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一個人開始幸福的4個跡象

擁有越強大的社會人際關係,越穩定的親密關係,壽命越長,並能降低個人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幸福感往往也更高。

一、走出“負面偏好”,是啟動幸福的第一步

前段期間看《奇葩大會》,對一個家產200億的富二代印象特別深刻。

富二代叫戚帥,有錢到什麼程度呢?

中國一共有兩部航母,其中一部明斯克號,已經退役,然後被戚帥家裡買走了,準備用來做一個旅遊項目。

這就是妥妥的含著金鑰匙出生啊,而且還不止一把。

富二代,全中國限量頂級配置版,用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來形容也不為過。

然而,戚帥表示,他活得非常痛苦,感覺不到任何幸福感。

因為從小到大他都需要聽父親的話,父親讓他去東,他就絕不能去西。這就是他痛苦的根源。

是不是覺得太矯情了,這就能讓他不幸福嗎?難道享有的其他豐厚條件,只因為需要聽話,就會被一筆勾銷嗎?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確實可能,因為人有一種“

負面偏好”機制。

一個人的注意力,總是傾向於不停的關注負面信息,直接影響到了對其他積極信息的感知力。

大腦系統就是這樣一個設定,總是更關注負面信息。

當負面信息和正面信息同時存在時,我們更在意“負面”,很容癱在負面信息中,對正面信息視而不見,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感知,都圍繞著負面信息來設置。

古典的新書《躍遷》裡提到一個故事,催眠大師艾瑞克森,碰到一個有自殺傾向的諮詢者,叫麗莎。

在和麗莎聊天中,艾瑞克森發現了一個秘密,麗莎有個大牙縫,大到透過牙縫,能看到嗓子眼兒。

這就是她長期自卑,一直髮展到有自殺傾向的根源。

對,我們人就是這樣,總認為,再多的優點,也抵不過一個缺點,而這個缺點就是我們大腦偏好關注的負面信息。

所謂一顆老鼠屎壞了滿鍋粥,負面信息對我們而言,可以說就是那顆老鼠屎。

我們的注意力,常常淹沒在負面裡,偶爾抬起頭來的片刻,也只是為了思考自己為什麼這麼倒黴。

很多人婚姻不幸福,就是因為太關注負面信息。

心理學家馬塞爾羅薩達發現,在婚姻關係中,要想獲得親密的,充滿愛的婚姻,積極和消極的比例就要達到5:1。

也就是說,夫妻關係互動中一句批評的話,一個破壞性行為造成的傷害,起碼需要五個善意或建設性行為才能彌補過來。

我自己就有切身體會。

我和老公,平時感情很好,但是如果他偶爾說了一句批評的話,就會大幅度的拉低我對婚姻的滿意度,認為老公各種差勁,哪哪也不好,即使老公事後各種彌補,我的心情也很難馬上調整好。

負面信息偏好,很容易讓我們掉入消極之中,爬也爬不出來。

但是,如果我們能開始意識到大腦的這個先天bug,就可以經常提醒自己,是不是又陷入了負面偏好,而影響了自己對幸福的感知力。

察覺負面信息的影響力,走出被負面信息控制的窘境,這是啟動幸福的第一步。

一個人開始幸福的4個跡象

保存圖片,轉發朋友圈

二、保持“進步感”,幸福就是在路上

好友李耳,研究生畢業後結婚,生了孩子,開始全職帶娃。

每天泡在柴米油鹽中,和孩子鬥智鬥勇,日子像設定好步驟的程序,一成不變。

儘管老公賺錢很多,她隨時可以刷卡買化妝品、衣服、包包,但是感覺不到絲毫幸福。

她說,每天早上醒來,就似乎已經看到了人生的結尾,每天一臉疲憊,越來越像一枚標準的“黃臉婆”。

後來,她利用有限的空閒時間,看書,學習寫作,逐漸開始在各個公號發表文章,更忙更累了,但卻容光煥發,神采奕奕。

人不會擁有更多的物質而幸福,真正讓人幸福的,是不斷前行的感覺。

之前看舞蹈藝術家黃豆豆的採訪,他在36歲那年接受了一個挑戰,為《紅山女神》原創舞劇編舞,裡面的舞者學舞蹈最長的也就5年,有的甚至連舞臺都沒上過,更別說演舞劇。

更誇張的是,團隊3月組建,9月就要演出。

黃豆豆麵臨的挑戰史無前例,當時已經功成名就的他,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冒險。

但是,黃豆豆毫不猶豫的接受了這個挑戰,因為他認為,幸福是追著目標跑的過程,而不是坐在成就上享受光環。

莎士比亞說:“成功之時一切已結束,努力的過程是最幸福的。”

人更享受的是朝著目標前進的過程,而不是目標達成的那一刻的幸福。

暢銷書《象與騎象人》中說,這是因為人的大腦有一個適應性機制。

大部分情況下,不管是多好多壞的事情,人最終都可以適應,甚至是麻木。

在Ted演講幸福的秘訣中,提到最新研究發現,在中彩票一年之後和截肢一年之後,兩個人的快樂程度幾乎一樣,因為當我們達成目標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而只有最初的幾秒鐘,多巴胺的強化效果是最強。

大腦強大的適應性,讓我們的奮鬥永遠沒有終點。幸福,需要持續一生的進步感來維持,當我們停滯不前時,幸福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最好的幸福,就是一生都在“路上”。

一個人開始幸福的4個跡象

保存圖片,轉發朋友圈

三、找到逆境的意義,學會從逆境中獲益

弗蘭克教授,是猶太的心理學家。

二戰期間,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被納粹用毒氣毒死了,他自己在集中營能僥倖活下來,是因為納粹要用他做細菌實驗,每天還要進行超常無休止的體力勞動。

他把納粹集中營的經歷,寫了一本書,叫《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記得書中有一個很細節的場景,寫到弗蘭克在冰天雪地中,穿著破鞋,滿腳凍瘡,走向築鐵路的工地。

心中充斥著大量消極的想法:等會兒會不會被分到另一個殘忍的管工手下,腳下這雙“鞋”還能支撐多久……

他突然意識到這些想法,只會讓他越來越悲觀消極,在可怕的泥潭中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於是他開始重新分析自己的處境,審視這樣艱難的境遇,對他的生命有什麼樣的意義,從醫生的專業角度研究自己的精神狀態。

弗蘭克領悟到,外界的自由可以被剝奪,內心的自由卻永遠沒人能夠拿走。怎麼想,怎麼看,怎麼做,這是由他自己決定的。

他開始積極設想出獄後的生活,出獄後會如何講述自己的這段經歷,並且幫助獄友活出尊嚴。

正是因為在逆境中努力尋找意義,四年的集中營生活,並沒有打垮他。

這段非同尋常的經歷,成為他開創意義療法的實踐基礎,成為創作小說的素材。

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說:

發現悲劇事件的意義並從中獲益,其實是個人能否達成創傷後成長的關鍵。

1957年,中國當代文學大師木心被關入獄,坐牢期間,他受盡了各種折磨,斷了兩根手指頭,但他卻始終保持微笑,從未低頭。

梁文道看到木心50歲時的照片時,驚歎道:

你不覺得這個人是坐過牢的,從文革中結束改造回來的作家,難免身子會往前駝下去,神情會有點沮喪、失落、惶恐,但木心沒有,他精氣神很足。

逆境並不會摧毀幸福,一旦我們學會在逆境中找到悲劇的意義,學會積極詮釋自己的行為,我們就能把逆境故事改成幸福故事。

一個人開始幸福的4個跡象

保存圖片,轉發朋友圈

四、與人聯結越多,離幸福越近

社會學大師涂爾幹,研究影響自殺率的因發發現,社會規範聯繫與義務越少的人越可能自殺。

獨居的人最可能自殺,結婚的人自殺率比較低,結婚有小孩者自殺率更低。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在他的著作《真實的幸福》中提到,在他研究過的最幸福的人裡,排名前10%的人,幾乎都有親密的生活伴侶,只有一個人沒有。

如果想預測一個人有多幸福,或者可以活多久,就應該瞭解他的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

  • 擁有越強大的社會人際關係,越穩定的親密關係,壽命越長,並能降低個人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幸福感往往也更高。

阿里斯托芬說,我們的生命需要別人才完整,當人成為一座孤島時,也就和幸福無緣了。

周國平說: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相愛的伴侶、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一定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晚飯,餐桌上一定要有歡聲笑語,這比有錢、有車、有房重要得多。

巴菲特在美國一所大學演講時,有一個學生問:“你認為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

他沒有談到財富,而是說:“其實,你們到了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就會發現,衡量自己成功的標準就是有多少人在真正關心你、愛你。”

愛,通往成功,通往幸福。

人生,也許有時匆匆忙忙,有時坎坎坷坷,但只要手握愛,就永遠擁有開天地、斬荊棘的勇氣和力量。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遇見幸福。

作者柳一一,圖文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特此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