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總聽到的“瘀血”,到底怎麼來的?聽國醫大師李今庸怎麼說

《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血以載氣,血為氣之府;氣以行血,氣為血之帥,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維持著人的生命活動,促成著人體的生長壯老已。

我們常常聽到中醫說的“瘀血”和西醫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內經》無“瘀”字,《說文·广部》說:“瘀,積血也,從廣於聲,所謂積血也者。”就是指人體內蓄積凝結而不流行的血也。那麼,這些瘀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一起聽李今庸先生說一說——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的血液在經脈內“流行不止,環周不休” 。在其“流行”“環周”的過程中,通過經絡榮養著人體臟腑組織的表裡上下,維護著人體各部組織的正常功能活動,血液一不流行,就積而為瘀,危害人體,使之發生疾病。

  • 一、瘀血的發生原因

人體中瘀血的發生,常是由於下列幾種原因造成的。

1、因寒

《素問·調經論》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表明人身血液的運行,實有賴於人身陽氣的推動。如果血中的溫氣不足,血液失去陽氣推動就會滯澀而不流行。所以,《素問·離合真邪論》說:“寒則血凝泣。”血液凝澀,不能濡養人體,則成為瘀血。

《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瘀血候》說:“此(瘀血)或月經痞澀不通,或產後餘穢未盡,因而乘風取涼,為風冷所乘,血得冷則結成瘀也,血瘀在內,則時時體熱,面黃,瘀久不消則變成積聚癥瘕也。”

2、因熱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說:“極熱傷絡。”《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說:“熱傷血脈。”脈為血之府而血循於脈中,脈能壅遏營血令無所去而只在經脈之中循環運行。血液在經脈中循環運行過程中,一部分溢入絡脈以榮養人體全身的各部組織,如熱邪損傷血脈,則血脈無以壅遏營血,血液溢於脈外,失去運行之道而留止不行,遂成為瘀血,所以,《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說:“熱之所過(至),血為之凝滯。”亦有寒凝血瘀,陽氣鬱久而化熱者,是另外一回事。

3、跌打閃挫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有所墮墜,惡血留內。”《靈樞·百病始生》說:“……用力過度,則絡脈傷。”跌打閃挫,必然損傷絡脈,絡脈因傷而破裂,則血溢於脈外而留止不行,從而形成瘀血。

4、氣滯

《格致餘論·經水或紫或黑論》說:“血為氣之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是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由於情志內傷或其他因素,使氣機不利,氣行受阻而鬱滯,遂導致血液不行而留止為瘀。

5、出血強止

《靈樞·百病始生》說:“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或因六淫,或因七情,或因起居不節,或因飲食過度,或因跌打撞擊,或因用力太過,或因其他疾病如久咳等,皆能損傷脈絡,導致血液溢於脈外,離經而外出。或為吐衄,或為下血,而成為出血病證,治之者,一般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令循經絡,不止自止,止之則血凝。如誤用收澀止血藥強行止血,必使其離經之血既不能盡出於體外,又不能內返於經絡,遂停積於脈外而為瘀血。

  • 二、瘀血的常見病證

瘀血為病,在臨床上是相當廣泛的,數十種病證都可以因瘀血存在而發生,如積聚、瘧母、石瘕、癥痼害、虛勞、中風、癱瘓、痿證、痺證、麻木、咳嗽、喘促、浮腫、脹滿、噎膈、呃逆、嘔吐、便秘、癃閉、淋證、大小便不通、痢疾、洩利、傷寒發黃、善忘、發狂、失眠、脫髮、發熱、汗證、暈眩、經閉、月經不調、白帶、胞衣不下、骨節痛、身痛、心痛、胃痛、胸滿胸痛、脅痛、腹痛、出血、瘡癰、目疾等,還有頭痛、腳痛、心悸、不語、癲疾、不孕及紫白癜風等。

好 · 書 · 推 · 薦

總聽到的“瘀血”,到底怎麼來的?聽國醫大師李今庸怎麼說

《李今庸臨床醫論醫話》

本書收集了國醫大師李今庸教授關於中醫臨床的醫學論述、醫學筆記和醫學談話。內容包括中醫辨證與辨病的結合、中醫的特色“辨證施治”、中醫經典的臨床意義等。該書反映了作者的臨床醫學學術思想和臨床治療經驗。書末附有“臨床療效是中醫藥學的生命”“怎樣成為一個真正的中醫”,是國醫大師李今庸教授給立志於從事中醫藥事業者指明的一條正確行進方向。(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國醫大師李今庸醫學叢書——李今庸臨床醫論醫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今庸著,李琳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