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原因出在哪里,真相到底如何?

小丸子菲


说起石达开缘何兵败大渡河,怎一个无奈了得。

当年这位被封为“翼王”的石达开,是天京事变之后仅存的四王之一,但是却处处受到天王洪秀全的排挤和打压,为了彰显自己无心于众王争权夺利,无奈之下石达开率10万军兵离开天京,自此后辗转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但是却未能休养生息,多次与各路官军激战,精锐人员早已所剩无几。最终石达开余部决定兵分三路入蜀地来巩固自己势力。

结果主力部队一路之上连续遭受清军攻击,在分析路线后,最终决定绕至大渡河再往前行,但没想到到达之时却发现已经无路可走。当时正值五六月份,山洪暴发,大渡河水涨汹涌,石达开命官兵几次强渡都无功而返,折损将士五千余人。而此时清军已经各部到位,不但在对岸布防,而且将后路截断,并形成合围之势,只需等待进攻命令。前有大渡河挡路,后有清军官兵。石达开已经落到了两难境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后命军士重新选了几处渡河点,但是全部以失败告终。

就在此时,清军袭击了位于大渡河畔马鞍山大营,将其粮草辎重全部烧毁。如今已无道路,又无粮草,石达开陷入绝境。

面对此情此景,石达开抱定必死决心,但是宰辅曾仕和向其进献了一条诈降计,石达开无奈只好用了此计,恰好此时清军四川总督骆秉章也派人来招降,并拟定好安置石达开余部的优越条件。次日,石达开携子石定忠和宰辅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等入洗马姑清营。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石达开等五人刚过凉桥,清重庆总兵唐友耕率部杀到,将石达开等人缴械擒拿,押入清军大营。雅州知府蔡步钟则按照唐友耕的布置,率大军伏击石达开余部,将所剩之人几乎全部斩杀屠戮。

后骆秉章将一干人等审讯后,以防夜长梦多,下令将石达开三人凌迟处死,在成都城内上莲花街督标箭道,三人惨遭寸剐凌迟,其子下落不明!

纵观这次失败原因,石达开当负主要责任。然而,若从根本上来讲,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悲剧是太平天国内讧的结果,是农民起义的劣根性所导致!


大狮


天京事变后,由于洪秀全对石达开存在疑忌,并且封自己的两个兄长为王,牵制石达开。于是石达开在1857年6月带领部队离开天京。石达开率兵从安庆出发,起初在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活动,屡战不利。

从1859年起,转战于湖南、广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多次击败 军,对这些地区的群众起义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他脱离天京后,毕竟是孤军作战,没有建立根据地,粮食、武器等补给困难,部队的战斗力日益削弱,军心逐渐涣散,分离、叛降的情况不断出现。

石达开率军到达四川后,没有与当地的彝族土司王应元搞好关系。石达开并没有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而是比较强硬的姿态,引起彝族不满。大渡河一带是彝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没他们的支持,任何外来势力都将寸步难行,且不说王应元号召人民把粮食和船只藏起来,不与石达开做交易,使得石达开大军饥寒交迫,渡河船只极其缺乏;更为致命的是王应元还配合四川总督骆秉章作战,带领土司兵力围剿石达开,太平军两面受敌,只能失败。

此时还发生了一件事,石达开在指挥大军渡河之时,他的妻子正好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作为客家人的石达开老来得子很是高兴,于是下令全军庆贺三天三夜,停止渡河。这对于石达开来说应当是人生中最大的败笔,作为一代战将和帅才,石达开理应对天时、地利这些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了若指掌,为何还会犯如何大的错误呢。六七月份是中国的雨季时节,长江上游时常暴雨骤降,水漫大江,渡河就得赶时间,在清军主力还没有前来围堵的有利时机,石达开本应率领大军直接强度,就算损兵折将也不至于搞到最后全军覆没的下场。等到石达开为其小儿子的降生庆贺结束,大军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渡河时间,此时大雨倾盆,河水暴涨,而大渡河水位落差极大,水文状况极其复杂,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太平军的船只无法渡过,只能等到水位的下降。等到河水暴涨结束,水流趋于平稳之时,骆秉章率领的清军主力已经赶到大渡河,并对太平军形成合围之势。

1863年5月,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顺场)陷入清军包围,屡战失和利,伤亡惨重,部下只剩下7000余人,粮食断绝。石达开走投无路,自带五岁的儿子石定忠、宰辅曾任和等入清营,希望以停止最后的抵抗来换取保全残部。他的余部2000余人被清军于一夜之间屠杀净尽,其余已经遣散的也陆续被杀害。石达开本人被解赴成都凌迟处死。

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大家一起交流。


纵横国史


石达开作为天国著名的战将和帅才,为何连区区的大渡河都没能强渡成功,兵败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其所率的数万太平军几乎全军覆没。自己还牺牲于此地,分析石达开的失误有三:

其一,安顺场处于大渡河的滩地,山环水绕宜被包围,不宜于驻军,不占地利之势;大渡河下游,两岸高山,一河怒水,恶浪澎湃。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石达开选出五千精锐,集结船筏,大举抢渡,眼看就要抵达对岸。却遇到大渡河提前涨水,船淹筏毁,可怜五千精锐均葬身洪水。次日,石达开只得转向西抢渡松林小河。又遇到海拔7000多米的贡嘎山积雪融化,雪水奔腾而下从大渡河倒灌入松林小河。加上暴雨,大河小河都无法抢渡。

其二,没有于抵达当时立即抢渡大渡河的滩地,不期遇上大洪水,错失天时之机;清军早已坚壁清野,所以紫打地附近找不到渡船,需要砍树现场扎木筏。加之大军连日在山区行军,人困马乏。石达开传令休息三天,而且再准备渡河。然而三天后大渡河水暴涨,错过了最佳的渡河时机。

其三,决没有听从当地有识之士的忠告,从前方泸定桥过河,痛失人和之本。石达开自从脱离天国的三年里,太平军战斗力已经弱化成普通流民起义了,没有打赢过一场关键战役,石达开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和革命纲领,石达开的领袖光环在渐渐褪去,军队的士气在一点一滴的消失。


行走的小土豆go


1856年9月,军事上处于全盛时期的太平天国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人在事变中先后被杀,数万名将士被屠杀,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天京事变结束后,早期的诸王之中,除了天王洪秀全之外,只剩下石达开一人。

天京事变

在洪秀全和众臣的要求下,石达开奉诏回天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但天王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封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为王,试图对石达开加以牵制,甚至意图加害。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5月避祸离京,前往安庆。

石达开出走安庆
1857年9月,天王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天王,表示无意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天国作战。1857年10月,石达开率领精兵十几万从安庆出走,进入江西,名义上虽然继续为太平天国征战,但是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太平天国的主战场。

影视剧《太平天国》中石达开率军出

面对着近在咫尺却被清军趁机围攻的九江,昔日被群臣推荐为“义王”的石达开没有展现出自己的仁义之举,而是集结重兵与景德镇,坐视九江陷落。影视剧《太平天国》中的九江之战

此后,拥戴石达开的很多太平军将领大都都没有继续追随他,而是选择留守安徽再次回归太平天国的统一指挥。石达开又于次年进军浙江,并联合国宗杨辅清进军福建,欲开辟浙闽根据地,与天京根据地连成一体。

浙江是江浙皖清军的主要饷源,为阻止石达开攻浙,清廷急调各路兵马增援,急令在家丁忧在籍曾国藩重任湘军统帅,领兵入浙。太平军虽然在浙江取得许多胜利,但江西建昌、抚州失守后,入浙部队失去了后方,协同作战的杨辅清又在被天王封为“木天义”后从福建撤军,为免四面受敌,石达开决定放弃攻浙,撤往福建,后又转战到江西。石达开建立浙闽根据地的努力虽因内外矛盾以失败告终,却牵制了大量清军,为太平军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后石达决定进攻湖南,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并伺机分兵入川。1859年春,石达开自江西起兵入湘,发动 “宝庆会战”。彼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将因势利导,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川,自此,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石达开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终于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布防,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为求建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劝降,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入清营,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将士全部战死。而石达开自己也被凌迟处死,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

石达开之所以兵败,主要原因当然还是太平天国起义者自身的问题,其次也有很多自身的问题。

首先,宗教性质的农民起义也许没有什么大毛病,但是拜上帝教说白了还是洋教。近代的国人深受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所以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上层的士大夫阶层,都对洋人十分痛恨,恨屋及乌,反感西方的一切。因而以洋教作为信仰支柱的太平天国运动自然很难在与清政府的对抗中取得多数民众的支持。因而太平军虽然转战各地,但是似乎都很难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拜上帝教

其次,信仰洋教也就算了,敌视儒家文化,是太平天国运动最大的失误。虽说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之后,调整了一些极端的措施,对儒家文化采取了一些保护性的措施,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把读书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把一场反抗清军的战争演变为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战争,显然,这也是很不明智的。

第三,石达开率兵出走,并不得人心。石达开离开天京值得同情,但是手握重兵的石达开完全可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在安庆主持军政大事,继续指挥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不过意气用事的石达开率领数十万精锐部队由安庆进入江西,脱离了太平天国的主战场,给太平天国造成了严重的危机。此后,虽然石达开转战江西,浙江,福建等省,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清军,给太平天国后期的回光返照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是毕竟还是因为石达开的出走,使太平天国丢失了皖北,江西的几十个州县,形势迅速恶化。所以跟随石达开出走的很多将领多数后来都离开了石达开,石达开最终还是成为孤家寡人。影视剧中的石达开

最后,目标不明确,四处游击,没有建立一块根据地。石达开后期虽然转战多省,也一度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进入湖南,试图占领湘军的“老巢”,不仅牵制湘军的进攻,也可以自上而下重新夺取武昌。比如渡江进入四川,试图占领成都,然后借助蜀道难的四川,开创新的局面。但是种种计划都因为目标不是很明确,以及清军的强大,最终失败。兵败大渡河更是因为自己对地形和当地气象水文条件不熟悉造成的重大失误。当然了,话又说回来了,就算石达开渡过了大渡河,以石达开当时的军队数量和士气,估计也不太可能有机会占领四川,失败还是必然的。


徽南城意


四川是自古中国兵家的反败为胜的地方,川路险,险似登天。四川熟,天下足。这就是古代中国对四川的评价,刘邦,刘备,就是先例。根据四川的地形,四面都是高山险峻,只有几条路可以进入,只要把住这几个隘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四川成都平原,千里沃野,生活富足,人口众多。进入这个地区那就是世外桃源,独立王国。兵败于此这里可以修生养息,出川图中原。刘邦就是先例。

石达开就是受仙人指点而图四川的。石达开没有去过四川,而信心满满,带领着众多的军队踏上了进川之路。四川和汉代的四川已经不一样了,进四川必图成都平原,只有到了这里才能够获得兵源和粮食,但是这里已有清朝军队的重兵把守,而善于政治和军事的清军将领骆秉章,已经给石达开布置了一条不归路。

成都取不了,只能被逼上川西,逼入藏人地区,汉人到了这里根本不能融入藏区,这里的佛教的王国,石达开所有的鼓动和宣传都不能被藏族人接收。而要获得藏族人的兵源和粮食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军队行军最重要的就是粮食,没有粮食军队就会散伙而控制不住。而寻找粮食就得攻取城镇,只有城镇才能满足众多军队的吃饭问题,而四川川西又是山多地少的地方,老百姓贫困,山民生活在深山里,几户一个村庄,而且根本就没有满足军队所需要的粮食。

而川西的城镇都在两山夹一沟的河沟里面,地形狭窄,两边都是高山,陡峭而险峻,无法攀登。白云在山脚下压着,在山腰上挂着。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河边只有供人马行走的小路。也只有这条路可以出入。其它办法想出去就是等天。

这个地形的河流不宽也不深,水流湍急,河上巨石和碎石形成一个个的河滩,裸露在河的中央和岸边,只要成人都能够涉水踏过。河的宽度一般在几十米。上游下雨水会立即暴涨,而不能涉步,但是很快就会回落而可以涉步。

兵家最忌讳的就是死地,而大渡河两岸就是死地,河边的小路两头只要用很少的兵士堵住,再多的人也不要想出去。而等待粮食吃尽,自取灭亡。清军将领骆秉章把石达开诱入这样的死地,石达开只能等待着灭亡,就是侥幸逃脱,也只能进入藏区,等待着下一步的死亡。


宝树白石


不邀自答。1、具体回答这个战役失败的原因:大渡河水因一场突然的大雨暴涨,导致渡河变得困难,在等待水势退却的时候,河的对岸布满清军,天灾加人祸,渡河更难通过;2、退路被封,土司岭承恩守住了叫做铁宰宰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3、渡河的和攻取隘口的兵马都损失大半,士气低落,马鞍山粮草基地又被土司攻占。在这种情况下,失败不可避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