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一)

非虛構“跨界”紀實散文。

首次全面記敘“天府文化”的前世今生。

從“茂縣盆地”到“川西壩子”,空間有多遠?

從“松茂古道”到“金牛古道”,時間有多長?

從“營盤山文化”到“十二橋文化”,時空跨度有多大?

5500年前,當第一代蜀王蠶叢,率領古羌部族由四川、甘肅、青海交界地帶,伴著悽婉悲涼的羌笛,跨黃河,翻越岷山深處的崇山峻嶺,沿著民族遷移的“藏羌彝走廊”,由西北向東南,裹脅著渾碧的岷峨雪浪,沿岷江河谷遷徙,居高臨下,向著美麗而神秘的成都平原遷徙時,沒有想到,會成為自然生態環境一流、人文鼎盛、經濟繁榮的“天府之國”,會出現“成都”。

“共飲長江水”。在新石器時代,長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成都,與長江下游詩化“江南”的杭州,直線距離1580公里,卻遙相呼應,“神秘鏈接”,各守長江一端的區域。

從成都→廣州→越南,秦漢之際的100多年。從“藏羌彝走廊”到“南嶺走廊”,從川南神秘的“靈關古道”到紅河三角洲的百越部落,“古成都人”與古蜀文明一次有去無回的出訪。

追溯史上波瀾壯闊的大遷徙時,那些“松茂古道”曾經匆忙的古羌的背影,那些曾經給成都平原帶來光榮與夢想的先民,那些趕著牛羊將都城從“金沙城”,遷移到西北邊“武擔山”一帶的“古成都人”的身姿,再次清晰地出現在我們視線中……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一)


古蜀文明,並非孤獨的文明。

岷江上游,“藏羌彝走廊”。

一群又一群、時斷時續的朦朧背影,忽遠忽近,飄飄忽忽、實實在在。

長江文明、黃河文明的匯聚之處。

那裡,古蜀文化的起點,現代成都人的祖地。

“松茂古道”。岷峨雪浪與悲涼羌笛。

一幅古老、悲壯、悽美、輝煌歷史畫卷……


01 文明史上最深厚的歷史文化沉積帶


5500年前,遙遠得幾乎看不清面容的時代。

“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

依山勢而居,壘石為穴。

洪荒之際。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氏族蜀山氏。

生活地區包括岷山與甘肅、陝西部分,今稱為隴南區域。

蜀山氏,以眼睛惑作為氏族的圖騰。誇張,抽象又傳神。他們總結出人一降生,即從視覺、聽覺上認知宇宙,自然萬物,敬畏生命,繼而,總結出人要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之道。

由冉族、羌族合化而來。

冉族,居住在岷江上游的土著民族。羌族,從西北遷徙而來的民族。兩大民族以岷山、邛崍山為依託,以岷江為軸心,不斷融合發展,又循河谷,向岷江中下游,不斷遷徙。

生息範圍主要在岷江上游、涪江流域,北到松潘草地;南到“茂縣盆地”、汶川地帶;西到黑水,理縣、馬爾康沿大渡河流域;東到白龍江(羌水)、涪江流域的廣元、綿陽地區。

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生下兒子蠶叢。

蠶叢,古羌人的首領,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

楊雄在《蜀王本記》說:“蜀之先王者蠶叢氏。”

岷山,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四川盆地與北秦嶺交匯的複雜地帶。

地貌輪廓,婉若一個不規則“三角形”,稱為“複雜的三角地帶”。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一)


大岷山,一組走向複雜的三角形山脈,三條邊分別是:西北、東南走向的岷山主樑,西南、東北走向的龍門山(九頂山),東西走向的擂鼓山(露骨山)。

呈東西向。摩天嶺橫臥岷山腹地,白龍江與涪江的分水嶺。四川與甘肅的界山。

岷山的長江水系,都呈西北、東南流向,滋潤著四川盆地、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自西向東,分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

岷山,蜀人、蜀國、古蜀文化的父親山。

天然廊道。中國三大民族走廊:“西北走廊”“藏羌彝走廊”“南嶺走廊”,三條民族歷史文化遷徙流動的“生命走廊”,一路延展,形成人類文明史上最深厚的歷史文化沉積帶。

在“西北走廊”北部,長達8000多公里的歐亞大草原,西起匈牙利、烏克蘭,東至蒙古和中國東北,包括乾燥的平原、高原,一些錯綜複雜的山嶽丘陵。下分滿洲草原、蒙古草原、準格爾草原、哈薩克草原、俄羅斯草原、烏克蘭草原等。曾經著名的草原絲綢之路的路線,也是當代亞歐大陸橋必經地區。

遊牧的場所。多變的氣候、災害頻繁,遊牧族群常常征伐、逃難。

遊牧部族的生活地帶。以今日政治地理,主要部分都在中國、蘇聯兩國的國境之內,又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全境、阿富汗大部與伊朗一部。自漢代起,中國稱為西域。

狹義的西域,由河西走廊,到蔥嶺以東之地,大致等於今日的新疆。廣義的西域意義不定,隨著中國政治勢力、文化影響、對外貿易關係的時伸時縮,中國一切以西的地方,都是西域。

“自成一體”。遊牧部族南北都有屏障。

往北,難以穿過的原始森林,難以為生的苔原。

由東而西,儘管山脈有些隘口可以通過,生活地帶大同小異。

也是必經之路。經過今日阿富汗境內的興都庫什的各山口,可以進入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經過高加索山,可以進入亞美尼亞高原,與更南、更西的地方。經過多瑙河下游的河谷,可以進入巴爾幹半島,由巴爾幹又可容易地轉入小亞細亞。

史上只有一個政權在大草原之北,林木之間的俄羅斯。

為了生存,為了物資,遊牧部族大都選擇遷徙南下。

由北向南,遷徙動力更強大,生命能力更旺盛。

往南,儘管有延綿不斷的山脈。一旦過了山巒,進入“西北走廊”,在中國的北邊,經過陰山,過雁門,可以進入晉北;在西北,通過玉門、陽關,也可進入黃河上中游與蒙古高原。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一)


心中的詩與遠方。

易守難攻,誘惑擋不住。

一個個山間平原、河壩相對封閉的環境,利於北方遷徙來的民族生存。

雲貴高原、川西高原、岷江上游,高山峽谷的山頂面,幾乎與青藏高原的高原面同高,深切的河谷,在2000米以下,不少地段已是亞熱帶的環境。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天然的地貌屏障、生態屏障,地貌上與東西兩側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迥異,生態上成為農耕區、畜牧區的天然分界,作為分界的高山峽谷區,又成為農牧交錯帶。

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分別自北向南穿流而過,在峰巒疊嶂的高山峻嶺中,開闢出一條條南北走向的天然河谷通道,北自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向南經過四川西部、西藏東南部,到雲南西部與緬甸、印度北部,形成一個民族遷徙的“藏羌彝走廊”。

西部腹心。覆蓋川、黔、滇、藏、陝、甘、青7省(區),面積超過68萬平方公里。

北端,恰臨西北河湟、渭河的上游地區。

黃河流域文化與長江流域文化的結合部。

沿“藏羌彝走廊”通道南下,大體有東、中、西三途。

東緣通道。從隴南經嘉陵江上游通道,即西漢水、白龍江通道,往東南,沿南秦嶺的大巴山脈、漢水河谷,通達江漢地區。

西緣通道。從西北河湟地區,沿黃河西側西南行,經黃河沿,過巴顏喀拉山口,沿扎曲至通天河下游,再渡過通天河,自玉樹南下,入瀾滄江上游地區。

中緣通道。自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沿積石山兩側,從黃河大拐彎處,向東或向南,與從甘南洮河上游地區向南,進入四川西北高原草原地區。順大渡河上游,或在岷山西側,沿岷江上游,順岷江河谷南下,經成都平原西側,接青衣江流域,再往南,越過大相嶺和大渡河,進入安寧河流域,或者順岷江、大渡河,沿大小涼山東側,金沙江一線南下。

歷史上形成聯繫蜀滇,聯繫南亞的重要交通路線。

如影相隨。形成金沙江水系藏彝文化、岷江上游藏羌文化、成都為中心的天府文化體系。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一)


在走廊的東端,以松潘縣與九寨溝縣交界的弓槓嶺為發源地,由北向南,沿岷江干流河谷而行的“松茂古道”,縱貫松潘、理縣、茂縣、汶川,在都江堰切穿龍門山中段,過新都,進入成都平原;由茂縣向東,沿土門河,經北川、安州、什邡、綿竹、廣漢,過新都,進入成都平原;由茂縣向東南,翻越龍門山,經彭州的湔江河谷,過新都,進入成都平原……

巧奪天工。三條古道都各長約400公里。

走廊兩邊,還有兩條孔道。發源於岷山的白水江,嘉陵江源頭(曾名羌水)由西向東,穿過龍門山北端,形成北孔道;發源於夾金山南麓的青衣江,穿過龍門山南段,形成南孔道。

峽窄的山谷,稱“溝”;稍大的湖泊,稱“海”;開闊的山谷、河流交匯沖積區,稱“壩”。

一條古代人群遷徙的天然通道。

雕刻時光。深藏著“成都人”的“生命密碼”、天府文化的“原始基因”。

形成期始於史前,距今6000年前後。

羌族,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民族之一。

古羌人以牧羊著稱於世。

“羌”,會意字,上“羊”,下“人”。

羌,中原部落對西部諸多遊牧民族的泛稱。羌族源於古羌。古羌分東羌、西羌,主要分佈在巴顏喀拉山脈以北廣袤的草原。現代羌族自稱“日麥”“爾瑪”,西羌保留羌族族稱的一支。

古羌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由許多不同族群組成。

“炎始於羌”。古羌族早在炎帝時代就已產生。

一部悲壯的遷徙史。一個身上濃縮曾僅次於漢族數千年來的歷史文化。羌人的歷史,離不開遷徙,遷徒的原因,又離不開戰爭。為了延續一個民族的未來,不得不走上漫長的遷徙之路。

作為蒙古利亞人種的古老遊牧民族,曾在崑崙山、天山腳下生活過很長時間。

一個曾經聚集過西亞、中亞,甚至歐洲人種的地域。

他們,面對無情的戰爭和各種自然災害,不得不捧起大漠的孤煙,悲壯的踏上離別故土的旅途,一路逃亡,分別越過金沙江、雅礱江、巴顏喀拉山口,躲到岷江周圍的山上。

悽婉悲涼。羌笛,伴著羌人一路遠行。

羌笛,用羊腿骨或鷹翅骨製成。

既是樂器,又是放牧之鞭。後來隨著民族融合,成為徵人思鄉的寄託。從“羌笛何須怨楊柳”,到“羌管悠悠霜滿地”,古代邊塞詩詞裡吟詠不斷的羌笛,也是民族遷徙融合的實證。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一)


從北方寬闊的草原,翻過巴顏喀拉山脈,擠入“藏羌彝走廊”深切的峽谷。

歷盡千難萬險。像一群群失散的鳥,在岷江上游的“營盤山”,停下流浪的腳步。

“茂縣盆地”,岷江上游地區面積最大的河谷衝擊扇平原。

茂縣,古時的汶山,蠶陵。汶與岷通用,岷山又稱汶山。

營盤山,一處蜿蜒的山頭,又名紅旗山,也稱雲頂山。

位於今茂縣縣城所在地鳳儀鎮南2.5公里,距成都城區約215公里,九頂山的山前脊樑地帶。岷江東岸的三級緩坡臺地。臺地,南北走向,南窄北寬,形似馬蹄,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

依山傍水,“峭峰插漢多陰谷”。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區,四周被北川、安州、綿竹、什邡、彭州、汶川、理縣、松潘等市(區)縣環繞。南有龍門山、北有岷山、西有邛崍山諸山脈。

定居的理想之所。東、西、北三面均為陡坡,岷江從三面呈幾字形環抱。彎曲的河道,形成較大面積的回水灣區,河水流速減緩。淺水區域,理想的捕撈作業場所。

陽光福地。高出岷江河谷約160米。

地勢平坦開闊,土肥地美,氣候宜人。

境內河流眾多。扼上下交通咽喉。

岷江自北向南,縱貫全境,支流有黑水河、赤不蘇河、松坪河,分別在大小兩河口、較場鄉兩個地方匯入岷江。東部還有一條土門河,從西向東,縱貫土門全境,最後匯入涪江水系。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一)


更遠的時代,早在羌人到來之前。一群身穿獸皮、手持石斧的最古老的原住族——冉族人,在這裡生活。他們,居住在由黃泥築就的矮屋子裡,在方圓數千米的範圍內獵羊、捕魚。

冉族分佈在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和甘肅、陝西南部地區。

主要的族群,生活在今都江堰、汶川、小金、理縣、金川、茂縣、黑水和松潘等藏、羌、駹彙集地,建立過冉族部落國、冉邦國等古蜀政權,為“六夷、七羌、九氐”中九氐之首。

“一個向外輸血的民族”。

接受羌族“輸血”的民族,多達15個以上。

南下,為“蜀”“彝”;東進,成為炎黃華夏族;向西,成為藏民的先祖之一。

典型的遊牧民族。《後漢書》說,“所居無常,依隨水草”。族人更是“堪耐寒苦,同之禽獸”,久居苦寒之地,體格練就得強悍,男人“性堅剛勇猛”,“婦人產子,亦不避風雪”。

漢族是以接納為主,日益壯大。

羌族以供應為主,壯大別的民族。


作者簡介:易旭東,1986年前寫小說,1986年後做新聞。多家報紙任副總編,出版、經營“兩手抓”。近50篇作品獲地方到中央的各種獎項,發表了400多萬字的“紀實”作品。不忘初心,從新聞“迴歸”到文學。2012年辭職,閉門讀史,跨文體、非虛構“紀實”歷史。2019年10月“再現江湖”。現為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


經作者易旭東先生獨家授權,“君夥庫”自媒體作為《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作品的首發媒體,歡迎轉載並註明出自“君夥庫”。全文四萬字,分別為:


01 文明史上最深厚的歷史文化沉積帶

02 入主成都平原在營盤山醞釀實施

03 “古成都人”創造了“寶墩文明”

04 “海窩子”篳路藍縷到“三星堆”

05 一部先民尋找最佳定居地的遷徙史

06 交流一直隱藏在幾千年華夏記憶中

07 成都杭州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聖地

08 跨出平原建城的“古成都人”誕生

09 國運被地震次生災害洪水瘟疫左右

10 輝煌壯美的古蜀文明歷經千載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