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烽火戲諸侯的事,歷史上真的存在過嗎?

烹煮歷史


“烽火戲諸侯”確實不可靠。《史記·周本紀》記載: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

我們注意到,“烽火戲諸侯”本身是西周末年的史實,但《周本紀》卻是西漢中期的文獻,相距已經六百多年了。那麼太史公的資料是從何而來呢?其實更早《呂氏春秋》有段類似的資料,但《呂氏春秋》說的沒有“烽燧”只有“大鼓”,可以視為“烽火戲諸侯”的原版。但實際上,《呂氏春秋》也並不可靠。

錢穆先生早在《國史大綱》就提出了質疑。“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錢穆先生提出的四點都非常中肯,我們可以對此進行解釋說明。

第一,西周國君由內服與外服組成,如果外族來侵犯,那麼分佈在鎬京一帶的內服國君自然會組織抵抗,何須臨時召集千里之外的諸侯呢?第二,進軍退軍都是嚴肅的軍事行動,即使諸侯們真的被忽悠,也很難想象其中笑點所在。第三,儘管《墨子》中提到了烽燧的使用,但是大規模使用還是在西漢,春秋時期都沒記載烽火,更不要說更早的西周。

最後,周幽王之死起因是幽王伐申,記載於今本《竹書紀年》,而清華簡《系年》佐證了這一觀點:“幽王起師,回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清華簡《系年》成書於戰國,明顯要比《史記·周本紀》更可信,也是更接近歷史真相的說法。


林屋公子


作為“四大妖姬”唯一出現在《史記》中的人物,與傳說西施故事的真實存在,“烽火戲諸侯”是真實的傳說。



同為歷史上早期的性賄賂,“烽火戲諸侯”裡的褒姒比起西施來說應該是最成功的“美人計”典範。史上西施與夫差的結果是吳王被西施的千般嫵媚,萬般多情迷得神魂顛倒,晝夜廝守與夫差形影不離,枕邊風吹散了吳國的君臣關係,竟能使夫差賜劍與伍子胥令其自殺。



西施施與夫差的作用是,不理朝政直至亂了朝政。褒姒實施的美人計看起來玩的輕鬆,結果卻是近三百年曆史的西周毀於為博一笑的周幽王。話說周幽王荒淫無道,不思周朝於危亡,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大臣褒珦,勸諫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珦關押起來。褒族人為了救出褒珦。利用周幽王好美色,廣徵天下美女入宮之際,藉此機會尋訪美女。在褒城內找到一位姒姓女子,嚴格訓練後把她打扮起來,起名為褒姒,獻於幽王。



幽王見姒,驚為天人,甚愛,遂立為妃,褒珦也被釋放了。幽王得姒,甚寵。褒姒雖生得豔如桃花,卻冷若冰霜,進得宮來從未笑過。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惜想盡辦法,褒姒依終日不笑。於是,幽王懸賞大臣求計,若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便是成語“千金一笑”的來歷。佞臣虢石父提議用烽火臺一試。

古代的烽火都是為軍事專用,都城到邊鎮要塞,沿途遍設烽火臺。若有敵情,值守的哨兵立刻在臺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臺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 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遂起兵趕來救駕。虢石父之計令烽火臺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一笑。

猶如後世“狼來了”的開心形式娛樂美人。其結果可想而知。亡於“烽火一笑”的西漢最後讓褒姒背上了妖姬的黑鍋。史上“烽火戲諸侯”是真實的存在過。(圖片來自網絡)


老漁破船


兩千多年來,“烽火戲諸侯”的段子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還被載入煌煌史冊中,成了不容置疑的信史。然而當我們從三個謎團出發來分析,卻發現這則“信史”漏洞百出,越看越像捏造出來的野史。

首先,“烽火戲諸侯”不具可操作性。按照先秦制度,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由天子直轄,不設諸侯。所以,暫且不論西周年間是否有“烽火”示警系統的存在,就算是有,瞭望到烽火的諸侯,要從千里之外的封國赴援鎬京,在當時極不發達的交通狀況下,少則十天半月,多則一年半載,遠遠達不到“朝發夕至”的程度。

而且,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諸侯出兵前要準備糧秣、兵器,再加上這些前期準備時間,其抵達鎬京的時間恐怕又會大為延遲。

“烽火戲諸侯”在中國流傳兩千餘年

加之,各路諸侯由於遠近不一,必然是陸續抵達鎬京,時間上無法做到同步。而且按照慣例,如果在王畿沒有發現敵情,勤王的隊伍必須“信宿而返”,也即連續駐守兩晚就要回國。如此一來,諸侯的軍隊陸續地抵達,也會分批次的回國,根本無法做到“諸侯悉至”。

而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本意,是為了讓笑點極高的褒姒看到天下諸侯在知道被耍後慌亂尷尬、無所適從的窘態,但是從現實情況來分析,根本不具可操作性。



闡史論津


誠邀,史書記載了這事,應該是有這事,但估計沒那麼誇張,幽王寵愛褒姒這是肯定的,褒姒為幽王生了個兒子,愛屋及烏,於是乎幽王就想廢掉皇后和太子,立褒姒為後,她生的兒子為太子,周朝的太史,就是寫歷史,管天文曆法的這麼一個官,他讀的歷史典籍多了,聽說要廢后立褒姒,感慨到,周朝就要玩完了,夏衰落的時候有兩條神龍落在夏帝的宮廷,對著夏帝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君,夏帝就占卜是殺他們還是趕走他們,結果都不吉利,又繼續占卜,得出的結論是留下它們的唾液收藏起來才吉利,於是擺出祭物等向二龍祈禱




二龍就走了留下了唾液,夏帝就命人,用一個上好的紫檀盒把龍的唾液收起來,夏亡國後,這個匣子傳到了商,商亡後,傳到了周,三代從沒人敢打開過這個盒子,到了周厲王末年,歷王是個有好奇心的人,就想著這丫龍的唾液到底是個啥玩意,就打開盒子看了,這有點像潘多拉魔盒,估計希臘神話的作者讀過中國歷史,才寫出潘多拉魔盒,這一打開好傢伙,龍的唾液流的滿宮殿都是,怎麼清掃也掃不掉,周厲王就命令一群宮女赤身裸體對著龍的唾液大吼大叫,那唾液化成黑色的大蜥蜴爬進歷王的後宮,後宮有個小宮女,也就六七歲,剛換牙,碰見了大蜥蜴,


後來小宮女長大了,也沒男人自己就懷孕了,因此她很害怕,就把孩子扔了,這時候已經到了宣王的時候,有童女唱歌謠說“山桑做的弓,箕木做的箭囊要滅掉周,宣王那天正好微服私訪在街上溜達,就聽到了這首歌,剛好有一對夫妻,賣山桑弓和箕木做的箭囊迎面走來,宣王就叫人把他們抓起來,想回去後殺掉他們,誰知道這倆夫妻路上跑了,在逃跑的時候,發現被小宮女扔掉的棄嬰,哭的很慘,兩夫妻心善,就收留了她,夫妻二人帶著嬰兒繼續跑,一口氣跑到了褒國,(今陝西漢中)就在褒國定居下來,把小嬰兒養大,這小嬰兒長大後,長的那絕對是褒國的國花,後來褒國得罪了周朝,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兵敗,獻出國花投降,因這女子來自褒國,就叫褒姒,


插一句講真陝西漢中那一代還真出美女!幽王一見褒姒真是相見恨晚吶,那個喜歡喲,天天啪,不久褒姒就和他生下了兒子伯服,廢了申後和太子,立褒姒為皇后,伯服為太子,褒姒美是美就不愛笑是個冰美人,這可把幽王急得呀.天天想著法讓褒姒笑,可她還是不笑,幽王一跺腳是時候用狠招了,幽王在各地設有烽火和大鼓,有敵人來進犯就點烽火敲大鼓,諸侯都會趕過來救,幽王真是情聖不愛江山愛美人,豁出去了,居然放煙花討美人一笑,幽王點燃烽火,敲響大鼓,諸侯急忙屁顛屁顛趕來救駕,到了一看哪有神馬敵人,褒姒一看諸侯被忽悠的狼狽樣,立馬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興,就為褒姒多次點菸花,諸侯聰明瞭,心想你丫還想忽悠我多少次,都不來了,幽王認命虢石父管理國政,國家管理的一塌糊塗,國人都埋怨說“虢石父這人巧言令色,擅長拍馬溜鬚,貪圖財利,幽王怎麼能重用他,還廢了申後,趕走了太子,申候早就憋了一肚子氣,尼瑪廢了我女兒,我等著一天很久了,於是聯合繒國、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幽王點烽火敲大鼓,可諸侯的軍隊都沒趕來,於是他們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搶走褒姒,把周朝的財物洗劫一空才離開,諸侯都到申侯哪裡,共同擁立幽王以前的太子,

也就是申後生的兒子為天子,這就是周平王。


365小強讀歷史


本期話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國和犬戎聯軍殺死於鎬京東南的驪山,西周滅亡,周平王被迫東遷洛邑,開啟東周時代。這個保存在《史記》中的故事被後世稱之為“烽火戲諸侯”。司馬遷的這個故事大有紕漏:第一,周幽王因為廢太子事件而和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勢如水火。支持宜臼的犬戎為什麼會成為逼迫周平王東遷的罪魁禍首?第二,秦襄公在犬戎攻擊鎬京時率軍救駕,援助周幽王。他既是周平王宜臼的敵人,又為什麼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呢?這個敵我不辨、是非不分的無間道故事裡,真相究竟是什麼?

01

時間逐漸地推移,隨著周幽王的上臺和西周王朝的沒落,趙氏最終還是脫離周天子,投入了晉國的麾下。《史記》載:

“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國。”

——《史記·趙世家》

西周覆滅,趙氏另尋宗主,這是嬴姓發展歷史上的一樁重要事件。從這時起,秦、趙兩家在政治立場上的對立便逐漸取代了曾經的血緣之親

要理解秦、趙由兄弟轉為敵對的原因,我們必須從破解《史記》中的這個荒誕故事入手,它就是“烽火戲諸侯”:

“(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

——《史記·秦本紀》

姬、姜世代聯姻。申侯本是周王室的親家,他為什麼要吃裡扒外,聯合犬戎攻擊周都鎬京呢?根據《國語·鄭語》的記載,起因是這樣的:

申侯的女兒乃是周幽王登基之初便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也就是他的王后。在執政的第3年,17歲的周幽王移情別戀,愛上了褒國之君進獻的美人褒姒。

出於對褒姒的嬖愛,周幽王動起了更換儲君的心思,具體地說就是要廢黜申後之子宜臼的太子名分,另立褒姒之子伯盤為新太子。為了躲避周幽王和褒姒的迫害,太子宜臼(也就是後來的周平王)被迫出逃申國,向他的母家尋求庇護。

盛怒之下的申侯為了向周幽王示強,宣佈擁立宜臼在申邑少鄂即天子位。宜臼即位,自稱“天王”,導致他與周幽王公開決裂。

為了維護天子的權威,周幽王發兵伐申,結果遭到了申國、繒國與犬戎三部聯軍的迎頭痛擊,不但兵敗將亡,周幽王自己也因此殞命於鎬京東南的驪山。

在這場導致國家分裂的內戰中,秦人究竟站在哪一邊?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寫道,申國與犬戎大兵壓境,秦襄公“將兵救周”。

言下之意,周幽王與宜臼父子反目以後,秦人選擇了站在周幽王這一邊,反對太子宜臼,因而與支持宜臼的申戎聯軍駁火。

可蹊蹺的是,周幽王死後,曾經的太子宜臼,也就是新即位的周平王決定遷都洛邑,司馬遷又說道,是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的。

為了感謝秦襄公的護駕義舉,周平王還特意“畫了一張大餅”賜給他:平王向秦襄公許諾,如果秦人能夠趕走犬戎,光復宗周故地,那麼這些地盤就統統賜予秦人以為建國之用。

這是整部《史記》中紕漏最多、疑點最大的記載之一:秦襄公先前明明是效忠周幽王,攻擊宜臼和申戎聯軍的。怎麼現在突然劇情反轉,攻擊過周平王宜臼的秦人倒要為他保駕護航,原先支持周平王的犬戎反而成了逼迫周室東遷的罪魁禍首了呢?

或許有人會猜測,攻入鎬京之後,犬戎會不會像後世李唐王朝為平定安史之亂而請來的回鶻蕃兵那樣大肆燒殺搶掠,作奸犯科,以至於開門揖盜的周平王不得不遷都呢?這種可能性,據現存的文獻資料分析,微乎其微。

首先,根據《國語》的記載:

“申、繒、西戎方強,王室方騷,將以縱慾,不亦難乎?王欲殺大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繒與西戎方將徳申,申、呂方強,其隩愛太子亦必可知也。”

——《國語·鄭語》

“申、呂方強”證明了當時主導聯軍攻克鎬京、殺死周幽王的實際上是申侯,他是三方聯軍中實力最強的一部。有這個強悍的母家撐腰,周平王沒有理由沒有害怕犬戎對胡作非為。

其次,犬戎是居無定所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對華夏政權發動戰爭的目的常在搶掠財物而非侵佔土地。因此《史記·周本紀》載:

“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

——《史記·周本紀》

將鎬京洗劫一空之後,犬戎心滿意足地離開了。既然犬戎都離開了,周平王又怎麼可能為了躲避它而東遷洛邑呢?

周平王東遷到底是為了躲避誰?根據王玉哲先生在《古史集林》一書中做出的論斷,應該是為了躲避秦人。莊公與襄公父子兩輩相繼擔任“西垂大夫”, 在西周既是世族,又是世官。

在對抗西戎的問題上,秦人一直是周王室倚為干城的重要力量。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數伐戎狄的秦人援兵宦甲、勤王救駕實是履行“西垂大夫”的職守。但周幽王不幸死於戰火,申戎聯軍支持的周平王又不為秦人所承認。

《周本紀》說申戎聯軍“盡取周賄而去”,他們撤回了南陽,關中淪入無政府狀態。出現這麼大的權力真空,除了秦人又有誰能夠填補?因此《國語》的作者才會說:

“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

——《國語·鄭語》

秦國的土地是取之於周,而非取之於戎。這足以證明《史記》所謂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是虛妄不實之辭。司馬遷之所以會寫下這條記載,可能是因為承襲秦國國史也就是《秦紀》的緣故。

大概是秦人修撰國史的時候,為了掩蓋秦襄公侵奪周畿的非法行徑而對歷史真相做出了曲筆篡改,而司馬遷則誤信了《秦紀》中的偽飾,於是乎留下了《史記》中這筆漏洞百出的胡塗賬。

如果說周平王是因為受到了秦人的逼迫而東遷洛邑的,那麼誰又能為他擎天保駕呢?答案是:晉國。《左傳》曰:

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左傳·桓公六年》

周幽王死後,西虢國的國君虢公翰曾經一度扶植幽王的弟弟王子餘臣登基為君(史稱“周攜王”),與周平王分庭抗禮。是晉文侯出手殺死了周攜王,並與鄭武公一道將周平王護送到洛邑定都的。

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尚書》中才會留下那篇《文侯之命》,記載了周平王對晉文侯的封賞與感激之辭。在如何對待周平王的問題上,秦、晉兩國選擇的是相互對立的政治立場,而不巧,此時秦國的宗親趙氏正投奔了晉國麾下

趙氏為什麼投奔晉國?我想這首先是由晉國在姬姓宗族中的政治地位所決定的。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鄭子產曾說過:

“周室少卑,晉實繼之。”

——《國語·晉語八》

周室東遷、王權衰落之後,晉國作為姬姓諸侯中的強者,是有那麼點爭做姬姓諸侯大家長的野心的:城濮之戰前,晉文公思報楚成王的舊恩,欒枝提醒他說,漢陽諸姬已被楚國悉數吞併,晉國不可思小惠而忘大恥(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崤之戰時,秦軍偷襲鄭國未果,回師途中滅了姬姓滑國,先軫又一次以“滅我同姓”為由力主對嬴秦開戰(事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傳》)。

這兩件事都證明,晉國有意要主動承擔保護姬姓同宗的國際責任。從宗法制度上說,所有的姬姓諸侯都是周天子的“兒子”,本應由強壯的父親來加以保護。可父親如今年邁體衰,有心無力了,那麼家裡留下來的這一攤子事兒,順理成章地要由長子來負責張羅。

“春秋霸主”的這個“霸”字,原本就是“伯”即長子的意思。晉國對羋姓楚國和嬴姓秦國發動的戰爭,其間都不乏顯示自己長子之尊的用意。

晉國這個長子並非是一朝一夕成長起來的。他最初的壯大實實在在是因為接收了西周的政治遺產,尤其是收編原屬於周天子直接統帥的世姓世官。

晉文公執政時期坐鎮中央的11家晉國顯姓當中,董氏家族原先就是周天子的屬僚。而與董氏家族相似,趙氏家族也同樣是自周投晉的。

時勢造英雄。趙氏沒有老秦人的好運氣。秦人趁著幽王駕崩、西周喪亂的空檔,竭盡全力地搶佔處於權力真空期的關中地區,不但成功地躋身諸侯之列,甚至一躍成為關中地區的最強國。

但趙氏身在晉國的臥榻之側,他沒有擴張的空間,周室衰微後只得主動尋求與晉國的聯合。好在“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左傳·昭公十五年傳》),晉國習戎倒與趙氏遊牧養馬的特徵不謀而合,雙方的聯合也就因此成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投奔晉國的一個多世紀以後,趙氏等來了晉國的一代英主晉獻公。公元前661年晉獻公親御戎師,接連吞滅魏、霍、耿三個諸侯小國,為晉獻公御戎的趙氏首領趙夙因為伐霍立功,被賜予耿邑,正式成為晉國的大夫。耿邑正當黃河的西岸,監臨蒲津關上游的少梁渡。

趙氏封耿,意味著他已經被晉獻公擺到防禦秦人東侵的最前線了。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林建鳴《秦史稿》

王玉哲《古史集林》

馬百非《秦集史》

楊寬《古史探微》


晉公子


“烽火戲諸侯”是一個古代版本“狼來了”的故事。

大意是周幽王得到了一個天姿國色的美人兒褒姒,作為王的女人,褒姒有個很大的缺陷不愛笑,為何?因為她是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扛不住而獻出的女人。

這麼說就很能理解褒姒了,也許她在褒國還有家人玩伴,甚至可能還有戀人,因為周幽王的原因而不得不離開故國,離開親人,終日思念,哪裡還有心情對著周幽王笑呢?



(畫面裡的褒姒太驚豔了…~)

可是幽王特別愛她,因此很渴望能博美人一笑,古今男子都一樣,應了那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為了達到目的,幽王決定不計代價,搞個大場面。

不知是周幽王自己琢磨的,還是臣屬們獻上的餿主意,總之幽王派人把烽火臺點了。這還了得,周圍的諸侯得到警報,急忙拍馬來救,誰知到了才得知被耍。



援軍的心急火燎、氣急敗壞、滿頭大汗,以及現場亂哄哄的場面看在褒姒眼中,她終於憋不住“噗呲”一下笑了,笑容迷住了幽王,從此更愛她了。

這事記載於《史記》,之後各種演繹也許此有關。但始終有疑團縈繞,這事可能是真的嗎?

個人認為純屬虛構,如有雷同……



西周分封各諸侯國,它自己的領地應該是地盤最大、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有大有小,也有遠有近。為自己的安全考慮,諸侯封地離開王都至少也要保持一兩百里的安全距離吧。

而且各路諸侯得到消息,即使立即出發,也不能同時抵達。就按最近的諸侯距離兩百里,那時候的交通道路、交通工具,最快的是馬,而且西周兵制馬拉戰車是主要戰力,速度比不上單純的騎兵。即使不帶步兵,兩百里,至少需要兩三天時間才能到。



除非周幽王和褒姒太無聊,吃住睡都在城牆上,才有機會一睹盛況,這得多堅持、多執著啊!關鍵是即使看到,看的也有先有後,這過程太漫長,超出了我作為正常人的想象力。

寫這個故事的緣由,估計是警醒帝王君主們潔身自好,不能耽於美色,女人是禍水之類的~~


史海尋蹤


頭條還是能人多啊!這個問題一直都是史學界的爭論,太史公言之鑿鑿,後人也一直把幽王作為荒淫無道的典型,但是近來看到了很多不同意見,感覺《史記》也不是都說了實話。

錢穆《國史大綱》對於這個典故有過經典的評價:“此乃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致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備匈奴事耳”。其實這是一部小三上位,原配反擊的宮鬥劇,幽王王后是申候的女兒,太子宜臼是申候的外孫,因為幽王寵愛褒姒,打算廢宜臼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這就碰觸了申後與申候的底線,於是申候聯合其他一些諸侯以及犬戎攻打幽王,幽王死後,宜臼在申候為首的諸侯擁戴下登基,稱為平王,因為潼關以西的周王畿遭到嚴重的破壞,以及周王室中對宜臼弒父行為不滿,對於他的共主資格有了質疑,甚至還推出了其他的王位繼承人,所以,平王在王畿待不下去了,只好遷都洛邑。這場戰爭以及平王東遷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天下諸侯從此認識到周王室的共主地位是可以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周王的地位也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諸侯之間是可以互相兼併的,很快,晉候滅了虢國,截斷了王畿和鎬京的交通,鄭伯的兒子兼併了其他國家在河南建立了新鄭國,楚國滅了申國把邊界擴張到王畿,西周以來幾百年的安寧被打破了,中國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春秋戰國。平王東遷還造就了一個周王朝的掘墓人,就是秦國,贏秦氏本來是為周王室養馬的一個小部落,因為養馬有功,封為子爵,秦襄子因為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平王把犬戎佔據的西周王畿地方封給了贏秦,說:這塊地方你打下來多少都是你的,於是驍勇善戰的贏秦氏用自己的熱血造就了一個“糾糾老秦”,最後絕了周王室,統一了天下。


狼的影子319


如今“秀恩愛,撒狗糧”已成為熱戀中的小情侶非常熱衷於做的事情,簡直就是狂虐單身汪啊!在古代也不乏有秀恩愛的,而且是史上最高成本的秀恩愛,這個最高的成本就是導致一個國家滅亡.

周幽王是周朝的最後一個帝王,周幽王在政時昏庸無道,不理朝政,整天沉醉於酒色,周幽王當時得到一個美人,名叫褒姒,褒姒美若天仙,周幽王對她十分憐愛,但褒姒不愛笑,眼裡總是流露出一股淡淡的憂傷,周幽王為了博美人一笑,想盡了各種辦法,但褒姒都不曾笑.有一天,周幽王帶褒姒外出遊玩,來到了驪山,驪山有烽火臺,周幽王告訴褒姒這烽火臺是用來傳遞信息的,從邊疆到國都,每隔一段距離都設一個烽火臺,派士兵日夜駐守,如有外兵侵犯,點燃一個烽火臺,其他地方的士兵看到煙火就會依次點燃烽火臺,諸侯知道發生戰亂,就會帶兵前來營救。

此時,善於阿諛奉承的虢石父就給周幽王建議說,不如我們點燃烽火,讓各路諸侯帶兵前來,諸侯風塵僕僕的趕來卻沒有發生戰亂,肯定臉色難看,失望之極,褒姒看到這樣的場面肯定會笑的。周幽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把國家的權利當做兒戲,把諸侯當猴一樣耍,他要是知道所帶來的後果,他肯定不會花這麼大的成本來秀恩愛。周幽王聽從了虢石父的建議,點燃了烽火,諸侯不遠千里帶兵趕來救駕,卻看到城牆上週幽王和褒姒飲酒作樂,根本沒有什麼敵人,諸侯們知道自己被戲耍了,但因為此人是周幽王,所以敢怒不敢言,只能帶兵會去。褒姒看到平時威風凜凜的將軍、士兵,被戲耍後一臉狼狽,忍不住笑了,周幽王看到褒姒笑了,心裡高興極了,還賞賜了虢石父。

周幽王對此方法樂此不彼,每隔一段時間就帶著褒姒來驪山,然後點燃烽火,看著諸侯們又上當了,他們在城牆上哈哈大笑。就這樣,周幽王反覆點燃烽火,引諸侯們上當,次數多了,諸侯們再也不相信周幽王了,烽火點燃,他們再也不帶兵來救駕了。

周幽王為了討褒姒高興,想立褒姒為皇后,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就下令廢了原皇后和太子,皇后的父親是申國的幽王為了討褒姒高興,想立褒姒為皇后,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就下令廢了原皇后和太子,皇后的父親是申國的國王,得知自己女兒被廢,非常氣憤,於是聯絡其他國家一起攻打周朝。

大敵當前,兵臨城下,周幽王命人點燃烽火臺,讓各路諸侯前來滅敵,但諸侯們因之前被戲耍,再也不相信周幽王,沒人領兵救駕,就這樣城池被攻,周幽王被殺,褒姒被捉,周朝滅亡。為博美人一笑,演繹了這場歷史上最高成本的秀恩愛,國破家亡,見證了一位君主的昏庸無道、愛美人不愛江山.


微暖1685


這個歷史故事是真的,因為史書有載,而且流傳下來了說明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當然,歷史往往也有不實之虛,細節失誤不影響主體意義,故事不違反常理和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能反映真實的歷史背景,我們就當真,我們不做懷疑論者。



  

烽火戲諸候,非常戲劇化的傳說,咱們不妨逐步審視,看情節是否超出事理。      

周幽王貪圖享樂,疏於朝政,大臣褒珦極力勸諫,讓周幽王懷恨在心。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久,周幽王找個藉口就將褒珦撤職查辦了。   

褒珦家人為了營救褒珦,也用了美人計。褒家在民間買了一個漂亮姑娘,取名褒娰,又請了專業老師傳授褒娰唱歌跳舞的才能,調教了三年,褒娰才藝俱佳。褒娰參加周幽王的選秀節目,美冠群芳,周幽王喜獲至寶將其納入宮中。褒娰備受幽王寵愛,褒珦也得到了特赦,解除了牢獄之災。   



褒娰進宮之後變了一個人,常常愁眉緊鎖,鬱鬱寡歡,周幽王千方百計不能討愛妃歡心,還怕愛妃得了抑鬱症,於是在朝庭大會上徵集好點子,誰有辦法能博褒妃一笑,賞金千兩。   

有個擅長溜鬚拍馬的官員虢石父,此人出了個餿主意,說:“好多年不打仗了,烽火臺閒著也是閒著,也不知道還管用不管用,皇上何不測試一下,萬一諸候們麻痺大意了,這樣做也算提了個醒兒,咱請娘娘前往一觀,到時笑點應該有的。”      

與周朝相鄰的有個叫做犬戎的民族,勇猛剽悍,在周幽王上臺以前,犬戎經常與周朝發生衝突,為了抵禦犬戒來犯,周王朝在境內設置了若干烽火臺用於通迅報警。   

周幽王聽從了虢石父,率領一幫文臣登上了驪山,褒愛妃當然也在其列,大家居高臨下、興致勃勃,等著觀看難得一見的烽火晚會,發發朋友圈。   

烽火十里一臺。那時還沒有霧霾不受影響,一簇一簇火焰傳導下去,儲候們聞警色變,皆以為犬戎來犯,紛紛領兵趕往長安勤王,到了驪山方知虛驚一場,觀禮臺上的文臣們已經笑的前仰後合,哈哈哈…哈哈…,不想笑的也得裝腔做勢大笑,因為這是皇上的包袱料子。褒娰受了大家笑聲感染,也就婉兒一笑。


     

虢石父得賞一千兩金子,恐怕也沒有來得及把錢花完就倒了血黴。周幽王廢了原來的皇后,立褒娰為後,原來那位皇后的孃家爹生氣了,勾結犬戎進攻首都鎬京,御林軍落敗,犬戒殺了周幽王、虢石父,大肆掠奪一番而去,一併搶走褒娰這個萬人迷。  

 

諸候們本有機會救援的,可是看到烽火之後以為又是演練,於是反應行動一律疲疲沓沓的,有的還帶上了家屬去勤王,就當去往京城一日遊。   

故事可疑的地方:周朝也很大,儲候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驪山齊聚,怎麼著也得用時一天兩天吧。大概周幽王只和驪山附近的儲候開了個玩笑,可是玩笑傳遍了天下。
  


瞌睡蟲和瞌睡龍


烽火戲諸侯這事只是訛傳,從現實角度去看也是不能成立的,所以這件事就是以訛傳訛,越傳越離譜,所以烽火戲諸侯就是假的。

關於周幽王寵溺褒姒而搞得烽火戲諸侯,以前從小學歷史課本上都能看到。這段故事,《史記》和《呂氏春秋》等都有記載,不過《呂氏春秋》裡記載的是用鼓而不是烽火,《史記》裡記載的倒是和我們經常聽到的版本一樣,是烽火。

這個故事講的是周幽王為了逗褒姒笑而點烽火召集各諸侯軍,不管是烽火吧還是鼓吧,周幽王召集的是諸侯軍而非京城禁衛軍,周幽王和褒姒坐在烽火臺等著看諸侯軍的囧樣。一個常識我們都知道,那時諸侯一般都是分封到地方去了,距離都城一般都很遠,近些的二三百里地,遠的話千里之外,那時出門沒有公路,行走也是靠馬,幾百裡的距離,最近的諸侯軍個個都騎馬,要跑到烽火臺下也得有個一兩天吧,古時急行軍一天也就百里了,周幽王和褒姒就坐在牆頭等上一兩天的可能性大麼?如果換成京城禁衛軍那麼這倒是有可能了。

關於這段事情,戰國竹簡沒有記載,只記載了周幽王攻伐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幽王,西周滅亡的事,關於烽火戲諸侯卻是沒有記載。戰國竹簡是前些年北京清華大學獲贈的戰國時期竹簡,相比西漢司馬遷《史記》和秦呂不韋《呂氏春秋》時間上要早些,也更可信些。

所以,烽火戲諸侯根本不可能是真的,或許是用來鞭笞後世君王莫要沉迷女色杜撰出來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