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17歲,懵懂的我們,過早去觸碰愛,被它反噬的遍體鱗傷!

開始:

下班的路上,我撿到一封情書,沒有署名也沒有緘封,我就打開來看。是17歲的少女寫給男友的信,情書上有這樣看來普通的句子:當初是我選擇了你,心裡明知與你不會長久,還是執著的選擇了你,謝謝你陪我走過這一段路。信紙也選得很好,一個揹著行李站在鐵軌交叉點的少女,不知道走哪一條路好。

17歲,懵懂的我們,過早去觸碰愛,被它反噬的遍體鱗傷!

今日主題詞:17歲。

  1. 17歲,懵懂的我們,過早去觸碰愛,被它反噬的遍體鱗傷。

  2. 17歲那年,散亂的字塊被選擇出來,拼成了完整的邏輯的句子,拼成了我以後永遠不會拋棄掉的標籤。

  3. 17歲的TA是我在青春歲月裡的初戀。

  4. 那些記憶中專屬於沙漏的字句,拼成了屬於我們的17歲故事。

  5. 17歲的時候,不管怎麼作死都還被稱作天真。

17歲,懵懂的我們,過早去觸碰愛,被它反噬的遍體鱗傷!

  1. 17歲時青春的尾巴,短暫而灰敗;像一首鋼琴曲的最後一個音符那樣,無論用上多麼高亢的調,結局都是消失與離開。日月流轉,讓我擁有無數眼淚笑容,漸漸不太被問號牽引,也不太執念於答案。

  2. 歲月似水一般流淌,對你的喜歡有增不減,對夢想的執著彷彿寄託在你身上,17歲的少年,你可好?

  3. 17歲了,發一些“成長是悄無聲息的”之類句子,故作老成。

17歲,懵懂的我們,過早去觸碰愛,被它反噬的遍體鱗傷!

  1. 大抵是因為那年17歲時的焰火分外絢爛,便以此生應無憾。

  2. 17歲時喜歡一個人與交許多朋友,20歲時喜歡一個人與交一個朋友。

  3. 17歲時日記本里記錄好多夢想,20歲時只夢想平安喜樂。

  4. 17歲時信任所有人,20歲時不信任許多人。

  5. 可惜生活並非美好溫婉的句子,無論曾經多麼叛逆,終究得面對人生,就像17歲所有的我愛你,最後成了關於這座城市微不足道的回憶。我們依然是來了會再離開的人。

17歲,懵懂的我們,過早去觸碰愛,被它反噬的遍體鱗傷!

  1. 10歲喜歡的東西,12歲就不會再碰,會覺得太幼稚。可是為什麼17歲喜歡的人,20歲還去惦記?

  2. 17歲時想做蓋世英雄拯救世界,20歲時只願做好自己不負眾望。

  3. 我又開始懷念我的17歲,沒有什麼驚天動地驚世駭俗。可是我總想回去那個時刻,懷念那個把句子倒背如流的歲月。懷念那個愛瘋了用暗紅色筆寫字間時光,懷念那一轉頭就能聊到天南海北。

  4. 17歲時喜歡正能量的句子,20歲時喜歡毒雞湯看現實。

17歲,懵懂的我們,過早去觸碰愛,被它反噬的遍體鱗傷!

  1. 17歲的時候,想起來真是好,世界特別妙,太陽特別高;愛情特別濃,空氣特別甜。喜歡的人一笑,我的心就化了。

  2. 17歲的青春,慢慢地走遠了,我回頭把自己的生日,深深刻在月尾的新曆。

  3. 17歲時我們年少輕狂,美好的傍晚,啤酒和汽水,一間間燈火絢爛的喧囂咖啡館,我們走在綠蔭菩提樹下的步道上。

  4. 17歲暗戀著的那個少年,將要跨進27歲的自己,希望自己曾喜歡的人要幸福,我在未來等你。

17歲,懵懂的我們,過早去觸碰愛,被它反噬的遍體鱗傷!

  1. 17歲時喜歡追綜藝,20歲時喜歡看紀錄片。

  2. 17歲,那些年的青蔥歲月,我看過的那些暖傷小說,人還是那個人,卻沒有了再翻一遍小說的興致。再喜歡,也不看第二遍。因為第二遍,現在的成熟現實會把當初的心動、純真、嚮往,統統打破。

  3. 17歲時渴望長大,20歲時感到成長的孤獨。

  4. 17歲時徜徉在大人們所描述的美好中,20歲時明白了黎明之前都是黑暗。

17歲,懵懂的我們,過早去觸碰愛,被它反噬的遍體鱗傷!

  1. 17歲的時候可以捧著小說到凌晨,可以寫好看的句子。20歲的時候只會在深夜刷手機。

  2. 愛是一個動詞,雖然它會隨著時間消失,但是這個愛的動作,在我17歲的懵懂年紀,確實真切存在過。

  3. 17歲時你不漂亮,可以怪罪於母親沒有遺傳好的容貌;但是30歲了依然不漂亮,就只能責怪自己,因為在那麼漫長的日子裡,你沒有往生命裡注入新的東西。

  4. 整理整理過去,忽然覺得有這樣一大筆記憶真是一筆財富。過去回不去,未來沒到來,現在我還在。17歲週記裡寫的句子,寫完就忘,然後再寫不出來。開闊些,平靜些,放輕鬆些,遇到什麼遇不到什麼都不強求。隨,遇,而,安。

17歲,懵懂的我們,過早去觸碰愛,被它反噬的遍體鱗傷!

你的17歲,是什麼樣的呢?評論區留下你的青春印記吧!

結束:

我的雙眼痠楚,是為那些回不去的時光,我的17歲。很長的一段日子,我只能提筆寫下幾個簡單的文字,拼湊成一句不完整的句子,擁抱一下當時的自己,如此慰藉。

17歲,懵懂的我們,過早去觸碰愛,被它反噬的遍體鱗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