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能把孤獨寫得這樣透徹,除了林語堂其他人都做不到

林語堂生於1895年,逝於1976年。他也許不是近現代最偉大的中國作家之一,但他一定是近現代把中華文化介紹給西方最成功的中國學人之一。林語堂逝世時,《紐約時報》用大幅篇幅介紹林語堂的經歷和他的貢獻,並評價:“

他向西方人士解釋他的同胞和國家的風俗,想望,恐懼和思想的成就,沒有人能比得上。

能把孤獨寫得這樣透徹,除了林語堂其他人都做不到

在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中,林語堂不必和其他人一樣,在紅與藍、左與右、洋與墨之間選邊站,而得以取道國外走另外的一條路,屬於其人生難得的好機會。他有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能用英文寫作,也獲得西方朋友的支持。然而,李敖認為林語堂才力不夠,並沒能善用良機替中國發聲,令世界瞭解到完整的、真正的中國。而僅僅呈現了文人雅士的中國,淺止於單薄的詩情畫意,讓西方形成錯覺。中國的苦難和波濤他不能或不想寫,浪費了大好機會,令李敖感到可惜。

能把孤獨寫得這樣透徹,除了林語堂其他人都做不到

曾經看到過他的這樣一段話:

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能把孤獨寫得這樣透徹,在一幅清新自然的畫裡透露出無盡的哀傷的人,我還是頭一次見到。

能把孤獨寫得這樣透徹,除了林語堂其他人都做不到

或許他的一生就是這樣吧。把只屬於自己的話,說給這個時代聽。無論是寫作風格的幽默,還是婚姻戀愛上的坎坷與幸福,亦或是他晚年失去女兒後看到世界的美麗而潸然淚下,都傳達著他的吶喊。

一介文人,不混政治的泥潭,只甘心做一個傳遞中西方文化的橋樑。

他的靈魂孑然一身,但他從不向世界妥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