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玉刚与梅葆玖之间的不愉快经历是怎样发生的?

独狼


两人的不愉快主要缘于“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这段标语,这个盲目的比较让梅葆玖不能接受。此后李玉刚找个机会想讨好梅葆玖,但由于言语表达有问题,反而适得其反地引来梅葆玖更大的不满。

都知道李玉刚是靠反串走红的,在一次演出中,李玉刚的亲友团打出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标语。这下真是帮了倒忙,给李玉刚引来无知、自大的负面评价。梅派传人梅葆玖先生得知后,也对这样的比较甚为不满,而且认为这样会引发“李玉刚是梅派弟子”的误解。

梅葆玖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拿李玉刚与梅兰芳先生对表是极其不恰当的,李玉刚才艺再突出也是唱流行歌曲的,只不过介入戏曲的唱腔而已,而并非真的进入京剧行当。连行内人都不算,就敢跟梅兰芳先生做比,太娱乐化了。另外,这么表达确实有冒充梅派传人之嫌,要知道这个行当的礼法甚严,即使学艺多年,只要没正式拜师,都不能算是徒弟,更别说一天都没学过了。

相信李玉刚不会自大到无知的地步,这则标语应该不是他的主意,只是其亲友们的随性发挥而已。李玉刚确实也想找机会澄清梅葆玖对自己的误解,后来在一次晚会中,李玉刚得知梅葆玖在台下时,便赶紧在台上说了些他自认为能让梅葆玖高兴的话,结果第一句话就是,“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观众表示……”梅葆玖听后愤然离席。李玉刚事后承认,当时过于紧张了,一张嘴就错了。

不过,对于梅葆玖的误解,李玉刚坦言很感激,“直到经历了后来的种种,我才终于明白自己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我很感激梅葆玖先生用他的方式对我的警醒。”

李玉刚的感悟很有道理,致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能为大小次之,只要以自己的方式有所贡献,就是好样的。


捕鱼小分队


梅葆玖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李玉则是流行歌手,以男人演女人,唱女声的形式,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本来,他们是不同的艺术领域,井水不犯河水的。可是,人活世上,两山不碰头,两个人,都算是艺术界的人士吧,总会有所交接。李玉刚与梅葆玖的交集,与他们所从事的艺术形式有某些表面上的相似之处引起的。

男人演女人,是京剧界的传统方式。梅派艺术是以男人演女人的。李玉刚也是以男人扮女人唱女声为人所知的。他们看起来很像,但是却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我这里说男人演女人,而不说“反串”就是因为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他们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通俗歌曲中,男人扮女人被称为“反串”,是借鉴了戏曲的术语。但是,戏曲中“反串”的定义却与之不同。以京剧为例,它分“生”“旦”“净”“丑”是个大的行当。一个演员无论男女,如果学旦角(演女人)的,那么旦角,就成为“本工”,如果一时兴起,演一下其它行当的角色,称之为反串。我们以梅葆玖为例,他学的是旦角,所以,他演女人不叫反串,而是本工。如果他偶尔唱一下诸葛亮,演老生,那才叫“反串”。同样,王佩瑜是女人,但她学的是老生,他演诸葛亮是本工,如果她有一天演一下杨贵妃(旦角),也叫反串。

京剧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点。它有一个庞大的科学的体系。没有进入其中的,往往对其了解很浮浅。通俗歌曲,也是一个艺术门类,它也有自己的艺术规律。不同门类的艺术家,难免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

李玉刚与梅葆玖之间的不愉快,就是因为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不理解产生的。其主要责任应该在李玉则的身上。

李玉则以男人扮女人的形式出名之后,便产生了一个错觉,觉得自己和京剧很像,和梅兰芳演的女人差不多。渐渐的大概也觉得自己似乎是京剧行里的人了。所以,在演出的时候,粉丝,或是亲友团才打出了一个标语,“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这对李玉刚来说,以梅兰芳做噱头提高影响力,应该否认不掉的。但你说他的内心对梅派艺术,对京剧有什么恶意,肯定不是。但是,这种做法,引起了梅葆玖先生的不满。有人把这种不满看成是梅先生的保守与门户之见,显然是小看梅先生了。我觉得,他的不满主要因为对京剧发自内心的爱护。以及对传统道德和艺术规律的尊重。

李玉刚的水平,在通俗音乐界当然属于矫矫者。但他的演唱在梅葆玖看来,是和京剧不粘边的,顶多算个戏歌。连京剧的门都没看见呢?这一点,不用梅先生说,真正的戏迷,都能感觉到,所以,无论李玉刚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把自己和京剧相联系,在梅先生看来,都是对京剧名声的败坏。对于外行来说,李玉刚唱的固然不错,对于行家来说,唱的这样,就敢说是京剧吗?当然是丢人的。

京剧的行业里,特别是名家,对艺术的要求是很高的。孟小冬跟余叔岩学了七八年,在没有得到余叔岩同意的时候,是不准她演出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艺术名声的爱护,如果唱的那怕有一点瑕疵,都认为是对观众的不尊重,对艺术的不尊重。孟小冬后来带徒弟也是这个原则。如果你不拜我为师,爱咋唱咋唱,如果拜了我,必须我认可了才能唱。这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京剧能够成为国粹的原因之一。

梅葆玖做为京剧艺术梅派的传承人,对京剧的感情,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就算是大部分观众并不在乎,他与不允许达不到艺术水准冒充京剧。这是梅葆玖生气的主要原因。这个原因,与这两天闹的动静很大的崔永元怼冯小刚有点相似之处。你想挣钱可以,但不能以损害我的名义为代价。

有人说,梅葆玖先生太保守了。还有的说,梅先生想守伏李玉刚,收伏不了,便打击压制。这简直是相由心生。三十年前,胡文阁走得路子与今天的李玉刚是一样的。梅葆玖在电视上看到胡文阁之后,非常喜欢,便收胡文阁为徒。胡文阁入梅门潜心学习了很多年之后,才独立演出梅派名剧。从胡文阁的经历中,就可以看出上面这些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说法,是多么的没有道理。

李玉刚的演艺生涯中,还是得到过胡文阁帮助的。总之,李玉刚与梅葆玖之间的不愉快,既不是门户之争,也不是利益之争。是出于梅葆玖对京剧艺术的爱。京剧和通俗歌曲之间,应该不是直接竞争与对抗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与借鉴的关系。

希望京剧在新时代能够有所发展。也希望李玉刚的演艺道路能走得越来越好。


七月流火140400643


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有九个孩子,梅葆玖先生排行第九,是梅兰芳先生最小的儿子,虽然排行最小,但在梅兰芳先生的儿女之中,梅葆玖先生成就最高,他10岁跟着自己的父亲梅兰芳先生学艺,13岁就登台表演,他的代表作《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贵妃醉酒》被誉为当代京剧作品中的经典。

李玉刚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因为从小家境贫寒,李玉刚很早就背井离乡,到长春打工,做过餐厅服务员,在歌舞厅打过杂,开过服装店,2000年因为经营不善,他的家政公司倒闭之后,李玉刚走上了艺术之路。2006年的《星光大道》让李玉刚一夜成名,他的反串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认可,就是在《星光大道》总决赛的舞台上,李玉刚的亲友团打出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横幅为他加油打气,正是因为这条标语,让李玉刚和梅葆玖先生产生了误会。

梅兰芳先生被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仰,不仅仅是他精湛的艺术造诣和对京剧这门国粹的推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民族气节。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官多次要求想看梅兰芳先生的表演,梅先生为了拒绝演出蓄起了胡子,坚决不给日本人演出,这份爱国情怀最后连日本军官都赞叹不已。

在梅葆玖先生心里,对自己的父亲无比尊敬,而李玉刚的亲友团将一代京剧大师跟一个选秀歌手相提并论,这是无法容忍的事情。后来李玉刚多次想找机会向梅葆玖先生解释都没有成功,直到梅先生去世,这成了李玉刚一生的遗憾。


颜公子看剧


如果你的父亲是一位空前绝后的大师,你也算是很完好的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几十年后当你的徒子徒孙都满天下了,这时候突然冒出个毛头小子,跟你的徒弟都不知道差了多远,居然还被人拿来跟你的父亲相提并论,这时候你气不气?

一、李玉刚成名之际被粉丝冠以“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之名

早些年李玉刚在参加星光大道的时候,那时候他已经积累了一些粉丝。由于他擅长反串,这跟戏曲中的男旦比较像。再加上他的音乐里确实加了很多戏曲元素。于是不知道是粉丝太过热情,还是节目组故意为之,为李玉刚打出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名号。

要知道那时候梅兰芳的小儿子梅葆玖先生还在世呢,而且梅葆玖在京剧界的地位也颇高,之前他还收了反串高手胡文阁做徒弟,可以说他本来对于李玉刚并不反感。

因为李玉刚如果没有这档子事,基本上和梅葆玖是没什么关联的,除非他中途想下海,像胡文阁一样走戏曲的路子。但当年媒体大肆宣传李玉刚等同于梅兰芳的这个标语,甚至还称李玉刚为梅兰芳的传人,让梅葆玖十分不满,对这个假冒伪劣的“梅派弟子”也没有什么好感了。

二、李玉刚急于解释却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

李玉刚甚至梅葆玖先生在京剧界的地位,于是想跟梅葆玖亲自解释清楚,但由于没有门路,这事也就耽搁了下来。终于有一次在央视的晚会中,李玉刚得知梅葆玖也在台下,于是急于解释的他,当时在台上就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观众表示……”

可是话刚说到这,梅葆玖就拂袖而去,留下李玉刚一个人尴尬的在台上不知所措,这也让梅葆玖跟李玉刚的误解更深了。

可能是李玉刚的那句“代表梅派艺术”触怒了梅葆玖吧,毕竟他连梅派的边都沾不到,又怎么能代表梅派艺术呢?之后梅葆玖也在媒体面前表示,李玉刚不是京剧演员。

三、梅葆玖先生离世,误会始终没解开终成遗憾

梅葆玖当年曾这样评价过李玉刚:“那种打起梅兰芳先生的旗号,我们表示强烈抗议。目前的选秀节目急需规范化,把民族戏曲庸俗化,这是不对的。男旦本来就是一种很纯粹的艺术,节目中却被庸俗化地成为取悦观众,博人一笑的小丑。不是穿上女装、戴上胸罩就能称之为艺术的。”

李玉刚想要想要澄清,但他又一次说了错话:“虽然京剧圈里有人不承认我的艺术,但是新世纪以来男旦演员又有几个像我这样的红过?京剧如今不景气,用新方式去吸引年轻人喜欢京剧,这也是对国粹的一种弘扬方式。”

原本的小误会越结越深,似乎已经成为了大过节了,而且也越来越解释不清。2016年4月25日,梅葆玖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李玉刚在微博上缅怀梅葆玖先生:流走了,一份眉梢上的韵致,零散在眼中的风月,浅笑唇边的一抹线条。怀念梅葆玖先生!

直到梅葆玖先生去世,李玉刚跟他的“过节”都没有解开,可能梅葆玖不在意这些东西,但李玉刚却始终对于梅葆玖先生以及梅派艺术都有些愧疚,而这个没有解开的“过节”,也成为了李玉刚终身的遗憾。


魏青衣


说起看似不搭界的李玉刚和梅葆玖的恩怨纠葛,相信人们各有评论。

有书君觉得,两人之矛盾并非艺术派别之争,应是个人行事思维方式不同引起的。且听有书君聊聊事情的来龙去脉吧。

一,梅李二人因雷人条幅初起争端。

此事还要从2006年,李玉刚参加《星光大道》说起。

李玉刚凭其男扮女相,真假难辨的《贵妃醉酒》,在《星光大道》一炮而红。其婀娜多姿的扮相也确实惊艳了时光,被人誉为“新男旦”。

李玉刚一路杀进《星光大道》总决赛。亲友团为其助威,打出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条幅。

如果没人多想,此条幅虽说雷人也就无所谓了。可是此事经过媒体渲染,传到了梅葆玖耳中,就惹恼了这位梅派艺术传人。

其实要说梅葆玖,对李玉刚的表演形式,并不反对,而且对其出身草根的创新精神赞许有加。真正令其反感的是,李玉刚与梅兰芳相提并论,有些托大了。

我们细细思量,梅兰芳自幼学艺,10岁就登台演出。他浸淫京剧艺术数十年功力,糅合京剧中青旦、花旦、以及刀马旦等多种艺术表现特色,才有了今日梅派男旦艺术。

同时,梅兰芳棋琴书画样样精通,其文化修为不是常人能比。从而,其博采众长的梅派艺术,更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表演不只是追求男旦扮相的形似,而是真正将自己融入角色,是用心在表演。

因而其表演艺术轰动纽约,并被多所美国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艺术成就令人望尘莫及。

我们反观李玉刚,毕竟其文化水平有限,他的表演虽然惊艳,可更多的流于形似,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

他将京剧艺术用流行歌舞方式表现,确实是一种创新,但其应该介于雅和俗之间,只追求柔魅,而没有梅兰芳先生柔中带刚的大气雅致。

李玉刚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确实其功底尚不足支撑,还需进一步淬炼。粉丝将其与梅兰芳相比确实有些欠妥,难怪梅葆玖对其不满了。

有书君觉得,我们还应从李玉刚的成名经历分析。李玉刚出身于吉林普通农家,因家境贫寒放弃了吉林艺术学院录取通知书,转身投入打工生涯。

他偶尔发现自己男唱女声的天赋,激发了他创新思维。他四处拜师学艺,将中国传统京剧艺术与流行歌曲,糅合在一起,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女子扮相,独创出了只属于自己的表演形式。

李玉刚历尽艰辛,终于有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机会。粉丝想出助阵口号,他只想提升知名度,亦未多想。

不过那时的他应该被美誉迷失了自己,亦有自傲心理,行事有失淡定低调。

只是李玉刚托大的行事风格,应该是其自身的文化层次决定的,他的人生经历没有赋予他太多的文化内涵,并非是他不尊敬梅兰芳先生。

一个的文化修养,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格局吧。梅李两人矛盾应归于思维格局不同吧。

二,梅李二人因口误再次交恶。

话说李玉刚亦非像别的明星那样,走红后就耍大牌。其对自己行事失误还是深感愧疚,也觉得是对梅先生的亵渎,一直想和梅葆玖化解过节。

有一次在央视演出时,他终于遇到了机会。他得知梅葆玖在台下观看演出,他就想借此表达对梅派敬仰之心。

谁成想他一紧张,心灵口拙话一出口,就成了“我在此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

梅葆玖一听,当时就拂袖而去。在其眼中,李玉刚的表演形式根本就与京剧不搭界,只是其中含有京剧成分,根本不是男旦。

其只是顶着中华传统艺术大帽子,在台上拙劣表演,又怎能自称代表梅派艺术?

李玉刚本想化干戈为玉帛,没想到一句口误,又是代表梅派口气,再次惹恼梅葆玖,致使两人的误解进一步加深。

直到梅葆玖去世,都未能解开,这也许是李玉刚最大的遗憾吧。

三,两人缺乏换位思考,致使恩怨难解。

若论两人孰是孰非,只能说两人缺乏换位思考,没有真正的是非对错。

梅葆玖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可以对很多事一笑置之,可是他对梅派艺术的追求是执拗,不容亵渎的。

他追求的是纯艺术,他更看重京剧艺术的师道传承,没有拜师梅派,就不能登台代表梅派。也许这就是梅葆玖的执念吧。

如果他能理解李玉刚底层奋斗经历,理解李玉刚并非行事张扬霸道,只是其视野格局,决定了其行事风格有些浮躁,他就不会对李玉刚过于苛责了。

我们再反观李玉刚,如果他能明白京剧界严格的师道传承,也许就不会不服还多做辩驳,自称男旦有谁像他这样红。也许李玉刚亦是被捧红终有着自傲,不能换角度思考。

斯人已逝,恩怨已过。其实两人都尊崇艺术创新,只不过思维方式有异。

艺术表演百花齐放,各花入各眼,存在就是道理,不必细责是非对错。

有书君唯愿李玉刚,能保持创新理念,博采众长,同时提高自身修养,有一天亦能像梅兰芳先生那样,真正迸发出璀璨光芒。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李玉刚,你欠梅先生一句道歉!


会说讲段绕口令,就觉得自己是相声大师;会唱一首《新贵妃醉酒》,就觉得自己会唱京剧了,没错,这就是李玉刚和梅葆玖之所以会产生不愉快经历的最本质原因!


当年李玉刚与梅葆玖之间所发生的一切,真实细节我们并不知晓,实际情况我们并不掌握,但是大概脉络我们还是前有据可查基本清楚的。

作为梅兰芳先生最小的儿子兼最得梅兰芳衣钵真传的后代,梅葆玖对梅兰芳的感情对京剧的热爱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但是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但是,梅葆玖大师并不是古板守旧之人,只要能推广京剧,任何形式他都是可以接受的。起初李玉刚凭《新贵妃醉酒》初尝走红滋味,梅葆玖对这种新形式也大加赞赏,并且认为李玉刚有潜质可以将梅派发扬光大,有意将李玉刚收入门下收其为徒。



如果李玉刚真心喜欢京剧,那么听到这个消息自然结局是不用说的!但是他不是,他只是一个选秀歌手,只是在流行歌曲中加了一点戏曲唱腔,他只是想红,并不是喜爱京剧想要推广京剧,所以他并未对此有任何反应。


梅先生也很理解,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他那么真心热爱京剧!

但是,当梅先生看到李玉刚粉丝们打出的标语“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时,梅先生是真的生气了!

要知道梅兰芳是真正的一代大师,不但戏唱的好,做人更是没得说,当年为了拒绝给日本人唱戏,故意蓄胡子,故意大冬天不盖被子睡觉,最终发高烧!如此有气节的大师,如今却被拿来和一个选秀歌手相提并论做比较?


虽然李玉刚事先可能并不知情(这点我保持怀疑态度),但是后来他看见标语也并未阻止,这不就是默认了?梅先生有意收你为徒你没反应,现在却以这标语误导观众认为你是梅派传人,还将自己和大师梅兰芳相提并论,梅先生怎么可能不生气!

事后李玉刚解释一直想找机会向梅先生解释,但是因为没有人脉才没有找到机会。笑话,你那么红,现在资讯那么发达会找不到?就算真找不到,不是有那么多媒体吗?真心想道歉还怕找不到机会?



再后来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两人共同出现在这一公众场合,据李玉刚自己所言他想道歉,但是因为太紧张脱口而出“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观众……”,你们说李玉刚是诚心道歉吗?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会信的!

直至2016年梅葆玖先生仙逝,李玉刚也没有道歉成功。很奇怪哦,作为红星却找不到人脉结识梅先生,有那么多媒体可以让你选择道歉你却视而不见……

虽然李玉刚现在很红,已经贵为国家一级演员,但是我认为:

李玉刚,你欠梅先生一句道歉!


电影基本法


说起李玉刚和京剧大师梅葆玖之间有不愉快的经历,相信很多人会很纳闷为什么这两个人不同领域的人能产生不愉快呢?今天拾忆就说一些其中的原因吧!



众所周知,李玉刚当年凭借反串演唱《贵妃醉酒》在《星光大道》成名,之后《新贵妃醉酒》也就成为了李玉刚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因为这首歌令李玉刚火遍全国大江南北。



对此,作为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而自己的梅葆玖在最开始知道这个靠反串杨贵妃出名的李玉刚十分欣赏,甚至有心将其收入门下,毕竟梅兰芳大师演绎的京剧中的杨贵妃可是经典形象啊,对此,梅葆玖先生认为李玉刚有可能可以将梅派艺术发扬光大的。



然而,梅葆玖先生对李玉刚的好感却因为在一次演出时,李玉刚的亲友团打出“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标语后,梅葆玖对李玉刚产生误解,甚至公开表达过对李玉刚的不满。



令梅葆玖先生不满的原因,拾忆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公开将李玉刚和自己的父亲梅兰芳大师作比较,首先两个人并非是同一领域,一个是歌手、一个京剧大师,只是因为都演绎过杨贵妃就拿来作比较,梅葆玖先生认为此举太过轻率和儿戏,并且也显示出对梅兰芳先生的不尊重;


2. 梅葆玖先生认为在这个标语中,并没有拜梅葆玖先生为师的李玉刚有冒充梅派传人的嫌疑,甚至假借这个标语踩梅兰芳先生上位,对此十分看重京剧拜师礼法的梅葆玖先生心生不满。



然而,对于“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标语,李玉刚确实不知情,在知道梅葆玖先生对自己有误会时,也曾想方设法想找梅葆玖先生解释清楚,只是苦于没有人脉和机会,实在没办法下,李玉刚在一次公开演出时想要想公开向梅葆玖先生道歉,但是由于过度紧张,李玉刚一开口就说了““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观众表示……”这一错话,这再次加深了梅葆玖先生对李玉刚的误解。


之后,尽管李玉刚还想向梅葆玖先生解释,但是一直没机会,到了梅葆玖先生2016年去世,两人之间的误解也没有解释清楚,这也成为李玉刚终生的一个遗憾。


如今,梅先生已驾鹤西去,李玉刚也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其发展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相信在天上的梅葆玖先生知道后也会欣慰的吧!


拾忆物语


清晨醒来看到这个题目不禁点进来看看,不是爱看热闹,是因为里面有京剧,有咱的国粹。

一直被京剧艺术魅力所吸引的我,始终觉得“艺术”应该是浑然天成的,它应该是既有自己独特魅力,又不去豪夺别的艺术形式风采的一种宗派式殿堂级艺术门类。而对于从事和继承的人来说,不但要有高气节,做到宠辱不惊,更要从骨子里理解什么是国粹精神,(这是成为艺术家的基本条件)而不是拿来哗众取宠,标榜自己的所谓丰功伟绩,目空一切的。很多人之所以成不了大师,成不了艺术家,不是因为他她的技艺不行,而是境界和气度还很市井。这跟你是什么出身,什么世家没关系,脑袋里的问题。这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手术刀可以解决人身体的痛苦,却根治不了思想的定格。”

李玉刚是一介草根,没有人说他的东西是京剧,也不必把他往京剧上靠,这从唱腔上就能听出来。虽然他里面借鉴了很多京剧的唱念坐打架构,但终归不是京剧路数,章法不正,这是大多数草根的通病,什么艺术门类都是一样,非科班出身这种事是无法避免的,要不然人家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为什么光一个观察生活练习就要练一个学期呢,本质是不一样的。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站起来反驳了,你说他路子不正,那为什么他能是国家一级演员,受人追捧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好就好在这是大多数人容易混淆的问题。

艺术是百花齐放的,中国不是只有京剧这一个艺术形式,梅兰芳只有一个,他让中国的京剧成为了世界四大表演体系之一,功不可没。但对于艺术来说,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继承什么,继承优良,去其糟粕,发展什么,发展技艺,创新衍变。李玉刚的草根属性就是做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博大众一悦,不管他的艺术形式是反串,还是男旦,都不重要,虽然他也正在努力往更高的方面去进修,但路还很长,如果他不去接纳和融合,也很难成为“大师”级的人物,目前他之所以有了一些成就,还是因为他坚持了自己的风格,融合了老祖宗的基础。反之,你的东西再好,干两年灰飞烟灭了,失传了,你的好也只是史书里发黄的那一页罢了。又对得起谁呢?

在这里崔牧不聊是非,不谈对错,只说事实,现在不是那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上海拜码头的年间了。王佩瑜之所以目前备受年轻人喜爱,不是她高谈了多少京剧理论,表演技术,而是做到了专业正,发展多元。如果她还是抱着自己的那块小冬皇的招牌沾沾自喜目空一切的话,估计她的粉丝也只能是65岁以上酷爱京剧的群体了。


苝宅崔牧


梅葆玖先生是京剧梅派宗师梅兰芳大师之子,李玉刚是以反串爆红的流行歌手。

一个宗的是传统艺术,一个玩的是流行音乐,两个分属不同艺术门类的人,却因为一次疑似冒充梅派弟子事件,闹出了不愉快。

早年,李玉刚以反串歌手的身份参加《星光大道》,亲友团为造势打出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宣传标语。

李玉刚的反串,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京剧,而是具有一些戏曲元素的“戏歌”。

虽然他的爆红,在一定程度上让当时的青年人对戏曲产生了关注,但是无论扮相还是声腔,他的呈现形式都与正宗的梅派艺术相去甚远。

戏曲界最讲究传承和门派,没有正式举行过拜师仪式的学生,无论跟随老师学戏多久,都不能以“弟子”身份自居。

未入梅门的李玉刚,在央视舞台上与梅派宗师相提并论,自然引起了梅葆玖先生的极大不满。

李玉刚不是梨园中人,他很有可能并不懂得戏曲界的规矩,这次“标语事件”应该只是一次无心之失。

得知梅先生对自己产生误解后,李玉刚很希望能够找机会解释清楚。

后来,在央视的一次晚会中,李玉刚得知梅先生在台下就坐,他特别希望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澄清误会。

可能是紧张,也可能是李玉刚确实不太会说话,他在台上一张口,就把梅先生彻底激怒了。“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观众表示……”,李玉刚一句话没说完,梅先生就愤然离席了,自此误会更深。

不久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梅先生,联合26位艺术家提交了“规范电视选秀”的提案,隐约表示的对“李玉刚现象”的质疑。

这一事件当年在网络上迅速引起热议,网友们纷纷站队。

站梅先生的,认为李玉刚假乳、假面的造型不伦不类,误导了青年人对传统艺术的认知,更玷污了典雅含蓄的梅派艺术。

站李玉刚的,认为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只要观众喜欢就无可厚非,甚至指责梅先生不懂时尚、固步自封,不肯提携年轻演员,气量小、容不下梅家之外的男旦。

梅先生真的不懂时尚、固步自封吗?显然不是。他一手创排的史诗级交响京剧《大唐贵妃》,首开京剧与西洋音乐合作之先河。

梅先生不肯提携年轻演员吗?梅先生一生收徒49人,弟子李胜素、魏海敏早已成为海峡两岸梅派领军人物,为传承京剧做出了卓越贡献。

梅先生气量小、容不下梅家之外其他男旦吗?梅派艺术本来就是男旦艺术,建国后男旦艺术式微,最纯正的梅派艺术究竟何去何从,成了梅先生心中最纠结的事。

他比任何人都盼望寻找到合适的男旦来传承衣钵,可是越是期望重,他收徒的要求就越严格。49位弟子中,只有胡文阁一位男旦,这位男弟子,梅先生整整考察了8年,才让他正式拜师。

看看胡文阁的贵妃醉酒,扮相雍容华贵,确实与李玉刚大不相同,这才是正宗的梅派男旦。

这样,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梅先生对从未经过正规戏曲训练的李玉刚,自作主张“代表梅派”而心生不满了吧。

2018年4月25日,是梅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年的日子,愿梅先生在天国安好。


壹条电影


责任在李玉刚,李刚说: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这是他的广告词。梅兰芳的儿子还没这样说,李太过分了。炒作无底线。红尘情歌香,我是潘龙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20, "thumb_url": "7e4a00012a99d3dc26d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