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蘇聯的米格-25戰鬥機是為數不多可以飛到3倍音速的戰鬥機,可以簡單介紹研發背景嗎?

馬家灣陽光明媚2018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美蘇兩超爭霸,軍備競賽達到白熱化程度。一款先進戰機的出現,打破了平衡,這就是蘇聯的米格一25戰機。


與其他米格系列不同,該款戰機僅負責本國國土防空,不在域外露面(保密類現美國的B一1B)。從不示人,神密莫測。

尤其蘇聯人有意或無意洩露出的資科:超音速3.2馬赫巡航,(一馬赫為:12OO公里/小時),升高達3萬米。有機載雷達精確制導導彈,升降靈活,應急反應均世界一流。美國當時最先進的響尾蛇導彈都追不上他。而當時美國能震攝蘇聯的B一52戰略轟炸機,SR一71偵察機,及其他主力戰機,若遇上米格一25,均無一生還可能。

這可把美國嚇壞了。急欲弄清這款飛機的性能構造,派出了大量間諜:有冒充訪問團成員身份到蘇聯,在訪問飛機修理廠時,假裝詢問時不小心把領帶下角弄到燃油容器中,回來研究燃油的成份。又聽說製造米格一25戰機的主要材料下腳料,被蘇聯人製成了民航機上的掛衣架,又冒充乘客偷回來幾個。但這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喜從天降,1976年9月6日,一架塗著紅星標識的米格一25戰機降落在日本涵館機場(降落前日本一點都沒發覺)。從機上下來一個人,他就是叛逃的蘇空軍中尉別連科。美國人如獲至寶,連夜對飛機進行了肢解,對飛機研究個透,又通過別連科的描述,原來被推崇為‘夢幻戰機’的米格一25是:


196O年開始研製,在極其保密下完成。

1964年亮相,1970年列裝。設計者在整體佈局上引用了全新理念,協調、靈活性確實高人一疇。但機內的零部件、雷達、航電遠落後於當時美國戰機。

把戲就是一張紙,一旦戳破也就不神秘了。所以米格一25從開始的神秘推崇到後來的詆譭貶損。大概就是如此吧。


晚亭與落霞同暉



當時,以色列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現後頓時就火大了,這他媽以前都是我們去別人家窺伺,怎麼現在被人偷窺啦?!“把他給我懟下來!~”瞬間美國空軍金牌打手F-4“鬼怪”張牙舞爪飛上了天空。



兩個雞雞碰面後,鬼怪先下手為強,啾啾啾~“響尾蛇”空空導彈一陣亂放,然後,整個世界驚呆了!狐蝠看到導彈來襲,立即打開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屁股上長長的火舌立即噴湧而出,在“響尾蛇”面前一個優雅地轉身絕塵而去,而時速2.5馬赫的響尾蛇傾盡全力也只能看到狐蝠那兩朵性感的菊花越來越遠,頓時鼻血直流一頭栽在地上燃成了灰燼…鬼怪戰機的雷達屏幕上顯示著敵機速度:3.2馬赫!

言歸正傳,米格-25戰鬥機北約代號狐蝠,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高空高速截擊殲擊機,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在冷戰時期曾出口過敘利亞、伊拉克、印度等國家,至今仍活躍在這些國家的空軍。說起來狐蝠也是爺爺級的老雞雞了,於上個世紀50年代末開始設計,大家知道前蘇聯對美國一直都在實行影子政策,即美國研發什麼武器,前蘇聯就跟著研製一款與之對應的武器來抗衡。狐蝠也不例外,它的研製主要是為了對付美國研發中的XB-70“瓦爾基里”轟炸機與A-12/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這種偵查機的最高速度同樣達到3馬赫,普通的截擊機根本無法追上。

1961年,米格-25原型機在試驗中創造了在22670米的升限以3000千米/小時飛行的世界紀錄,當時世界上任何一架飛機都無法達到這一性能。在海灣戰爭中,薩達姆的狐蝠就是利用高空高速性能給了美軍不少壓力,並且擊落了至少一架F/A-18大黃蜂戰鬥機。

另外有兩隻狐蝠以側轉以及降低高度的戰術動作逼近F-15鷹的視距範圍,但老鷹畢竟很兇猛,在近距離狗鬥中狐蝠淪為了老鷹的盤中餐…


狐蝠雖然充滿了各種傳奇,但由於當時的技術和工藝的制約,機體大量採用了不鏽鋼結構,但這樣的高密度材料卻帶來了更大的重量和更高的耗油量,在其突破3馬赫高速飛行時油料不能支撐太久,時間也很短暫,而且發動機在經過這樣的高負荷運轉後基本就報廢了,而且機體重量也限制了載彈量。

因此,狐蝠只能算是一架高速衝刺的戰鬥機,在對付美國和西方同代雞雞時也僅僅有一定的速度優勢,這一點也在實戰中被驗證。 但是不管怎麼說,蘇聯工程師能用相對落後的技術生產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戰機,某些設計理念至今仍為世人推崇。(歡迎大家深入討論 圖片來自網絡)記得點贊,謝謝!


特別開朗不靠譜88


1965年3月16日,Alexander Fedotov曾駕駛米格-25創下2319.12千米/小時的速度記錄。1977年8月31日創下37650米的高度記錄。在米格25誕生之前,蘇聯火箭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並大量列裝部隊,蘇聯也出現了要導彈不要飛機的趨勢。尤其是赫魯曉夫更是力挺導彈,這嚴重阻礙了蘇制飛機的發展。這一情況直至美國研發出3馬赫的飛機後才得以扭轉。1961年恰逢米高揚設計局25週年,米格的原型機E-155正式開始研發,1964年偵察型E-155R-1和截擊機E-155P原型機上天。

1958年,米格-25開始進入預研工作。1960年,米格-21改裝的E-150驗證機和米格-25改裝的R-15-300加力渦噴發動機開始試飛。1962年偵察機全尺寸樣機進入審定會。1963年12月,首架米格-25原型機E-155R-1出廠。1965年至1977年間,代號E-266的米格25原型機創下了8項飛行記錄,9項飛行高度和6項爬行時間世界紀錄。

米格-25採用中等後掠上單翼、兩側進氣、雙發、雙垂尾佈局,這亦是現代主流噴氣式戰鬥機首次採用雙垂尾。米格-25還採用全動水平尾翼,機翼的後掠角為42°,下反角5°,展弦比為3.2。翼面積多達61.9平方米,可以滿足在2萬米高空巡航要求。小展弦比和中等後掠角滿足機翼的剛度。


航空之家


在1984年,最後一架米格-25戰鬥機的生產工作結束,總產量達到了1190架。作為冷戰的一個標誌,米格-25裝備了蘇聯以及眾多蘇聯的盟國。直到今天,依然有米格-25服役。作為為數不多的“雙3”飛機,該機的研發背景或許很特殊。

而要說道背景,要追溯到冷戰時期了。在冷戰時期,蘇聯的國土防空軍是蘇聯本土防空的主要力量。在二戰結束之後的幾十年裡,他們不但要守衛蘇聯的邊境安全,還要對付不同型號的進入蘇聯領空的美國偵察機和戰略轟炸機,尤其是掛著核炸彈的轟炸機。隨著50年代末期美國U-2偵察機竄入蘇聯領空,蘇聯開始有了研發高空截擊機的需求。

美軍當時的超音速轟炸機B-47“同溫層噴氣(Stratojet)”戰略轟炸機和B-52“同溫層堡壘(Stratofortress)”戰略轟炸機以及可以達到2倍音速的B-58“盜賊”轟炸機甚至是達到3倍音速B-70“瓦爾基里(Valkyrie,直譯為女武神)”轟炸機(當時正在設計中)都具備穿越蘇聯邊境線進入蘇聯領土攻擊的能力。這些就迫使了蘇聯方面必須升級國土防空軍的武器裝備,因此在1958年制訂了研發航速為3000千米/時,飛行高度達到27000米的截擊機,而承擔研發任務的就是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最後的產品就是米格-25戰鬥機了。在此之前也是對蘇霍伊設計局(Sukhoi OKB)和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Mikoyan-Gurevich OKB)的方案進行了比對。


兵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