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楞嚴經》參習(13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


下面兩句這是教我們解脫的方法。

經:【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這兩句話很重要。心隨境轉,“十四表”裡頭十二因緣講生滅門,生死輪迴;『若能轉物』,這叫做還滅門,還原。我們不為境界所轉這叫學佛,這叫做用功夫。怎麼叫不為境界所轉?我們說個最粗、最淺顯的話,佛門當中常講“八風吹不動”,這就是學什麼?學不為物所轉。你罵我,我不生氣;你讚歎我,我不歡喜,苦樂譭譽不動心。境界裡清清楚楚是智慧,如如不動是大定,這是大乘菩薩修定、修慧。別人讚歎幾句、供養一點點就歡喜得不得了,就認為“他對我好”,這是心為物所轉;別人罵幾句,生氣好幾天都消不了,這還行嗎?這不行。這樣的人要修行,到哪裡修行?找個深山,找個石頭洞修行去,與外頭什麼人都不要往來,什麼東西也不要看見,修小乘,不能修大乘,這是小乘根性。大乘根性要接觸大眾,天天要跟境界去鬥一鬥、去較量較量,要在境界裡頭學個什麼?學個如如不動、學個清淨自在,要學轉物,不能為物所轉。為物所轉,是生死凡夫;要能轉物,那就是菩薩、如來。這是大小乘修行完全不相同的地方,這個道理深極了。首先要明瞭物是心,物是心變的,所以心能轉物。我們的身是物,是心變的,所以心能做主宰,就能夠主宰這個身體。

  懂得這個道理,要是會轉物,那就是俗話常講“菩薩菩薩,年年十八”,為什麼?他能轉物,他可以叫這個身體不衰不老。心為物轉,沒有幾歲心老了,心一老,這個身體沒有幾天就老得不成樣子,所以要曉得心是主宰。物實在是心變的,物就是心,物是心之相,物是心之用,心有體相用。體雖然是空寂的、是不動的,但是真體能隨緣現相,能起無量無邊的妙用。認清楚了,相即無相,相跟那個空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不迷就無礙,迷之為物,那就礙於心。迷與礙是自迷、自礙,悟也是自悟、也是自覺,自迷、自礙的人這就是為物所轉,大經裡面所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這不是自己造的嗎?不是外面來的。佛在這裡教給我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個要拿唯識學來講,更容易瞭解。相分是從哪裡來的?相是指一切萬相,拿今天來講就是物質,物從哪裡來的?物的本體是自性,但是自性不是物。自性要變成物,自性是物的親因緣,這是因,物好比是個果,果有相,當中還有個緣,如果沒有緣,性不會變成物。緣是什麼?是阿賴耶的見分。有本性的理體,有見性給它做增上緣,因緣一聚合,變成相分,相是這麼來的。見分是心,就是心的作用,我們現在講精神,精神跟物質是一不是二,都是出自於真性,是一不是二。我們要深深懂得這個道理,明達這個道理,決定沒有懷疑,一切物就能隨心所轉,心就能轉物。

  我們現在還轉不過來,轉不過來是什麼?對這個道理沒有能真信,還是懷疑。雖然是接受,不是百分之百的接受,是百分之一、二的接受,還差得遠,所以起不了作用。我們能夠相信個三分之一、二分之一,那個作用就不得了,那就大了。果然能有三分之一的信心,我們要想青春常駐就做得到。我自己心有作用,二十歲學佛,再學一百年還是二十歲的樣子,道理就在此,確實是如此。信心不堅固,就是道理不通達;理論上通達,決定沒有疑惑,他信心怎麼不堅固!有信有願,什麼事辦不成!“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就是轉見相兩分色心之物,這是深達萬物唯心的道理,絕不再像從前一般隨世間分別,不再有這個錯誤的觀念、錯誤的看法。這也就是交光大師所教給我們的舍識用根的方法,從此以後不再用第六識、不再用第七識,這就轉物。如果用六、七識就為物所轉,為什麼?六、七識是物生的,它能生它,它就轉它;而真如本性不是物生的,是生物,它能生物,所以它能轉物,就這麼個道理。


1⃣️、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2⃣️、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3⃣️、淨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濟公傳》小說裡面的內容基本上都是虛構的,那裡頭講的都不可靠,但是還是帶一點真實性。譬如《高僧傳》裡面有“濟公傳”,那真的,一點都不假。裡面說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每天喝酒、吃狗肉,這真的一點都不錯。老和尚不守戒律、不守清規,還不止他一個,歷代高僧裡頭多得很。他自己那麼做,他的徒弟可不行,要依照戒律規規矩矩做,不能犯一點錯,他自己一天到晚隨隨便便的。徒弟們不服,你叫我們持齋、叫我們不要造罪業,你天天吃狗肉、天天喝酒,有的時候喝得醉醺醺的,也有的時候胡說八道,這樣教人,人怎麼能服氣?學生不服氣提出抗議。老師說好,明天我請你們去吃,到明天大家帶著鋤頭、帶著畚箕,跟我一道走。走到一個墓地裡面,山野墓地裡頭挖一些死人,挖出來之後在那邊煮,你們來都吃、都吃。結果看了都不敢吃,他一個人在大嚼大吃,津津有味。然後告訴他們,“我說你們不能學我!”這是要有真功夫的!

像這些事情不只一次,《高僧傳》很多。還有就是吃大便,糞坑裡挖的大便,你能不能吃?你不能吃,我吃給你看。他就跟吃肉一樣,一樣的吃法。人家用什麼?人家用妙觀察智,淨穢不二。我們用的什麼?用的分別心、執著心,一分別、一執著就不行,我們心隨境界轉,“這個好,好吃;那不好,吃不得”。他沒有這個心,就跟小孩一樣、童子一樣,他真沒有心,那怎麼能跟他學!他無心,就沒有造作;有心才有罪縛,才有作善作惡。他無心,他所作所為的沒有善惡,不結業,人家那才叫修的淨業,有真功夫!

我們現在修什麼淨業?念幾聲阿彌陀佛就淨業?心裡一點都不乾淨,哪裡是淨業!《楞嚴》裡教給我們舍識用根就是淨業。

  禪家徹悟之後,不說別人,看永嘉大師《禪宗集》裡就有,《頓悟入道要門論》裡頭也有,這是功夫到了家。別人問他:“你老人家平時怎麼用功?怎麼修行?”人家回答:“飢來吃飯,困來眠。”這就是他的修行。我們聽了,哪一個人肚子餓了不吃飯,疲倦了不睡覺?要曉得,人家吃飯是修行、是功夫,我們吃飯是分別、執著、打妄想,在造業。我們吃飯是用舌識,五具起意識對味塵,為境界所轉,今天看這個菜好,多吃一點,為它所轉;不好,少吃一點,自己做不了主宰,境界做主宰。功夫到了家的人,自己做主宰,境界不做主宰,不一樣。

舍識用根了,吃東西曉得不曉得酸甜苦辣鹹?如果要不曉得,那不是白痴麻木不仁嗎?曉得又怎麼能不分別?功夫就在此地。不是不曉得,一切照了,清清楚楚,比用第六意識分別還要微細。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的執著只是個粗相,微細相六七識達不到。唯有平等性、妙觀察,徹法底源,真正的瞭解,瞭解就不生分別心,又沒有執著心,不是白痴。所以人家吃飯是做功夫,是在修三學三慧,正是六祖所講的念念心中自生智慧。不像我們凡夫念念心中煩惱無邊,起心動念都是煩惱,人家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智慧。

  我們看到心裡非常羨慕,想不想跟人家學?很想。我能不能學得成功?能,一定能學得成。可是,第一要明理,第二要懂方法,如理如法而修,要不了幾年功夫就成就。這裡面最難的是明理,理懂了,方法就會,至於修,很快。這個玩意就好像開保險櫃一樣,你要會開,懂得號碼一對,一拉就開了;你要是不會,搞得滿頭大汗,開上個七天七夜都打不開,苦死了,不懂那個妙訣。懂了,真叫一文不值,隨手拈來就是;不懂得,那是苦難重重。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教大家修行?就是修行太簡單。《彌陀經》裡面講成就七天,佛還教你幹什麼?七天到什麼功夫?我們博地凡夫唸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圓教的初住菩薩。禪宗的明心見性要多少時間?七天。七天,還是業障深重、最笨最笨的人;聰明利根的,一天。所以佛要教什麼?不要教,用不著教。難的就是難在一個是不明理、迷惑,另外是一個不懂得方法,難在這個地方。

所以佛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說明這個道理,把這個方法講清楚,希望我們人人都懂這個道理,人人都明瞭這個方法。至於成佛,說是斷煩惱、開智慧,反掌之易。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楞嚴經》參習(13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