少和他溝通,偶爾還會因為學習不好捱打。

長大到了青春期的年紀,問題就顯現出來了。他經常跟父母吵架,父母喊,他比父母喊的聲音還要高。



後來看到了陳大惠老師傳統文化教育,只看了兩集,自己就說以前做的不對,要改。現在的他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在他媽媽那就是一個勤勞,善良,貼心,懂事的好兒子。

我自己也是在看了很多傳統文化教育的課後發現自己對父母做的還不夠的。

做義工,生慈悲心

如果孩子大點,建議父母帶著多做做義工,當習慣幫助別人,就會生出慈悲之心,也會了解別人的不容易,自然也會理解父母,更會感恩父母,更談不上不尊重。

如果是自家孩子,先讓自己變成值得尊重的父母。

上行下效,孩子對自己的態度多是自己對老人態度的縮影。



我記得小時候的事特別清楚,每次媽媽做完好吃的,都讓我或者哥哥給爺爺奶奶送過去,這對我的影響很大。

奶奶家和我家就在前後院,但就在一次次的一來一回中,我和哥哥從小就明白要對爺爺奶奶好。有什麼好東西要先給爺爺奶奶,放假回家先去看望爺爺奶奶。

後來奶奶不在了,我爸有好幾年,經常自己坐在那發呆,待著待著眼淚就流出來了,我們都知道,爸爸想奶奶。



越是這樣,我們就越是心疼爸爸。媽媽對姥姥也是關懷備至,那時交通很不方便,媽媽帶著我經常去很遠的地方去買藥。

現在爸爸媽媽年齡大了,我們也會自然而然會把爸爸媽媽放心上,噓寒問暖,經常關心。

走過這個過程,你會發現從心底生起的孝敬之心是從父母那裡傳承下來的,這是很自然的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別人家老人也一樣好。根本談不上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父慈子孝”,父母慈在先,願天下沒有不慈的父母,不孝的子女,和樂融融。

#情感達人作戰團#


我做爸媽的保健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不懂事不尊重父母,根源還是在父母,父母有沒有做好自己,有沒有教好孩子,父母要採取措施改善這種狀況。

父母要做好榜樣,有表彰,做表率。

在家中,在外面,社會上都要做好表率。孝敬長輩,關心近鄰,友好對待親朋好友,知禮明儀。丈夫和妻子關心長輩,噓寒問暖,禮貌對待夫家長輩和女兒家長輩,照顧孩子,關心孩子身體健康心理狀況,不要時常打罵孩子,責備孩子,抱怨孩子。家庭關係要和諧,夫妻感情要和睦,父母時常大吵大鬧,家裡混亂不堪對孩子也有負面影響,情緒心理受損。

不要過分溺愛孩子,縱容孩子的惡習。

“慣子如殺子”,一味的慣著孩子,只能是害了他。有些父母總為孩子包辦一切,照顧的週週到到,孩子長大了還為孩子忙前忙後,吃飯時給孩子盛好舀好拿好筷子,睡前睡後給孩子鋪好被褥。孩子越來越依賴大人,甚至唆使大人給自己服務,孩子生活不自理,離開父母無法自己生存。家長要教育孩子,讓他自給自足,自己學會照顧自己。

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無法融入社會,社交困難,容易誤入歧途。孩子不懂得溝通技巧,社交法則,什麼事也要問父母,讓父母替自己解決。還有的孩子進入社會不良團體,違法犯罪走上不歸路。教給孩子社交技巧,犯錯的時候要懲罰,不要一再縱容,害了孩子。

由於父母的溺愛,孩子變得越來越自私自利,覺得自己被愛是理所當然的,只索取不付出。有時候越愛一個人他就會把你的愛當成理所當然,不懂得感恩和回報,甚至對父母拳打腳踢,惡語相向。要慢慢感化孩子,讓他懂得一份付出一份收穫,知恩圖報。

正確引導孩子,關心瞭解孩子心理,對症下藥。

每個孩子情況處境不同,所在的家庭環境也不同。孩子為什麼不尊重父母,是父母對孩子關心少甚至不關心,孩子冷落父母,還是父母沒有教好孩子,沒有以身作則,太慣著孩子。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關心孩子身體健康,瞭解孩子心理狀況,及時進行疏導。有話好好說,不要動不動就打罵,發脾氣,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疏離父母。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處境想一想,不要只命令孩子,不為孩子考慮,不顧及孩子感受,把錯誤都歸結到孩子身上。


wo會發光發亮


不是怎麼辦的問題?而是應該思考為什麼?親子關係或者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一定是父母的影子。因此唯有改變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以身作則爾。


自然印象


孩子不懂事,“病根”在大人身上。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不過是照樣學樣:你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是什麼樣的人;父母的精神狀態就是孩子的精神狀態……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永遠是孩子的榜樣,好的家教和家風,需要當父母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

如果想讓孩子變的尊重父母,我們當父母的首先要給孩子做個表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給孩子看:我們尊重自己的父母、真心關愛父母、對父母盡心盡責盡孝……

就如同駕駛汽車,我們駕車需要先考駕照,但做父母的卻不需要考什麼合格證、上崗證就直接升級了!結果,好多父母都成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馬路殺手”,孩子本是“奔馳車”,活生生地被父母們開成了“手扶拖拉機”。

因為當父母的不進行自我學習、修為,也不瞭解孩子心理成長規律,最後孩子的這輛“車”被父母“開”得翻到陰溝裡。

奇怪的是父母從不檢討自己,反而紛紛抱怨孩子這輛“車”有問題。

其實愛要“倒過來”,愛到孩子接受我、喜歡我,而不是討厭我、嫌棄我。

莊稼有問題,農民想辦法;

孩子有問題,從父母的“愛”上找答案!

不是孩子不優秀,而是父母不用心!

父母天生就會生孩子,但如何正確地愛孩子、培養孩子,給他們輸入“仁孝禮智信”等卻是需要後天學習的一種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