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俄海軍的這款導彈艇能介紹下嗎?

琴寬


題主關注的這個“導彈艇”排水量是在1000噸上下(標準是850噸,滿載超過了1000),所以這就是“艦”的級別,是小型導彈艦。圖中的這個小型導彈艦是1239型,即Bora級,北約給的代號是Dergach級。

關於Bora級小型導彈艦,關注的重點除了題主所“疑惑”的2組4聯裝P-270“白蛉/”3M-80E/SS-N-22“日炙”反艦導彈外,Bora作為小型水面艦艇尤為鮮明的船體特徵是側壁式氣墊船。

蘇聯紅色海軍時代,在特種船體技術上不乏探索與嘗試,比如高速水翼船體、地效翼飛行器,也包括Bora級的這個側壁式氣墊船。關於這個側壁式氣墊船與氣墊船的差異,在於船體兩側增設了向下和向兩舷伸出的“側壁”,船型上就很像是“雙體船”了。

【圖注】側壁式氣墊船,船型與雙體船有些像。


這個側壁是入水的,而艦艏艉則是設有柔性圍裙,那麼當增壓空氣充入船底就形成了“氣墊”,船體就開始飄行在水面之上,從而實現高速航行了。而對比氣墊船,這種側壁式氣墊船是沒有全部離開水面,側壁還插入水中,具備了氣墊船高速性能的同時,操縱性、航行穩定性更好、功率消耗更低,以及還保留了普通船隻那般的低速航行能力。

Bora級小型導彈艦,憑藉獨特船型優勢,航行性能果然不俗,在4級海況下可以跑出55節的最高航速,即便是5海況,依舊可以維持40節的高航速,以及具備武器發射能力。而作為小型導彈艦,Bora級的武器系統還是比較全面的,對海對空有AK-176型76毫米艦炮,AK-630M型建房跑,“黃蜂”-MA2近程防空導彈,以及這最突出的2組4聯裝反艦導彈發射裝置,這樣的“重”反艦火力,的確是與956型/現代級導彈驅逐艦相當啊!



不過,Bora級小型導彈艦,只是建造了2艘,目前都是在俄羅斯黑海艦隊服役,艦名分別為“布拉風”號和“西蒙風”號,雖說入役已都超過15個年頭,但狀態都不錯,在俄海軍今年的演習和閱兵中都有亮相。


希弦軍事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圖片上的戰艦是傳說中的1239型“布拉風”級小型導彈艦。

“布拉風”級設計於蘇聯時代,建造工作由喀山的Zelenodol'sk Zavod廠負責,最初應該是打算大量生產的。首艘該級艦“布拉風”號(Бора MRK-27)雖然早在1988年便下水,但此時正逢東歐浪潮以及蘇聯解體前後的動盪年代,加上本級艦的動力系統過於複雜,故工程斷斷續續,進度緩慢,直到1997年才進入俄羅斯海軍服役。 二號艦“西蒙風”號(Самум MRK-17)於1995年下水,2000年初進入俄羅斯黑海艦隊服役,而目前俄羅斯海軍並無繼續建造此種複雜而昂貴的小型艦艇的計劃。

“布拉風”級是一種側硬式氣墊船,艦體兩側有兩片鋼製硬式側壁,艦首與艦尾則由柔性充氣圍裙包覆。在氣墊未充氣的情況,“布拉風”級便有如一艘傳統雙胴體船隻;如氣墊充氣,將會在柔性圍裙與硬式側壁之間形成一個氣腔,將船身向上揚起,吃水減少而阻力大減,能以一般排水船艦無法達到的速度航行。 側硬式氣墊船雖不若全升式氣墊船般具備兩棲能力,但氣墊的空氣較不易流失,故使用較小的功率就能維持氣腔,不僅燃料消耗較少,且在風浪中穩定性較佳,不會產生測漂,故能用於較大型的船隻。 “布拉風”級的標準排水量為750噸,滿載排水量1050噸。 “布拉風”級的動力系統為複合燃氣渦輪/柴油機系統,推進方式與水翼船有些類似;以艦體排水模式低速航行時,使用兩具M-511A柴油機帶動兩具伸縮式輔助螺旋槳推進器推動船艦,以12節速度航行時續航力達2500海里。兩具低速用螺旋槳支架位於艇尾兩側的結構凹陷處,使用時支架向下翻轉使螺旋槳沒入水中,在高速航行時則向上翻轉180度,將螺旋槳收至水面上。

在高速航行時,船艦改由兩具總功率40000馬力的M10-1燃氣渦輪帶動雙軸主螺旋槳(固定式),最高航速高達40~55節。負責舉升氣墊的風扇由兩具M-504柴油機驅動,總功率6600馬力。此外,據說以燃氣渦輪高速航行時,將改用兩具M-511A柴油機來驅動舉升風扇。這套動力系統相當複雜,主機動力需透過四套傳動系統才能傳至推進器,可靠度也不佳,是“布拉風”級建造、測試工作緩慢的主要原因。 “布拉風”級以近海快速水面巡邏、護航、查緝走私、水面突擊為主要任務,艦上火力相當強大。


每日點兵


圖注:“布拉風”級導彈艇兩視圖

這應該是俄羅斯的“布拉風”級氣墊導彈艇(北約稱“海獅”級),項目代號1239,由“阿爾瑪茲”中央船舶設計局研發,由位於俄聯邦韃靼斯坦共和國首府喀山的澤廖諾多利斯克造船廠建造。該級艦的設計工作可追溯到蘇聯時期,設計之初,蘇聯對“布拉風”級的定位是新型水面效用艦,主要用於近海防禦,針對來襲的敵大型或中小型水面艦只進行偵察警戒和打擊。

首艦“布拉風”號1984年鋪設龍骨,1988年下水,但當時正逢東歐民主浪潮以及蘇聯解體前後的動盪年代,建造工程斷斷續續,進度緩慢,一直到1997年才進入俄羅斯海軍黑海艦隊服役。二號艦“西蒙風”號於1995年下水,2000年初進入俄羅斯黑海艦隊服役。此外,由於該級艦系統複雜、造價昂貴,因而俄羅斯海軍並無繼續建造計劃,因而只有兩艘。

“布拉風”級導彈艇標準排水量為750噸,滿載排水量1050噸,艦長64米,橫樑長18米,吃水深度3米,巡航速度12節,最高航速55節,續航時間10天左右,載員35人。該艇設計獨特,是一種集雙體船與氣墊船雙重優勢於一身的艦船,不僅具有良好的操縱性和航向穩定性,而且速度快,功耗低。首先,雙體船的甲板面積大,兩船體之間的空間可以便利地安排各種船載設備及武器系統。其次,採用氣墊方式行駛時因為船身受氣墊壓力自水面抬升而起,大幅降低了船體的摩擦及波浪阻力,能以55節的高速行駛。

圖注:“布拉風”級導彈艇是典型的“側壁式”氣墊船

“布拉風”級導彈艇裝有多種武器系統,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船體兩側那巨大的四聯裝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每套發射裝置裝填4枚3M-80E“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北約代號SS-N-22“日炙”),反艦火力抵得上8000噸級的“現代”驅逐艦;防空火力包括一套“壁虎”近程防空導彈系統和兩座AK630M近防火炮。除此之外,艦上還裝有一門76毫米艦炮、兩部14.5毫米高射機槍、16枚便攜式防空導彈發射套件和一部雙管榴彈發射器,稱得上火力強大。

從命名上看,“布拉風”是一種從山地或高原經過低矮峽谷吹過的寒冷暴風,能吹翻火車,凍死不耐寒的亞熱帶植物,毀害力很大。這實際上也是蘇聯對該導彈艇的期望:能以暴風般的速度進行機動,然後對敵人施以猛烈的導彈攻擊。俄羅斯接手後進一步深化了該艦的作戰用途,主要任務是摧毀在俄邊界沿海或公海方向來襲的敵運輸艦或高速戰艦,以及對在近海登陸地區的敵方部隊實施攔截。


兵工科技


從圖片中可以看出這是俄羅斯的布拉風級氣墊導彈艇。1988年該級導彈艇首艇下水,不幸的是此時正值東歐民主浪潮,不久後蘇聯就解體了。直到1997年“布拉風”號才正式服役於俄羅斯海軍,一共建造兩艘,還有一艘叫“西蒙風”號。

該型導彈艇排水量不大,標準排水量750噸,滿載排水量1050噸。該型導彈艇有兩個比較顯著的特點。一是有兩種航行模式。該型導彈艇可以像常規軍艦一樣吃水,這樣他可以以12節的經濟航速行駛2500海里;該型導彈艇也可以開啟氣墊模式像氣墊船一樣將導彈艇提升極大的減小與海間水的阻力,可以以40-55節的速度進行高速航行。二是具備較強的反艦能力。說該型導彈艇具備較強的反艦能力是因為它能攜帶8沒SS-N-22“日炙”超音速反艦導彈,卻是與現代級驅逐艦上裝備的反艦導彈一樣。同時該艇還裝備有一座76毫米主炮,一座SA-N-4防空導彈,兩座AK-630近防炮。

雖說布拉風級導彈艇反艦火力強大,但是畢竟噸位就這麼大,適航性差,無法遠航。該型導彈艇更適合近岸水面巡邏、海上緝私等近海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