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當時北洋軍有多少人?

粗淡1


清末兩個厲害的人物。一個是袁世凱,一個是慈禧。

清朝打天下的是八旗,以及吳三桂、洪承疇等人的漢軍。

1.八旗,就是八種顏色的旗子。

上馬為軍,下馬為民。在明末,每到春天,天氣轉暖,青黃不接之時,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就帶著八旗男子,不論年齡大小,到明朝境內四處搶掠,如同狩獵一般。八旗人人會騎射,勇猛衝鋒,虎狼一般。

八旗為世襲制,入關後分散駐紮在各省省會,在省城內建立旗城。出生便有俸祿,太平日久,逐漸由武轉文,不習弓馬,而學習經書,字畫,演戲,花鳥魚蟲等等。

清末,八旗具體人數已不可考,因為是按戶統計的,大約23萬戶,俱不能戰。

2.綠營(後轉為巡防營)。滿清入關收編的漢軍,因為旗幟是綠色的,稱為綠營。

綠營從一開始戰鬥力就有限,因為是收編投降的軍隊,俗稱帶路黨,與偽軍無異。人數眾多,搖旗吶喊壯聲勢,真打仗完全不行。要命的是綠營也是世襲制,父死子繼,一代不如一代。太平天國起義時,綠營是一觸即潰。

慈禧裁汰綠營。選其中壯年男子,成立巡防營,為地方保衛部隊,主要任務是剿匪。各地巡防營在剿匪時收編了不少義匪,如東北張作霖、廣西陸榮廷等。

巡防營有一定的戰鬥力。人數眾多,全國大約有40萬。但是他們屬於地方部隊,建制分散,不易集中。

3.湘軍、淮軍等團練部隊。這在鎮壓太平天國時屬於主力部隊。然而在中日甲午戰爭時,卻被日本打的潰不成軍。而且核心人物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失勢後,團練部隊約等於0。

4.慈禧第一次整軍練兵。

慈禧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她心中有數。所以甲午戰爭失敗後,她提拔榮祿編練武衛軍。

武衛軍分成5部分。

中軍,榮祿自己兼領。

前軍,聶士成。甲午戰爭時打得不錯。

左軍,宋慶。

右軍,袁世凱。新軍。

後軍,董祥福。甘肅部隊,平回亂時出力甚多。

隨後的三年裡,武衛軍蒸蒸日上。

慈禧心中高興。在1900年,對八國聯軍亮劍!

結果,武衛軍前軍、中軍、後軍幾乎全軍覆沒。左軍重創。

只有右軍保留下來了。這右軍正是袁世凱。原來袁世凱帶著右軍去當山東巡撫了。

5.慈禧的第二次整軍練兵。

對八國聯軍失敗後,全國僅存的正規軍只有袁世凱一支。榮祿生病了,很快就死了。

慈禧順水推舟,任命袁世凱為北洋大臣,編練軍隊。名為北洋軍。

袁世凱領命後,2年練成兩鎮。一鎮大約1.25萬人,有步兵、騎兵、炮兵、工程兵、輜重兵。



慈禧一看,袁世凱太能幹了,不放心。於是提拔了滿人鐵良,選旗人練兵。名為京旗軍。京旗軍也練成一鎮。1.25萬人。

袁世凱也很聰明,他把練成的兩鎮北洋軍上交慈禧。慈禧提拔旗人鳳山掌管這兩鎮人馬。鳳山接管後,進行擴編,兩鎮變三鎮。

袁世凱無事一身輕,把自己的老部下,就是原來的右軍重新整理,成為一鎮。又把原來當山東巡撫時的山東部隊整理,成為一鎮。

到1908年時,北洋六鎮已經形成。鐵良一鎮,鳳山三鎮,袁世凱兩鎮。共7.5萬人。

6.慈禧也很明白,那鳳山帶的三鎮,分明是袁世凱練得。她又提拔滿人良弼,編練禁衛軍。良弼年輕有為,很快編練成型。禁衛軍規模也是一鎮,約1.25萬人。

7.1908年,慈禧死了。袁世凱、鐵良、鳳山等人全部失勢。要麼回家,要麼外放。

8.在北洋練兵的同時,各省地方上也沒閒著。辛亥革命前練成新軍總數近7萬人。然而辛亥革命爆發後,地方新軍全部站到了革命黨一方。





總結:

1. 八旗23萬戶,不能戰。大部分潰散逃跑改姓。當然也沒人追查他們,散了就散了。

2.巡防營40萬人。革命派和保皇派,一半對一半,自相抵消。

3.禁衛軍1.25萬人,屬於保皇派,用於守皇宮,不能出征。

4.新軍14萬。地方新軍近7萬人全站到革命一方。北洋六鎮7.5萬人,除了第一鎮京旗軍為天然保皇派,其他五鎮暗潮洶湧,極有可能倒向革命黨,比如吳祿貞、蔣作賓等等。

一旦北洋五鎮倒戈,後果不堪設想!其時鳳山已死(半年在廣州被同盟會刺殺),慶親王、攝政王等召回袁世凱,即考慮由他統領五鎮,而清廷和平退位。


彭城墨者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先要簡單瞭解一下清朝的兵制。

從初清到晚清,清政府有過三種兵制:最早是“旗兵”和“綠營”,到了太平天國的時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組織湘軍、淮軍,官方的正式名稱叫做“勇營”。

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前,旗營和綠營都已腐朽到極點,曾經風光無限的湘軍和淮軍也逐漸走下坡路。朝廷的有識之士意識到,有必要改革兵制,建立新的軍隊體系。李鴻章在直隸總督任內,按照歐洲軍隊方式練兵,辦了一個天津武備學堂,由戈登代為購置歐洲新式槍械,聘請德國軍官為教練,由滿人蔭昌為總辦。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訓練出了自強軍,袁世凱則在天津小站操練新軍。自強軍後來成為南洋新軍的前身,而小站新軍則是北洋新軍的前身。

辛亥革命前,全國上下大概就是兩支軍隊——新軍和巡防營。

巡防營是什麼鬼?

巡防營是挑選舊綠營和湘軍與淮軍的精壯,另外再招募民丁,編練而成,主要用來保衛地方。巡防營編制分為馬隊和步隊,馬隊全營設官、弁、兵、夫共189名,馬135匹,每營分為“中”、“左”、“右”三哨;步隊全營設官、弁、夫共301名,每營亦分為“中”、“左”、“右”三哨;步、馬各營則設管帶和哨官等統率之。巡防營在各省均有,且因地方之需要,劃分為若干路,以“中”、“前”、“左”、“右”、“後”或“東”、“西”、“南”、“北”區別之,每路各設統領一員。還有訓練新式槍操的,則設教習一職。順便說一句,大名鼎鼎的張作霖,其“土匪”身份洗白,被招安後正是安排在巡防營任職。

巡防營的武器裝備較好,有西式的槍械和火炮。但由於成員的來源良莠不齊,而帶兵官多為舊武官或是候補道,對新式軍事知識一無所知,儘管忠誠度有一定保障,但戰鬥力相對堪憂。

下面再說一說新軍,這是重點。

1903年10月,清政府設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清政府原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在北京設立練兵處,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將全國劃分為36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1907年,全國已練成新軍16個鎮和16個混成協(一說為14個鎮﹑18個混成協),其中裝備與訓練最好的就是袁世凱北洋六鎮,其兵力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

辛亥革命爆發時,全國新軍除北洋新軍外,其它大部分都同情或者直接參與了革命。南京的南洋新軍第9鎮直接參加了革命黨,是攻打南京城的主力。武昌起義是湖北新軍發動的,雲南重九起義、太原起義、長沙起義等,都是各地的新軍發動的。這些起義中,除了東北張作霖指揮的巡防營控制住了局面,其它大部分巡防營都不是新軍的對手,投降的投降,倒戈的倒戈,其它則基本被消滅。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能拿得出手對付各地起義新軍的部隊,確實只剩下袁世凱的北洋軍了。

1.劉革學 :《北洋軍閥大結局》

2.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3.沈敦和:《自強軍西法類編》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清朝滅亡前夕有軍隊100多萬,其中被認為有戰鬥力的新軍陸海軍共約16萬,而北洋六鎮人數約為7萬多。(1907年的統計)


可是這16萬新式軍隊,加上附屬的軍事院校,花費的軍費卻超過全國軍費開支的71%,而剩下85萬舊式軍隊,才開支了軍費的29%。等於說新軍人均軍費比舊式軍隊高出13倍!!


而從軍餉來看,新軍士兵的軍餉也是舊式軍隊的3倍以上,更別提沒有七扣八扣,拖欠軍費也是最少的。


其中的北洋六鎮,又是重中之重,清廷的眼睛珠子,一旦出了事,不用你北洋軍還用誰?



而反觀武昌起義的湖北新軍,和北洋軍一樣屬於中國訓練最好,裝備最精良的兩支軍隊之一,本來一南一北配置,就是互相制衡,防止兵變的。


所以當武昌起義後,革命政府用由3000多新軍為骨幹,臨時組建的2萬多民軍,清廷還能調什麼部隊?


北洋六鎮肯定不能全部調動,於是只調了約1/3,2萬多人南下,原先清廷也防著袁世凱抓兵權,於是派滿人貴族帶兵,但卻發現指揮不靈,軍隊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各種不配合,所以最後只有又請出袁世凱。



平心而論,這2萬多新軍也確實厲害,到了湖北後僅僅一個多月,就打得2萬多革命軍丟盔卸甲,2萬多人損失了7000多人。不過無論湖北新軍,還是北洋新軍,他們都不忠於清廷。


難怪當時的清廷人士感慨:“中國之軍人,只知有主將,而不知有國,何君之與有”。


閉家鎖的紅楓


北洋軍在當時,就是清朝的中央直屬部隊,也是清朝最精銳的戰略集團。擁有6個鎮(師)7萬人。其中第1鎮是旗人組成,還有2個鎮有部分旗人。

在1911年,是一個歷史的時間窗口,因為清朝從馬關條約以後,一直在大幅度裁剪綠營兵。到1911年,全國的綠營部隊,僅僅保留了三分之一,還已經不再是戰鬥部隊。而是承擔維護社會治安的職能,緝拿犯人、守衛衙門,護送餉銀、傳遞公文等等工作。

到1906年,山西,廣東,河南,山東等等省份,都已經把綠營兵全部裁撤完了。清末,也同時開始裁撤八旗軍,除了極少數八旗洋槍隊保留以為,絕大部分八旗軍也被裁撤了。比如,北京的八旗軍大多都改成了警察。

1907年9月,清廷頒佈《裁停旗餉》詔書,也標誌著八旗武力解散的開端。從此,清朝主要就是要建立36鎮新軍,還有部分巡防營(相當於武裝警察部隊)。

到1911年,練成新軍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武昌起義以後,湖北,陝西,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山西,四川,雲南,貴州新軍全部起義。清朝這個時候,除了北洋六鎮新軍也就沒有什麼部隊可以依靠了。

因此,在辛亥革命戰爭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南北新軍大混戰。最後北洋軍首領袁世凱也開始逼宮了。清朝就沒有回天之力了,再也拿不出可以出戰的軍隊了。


深度軍事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手上其實是有兵的,並不是一定要靠北洋軍才能鎮壓南方的起義軍。事實上,僅憑北洋軍的七萬兵力,也不可能把辛亥革命中宣佈獨立的十五個省完全鎮壓。清政府之所以要派北洋軍到湖北,其實是有很多原因的。



武昌起義成功後,湖廣總督瑞澄和湖北新軍第八鎮統制張彪逃到了漢口,他倆在漢口一面收攏殘兵,一面照會漢口的各國使館,企圖憑藉湖北清軍的力量和西方各國駐漢口的兵力,就地剿滅武昌的起義軍。但是張彪在漢口待了幾天,只收攏了兩千多部隊,遠不是起義軍的對手。而瑞澄乞求的漢口西方各國公使,也都不表態,坐視不理。(當時在漢口江邊停泊有英艦八艘、美艦三艘、德艦五艘,俄艦兩艘、日艦一艘)


眼見各國無意幫忙,瑞澄抓瞎了,因為就靠張彪的兩千殘兵,肯定不是武昌義軍的對手,說不定連漢口都保不住。於是,瑞澄也顧不上自己的名聲了,趕緊給北京連拍了幾份電報,請求朝廷火速派兵南下,增援漢口的清軍。在電報中瑞澄反覆強調:此次武昌的叛黨與之前四月份在廣州黃花崗造反的叛黨不一樣!廣州叛亂主要是學生和會黨,而武昌這次是訓練有素,且軍備充足的湖北新軍。如果朝廷不盡快派精銳平叛,到時候必然是樑柱摧折,大廈傾倒,整個湖北省都會淪陷。

備註:湖北除了新軍之外,還有巡防營,也就是綠營兵和練軍改編的部隊,戰鬥力雖然不如新軍,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戰鬥力。瑞澄和張彪退守漢口後,就收攏了兩千多巡防營和少部分新軍,這也是鎮壓武昌起義過程中,第一支與起義軍交手的清軍。



接到瑞澄發來的十萬火急的求救電報後,攝政王載灃沒有猶豫,迅速下達了讓北洋軍沿盧漢鐵路南下參戰的命令。同時還下令,讓海軍總司令薩鎮冰率領十五艘軍艦從上海出發,溯長江而上,先行抵達漢口,協助瑞澄和張彪防守漢口。待北洋軍抵達後,陸海兩路夾攻,一舉消滅湖北的革命黨。

至於攝政王載灃為什麼要派北洋軍參戰,主要是出於四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湖廣總督瑞澄給北京連拍電報,渲染起義軍的威猛,乞求朝廷速派精兵增援,而當時離北京最近的精兵就是北洋軍。

第二,載灃擠走袁世凱後,北京的滿洲高層認為北洋軍已經被控制了,可以隨時聽從朝廷的調令,而其它省的新軍還不行。

第三,實事求是的說,北洋新軍的戰鬥力也確實是全國所有部隊中最強悍的,朝廷派北洋軍前去湖北鎮壓革命黨,最靠譜。

第四,當時清軍的總兵力在七十萬左右,其中二十萬綠營兵和二十萬巡防營要負責守備的任務。北洋軍是唯一的機動力量。

基於這四點考慮,攝政王載灃認為,既然湖北新軍很強,就應該派更強悍的北洋軍出手,消滅之;既然造反的勢頭很猛,就應該立刻派手頭上的機動部隊,也就是北洋軍去平叛,如果搞不定,再抽調其它部隊助戰,總之就是要一舉平叛。但是載灃太年輕了,他忽略了兩個致命的因素。

首先,湖北新軍能造反,北洋新軍這幾萬人就不會起貳心麼?

其次,湖北新軍會坐以待斃?等著讓朝廷部署完畢後,來宰殺自己?


清政府調兵遣將,鎮壓大軍即將前來的消息傳到武昌閱馬場湖北省軍政府後,湖北都督黎元洪立即下令,不要等清軍來了再被動抗擊,革命軍應該先發制人,主動渡江到漢口,乘清軍沒有集結之前,先把漢口和漢陽的清軍全部端掉了再說。結果駐守在漢口的清軍被起義軍給打跑了,湖廣總督瑞澄乘坐海軍軍艦逃到了上海,統制張彪率殘部向北撤退,準備傍南下的北洋軍的大腿。

那麼北洋軍當時在幹嘛呢?簡單點說,就是磨磨蹭蹭,故意不參戰。

武昌起義後第三天,攝政王載灃下令北洋軍參戰,結果北洋軍的幾個大佬不奉詔,表示袁世凱不復出,他們帶不了兵。沒辦法,時間太緊迫了,這個時候沒有別的兵力了。於是載灃只得在第二天下詔,起復袁世凱,讓他以湖廣總督的身份,會同北洋參戰。誰料,袁世凱對這道聖旨卻並不滿意,因為清廷只是給了他一個空頭差事,還沒有把前方軍事的指揮全權交給他。因此,袁世凱力辭不受,辭謝了朝廷對他的任命。

袁世凱擺架子,讓載灃當時很惱火,結果沒兩天,更惱火的事情來了。由於武昌起義軍攻陷了漢口和漢陽,直接導致武漢附近的黃岡、漢川、京山、天門、潛江等地的革命黨也紛紛起義,響應武昌的起義軍。而瑞澄和張彪卻無法彈壓,北洋軍走到信陽後也不再向前,眼睜睜的看著革命黨的勢力坐大。


駐漢口的五國領事看見局勢失控了,紛紛向自己駐北京的大使館拍電報,讓大使出面向清政府施壓。列強表示,既然湖北當地的清軍已經無法鎮壓了,那就答應袁世凱,讓北洋軍試試嘛,否則我們列強就直接干預了!洋爹們發飆了,搞得載灃很沒有面子,最後只得再讓人去請袁世凱出山。而這一次,袁世凱就掌握了主動權,他提出六條就職的條件,還表示如果如果不答應,他就不出山。

袁世凱提出的六個條件是:

一、明年召開國會;

二、組織責任內閣;

三、開放黨禁;

四、寬容武漢起事人員;

五、授予指揮前方軍事的全權;

六、保證他軍隊糧餉的充分供給。



袁世凱提出的這些條件,其實質就是要把清廷的軍事和政治大權都要從滿族大臣的手裡奪過來,使清政府完全聽從他的擺佈。根據這些條件,不僅皇族內閣奕劻要下臺,連掌握清廷最高權力的載灃也要退居無權無勢的地位。載灃非常不想答應,但是現在不答應也不行了!

因為第一,袁世凱的復出是列強向清廷施壓的結果,載灃不敢跟列強死磕;第二,北洋軍現在就已經失控了,各鎮統制均唯袁世凱馬首是瞻。如果這個時候跟袁世凱翻臉,就等於跟北洋軍翻臉了。得罪了北洋系,估計都不用等革命黨殺自己了吧?北洋軍那幫丘八肯定會把清廷一鍋給端了;第三,南方獨立勢頭太猛,這個時候調其它的新軍或者巡防營參戰,已經來不及了!

最後,載灃答應了袁世凱的所有要求,令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同時下令馮國璋為北洋第一軍軍統,負責前方的作戰事宜;段祺瑞為第二軍軍統,擔負後方接應,兩軍及所有赴鄂的海陸軍隊,均歸袁世凱節制。令人髮指的是,袁世凱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的同一天,馮國璋就率北洋軍奪回了漢口,狠狠的露了一把臉。但是袁世凱此時根本就不關心這些方面的事情,畢竟武昌的義軍只有兩萬多人,他帶了四萬多北洋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他都具有優勢,打得贏是應該的。他此時操心的事是,怎麼把清廷架空,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因為袁世凱心裡很清楚,清政府肯定是保不住了!武昌起義之後,湖北多地開花,不止是武昌一地,其它地方也到處都有革命黨造反。他這幾萬北洋軍,怎麼可能跟遍地的革命黨死磕呢?所以,袁世凱在出山之前就提了那六條要求。其中第一條,要求第二年召開國會,明擺的就是要求實行君主立憲加責任內閣,並以這個主張,跟革命黨和清政府談判。這個主張的妙處就在於,既有帝制也有共和,這對於革命黨和清政府來說,這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一個談判標準。

最後的結果就是,袁世凱死磨硬泡,跟革命黨和清政府談了幾個月,談的清政府和革命黨雙輸,他自己一個人贏了。



總的來說,辛亥革命時,清政府當時手頭上是有兵的,大概在七十萬人左右。其中二十多萬綠營兵、十萬八旗兵、二十多萬巡防營、二十萬新軍。這些部隊裡面,八旗兵最垃圾,綠營兵稍微強一點。最有戰鬥力的是巡防營和各省新軍,新軍不用說了,巡防營裡面也有很能打的。比如奉天巡防營管代張作霖、江蘇巡防營老大張勳,就都參加了鎮壓辛亥革命的作戰。

但是,巡防營要負責當地的防務,不能隨便調動,否則當地就亂套了。而北洋軍雖說只有七萬多人,但這七萬人都是清政府斥巨資,專門打造的戰略機動力量,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辛亥革命這種大規模的反叛。並且載灃罷免袁世凱後,還對北洋軍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調動,只不過袁世凱的影響根深蒂固,最後利用北洋軍逼宮了清政府。

袁世凱在復出後,也是很苦逼的,北洋軍到處滅火。僅在武昌方面,就投入兩鎮兵力對付湖北的革命軍。後來江蘇獨立了,北洋軍又調了一鎮進駐蘇魯,配合張勳的巡防營應付東南民軍;陝西和山西也宣佈獨立後,袁世凱又要安排兩部分北洋軍分別圍剿山西和陝西民軍;此外袁世凱還要留一部分北洋軍看守京師,一部分進駐蒙邊。後來袁世凱對隆裕太后說,我應付不過來了,您還是退位吧!這句話,其實也不全是為了逼宮而說的。畢竟北洋新軍就那麼幾萬人,還要分成了十幾部分使用,累都累死了。


Mer86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舉個例子,比如你上高中的時候,你們班一共60個人,那是不是這60個人都是學霸,都有實力去參加各種競賽活動並最終獲勝?

清末最後的那十年裡,開始推行新政,即所謂的庚子新政,民國人喜歡把它稱之為“遮羞變法”。而在這次政治體制改革之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編練新軍,為此清政府投入了巨大財力,花費了很大的力氣。

當時計劃全國編練新軍36鎮,近畿4鎮、四川3鎮、其餘各省編練1-2鎮,並開辦了各式培養軍官的陸軍學堂。這個龐大計劃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完成,只編成了14鎮和18個混成協即禁衛軍1鎮,總計16萬人。

而這16萬的軍鎮中,北洋軍屬於老資格新軍,早在甲午戰後,袁世凱就在小站編練新軍,在清末新政時期,編練成了武衛右軍,是當時諸軍之中最強。到了1905年袁世凱正式提出統一全國軍隊番號的建議後,北洋常備軍、京旗常備軍和原武衛右軍、自強軍這四個部分的京、津、魯地區建成了北洋六鎮。

天下14鎮,北洋就佔了6鎮,到了1907年袁世凱的親信徐世昌出任東三省總督,率領陸軍第3鎮,約1個混成協兵力到錦州,及2、4、5、6鎮各一部分兵力,擴展出了東北新軍。

到了1911年,整個清王朝,規模最大,軍事實力最強的新軍就是北洋六鎮,兵力規模和武器裝備在當時都是頂尖的。除去北洋六鎮以外,北方的清王朝能夠調動的軍隊大概也只有那個所謂的禁衛軍鎮了,但問題是這個鎮有戰鬥力麼?

辛亥革命時,南方15省脫離了清政府宣告獨立,按照之前編練新軍的計劃,如果編成36鎮,這十五個省的兵力規模要達到全國的一半以上,但實際上只編成了14鎮,各省的大多是混成協,還沒有達到鎮的規格,所以總體而言,還是北洋六鎮兵力最多。

而清末新軍編制而言一個鎮的兵力規模大約12000人,6鎮就72000人,全國新軍不過16萬人,北洋軍佔到了45%的比例,除去獨立的各省兵力,加上聽袁世凱調動的東北新軍,清政府哪兒還有什麼兵力可以調動去南方平亂的?總不至於拿廢掉的八旗和綠營兵這種沒裝備沒訓練的廢物點心去打南方新軍吧。

要怪就怪清朝最後的那些年裡,在滿人之中實在挑不出一個能夠練兵打仗的,想要組建一支有戰鬥力並維持一定規模的忠於朝廷的中央軍,就當是朝廷管不住地方的狀態而言,無壓於地獄模式,還不如在袁世凱新軍規模上,投點錢編練就好了。

是故,從清末新政開始,清王朝把所有的軍事依仗都交給了袁世凱,而袁世凱在這份莫大的“信任”之下,編練出了北洋六鎮這樣只聽自己調遣的新式陸軍,大清王朝不完蛋才是有鬼了。

以上個人見解,閱讀如有不適之處,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評論。


江畔初見月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兵力非常多,但是並沒有什麼用,看看八國聯軍侵華時清朝與列強的兵力是10:1,不照樣被瓜分嗎?我們先看一組辛亥革命時期清廷有多少兵力?

當時的清朝新編陸軍實力從數據上看,能嚇死這些革命黨。

京畿方面有陸軍1—6師

陸軍第一師有12512人;

陸軍第二師有12468人;

陸軍第三師有12636人;

陸軍第四師有12504人;

陸軍第五師有12604人;

陸軍第六師有12593人;

(清軍士兵)

除此之外還有直隸混成旅,其中江南、江北、安徽、江西、河南、浙江等各個地區總計14師、18旅、4團、1禁衛軍。另外還有巡防營兵力共計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開可以,全都是毛瑟槍,再加上八旗軍兵力225000人以及綠營兵133000人,總體來說清政府當時至少還有百萬軍隊。

辛亥革命

有人就會問為何如此強大的兵力為何最後卻被推翻?

當時除了北洋新軍,其他地方軍基本上全部倒戈,一夕之間全部成了反清的勢力,唯有巡防營頑強抵抗了幾下,而各地省份都出現了清軍拱手相讓的情形,革命打響之後,全國各地紛紛起義,有的清軍守軍為了面子上過得去,將槍口對準天空放幾槍之後便投降了,只有少數清軍誓死抵抗。

當時北洋新軍作為清政府倚重的勢力,袁世凱也並沒有為清政府赴湯蹈火,北洋新軍的兵力大概在七八萬人,這是一支我國最早的新式陸軍,是按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的,武器比較先進,擁有步兵、騎兵、炮兵,而且這些指揮軍官都是武備學堂畢業的,對新兵的招募也是按西方國家的如無要求。

從這裡來看,北洋新軍是一支有素質有實力的軍隊,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時北洋六鎮的總兵力大約在13萬人,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佔了一半以上,成了新軍的主力,正因如此,清政府認為袁世凱比較可靠,所以自然就成了清政府的救命稻草,可實際上袁世凱一心只想要保存自己的實力,在中間獲取更大的權益,所以袁世凱不斷向清政府索要權力,然後去和革命勢力換取利益,從整個辛亥革命的結果來看,袁世凱無疑是最大的贏家。


貓眼觀史


甲午戰爭後,晚清政府決定效仿西方改革軍制,建立新軍。新軍日後在辛亥革命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在漢納根練兵計劃終止後,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即為“定武軍”,後改派袁世凱訓練。

袁世凱對原定武軍4750人進行擴編,招募丁壯共成7300人。同時創設步、騎、炮、德文四所隨軍學堂,以培養中下級軍官。另外與德國、挪威等國的教官簽訂教習合同,訓練新軍。

甲午戰爭慘敗後,除袁世凱訓練新軍,中國朝野上下掀起一陣練兵潮。記載為:

“倭事定局以來,內外臣工條陳自強之策,莫不以練兵為第一要義”

另有張之洞所練自強軍。自強軍效仿德式,分為步、馬、炮、工程,並請德國軍官擔任教官,全軍共計2860人,後所有增加。

雖然,清朝軍隊像西方學習從湘軍、淮軍開始就有,比如配上洋槍洋炮,但從新軍開始,才真正效仿西方軍制。因此,袁世凱的新軍,張之洞的自強軍的實力較強。

辛亥革命第一槍武昌起義,正是由湖北新軍參與的革命軍率先發難。而湖北新軍乃張之洞在湖北訓練的新軍。


五味社


清政府輸掉甲午戰爭後受了很大的刺激,畢竟日本當時是小國。因此,清政府是花了大力氣來訓練練兵,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新軍。這些新軍都是採用新式的訓練方法,以洋人來訓練部隊。同時,他們自身素質也比較高,軍官大多數都是武備學堂畢業或者國外留學回來。比如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的都是天津武備學堂畢業。

張之洞在武昌練兵的時候甚至要求一半的底層士兵要認字,軍官是絕對不要不識字的人。當時的人對湖北新軍和北洋新軍有個很有意思的評價,北洋新軍“以勇氣勝”、湖北新軍“以學問勝”。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新軍容易接受新思想,這也使得他們容易倒向了革命黨。比如當時湖北的革命黨就是以軍隊為中心,不斷的發展成員。辛亥革命一個獨特的地方在於革命的主力不是農民,也不是資產階級,而是軍隊和學生。武昌首義的時候,八千新軍中有四千多人加入了革命。

武昌首義以後,全國紛紛響應,一時間有15個省份宣佈獨立。他們都是以新軍為主力發動起義。比如雲南、浙江、山西。

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只有動用所有的力量去鎮壓革命軍。為什麼非要用袁世凱的北洋軍呢?因為北洋軍是新軍,練兵時間長,規模大、戰鬥力強。從1895年小鎮練兵開始,北洋軍歷經了十幾年,終於發展成為了一支擁有74525人的龐當軍隊。要知道,當時整個大清朝也只有16萬人,可想而知北洋軍的重要性。

當然,袁世凱也不傻,革命黨其實力量還是很強大,而且很多人都支持革命。比如海軍提督薩鎮冰率領海軍進攻武昌的時候,很多海軍軍官同情革命黨,很少向革命黨開炮。甚至有的人還趁機找機會投降革命軍。比如海軍琛、容、籌三艦早就想起義了,藉著這次機會便加入了革命。

袁世凱的北洋軍也非是鐵板一塊,比如統制吳祿貞就曾經秘密聯絡北洋軍的協統,試圖進攻北京。北洋軍第二十鎮的統制張紹曾按兵不動,企圖舉事反清。

另外,清廷對袁世凱也是非常不信任的。這一點袁世凱比誰都明白。加上外國列強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自然希望不會全力進攻革命黨。他利用自己的實力,成為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受益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滿清也很無奈,當初,之所以編練新軍,就是因為以前的八旗綠營等軍隊都成了廢物!

【先說八旗】八旗兵到康熙年間,就成了廢物了。到清末時期,八旗兵只會抽大煙,溜鳥,逛窯子了。這都要感謝“八旗制度”,讓這些兵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老爺兵。


讓八旗老爺們去打仗?你的給他們找兩個人扛槍。一個扛火槍,一個扛煙槍!雖然有二三十萬人,但是,不如沒有。

【再說綠營】這些兵,戰鬥力本來就低於八旗兵。他們最初在滿清扮演的角色就是“偽軍”。偽軍有戰鬥力?別開玩笑了。

太平天國時,綠營也成了擺設,遇敵既潰!於是,綠營被裁撤,從四十多萬人減為十幾萬人。

【然後說說團練】綠營和八旗不能對抗太平軍,於是,滿清讓各地自練團勇。例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

但是,因為怕朝廷以為自己擁兵自重,這些團勇後來大都被裁撤。沒有被裁撤的,很多都被被洋人滅了。剩下的建團勇,也隨著領導者逝世,也紛紛退出歷史舞臺。

【還有巡防營】慈禧覺得各地總督擁兵自重,不如朝廷自己練兵。於是,從綠營中選精銳,組建巡防營,成軍40萬。但是,其負責維持地方治安,分散在各地。

滿清兩次訓練新兵,第一次是組建武衛軍;第二次就是編練36鎮新軍。

【第一次練兵】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慈禧讓榮祿編練武衛軍,分成5部分:前,後,左,右,中。

結果,慈禧向十一國宣戰。武衛軍在和八國聯軍交戰中,損失,前,後,中三軍;左軍遭受重創,只剩下袁世凱右軍。

【第二次組建新軍】慈禧在八國聯軍進北京後,讓袁世凱任北洋大臣,編練出北洋六鎮新軍,共計7.5萬人。



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武昌起義爆發時,清政府只成立了二十六鎮。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北洋六鎮擁兵7.5萬人。

由此可以看出,滿清能用來打仗的只有大約17萬新軍,北洋佔了不到一半。

那麼,為什麼只能讓北洋去鎮壓起義呢?因為,另外一半新軍就是起義軍!

清朝當初想依靠在各地組建講武堂,編練新軍,來穩固統治。豈料,新軍軍官大都是留日學生,進步青年,他們傾心革命!正是這些新軍,打出了起義的第一槍!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地新軍紛紛效仿。一時間,除了北洋六鎮等少數新軍外,都成了推翻清朝的武裝力量。清朝等於是自掘墳墓!

在這裡,要說下雲南講武堂。開辦之初的47名教職員中,同盟會員就有17人,革命分子11人,傾向革命者8人。剩下的人,也不支持清朝統治。朱德,葉劍英等人,也是出自於雲南講武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