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孔子到底是什麼時候成為聖人的?

歷史非常


首先,孔子的儒學,在春秋時期很有名,但並非是貫通全國,比如秦國就沒讓孔子進來傳道,之後戰國時代,諸子學說都給戰爭讓位,所以,孔子儒學的神化,應該是後期和平年代,人文環境二次復甦才發生的。


確切時間肯定是無據可查了,畢竟幾千年前的事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孔子的神化過程,是在他去世之後,到西漢劉徹登基之前,這麼一段時間。



孔子是公元前479年去世,漢武帝是公元前141年登基,這三百多年裡都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咱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

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所有的諸侯國,都在忙著打架,佔地盤,估計是沒有什麼時間和心情,去講究仁愛,道德。

之後呢,就是秦始皇時期,那時候,嬴政施行的“愚民”政策,最有名的“焚書坑儒”就是那時發生的,所以,這短短的十幾年,估計也夠嗆。

後來,西楚霸王和劉邦倆人掐架,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沒過幾年,老劉駕崩,小劉繼位,此時漢朝已經挺過了邊疆匈奴的騷擾,以及國內戰亂的內耗,終於迎來了“文景之治”,在漢景帝與漢文帝兩代帝王的努力下,朝堂總算可以研究研究,如何發展一下人文環境了。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漢朝初年,劉邦為了讓全國修養生息,決定全國實行“黃老治國”的方針,即以黃帝與老子的“無為而治”理念,來治國安邦,為的就是不讓國民再處於戰爭狀態。

所以,可以看出,那時候,孔夫子的儒學還沒有受到重視。

而,漢景帝時期,已經不再嚴厲禁止其他學派學說的發展。於是,包括儒家學說在內的,諸子百家開始慢慢回覆生機。



漢景帝為公元157年登基,那麼孔子學說的二次復甦的時間段,又縮減到公元前141到公元前157這16年間。

基本就這麼一個時間段,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孔子在世時就已經因博學而被稱為天縱之聖,木鐸之聖。

孔子少年好學,19歲成婚。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常發表一些見解。到27歲左右,孔子開始辦私人學院。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開始問於朝政,並出仕修經。55歲開始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68歲時孔子回到魯國,將大部分精力用於執教。73歲駕鶴仙去。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禮”與“仁”。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孔子門人及其後學者均推尊孔子。門人中以子貢為代表,他對孔子讚美備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擬為高天、日月、木鐸,認為孔子是天生的聖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從此居於統治地位,成為官方顯學。西漢中期,封孔子為商湯的後代,接續先王的祭祀。東漢期間,把孔子作為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唐代,大規模興建文廟,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唐代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加。最終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左秦越


確切是什麼時間還真不好說。後世追封孔子的帝王很多,說都數不過來。其中封號中帶有“聖”字最早的應該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封孔子為“文聖尼父”。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他的學說並不受歡迎。

整個先秦時期儒家思想並不受統治階級的重視,在那時孔子最大貢獻就是開創了私人講學。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思想大解放時期,各種思想學說的創立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當時儒家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遵循“禮”的制度。而各個國君追尋的是“王霸”,顯然孔子的思想不適合那個時代。當奴隸社會即將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形成、新興階級代表更高生產力水平時,還要將“周禮”搬出來束縛人們,試問有誰會接受?

那個時期君王學的是“王霸之術”,誰變法誰就強,如魏文侯、韓昭侯、秦孝公、趙武靈王等等,守舊只能落後。


“黃老之學”與儒學的較量

漢初,提倡“無為而治”,儒家思想明顯處於下風。不管是劉邦還是他手下的大臣 ,對儒家思想都不感冒。劉邦經常罵儒生。曹參、陳平是黃老之學的堅定支持者。

景帝的老孃竇太后就是“黃老之學”的狂熱分子。當漢武帝要尊崇儒學時,差點兒丟了自己的皇位。漢武帝16歲即位,大權掌握在竇太后的手中。當他任用趙綰、王臧的儒家思想時,不但被竇太后制止,而且還逼得趙、王二人自殺,漢武帝也沒了實權。

老太太終究熬不過年輕的漢武帝。當竇太后死後,漢武帝掌權開始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時,儒家學說有利於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儒學已經與孔子本人所倡導了大不一樣了。


後世帝王們不管是出於對自己統治的需要還是真的是對孔子敬仰,他們所推崇的儒家思想畢竟伴隨了我們2000多年,我們研究歷史還要在儒家典籍中找答案,我們的思想、處事方法無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說孔子是聖人,一點不為過。至少《十三經》不是傳說。


聽濤軒書法


孔子在世時不是“聖人”,去世大約一千年後才有了“聖人”的“名分”。

當然,孔子的弟子和信徒,早就把孔子當作“聖人”看。比如孔子的弟子顏淵、子貢、曾子都對孔作了非常高的評價。《孟子》中曾有子貢說孔子是聖人的話:“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孔子去世後,歷代統治者尊奉孔子,在他的頭上加了十多個不同的封號: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聖尼父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師尼父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先聖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師

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玄聖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至聖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二年(公元1307年)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至聖先師

清世祖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大成至聖先師

由此可見,492年,北魏孝文帝封孔子“文聖尼父”,才讓孔子與“聖”字掛上鉤,628年,唐太宗封孔子先聖,才確定了孔子“聖人”的地位。


陳廣逵


孔子活著的時候已經是聖人了。

達者

最初是魯國三桓之一的孟僖子,在臨死前告訴兩個兒子以後當孔子的學生,而孔子此時才27歲,孟僖子稱孔子為魯之達者。

聖人,至人,至聖

稱孔子為聖人的,除了孔子的幾個學生外,還有一個齊國的官員和楚國的小官,包括周人萇弘(據傳孔子跟他學習過音樂),都認為孔子是聖人,而魯國的三桓中也有人以為孔子是上天派下來的聖人,對此,孔子自己作了反駁,非常謙虛。

早期的聖人和孔子以後的聖人不同,早期的聖人除了內聖外,還需要是外王(但不是所有的外王都為聖人)。孔子是第一個沒有王位的聖人,故時人感嘆,說孔子是素王,就是沒有聖人之位的聖人(沒有生在天子家庭)。

墨子承認孔子是聖人,但認為聖人低於鬼神;莊子則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聖人和鬼神同一。也正是在《莊子》中,孔子有至人和聖人的雙重面孔,按照第一篇的說辭,神人、聖人、至人是同一的。

其餘諸子百家也都承認孔子的聖人地位,《老子》因為沒有具體人名所以排除。在先秦,孔子不列入儒家,而是在“道術為天下裂”以前的,這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老聃也被認為只是“道術為天下裂”之後的諸子之一。

後世皇帝們的封號漸多,但聖人的稱呼不是從皇帝們開始的。


肥嘟嘟的小不理


要成為聖人,得有人捧才行。

雖然孔子生前就已經名滿天下,但是他並沒有被當時的人稱為聖人。孔子周遊列國,四處碰壁,在魯國執政時期也沒有太大的建樹。究其原因,是因為孔子的思想並不適合當時的社會。但是孔子有一群好徒弟啊,他們對孔子的思想痴迷,並且堅信孔子的思想終會有一天發光發熱。


孔子被稱為聖人要起始於子貢這個造“聖”高手。在《孟子》中記載了這麼一段對話:

(孟子曰:)“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
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子貢在與孟子的對話中將孔子說成聖人,這也許只是因為子貢能說會道,不小心把孔子說成了聖人。但是不管怎樣,後來孔子的徒子徒孫都把孔子比作聖人,當然這都是非官方的,並沒有得到統治者的認可。

要想成聖人,除了有人捧,還必須得有真才實學,並得到統治者的認可。

到了漢武帝時期,孔子的機會來了。儒學大家董仲舒向漢武帝上書“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漢武帝成功被說服。於是漢武帝罷黜“黃老之術”等其他各家,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的主要依據,並從此延續了兩千多年。雖然孔子的思想已經被統治者所接受,但是此時孔子依然還不是官方的聖人。

直到王莽篡漢,由於孔子的十四世孫孔光為王莽出力頗多,孔子被封為“褒成宣尼公”。王莽建立新朝後,繼續推行儒家。王莽強迫學校教授儒術,全國必須推崇孔子和儒家思想。這就在官方的層面上把孔子推到了聖人的位置。從此,歷朝歷代帝王無不尊稱孔子為聖人。

隋開皇元年,楊堅封孔子為“先師尼父”。
唐貞觀二年,李世民尊孔子為“先聖”,貞觀十一年又改為“宣父”。
唐開元十二年,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
元大德十一年,元成宗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嘉靖九年,孔子被封為“至聖先師”。

清順治二年,孔子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民國時期,孔子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

由於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得以受到追捧,孔子也演變成人們心中的聖人。孔子成為聖人的故事告訴我,想要成功,除了自己本事要過硬,還需要有欣賞你的人和施展的舞臺。以上為一家之言,不知對大家有無幫助。歡迎關注,如有不妥,敬請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